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翔的翅膀
十六岁,她念初三。惧怕物理,老考不好。物理老师大怒,命她擎了自己的考试卷子,在班上游走。一圈一圈走下来,她的自尊,被碾成碎末。从此惧了上学,收拾书包走人。
她在我跟前说这段往事时,是笑着的。她的笑容,一直很灿烂。我却听得心疼。我想起三毛,同样的境遇,三毛的数学考试不及格,老师在三毛脸上用毛笔画了圈,让她站在教室外的走廊上示众。结果,三毛从此患了自闭症。经年之后,提起往事,三毛还是心有余悸。
她不同,她的性格里,更多的却是果敢。她没有患上自闭症,她走上了一条自立的路。小小年纪,去饭店给人端盘子,这一端就是一年,积累了丰富的生意经。适逢家乡新建开发区,她在开发区租了房,自己开店。小店被她经营得红红火火,引起了当地电视台的注意,电视台特别报导了这个自强不息的小姑娘。她的人生,如果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肯定会花开繁盛。
可是,她偏偏爱好文学。只念过初中,却拿起笔来写小说。难说当时她是一种什么心理,或许,是为了排解生活中的烦和恼。或许,是不想让自己的青春,消耗在凡俗里。她前后花费四年时间,写出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多梦季节》。这一年,她二十岁。
她把写好的小说,给一家出版社寄去,心里也没抱太大希望。在她,只是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放飞。放飞出去了,她的心事,也就了了。
不久之后,出版社却打来电话,说她的稿子,过了终审,准备出版。当那边得知她仅仅是个初中毕业的小姑娘时,惊诧万分。惜才的编辑问她:“你愿意一辈子就呆在一个小地方吗,想不想走出你的家乡?”
她第一次慎重地考虑将来。将来,也许她会成为腰缠万贯的商人,嫁一个男人,安稳地过一生。可是,她的梦想不是这个,她决定为她的梦想孤注一掷。在出版社的推荐下,她只身一人,去了鲁迅文学院学习。这时,前途对她来说,是茫茫复茫茫。世界真大,她不过是万顷碧波上一枚飘浮的叶,飘向哪里靠岸,是个未知数。
在鲁院,她拼命汲取知识,读书,写作,没日没夜。在那里,她又写出一部长篇小说《雨后的阳光》,被出版社隆重推出。
这样安静无忧的日子,很快被打破,她毕业了。摆在她面前的,是很现实的生存。多少人成为京漂,转头是空。她一个初中毕业的女孩子,要想在北京城捡拾她的梦想,难。再加上这时的她,囊中羞涩,当初开店所赚的钱,除去上学所用,已所剩无几。去,还是留,已是无可回避的一道选择题。若回去,她可以再创生意的辉煌,锦衣玉食地过着。但最终,她选择了留下。
吃的苦,不必说。几番碰撞之后,她硬是凭着一股闯劲,进了媒体圈,做了一名娱记。后来,她应聘到一家报社,任编辑、记者,成了报社很厉害的一支笔,出版了教育专著《精英之门》。这期间,她获奖无数。现在,她已在北京买下两套房,凭借她的一支笔。
她说:“我的梦想还没完呢,我要带着我的笔,走遍万水千山。”她站在我跟前,张开她的双臂,仰天欢笑,目光放逐得很高很远。
我想,如果有一天,她突然从南美洲给我发来信息,我一定不会诧异。因为在她身上,永远洋溢着一种活力——只要给梦想插上飞翔的翅膀,它总能到达它应到达的地方。这对飞翔的翅膀,一个叫坚持,一个叫努力。
当一把扫帚有了梦想
现年52岁的菲利帕奇小时候生活在前南斯拉夫的一个农庄家庭,因为战争与贫困,酷爱读书的菲利帕奇只能早早地退学在家,帮着父母打理农庄,尽管如此,他依旧没有放弃学习。
18岁的时候,菲利帕奇报名加入了贝尔格莱德法学院的自修班,这个自修班不要求进学校听课,只需要考试到场就行,菲利帕奇就开始了半工半读地生活,每次考试,他都要坐8个小时的通宵火车前往应考,然后返回农场当帮手,尽管菲利帕奇的学习很用功,但那些年里,前南斯拉夫的战火实在太频繁了,再加上农庄的工作繁忙,菲利帕奇总是无法完成学业。
