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取名宝典
16921300000009

第9章 人名(2)

四名--1931年至1932年,张永年和谷万川、李树藩与杨殿,合写宣传红军土地革命及东北义勇军抗日斗争的民间歌谣《时事打牙牌》,共四百多首。这些歌谣在《文学杂志》上发表时,署名就是“四名”。

在“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为了大造舆论,组织了许多写作班子。这些写作班子多数使用集体笔名。例如:

梁效----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它专门在各大报刊上发表“重要”文章,是“四人帮”的重要吹鼓手之一。“梁效”即“两校”的谐音。当时民间有个顺口溜,日:“小报看大报,大报看梁效。”可见梁效在当时的影响有多大。

罗思鼎----这是“四人帮”在上海的写作班子。“罗思鼎”与“螺丝钉”谐音。这个班子发表了大量宣传“四人帮”观点的文章,与梁效呼应,形成北有梁效、南有罗思鼎的格局。

池恒----这是“四人帮”在《红旗》杂志组织的写作班子。“池恒”大概取“持之以恒”的意思,“池”与“持”谐音。

初澜----这是“四人帮”在文化部的写作班子。这个笔名比较直露,把他们所造的舆论比喻成篡夺政权的“初澜”。

集体笔名往往是为了抹去集体的痕迹,隐匿集体的面貌,所采用的笔名一般与个人笔名相同。

四、艺名

所谓艺名,就是某些人士在进行从业活动时,用来取代真实姓名的名字。这种艺名一般为靠某种技艺谋生的人所使用。

早在上古社会,我国民间就有把职业或某种特长冠在名前的习俗。

庖丁琴高盗跖

这些名字虽然不是艺名,但它们却具有艺名的特征,可以说是我国艺名最古老的源头。我国历代手艺人的艺名多取这种模式,只是后面使用的不是名,而是姓氏。例如清末天津张万全以塑泥人著称,便以“泥人张”为艺名,并世代相传。

种种艺名多与他号中的俗号分不开。宋代有个姓赵的相州人,以卖画为生,所画的屋宇虽然极深,背阴向阳却不失规矩绳墨,历史上只留传下“赵楼台”这个名字。以技艺谋生的人,靠的就是技艺。而技艺的高低不是靠自吹,必须得到社会的公认。

有一位号称“把子许”的许寿昌在自述中说:“我们这一家子,从我父亲到我们弟兄,还有我的儿子、我的孙子,一家四代老老少少不是做盔头,就是做把子,可以说是制作戏衣戏具的“世家”了。多少年来,我在把子制作方面,不断学习钻研,改进工艺过程,做出的单刀、双刀、大刀、枪、剑等把子,不但坚固耐用、外形美观,而且形状逼真,深受演员们的称赞和欢迎。北京、天津、上海等剧种的演员,都喜爱我制作的把子。因此,大家都亲切地叫我“把子许”。

另一位号称“刻刀张”的张凤鸣在自述中也说:“我家做刻刀、镊子等手工业品,从我祖父起到我这一代,已经三代了。我家做的刻刀、镊子等,选料精良,做工精细,经久耐用,售价低廉,一百多年来,深得用户的赞许。不仅一般的刻字的手工业者喜欢用我们做的刻刀、镊子,而且著名的金石篆刻家齐白石等,也喜欢我们的刻刀。所以大家都亲切地称我们为‘刻刀张’。

可以看出,“把子许”和“刻刀张”原本都是他号中的俗号。它们同一般的俗号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们被本人接受了,并作为本人从业的名字亮出去,以招徕顾客。

近代,戏剧逐渐形成独立的行业,演员成为正式的职业。但艺名并没有因此而消失。在侯宝林的自传《卖艺生涯》中,记录了许多艺人的艺名。例如:

云里飞穷不怕草上飞

花狗熊大铁壶韩麻子

大兵黄张狗子孙丑子

人人乐冯小辫大金牙

这些艺名共同的特点是俗,显示出街头艺人独具的特色。街头艺人在过去属于三教九流之列。他们的艺名多半来源于他们号中的俗号。例如侯宝林对“花狗熊”这样注释:

“花狗熊”是个街头艺人的艺名,河北定兴人。真实姓名不详。因演戏时经常以黑墨涂脸上,白土画眉,头戴小红缎辫,群众就戏叫他为“花狗熊”,因此得名。

艺名源于俗号,正是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对于街头艺人来说,能得到俗号,正说明在观众中有了一定的影响。用这样的俗号作为艺名,可以进一步扩大影响,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观众。

有不少演员的艺名多半是自定,而不是取用俗号。相形之下,他们的艺名比较文雅。例如京剧演员梅兰芳,原名梅澜。取艺名梅兰芳,一方面留下原名的痕迹(兰和澜谐音),另一方面也表示自己是个旦角演员(“兰芳”习惯上是女人用的名字)。

