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论语》中不可不知的人生哲理
16914600000030

第30章 宝剑锋从磨砺出(4)

在择业过程中,要综合考虑自己的素质状况,并侧重某一特长和优势,以保证在职业岗位上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注重发挥自己的素质优势对于择业非常重要,只有按照自己的素质所长选择职业,才能胜任工作,实现人尽其才。同时,也有利于自身的成长,在从事的职业工作上,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能力,做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择业时必须考虑以下几点:

(1)选自己所擅长的

自己擅长的主要是指自己的专业技能、生理特长、个性优势。

专业技能,是指你已经系统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受过某种专门训练所具备的一些技巧能力,选择职业时,尽量做到专业对口,学以致用,这样有利于发挥自己的优势。如果为了追求较高的收入,不考虑自己的专业特长而选择了一种与你所学专业相关甚远的职业,客观上造成了用非所学,不能发挥自己优势的困境,虽然眼前增加了收入,但会给自己未来的发展增加难度。

生理特长,指自己的身体素质、生理条件,如身高、视力等。有些职业对身体条件有特殊的要求。视力稍差,不可能去参加飞行员的选拔测试,身材不高很难成为时装模特。每个人的身体和生理素质都存在着差异,应了解自己的所长与所缺,并据此去选择合适的职业,以利于发挥这方面的素质优势。

个性心理,指每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等方面的情况。不同的职业对求职者的个性心理都有不同的要求。求职者要了解自己的性格,选择适合自己性格的工作。如有的人生性好动,那么整天呆在办公室工作会使他觉得“乏味”,不妨考虑一下从事营销类的工作。有的人文静、内向,做事有耐心,不妨选择财务、统计、打字、化验等工作也许更为合适。依托求职者个性心理优势去选择相符的职业,会大大提高职业的适应性,增加取得职业成就的可能性。

(2)选自己所喜爱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追寻兴趣是人生内在冲动之一,满足这些需求是生命本身的意义,从事一种自己喜欢的工作,工作本身就能给你一种满足感,增加你的欢乐,你的职业生涯从此将会变得妙趣横生,你的人生途径从此多姿多彩。

选择自己钟情的职业,不仅会增添生活的情趣,更重要的是,这样会增加你成功的几率。

在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时,务必考虑自己的特点,珍惜自己的兴趣。择己所爱,尽量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当然,能找到发挥自己优势的工作,那是最好的,但如果一时找不到,那就要使自己的性格、爱好去适应那份工作。

在国外,对成功与非成功人员的对比研究发现,凡是那些有着明确的自我意识,懂得他们在工作中要做什么,并且知道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可以圆满完成工作的员工,他们往往在以后的提升名单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而那些似乎至死都认为“我这人做不了这个”,或躲在一旁以羡慕的眼光看着同伴升迁的雇员,他们往往做出了连他们自己都不敢相信的糟糕的工作。

10.三人行必有我师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论语·子张》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学识渊博,但从不自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其一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孔子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孔子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是孔子说的,而孔子也确实身体力行地做到了这一点。

虽然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但每个人也都有优点。我们有了归零心态,自然应该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借鉴他人的经验,这才是成功人士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学习他人的长处,从而不断可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学习他人首先要自认无知。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这样做很难。因为人人都有虚荣心,不愿意承认自己无知。恰恰是这些虚荣心成为你前进道路中的最大障碍,如果你坚持认为自己多么有本事,如何有才能,你的话都可以成为权威和经典,那么你只能遭到别人的唾弃。相反,如果你能承认自己无知,反而容易引起别人的共鸣,从而得到别人的支持与帮助。一再重复无知的谎言只能让你越来越被动,越来越出丑,就像“皇帝的新装”,受到伤害的只能是自己。承认自己的不足之处,有利于充分获得他人的帮助和建立健康心态,学习他人的长处,提高自己。

学习是改变的一条捷径。现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竞争也日趋激烈,许多新生事物蜂拥而至,如果你不学习,不提高,那么你迟早要被大浪淘掉;也只有改变,先发制人,通过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才能,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学会“将自己的脚包起来”向前走,前面的路才会变得平坦起来。

从另一方面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就是《里仁》篇里所说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老师的优点固然值得我们学习,老师的缺点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借鉴,关键是不要盲目崇拜。

当然,说是这么说。事实上,老师在我们的眼中多少有些理想化的色彩,有的还环绕着神圣的光晕,使我们难以分辨哪些是他们的优点,哪些是他们的缺点。

所以也就只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了罢。

的确,如果每个人都认真学习别人的优点,改正自身的缺点与不足,那么生活中好的习惯不就多了一点吗?好的风气不就多了一点吗?积少成多,我们社会大家庭中不就处处绽放精神文明之花了吗?

