书城艺术中国书法全集4
16861500000003

第3章 唐朝两位“广大教化主”

时光流转到了唐代,书风又有了变化。这就是由晋代的“尚韵”逐渐地转向“尚法”的书风。在这一章里,我们介绍两位领导新潮流的大师——褚遂良和颜真卿。唐朝初年书坛有“四大家”:按年龄排序为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比褚遂良年长的两位以及比褚年轻、又是他的继承者的薛稷,书法也都精美并富有各自特色,但在创新方面都不如褚,因此就不作详细介绍了。

褚遂良(596—658)曾任朝廷高官,唐太宗李世民让位与太子的诏书草稿就是他草拟的。后来这位新登基太子即唐高宗竞选了他父亲的妃子武则天为后,褚遂良极力劝谏。他因此被贬谪到边远之地并死在那里。

他学书时对欧阳询、王羲之书法及汉隶都曾下过苦功。他在融合了诸家精髓的同时,又能独创新体,特别是在笔法上彻底舍弃了隶书横画“蚕头雁尾”的旧式。他在书法生涯中力求多变,精益求精,至少有三次改变自家风格特色。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三藏圣教序》。它以行书入楷,瘦劲飘逸,绰约多姿,似不胜罗绮,却又极富弹性,内涵千钧之力。

此书出来以后,成为一时风尚,临摹者极众。后人称赞他为唐朝书坛的“广大教化主”。

颜真卿(708—784)比褚遂良晚出世一个多世纪。他出身于名门世家,幼年丧父,是同样出身于名门并极有教养的母亲一手将他教育成人并带进书法之门的。他的祖父及伯父都是书法家,又是文字学者,他从他们身上学得了深厚的文字学知识。他中了“进士”,做了一个时期京官后,因得罪宰相,被迫到外郡当了一个地方官。他为人刚直忠诚,临难不惧。晚年时奉朝廷之命向叛军头领李希烈劝降,惨遭杀害。千百年来,人们面对他那坚劲雄浑的楷书和沉雄飞动的行草手迹时,总会联想到他高尚的品德。

颜真卿在书法方面初学褚遂良,后来又由褚而上追王羲之。他在仿习时,不求形貌相似,而是从中探求书法致美的原理,别出心裁,终于创出与国势强盛、国威远播、文化空前繁荣的盛唐时代相称的一种雄健、奇伟、壮美的新书体,成就了光耀千古的大唐书风。在他同时代以及其后的人都学他的颜体,历久而不衰。所以我们可称他为继褚遂良之后的又一位唐朝的广大教化主。

行文至此,须在这里介绍一下比他晚生70年却与他并称为“颜柳”

的柳公权(778—865)。而从风格流派来说,柳书实是出于颜。

柳公权曾在几代皇帝身边长期任职,其书法和人品深受他们的青睐。

柳氏治书十分强调笔势,强健迅疾,向四外伸展,中心保持紧密,堪称巧用笔墨扩张力与内聚力的大师。后人赞誉“颜筋柳骨”,称道的是他们书法的笔力与阳刚之美。柳的书法与颜书一样成为后人广泛临习的楷模。

法度谨严是唐人书风的最大特色。它和晋朝书法明显不同。晋书讲求高雅散朗、婀娜多姿,有从心所欲的自由性格,有性灵情致的秀美;唐书法度谨严,工整端庄,有严密的定式,于是人人可学,从规矩方圆中去探索美的风韵,这就有助于使书法成为更多的人乐于并易于从事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