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超值金版-博弈论的诡计大全集
16986600000009

第9章 蜈蚣博弈,想到百步之后

这是一场颠前倒后的博弈。蜈蚣博弈的机理是以最终的结果倒退至开始。这是一个睿智的策略,因果相报,把握好因缘,自有好结果。它的另一个好处,就是使得未来的计划明晰化,使你不再徘徊。

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你都可以从目标出发,根据目标的要求,规划实现目标的路径,明了实现目标的条件,并在实际工作中努力去发现、借助和创造实现目标的条件,按照路径一步步推进,最终实现目标。

逻辑和直觉的悖论

蜈蚣博弈是由罗森塞尔(Rosenthal)提出的。它是这样一个博弈:两个参与者A、B轮流进行策略选择,可供选择的策略有“合作”和“背叛”(“不合作”)两种。假定A先选,然后是B,接着是A,如此交替进行。A、B之间的博弈次数为有限次,比如100次。假定这个博弈各自的支付给定如下:

合作 合作 合作 合作…合作 合作

A B A B……A B(100,100)

合作 合作 合作 合作…合作 背叛

A B A B……A B(98,101)

这个博弈因形状像一只蜈蚣,而被命名成蜈蚣博弈。

现在的问题是:A、B是如何进行策略选择的?

这个博弈的奇特之处是:当A决策时,他考虑博弈的最后一步即第100步;B在“合作”和“背叛”之间作出选择时,因“合作”给B带来100的收益,而“不合作”带来101的收益,根据理性人的假定,B会选择“背叛”。但是,要经过第99步才到第100步,在99步,A考虑到B在100步时会选择“背叛”———此时A的收益是98,小于B合作时的100,那么在第99步时,他的最优策略是“背叛”———因为“背叛”的收益99大于“合作”的收益98……如此推论下去,最后的结论是:在第一步A将选择“不合作”,此时各自的收益为1,远远小于大家都采取“合作”策略时的收益:A:100,B:100-99.

不难看出,在该博弈的推理过程中,运用的是逆推归纳法。从逻辑推理来看,逆推归纳法是严密的,但结论是违反直觉的。直觉告诉我们,一开始就停止的策略A、B均只能获取1,而采取合作性策略有可能均获取100,当然A一开始采取合作性策略有可能获得0,但1或者0与100相比实在是太小了。直觉告诉我们采取“合作”策略是好的。而从逻辑的角度看,A一开始应选择“不合作”的策略。是逆推归纳法错了,还是直觉错了?人们在博弈中的真实行动“偏离”了运用逆推归纳法关于博弈的理论预测,造成二者间的矛盾和不一致,这就是蜈蚣博弈的悖论。

对蜈蚣博弈进行实验的结果也表明,在绝大多数任意选择的博弈方之间进行该博弈,一般都不会出现逆推归纳法预测的博弈方A在一开始就选择结束博弈时双方收益为1的结果。蜈蚣悖论对逆推归纳法的有效性提出了严重的质疑:逆推归纳法是否失效了?

对于蜈蚣悖论,许多博弈专家都在寻求它的解答。在西方有研究博弈论的专家做过实验(目前通过实验验证集体的交互行为已成时尚,正如博弈论专家英国的宾莫(Ken Binmore)所言,诺贝尔奖也无疑在考虑这方面的先驱者),实验发现,不会出现一开始选择“不合作”策略而双方获得收益1的情况。双方会自动选择合作性策略,从而走向合作。这种做法违反倒推法,但实际上双方这样做,要好于一开始A就采取不合作的策略。

倒推法似乎是不正确的。对此,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双方开始时将选择合作性策略,虽然这违反博弈中的倒推分析方法的逻辑,但的确要好于最初就选择背叛所带来的收益。只不过理性的人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某一步选择背叛,即虽然最初选择了合作,但这种合作却不可能坚持到底。倒推法肯定在某一步要起作用。只要倒推法在起作用,合作便不能进行下去。

这个悖论在现实中的对应情形是,参与者不会在开始时确定他的策略为“不合作”,但他难以确定在何处采取“不合作”策略。

在蜈蚣博弈中,根据逆推归纳法,博弈方在一开始就应该选择结束博弈,即博弈双方的得益均为1.这是不符合双方的长远利益的。逆推归纳法的路径与博弈方的长远利益相悖,因而博弈方不会按逆推归纳法的逻辑推理去决策。在该博弈中,如果博弈的双方彼此信任、默契,彼此相信对方是理性的,彼此相信对方会追求自身的长远利益与整体利益,那么双方选择合作策略的可能性会更大。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博弈双方相互信任、从长远利益与整体利益出发去进行策略选择,结果往往是双赢。