为了追求梦想,1992年,菲利帕奇拿出所有的积蓄,拜别父母和兄弟,离开被战争蹂躏的家园去到美国。刚到美国时,菲利帕奇几乎不懂得说英语,就在一个小学里找了一份相对来说不太需要言语的扫地工作。有一次,一位老师建议他到哥伦比亚大学找工作,这样就可以免费选修课程,因为哥伦比亚大学虽然是一所仅次于哈佛、普林斯顿和耶鲁的常青藤大学,学费昂贵,但它却有一项政策非常好,就是允许学校所有员工都可以免费听课。
菲利帕奇听到这个消息后,兴奋地跑到哥伦比亚大学想找一份工作,可当时大学里并没有任何工作岗位空缺,为了给自己创造机会,菲利帕奇就去买了一把扫帚,天天在学校门外打扫卫生,这样一来,他很快就给大家留下了印象。一个月之后,菲利帕奇居然真的得到了大学人事部的约谈,从而被正式聘请为哥伦比亚大学的全职清洁工。
要听课就要先学会英语,菲利帕奇用自己的薪水购买了大量书籍和影音材料,利用闲暇时间开始自学英语,通过平时的学以致用,经过7年努力,菲利帕奇终于打下了不错的英语基础。2000年,菲利帕奇又入读了美国通识教育学院加以基础知识巩固,并在3年后顺利毕业,至此,菲利帕奇的英语水准已经相当熟练,于是便开始了长期的“蹭课”生活。
在课程上,菲利帕奇选择了几乎算得上是最难的“古典文学专业”,要选修这个课程,还必须要先完成一些核心课程的学习,无论是时间还是精力等各方面的条件,菲利帕奇与年轻同学们的差距都相当明显。每天,菲利帕奇上午上课,下午2时30分到晚上11时负责打扫卫生并倾倒垃圾,下班后返回住所继续温习,时间非常紧张,菲利帕奇不急于求成,而是每个学期只修一两门课程,勤勤恳恳地修完所有学分。
清洁工的收入是非常有限的,随着在美国的时日增多,菲利帕奇也曾遇到过好几次薪水较高的工作机会,但因为不想放弃免费学习的好处,他一直没有考虑另外找工作,菲利帕奇觉得,虽然自己在哥伦比亚大学只是一个天天拿着扫帚的清洁工,然而同时所拥有的这个学习机会却弥足珍贵,正因如此,菲利帕奇的学习成绩一直非常不错,虽然所有教授和同学都知道他是学校的清洁工,但看见他拿着扫帚时候,同学们还是会感到很惊讶,然而菲利帕奇自己却总是毫不在意地咯咯而笑,完全不会因为手中的这把扫帚而感到自卑。
就这样,经过19年的努力,菲利帕奇终于在2012年5月13日以良好的成绩通过了考试,为了参加学校的毕业典礼,菲利帕奇还特意请了两天假,毕业典礼结束后便又接着回去工作。哥伦比亚大学也因为有这样一名学生而觉得自豪,所以把菲利帕奇作为一个正面典型用来鼓舞别人,但菲利帕奇却说自己的梦想只实现了一半,因为接下来他还要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毕业典礼结束后,有美国媒体问菲利帕奇今后会不会另外找一份更好的工作时,他回答说:“如果能有更好的工作,当然不错,但我不会刻意去找,因为对于一个心怀梦想的人来说,一把扫帚也足以舞动出精彩的人生!”
揣着愿望不必等流星
那个时候,小城里到处都是拉着行李车卖薄荷糖的人。
“薄荷糖,薄荷糖,清凉润喉,先尝后买,当场试验。”这是他们的统一吆喝。
他就是卖薄荷糖队伍中的一员,那是17岁那年的暑假,他已经抱定了经商的念头,打算就此和学校诀别。
他打算把第一桶金拴在卖薄荷糖上。于是,他也购置了一个行李车,在炎热的柏油马路上拉着,高声喊着一致的吆喝:“薄荷糖,薄荷糖,清凉润喉,先尝后买,当场试验。”
先开始,他还有些害羞,后来,毒辣的太阳把他的脸蛋晒得黝黑,他也顾不下这些了,扯开了嗓子兜售刚刚批发的薄荷糖。
那清凉清凉的薄荷糖呀,是多么解暑,他可以免费给顾客品尝,自己却舍不得吃一粒。他拉着行李车,慢腾腾地在街道上走着,东张西望地等待着自己的客户,却很少有人关顾。
大街上,百步以内就有一个卖薄荷糖的,这个生意在一开始做还可以,后来,僧多粥少,就那么大个市场,他再“剃度”时,别的“和尚”早就成精了。
为了改善局面,他开始把目光瞄向小巷。
这座城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藏着小巷深处的多有机关单位,报社、电视台,还有图书馆,当他拉着行李箱来到图书馆时,一个看门的老大爷叫住了他,买了他一袋薄荷糖,并和他攀谈起来。
孩子,看你的年龄,应该还在上学呀?
是的。放暑假了。
真难得呀,暑假还想着锻炼自己,真了不起。
不是,大伯,我是不想上学了,我想做生意。
为什么?