俗话说得好:“人以群分,物以类聚。”通常,人们从一个人周围朋友的性格、素质就可以推断出他的人品如何。

人的一生如果结交了好的朋友,就可以患难与共,相互砥砺,不仅可以成为情感慰藉,也可以成为事业成功的基石。但如结交了品德恶劣的朋友,则于修身、立世都有极坏的影响。

朋友交往中,应与人为善,切不可抓住别人的短处不放,更不可以势相结。“与人为善”,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看到你的朋友,就可知道你的为人,朋友的好坏,是可以互相影响的。一个人在世上若有几个好朋友,相互帮助和交流,生活和事业就可能有好的局面,相反,若交了坏朋友,受到坏的习气的影响,生活和事业就可能出现坏的局面。所以人才总是一批一批出现,在某一个时代人才辈出,在某一地区人才辈出。这并不是因为这个时代比另一个时代的人更杰出,这个地区的人比另一个地区的人更优秀,而是因为这个时代或这个地区的人团聚在一起,相互激发,相互砥砺,才出现一个令人钦佩的群星灿烂的好局面。

古人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不懈的探索中,吸取前人的研究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最终发现了影响整个物理界的牛顿第一定律,轰动整个物理领域。牛顿这个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天才,并非仅凭自己对物理中事物变化规律的热爱与自身的造诣,更多的是学习前人的探索精神,学习别人的长处,用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来完善自己的研究方案,最终一鸣惊人,鹤立鸡群。

在当今社会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对前人的优点进行学习,历史的车轮便会停滞不前,社会的发展便会停滞。毛泽东说得好:“学习他人的优点,继承发扬优良的民族传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是啊,没有学习他人的长处,司马迁不会写出惊世之作《史记》;没有学习他人的优点,鲁庄公不可能成为长勺之战的赢家。

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人就是因为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借鉴别人的经验与智慧,从而做出一番成就的。

大家知道,我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正书有“颜筋柳骨”之说。颜体丰满遒劲,柳体则骨立挺健,至今仍是学习书法之范本。柳体创始人柳公权是颜派鼻祖颜真卿的后辈,早年从师于颜鲁公;后来柳公权发现颜体虽雄浑厚朴但不乏臃肿肥大之弊病,于是柳公权不断揣摩,择颜体雄健的优点,改其臃肿肥大之弊端,掺入自己“骨立如嶙”的特长,终于创立了世代奉为经典的“柳体”。这不正是“择善而从”的典范吗?

倘若柳公一味效法于颜体,而不顾其弊端,那么可能现在就不会有相提并论的“柳骨颜筋”。那该是多么遗憾啊!

那么如何才能“择善而从之”?让我们再看柳公权的例子。颜鲁公弟子百人,却没有一人像柳公权那样有所建树而流芳百世,这是因为身为唐朝大臣的柳公权博学而勤勉,注重锤炼“字外功夫”,因此他站得高,望得远,能够发觉颜体的优点与微瑕。其优点,从接受到孜孜不倦地实践,成为自己的优点,其微瑕,则予扬弃,并在这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风格。

是故只有识善、择善,并身体力行的人才能做出成绩,甚至超过前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那么,天涯何处无师?真正好学的人是不拘于专固的老师的,随处都可以不耻下问。卫国大夫公孙朝向子贡问道:“仲尼的学问是跟谁学的呢?”子贡说:“周文王、周武王的圣人之道并没有坠落在地上,而在人们的掌握之中。贤能的人掌握了它大的方面,不贤能的人掌握了它小的方面,没有什么地方没有文武之道。我的老师什么地方不可以学习呢?他又何必一定要有一个固定的老师呢?”(《论语·子张》)可见,孔子的确不是什么名牌大学毕业,也没有跟什么名教授做过学问,而实实在在是一个“天涯何处无老师”的人。

所以,当公孙朝向子贡提出问题,要查询圣人的师门时,遭到了子贡雄辩而有力的反诘。按照子贡的说法,圣人无处不可以学习,无人不可以学习,只要是合于文武之道的就行。这种看法在唐代韩愈那篇著名的《师说》里得到了发挥。韩愈说:“生乎是前,其闻道也因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平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就是子贡在这里描述孔子学习的状况。

圣人无常师。我们这些平庸之人还有什么不可以随处拜人为师的原因呢?由此想到,那些到处炫耀师门,炫耀是某某名牌大学名牌系科毕业的人,说来真是浅薄。圣人没有师门,没有名牌大学的毕业证书,不也照样成了圣人吗?考证历史,许多真正为人类、为民族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还真的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真的像圣人一样“无常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