下面我们来举一个生活中的恋爱故事来说明这个博弈:

爱情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交往,人交往的目的在于个人效用最大化,不管这个效用是金钱,还是愉快的感觉、幸福的感觉。只要追求个人效用,就必定存在利益博弈,因而,我们的爱情交往是一个典型的双人动态博弈过程。爱情博弈不等同于其他动态博弈的一个重要点是:爱情的效用随着交往程度的加深和时间推移有上升趋势。

假定茱丽叶(女)和罗密欧(男)是这个蜈蚣博弈的主角,这个博弈中他们每人都有两个战略选择,一是继续,一是甩掉。他们的博弈展开式如下:

博弈从左到右进行,横向连杆代表继续交往战略,向下的连杆代表甩掉她(他)战略。每个人下面对应的括号代表相应的人甩了对方,爱情结束后,各自的爱情效用收益,括号内左边的数字代表茱丽叶的收益,右边代表罗密欧的收益。可以看到,罗密欧和茱丽叶甩战略对应的括号数字每个都不同,这是因为爱情效用在不断增加,这里假设爱情每继续一次总效用增加1,如第一个括号中总效用为1+1=2,第二个括号则为0+3=3,只是由于选择甩战略的人不同,而在两人之间进行分配。由于男女生理结构和现实因素不同,茱丽叶甩战略只能使效用在二人之间平分,即两败俱伤,罗密欧选择甩战略则能占到3个便宜。显然,甩战略对于被甩的一方来说是一种欺骗行为。

请看,首先,交往初期茱丽叶如果甩了罗密欧,则两人各得1的收益,茱丽叶如果选择继续,则轮到罗密欧选择,罗密欧如果选择甩了茱丽叶,则茱丽叶属受骗,收益为0,罗密欧占了便宜收益为3,这样完成一个阶段的博弈。可以看到每一轮交往之后,双方了解程度加深,两人爱情总效用在不断增长。这样一直博弈下去,直到最后两人都得到10的收益,为圆满爱情结局———总体效益最大。遗憾的是这个圆满结局很难达到!

大家注意,当罗密欧到达甩了茱丽叶可得收益是10的时候,他很难有动力继续交往下去,继续下去不但收益不会增长,而且有被茱丽叶甩掉反而减少收益的风险。茱丽叶则更不利,因为她从来就没有占先的机会,她无论哪次选择甩罗密欧,二者都是两败俱伤,而且还有可能被罗密欧欺骗减少收益的危险,在爱情过程中,女人总体来讲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每一次交往,无论罗密欧还是茱丽叶都有选择甩来中止爱情的动机,更详细的数学可以证明,如果他们是极端个人主义的话,爱情圆满的结局不可能达到。个人效益最大与总体效益最大之间有矛盾。

怎样才能达到圆满结局呢?有三个因素决定,一是罗密欧和茱丽叶之间的爱情信念,即追求两个人的爱情效用最大,而不是单方面的,相信坚持下去会有好的结果;二是选择充分信任对方的行为,不要摆明了猜忌对方;三是最终结局的可能性,在博弈论中这个叫贴现因子,也就是未来的收益对于现在的收益来讲,哪个更大,比如对罗密欧来讲,最终结局的收益10肯定不会等于当前甩了茱丽叶得到的10,哪个更大,罗密欧就选择哪个。两人对于爱情未来的观念和信念真的很重要。

通过这个恋爱的分析,你可以发现,遵循于逻辑倒推的蜈蚣博弈在某些条件下,不一定会成立,并且有很大的局限性。倒推法的成立是需要一定条件的,不适于分析所有动态博弈。不过,只要条件容许,被分析的问题符合客观成立的要求,倒推法绝对是一种分析动态博弈的有效方法,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改善我们的生活,解决遇到的难题,甚至是帮助自己走向成功。

