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话说中国——古代陶瓷
16922800000003

第3章 马家窑彩陶

大家对新石器时代的陶瓷一定很感兴趣,接下来我将带领大家去参观马家窑彩陶。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因最先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而得名。在马家窑陶器中,彩陶的成就尤为突出。

马家窑陶瓷常绘有黑色的花纹,图案与仰韶文化的彩陶不同。据碳十四测定,马家窑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3000—前2000年。曾被称作“甘肃仰韶文化”。考古学者根据器形和纹饰的不同,大体上把它分为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类型。

马家窑舞纹彩钵

“马家窑类型”:尖底器这时很少出现,器底多数都数都是小平底。常见的器物种类有盆、钵、罐、壶、豆、瓶、杯等。马家窑类型彩陶以黑色彩绘作为主体,盆、钵等都用彩色装绘,少数瓶、壶全部彩绘,装饰的部分比以前更大。花纹式样有几何纹、人物纹和动物纹。几何纹的构成,根据形体有的疏,有的密,装饰因部位不同有主次之分,相互照应。几何纹中的螺旋纹多数采用弧线旋转的效果,体现出强烈的动感。

彩陶蛙纹双系罐

“半山类型”:马家窑文化的陶器到半山类型时期更加成熟起来,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特色。

品种虽没有增多,但造型给人留有丰满浑厚、稳重大方的感觉。特别是壶和瓮显得特别饱满厚实,外鸭绒廓线柔和而有弹性感。长颈小口双耳壶是最常见的器物,它那优美的造型为我国新石器时代制陶器工艺中最成功的代表作之一。半山类型陶器的彩绘除黑色外,也用到了红彩,黑红两色形成强烈的对比,它们与胎地的橙黄色搭配在一起,更为光彩艳丽。半山类型陶器的装饰部位也比较多,装饰带往往达到四五条,主次之分更加显著。

“马厂类型”:马厂类型的陶器大多沿袭了半山类型的器物,但形体也在不断进步。以壶形器为例,壶颈变长、腹径提高,看起来挺拔、俊丽。这一细小的变化,使壶类器物形体更为多样。新出现的单耳筒形杯造型也别具一格,这种器物不要求对称,但要有确定方向,耳朵安在口颈部,另外一边则在下腹置一乳突状纽,耳纽追求变化的造型效果。纽的下面多是模拟成人头形,绘塑结合使这类器物更有情趣。马厂类型陶器的装饰比半山类型更加简单,这说明制陶匠师的艺术概括能力大大提高了,彩绘纹样也更加丰富,它与另一种更为稀有的勾连纹,为以后回文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哪儿?

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北部,北达宁夏自治区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分布区内主要河流为黄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湟水等。临夏是马家窑文化的核心区域,东乡县的林家遗址、康乐县的边家林遗址、广河县的地巴坪遗址是其中最重要的遗存。

马家窑陶器各个时期的特点是什么?

马家窑出土的陶器分泥质和夹砂两类,主要采用泥条盘筑和捏塑法制作。根据地层堆积,分早、中、晚三期。早期的陶器数量较少,主要有瓶、罐、盆、钵等,瓶多为喇叭口,罐为敞口,盆的口沿外卷,钵为圆唇。彩绘为黑色,漆黑发亮,纹饰以旋纹和弧线纹为主,线条粗健古朴;中期的瓶口沿向外翻转,颈部变长,罐的颈部变短,纹饰以弧形并列条纹为主,线条均匀细密,活泼流畅;晚期陶器数量最多,陶质较粗,主要器形有盆、钵、碗、壶、瓶、罐等,色彩也发生变化,出现了白彩,纹饰简化、潦草,以旋纹、平行条纹为主,色彩清淡,白彩多为辅助装饰,黑白分明,对比强烈,是晚期的突出特点。

大开眼界

马家窑文化的高度发展是新石器时期华夏文明晨曦中最绚丽的霞光,折射着中华先民在远古时代所取得的多项文化成就。马家窑文化不仅包含着史前时期众多神秘的社会信息、文化信息,而且它还创造了中国画最早的形式。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绘制中以毛笔作为绘画工具、以线条作为造形手段、以黑色(同于墨)作为主要基调,奠定了中国画发展的历史基础与以线描为特征的基本形式。彩陶是我国文化的根,绘画的源,马家窑文化将史前文化的发展推向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创造了绘画表现的许多新形式。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图画,就是我国神奇丰富的史前“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