我也想好好读书,将来当一位企业家,可是我家庭条件不好,我想通过做生意赚点钱,然后再读书,然后达成宿愿。
听了他的讲述。看门老大爷陷入了沉思,他说,这样你看行不行,从今以后,如果你还上学,课后可以到这里来看书,如果你决定从此继续卖薄荷糖了,这里依然免费向你开放。
他眼泪汪汪,不知道说什么好。
老大爷摸着他的头,和蔼地对他说,我年轻的时候,也和你一样心怀梦想,我的梦想是做一名图书馆馆长,后来,我一直等这个机会,但是,好运似乎并不光顾我,我只能做了图书馆的看门人;后来,我的儿子大学毕业不久,帮我圆了这个梦想,他成了新一任图书馆馆长,而我,还在看门。儿子有一句话,说到了我的心坎上,儿子说,很多人都拥有愿望,怀揣着愿望,何必非要等待流星飞过呢……
那年夏天,在小城的大街小巷,总有人看着一个黝黑的小伙子,拉着行李车走着吆喝叫卖,那就是他。
暑假过后,他返回了学校,用卖薄荷糖的钱交了学费……
15年后,当年那个小伙子,成了当地著名的企业家,他开了一家服装加工厂,主要招收下岗工人进入他的公司,同时,他还鼓励自己的员工做家庭作坊,自己做老板。
他最喜欢给员工说的一句话就是,其实,老板是等不来的,没有流星,愿望一样可以实现……
被击倒,要马上起来
那一年,希拉里作为第一夫人,陪同克林顿总统出访中国。他们一家三口的身影,出现在长城之上、漓江之畔……许多中国人,由此熟知了希拉里。
儿时的希拉里生活在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父亲在芝加哥开着一家小公司,母亲是一名家庭主妇。他们很注重对孩子性格的培养。希拉里再在自传《亲历历史》中写道:“父母努力的把我们训练成强悍的孩子,以使我们能面对生活中的任何挫折。”
1965年,希拉里考入美国一流女子学院韦尔斯里大学。(宋氏三姐妹,以及美国第一任女国务卿奥尔布赖特,都曾就读于这所学校。)四年后,她在毕业典礼上的一场慷慨激昂的演讲,被美国著名杂志《生活》,作为那期的重点内容发表,还刊登了一张希拉里当时的照片。这是希拉里第一次成为公众人物。那时,谁都没有料到,这个戴着厚厚眼镜,穿条纹喇叭裤,顶着一头乱糟糟长发的女子,日后会成为全世界最受关注的女人之一。
那一年,美国政坛面临有史以来的最大政治丑闻:总统尼克松深陷“水门事件”。美国议会成立了尼克松弹劾委员会,刚从耶鲁大学法学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的希拉里,参与制定弹劾调查程序。但,又一个谁都没有想到,25年之后,她的丈夫,美国第42届总统比尔·克林顿,将面临她亲手制定的弹劾章程。
克林顿幽默热情,富有感染力,希拉里冷静理性,勤奋严谨,一度被美国人认为是美国政坛上少有的金牌搭档。希拉里陪伴克林顿,走过许多激动人心的时光。但她也从丈夫的口中,亲耳听到了一个妻子最不愿听到的话——克林顿就莱温斯基事件,面对全美国人民呵媒体,真诚,歉疚地说:“我要为我的所做的言行向你们道歉。”然而,也正像美国媒体评价的那样:“他们在一方被绊倒时,另一方总是毫不犹豫地扶起对方。”
这件事件中,希拉里无疑是受伤害最深的人。但关键时刻,她依旧是克林顿最忠实的伙伴。因为多年前,亲自参与了尼克松时代总统调查弹劾案,没有人比她更了解,如何使克林顿免遭弹劾,成功摆脱了大陪审团的困扰。结果,他们在风口浪尖,比肩携手,共同度过了人生中最大的难关、难堪。
也许,正是由于“莱温斯基”事件,使得一直没有泯灭政治抱负的希拉里,真正从幕后走到台前,决意开始自己的政治生涯,她参加了2008年美国总统的竞选。
在竞选初期,同其他民主党人相比,希拉里似乎有着巨大优势,被认为是最有希望问鼎白宫的女候选人。但出人意料的是,默默无闻的奥巴马后来者居上。2008年5月6日,希拉里在竞选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中失利。她在退出演讲上说:“继续我们的奋斗,完成我们依然坚持的梦想和方式,就是投入我们的精力,我们的力量,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去支持未来的总统奥巴马竞选。”
虽然,在棋逢对手的对决中、希拉里遗憾告负、但是她的人格魅力,不但赢得了支持者的拥护、更赢得了对手的尊敬。奥巴赞其“尤其坚强”、“有极好的职业道德”……决定提名她为国务卿。这让希拉里的人生再次经历考验。外表优雅、从容,内心却高傲、强悍的她,将如何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