倒推法的智慧

不管叫它“倒推法”还是“逆推法”,说的都是同一样事物。下面以市场进入博弈为例,来看如何运用逆推归纳法。

假定有甲、乙两个企业,甲企业一直独占某城市的市场,每年的垄断利润是10亿。乙企业为了进入这个市场,需要4亿元的投资。当乙企业准备进入的时候,甲企业必须决策:或者“容忍”进入,就是收缩产量维持高价,利润降为5亿元,这时乙企业的利润也是5亿元,减去投资费用,实得1亿元;或者展开商战“对抗”,就是加大产量,降低价格,力图把进入者挤出去,这时甲企业的利润降到2亿元,乙企业得到2亿元还抵不过投资的4亿元,亏损2亿元。对于甲而言,一旦乙进入,利润会受损很多,乙最好不要进入。因此,甲向乙发出威胁:如果你进入,我将打击。

但是这个博弈的最终结果是,乙选择“进入”,甲选择“容忍”。为什么呢?在这个博弈中甲的威胁是不可信的。

乙是这样推理的:假定我(乙)进入,甲如果“打击”,它的得益为2;“容忍”的得益为5.甲是理性人,它将选“容忍”的策略。既然我预测到甲将“容忍”,我在“进入”和“不进入”间进行选择时,“进入”的得益为1,“不进入”的得益为0,作为理性人我将选择“进入”。当乙选择“进入”策略时,甲的推理是:如果采取“打击”,我的得益为2;“容忍”的得益为5,选择“容忍”是理性的策略选择。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逆推归纳法的逻辑基础是这样的:动态博弈中先行为的理性的博弈方,在前阶段选择行为时必然会考虑后行为博弈方在后面阶段将会怎样选择行为,只有在博弈的最后一个阶段选择的、不再有后续阶段牵制的博弈方,才能直接作出明确选择。而当后面博弈方的选择确定以后,前一阶段博弈方的行为也就容易确定了。

由于逆推归纳法确定的各个博弈方在各阶段的选择,都是建立在后续阶段各个博弈方理性选择的基础上的,因此排除了不可信的威胁或承诺的可能性,因此它得出的结论是比较可靠的,确定的各个博弈方的策略组合是有稳定性的。

但是不可否认,逆推归纳法在逻辑上是严密的,然而它存在着“困境”;蜈蚣悖论恰好反映了这种“困境”。许多学者试图克服这些理论困难。不过这已经不在我们的考虑范围之内了,我们关注的是逆推法怎样可以为我所用。

微软有一道特别著名的面试题,说的是有5个海盗抢得100枚金币后,讨论如何进行公正分配。他们商定的分配原则是:

(1)抽签确定各人的分配顺序号码(1,2,3,4,5);

(2)由抽到1号签的海盗提出分配方案,然后5人进行表决,如果方案得到超过半数的人同意,就按照他的方案进行分配,否则就将1号扔进大海喂鲨鱼;

(3)如果1号被扔进大海,则由2 号提出分配方案,然后由剩余的4 人进行表决,当且仅当超过半数的人同意时,才会按照他的提案进行分配,否则2 号也将被扔入大海;

(4)依此类推。

这里假设每一个海盗都是绝顶聪明而理性,他们都能够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并能很理智地判断自身的得失,即能够在保住性命的前提下得到最多的金币。同时还假设每一轮表决后的结果都能顺利得到执行,那么抽到1号的海盗应该提出怎样的分配方案才能使自己既不被扔进海里,又可以得到更多的金币呢?

请问,如果你是最先分金币的A,怎么样分才能既保住自己的性命,又得到最多的金币?

此题是蜈蚣博弈范畴内的推导。由于从第一个强盗(强盗A)开始推导产生的各种分支情况可能过于复杂,因此,应从后面开始向前倒推,从而得出结果。

此题公认的标准答案是:1号海盗分给3号1枚金币,4号或5号2枚金币,自己则独得97枚金币,即分配方案为(97,0,1,2,0)或(97,0,1,0,2)。现在来看如下各人的理性分析:

首先从5号海盗开始,因为他是最安全的,没有被扔下大海的风险,因此他的策略也最为简单,即最好前面的人全都死光光,那么他就可以独得这100枚金币了。

接下来看4号,他的生存机会完全取决于前面还有人存活着,因为如果1号到3号的海盗全都喂了鲨鱼,那么在只剩4号与5号的情况下,不管4号提出怎样的分配方案,5号一定都会投反对票来让4号去喂鲨鱼,以独吞全部的金币。哪怕4号为了保命而讨好5号,提出(0,100)这样的方案让5号独占金币,但是5号还有可能觉得留着4号有危险,而投票反对以让其喂鲨鱼。因此理性的4号是不应该冒这样的风险,把存活的希望寄托在5号的随机选择上的,他唯有支持3号才能绝对保证自身的性命。

