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讲给中学生的课外知识——诉·心灵欢歌
16922200000005

第5章 读《围城》

钱钟书是一个大学问家,学贯中西,被人们称为“文化昆仑”,但对于一般读者来说,最熟悉的莫过于他的小说《围城》。

我早就拜读一二,只可惜一直没有足够的时间,直到寒假,才将它通读了一遍,颇有些感想。

钱钟书以“围城”为题,正是想展示人生的这种两难处境。

小说中无论是方鸿渐、赵辛楣,还是苏文纨、孙柔嘉;在职业、感情方面的经历无不揭示出在生活的大旋涡里沉浮的人们那种彷徨无定的生存境况。一样东西,未得到的时候千好万好,孜孜以求,等得手,又反觉成了枷锁,巴不得快点解脱。这样的事,生活中不胜枚举。人有时不免会想:生活大概就是这样不断冲进杀出的吧。然而,仔细想来,又未必如此。这些处于“围城心态”中的人,一生为名为利,千般计量,万般盘算,冲进杀出。

其实,又何尝有一丝一毫是真在为自己考虑呢?

不是自己的生活为标准,而是世俗的标准为标准;冲进杀出,无非是更努力地搅和到生活的旋涡里去而已。钱钟书在全书的结尾借一只永远走不准的老钟表达了极深的悲剧意识:“……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以这一角度看,《围城》的主题并不积极,甚至有些颓废,但如果结合钱钟书写作的时代和心态来看,其沉郁悲凉的基调往往能触发人们对生活的深思。这大概就是《围城》的价值所在吧!

应该说《围城》是一部具有很深的悲剧味的讽刺小说,但又充满了沉郁的喜剧味。小说的语言幽默俏皮,作者的才情在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尤其是比喻,言近旨远,如天外飞仙,匪夷所思。

围城是个怪圈,但并非人人概莫能外的,只要我们努力,做到不庸俗、不颓废,目标明确,行为果敢,志趣高尚,还是能找到真正的自己,并坚守住真正的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