演员的生命在于观众,演员取得成功的标志就是赢得观众。要赢得观众自然要靠高超的演技,但艺名是否有吸引力也是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尤其当演员尚未成名时,好的艺名可以先声夺人,引起观众的注意。

艺名的形式一般有以下形式,我们以演员的艺名为例,分析如下:

姓名形式:

高镇山,艺名高庆奎。

何凤仪,艺名何老凤。

王德臣,艺名王二浪。

黄国雄,艺名黄不灭。

姜汶,艺名姜妙香。

褚学发,艺名褚大撸。

非姓名形式:

常宝,艺名小磨菇。

李寿山,艺名一条鱼。

孙玉林,艺名小利巴。

刘成基,艺名当头棒。

张兴隆,艺名三骡子。

汪筱奎,艺名玉兔。

两相比较,采用姓名形式的艺名比较雅,采用非姓名形式的艺名比较俗,从艺名的使用价值来看,倒是比较俗的非姓名形式更有吸引力,更适合大众的口味。作为艺名,一味地追求文质彬彬,落入文人自号的俗套,倒给人俗不可耐的感觉;倘若不想方设法,俗到极处倒显出几分雅意来,在相关的演员之间,艺名有时可能发生纵向或横向的联系。

所谓纵向联系,就是演员巧妙地借用前代演员的艺名。例如:“白玉霜”——小白玉霜

“白玉霜”是我国著名评剧演员李桂珍的艺名,在评剧界和评剧观众中,可谓无人不晓。其后的评剧演员李再雯则取艺名“小白玉霜”,这对评剧观众来说显然是很有诱惑力的。

叫天子——小叫天——盖叫天

“叫天子”是我国著名京剧演员谭志道的艺名,他的儿子谭鑫培承继家传,推陈出新,故取艺名“小叫天”。其后京剧演员张英杰则取艺名“盖叫天”,可谓艺高胆大,出言不凡。

在我国,一向有忌讳长辈名字的习俗。当代人虽然不甚忌讳了,但为子女命名时,一般还是不喜欢使用长辈的名字。演艺界则不同,即使不使用艺名,也喜欢在下一代的名字里,留下上一代的痕迹。例如,言菊朋的儿子叫言少朋,李桂春的儿子叫李少春。这种父子名字同用一字的现象,一般是有条件的,即下一代必须同上一代有家学渊源的关系。

这种前后相承的艺名,目的自然是想借助前代演员的声誉来吸引观众。但观众的眼睛是哄骗不得。借用前代的艺名,至少表演技艺同前代演员不分伯仲,要有所继承,有所发展,否则反而会弄巧成拙,失去观众。舞台艺术是直观的,冒牌的假货很难找到市场。因此,“处处抬牌镊子张”的情景,在演艺界一般不会出现的。

所谓横向取系,就是几个或者更多的演员采用范字的模式取艺名。

著名的昆曲演员韩世昌在《我的昆曲艺术生活》一文中介绍了几个昆班社,例如:

恩庆社----学生取艺名全有庆字,如胡庆元、胡庆和、胜庆玉等。

恩荣科班----学生取艺名全有荣字,如陈荣会,张荣秀,黄荣达,郭荣仁、吴荣英,裴荣庆等。

益加班----学生取艺名全有益字,如王益友、侯益才、侯益太、唐益贵、李益重、王益荣、李益广等。

还有的班社像起法名似的,连姓氏都不要。如醇王府班的学生均以荣字打头取艺名,譬如荣生。

这种横向联系的世名,多属于姓名模式。由于采用了范字,取名的局限性必然很大,因而这类艺名多显得呆板拘谨,缺乏生动活泼,溢彩传情的神韵。

从字数上分,艺名有以下几种类型:

双字。例如:

高朗亭,艺名月官。

徐小楼,艺名双红。

萧长华,艺名宝铭。

杨君莉,艺名白杨。

三字。例如:

余第祺,艺名余叔言。

李桂春,艺名小达子。

石月亭,艺名十月明。

斌豹艺,艺名小奎官。

尚德泉,艺名沿小云。

健廉,艺名红线女。

赵桐珊,艺名芙蓉草。

周信芳,艺名麟麒童。

荀慧生,艺名白牡丹。

四字。例如:

李青山,艺名大金镶玉。

陈伯华,艺名筱牡丹花。

个别的人或也采用五个字的艺名。例如,谢其荣,艺名神手谢老化。

五、绰号

绰号也叫外号、诨号、诨名、混名或花名,是别人赠的名字。它又有特定的含义。绰号不一定有姓,一般是非常生动的象征形象,幽默而夸张,用词通俗,感情色彩很强烈。绰号集中体现了民俗民风,很有文化意义。绰号跟其它名字不一样,它有时也可以是贬某个人的,像唐朝的奸相李林甫,人送外号“口蜜腹剑”,再像什么王老虎、周扒皮、贺疯子之类的也明显不是什么好话儿。

绰号古而有之。如春秋时期的百里奚,人称“五股大夫”,就是很早的一例。另外像名医扁鹊,本名秦越人,“扁鹊”是别人送的绰号,意谓如灵鹊兆喜。三国时的名医华佗也是一个绰号,他本名华敷,字元化。“华佗”的含义出自梵语“阿伽佗”,是药神的意思。

笑中刀、人猫:李义府为唐代奸相。他出身贫寒,唐太宗时为台子舍人,后与许敬宗拥立武则天为后,被升为中书侍郎参与政事。显庆二年任中书令,后改右相。李义府为人极奸诈,当时被成为“人猫”,又有外号“笑中刀”,即笑里藏刀之意。

有些绰号十分精彩鲜明,所以已不再属于某个人,而成了一类人的形象总成。像“智囊”这个词,本是战国时秦公子疾的绰号,因为他“滑稽多智”,脖子上又有个大肿瘤,所以时人这么称他。后来凡是聪明多智的人都被人称作“智囊”了。已成为固定词汇的绰号如:花花太岁、混世魔王、草上飞、独眼龙、半瓶醋、癞皮狗、铁公鸡、千里眼、顺风王、笑面虎、楞头青、半仙、狐狸精等等都是这些异类的绰号。

绰号的起法很多,下面择要述之。

有以身体特征为绰号的。唐代诗人李贺手长,人称“长爪郎”。明末说书艺人柳敬葶,人称“柳麻子”。京剧名家汪桂芬,人称“汪大头”。其他诸如三寸丁、小白脸、吊眼儿、大眼儿、大个儿、拐子、秃头、卷毛、六指儿等等都很常见。

有的是以性情或性情与身体特征相结合而起的绰号。比如刁猴儿自然很精明,笑面虎就是笑里藏刀。《水浒传》里一个“霹雳火”秦明,真是号如其人。

有的是以特长为绰号。如唐朝诗人温庭筠,诗思敏捷,每叉八手就成一首诗,因此人称“温八叉”。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人称“绣虎”。晚清大侠王子斌,人称“大刀王五”。

有的是以职业为绰号的,这就近似于艺名了,如“馄钝侯”、“爆肚王”之类的。还有以出生地为绰号的,如宋朝的吕蕙卿是福建人,被称为“福建子”。现在还有小山东、小北京之类的绰号。

有的是因某轶事而被人起的绰号。比如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李二,曾在灾年把家里的一仓库芝麻拿出来赈济灾民,因此人称“芝麻李”。

有些文人因自己的名篇佳句而获绰号,如秦观绰号“山抹微云君”、谢逸绰号“谢蝴蝶”、吴绮绰号“红豆词人”、王士祯绰号“王桐花”等等。

宋元以后,下层人民中绰号很多,一般都极为生动,很有民俗色彩,如《明史》中就有飞山虎、大红狼、神一元、不沾泥、可天飞、点灯子、独行狼、混天猴、八金钢、满天星、上天龙等等,也可以发现,江湖人士一般比较喜欢起绰号。《水浒传》里的一百单八将个个都有绰号,如:

九纹龙:是史进的绰号。书中写道:“老汉的儿子从小不务农业,只爱刺枪使棒……又请高手与他刺了这身花绣,肩臂胸膛总有九条龙,满县人口顺,都叫他做九纹龙史进”。这个为满县人送的绰号,是由史进身上刺的九条龙而来的。

青面兽:杨志的绰号。是由他“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而来。书中写,王伦道:“你莫非是绰号唤做青面兽的?”杨志道:“洒家便是”。

黑宋江,及时雨:宋江的绰号,书中写道:为他面黑身矮,人都唤他做黑宋江,又宋江“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每每排难解份,只是周全人性命……济人贫苦,稠人之急,扶人之困,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两个绰号,前者以其外貌特征所起,后者以其性格特征和为人处世的举止而起。此外,宋江还有一绰号:“于家大孝,为人仗义疏财”,被称为“孝义黑三郎”。

神行太保:戴宗的绰号。“原来这戴院长有一等惊人的道术。但出路时,携书飞报紧急军情事,把两个甲马拴在两只腿上,做起神行法来,翌日能行五百里;把四个甲马拴在腿上,便一日能行八百里。因此人都称做神行太保戴宗。”这绰号是由他自身的本事而来的。

此外,还有“黑旋风”李逵、“”豹子头”林冲、“花和尚”鲁智深、、“行者”武松、“”智多星”吴用等等。

贴切、生动的绰号往往比名字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个性,所以很多人的绰号也传之久远,甚至比他们的本名更出名了。如北宋名将杨令公、明末女将红娘子都是如此。

现在还是有很多人有绰号。我们认为也不能笼统地提倡或反对这件事。好的绰号也能增进朋友之间的感情,但不应该借绰号嘲笑别人的缺点尤其是身体缺陷。而起名字也要注意避免不好的谐音和引申义,不让别人容易起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