再来看3号,他经过上述的逻辑推理之后,就会提出(100,0,0)这样的分配方案,因为他知道4号哪怕一无所获,也还是会无条件地支持他而投赞成票的,那么再加上自己的1票就可以使他稳获这100金币了。

但是,2号也经过推理得知了3号的分配方案,那么他就会提出(98,0,1,1)的方案。因为这个方案相对于3号的分配方案,4号和5号至少可以获得1枚金币,理性的4号和5号自然会觉得此方案对他们来说更有利而支持2号,不希望2号出局而由3号来进行分配。这样,2号就可以高高兴兴地拿走98枚金币了。

不幸的是,1号海盗更不是省油的灯,经过一番推理之后也洞悉了2号的分配方案。他将采取的策略是放弃2号,而给3号1枚金币,同时给4号或5号2枚金币,即提出(97,0,1,2,0)或(97,0,1,0,2)的分配方案。由于1号的分配方案对于3号与4号或5号来说,相比2号的方案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那么他们将会投票支持1号,再加上1号自身的1票,97枚金币就可轻松落入1号的腰包了。

这道题给我们的最大的启示就是,当你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时,可以考虑通过倒推的方式去解决它。从结果出发,一步一步从后向前倒推,你会清晰地找到问题解决的关键所在。

相传秦宣太后守寡在宫中,与大臣魏丑夫明来暗往,十分情投意合。后来太后染上重病,卧床不起,临死前感到离不开魏丑夫,便下了一道命令,要魏丑夫为她陪葬。听到这个消息,魏丑夫吓得面无人色,到处找人说情。大臣庸芮自告奋勇找太后,见到太后说道:“请问太后,人死了还会有知觉吗?”太后不知道庸芮问话的用意,便随口答道:“我想是会有的。”庸芮听了太后的回答,接着说:“如果人死了还会有知觉,那么在阴间的先王早知道你和魏丑夫的关系了,积怨一定很久很深。而今假如你要魏丑夫陪你到阴间,先王不会责怪你吗?到那时,你在先王面前请罪都来不及,还能有什么闲心与魏丑夫相好呢?”这一席话,振聋发聩,使太后看到了一个如此严重的后果,于是连连说:“罢了,罢了!”

正是庸芮的几句话,救了魏丑夫一条小命。庸芮怎样把太后说服的呢?他先问太后一个“人死后有无知觉”的问题,等太后回答“有知觉”后,他假设太后的回答正确,然后向回推导说明将魏丑夫殉葬的不明智。庸芮知道太后已经属于头脑发昏的状态,正常的道理不可能说服她,就采用这种方法,让太后有所醒悟。

为什么采取目标倒推法的人更容易成功?首先,因为目标是标杆,给了追求的人一个方向;其次,目标也是一个压力,在追求的人身上会转化为动力,促使他不断的努力;再次,也是最重要的,那种采取目标倒推法的人,将天下的资源都视为自己可以利用的资源,他的能力、资源比“资源导向式”的人要大千百万倍不止,自然更容易实现目标。

但是人类的思维惯性是倾向于从前往后思考的,所以用倒推法思考的人,往往更容易成功。因为他们比别人具有更准确的行动力和更高的目标成功率,在人际沟通上也更有说服力。

不要忘记你的目标

倒推法的好处是,你目前做的所有事情,都确实是为了实现你的目标,不会轻易偏离航向。人生中,有时候你未必采用逆推法,但是切记不要让你的小船迷失了航向,那样你永远都走不到你想要去的地方。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件事是绝对不能忘记的,那就是你的人生目标。如果你忘记其他事情,只有人生目标没有忘记,你就不用担心;反之,如果你记得、参与并完成其他事情,却忘记人生目标,那你就等于什么也没有做。这就好像国王派遣你到一个国家去完成一件特殊的工作。你去了,也做了一百件其他的事,但如果没有完成你的任务,你就是什么事都没有做。每个人来到世间都有一件特定的事要完成,那就是他的人生目标。如果他没有达到人生目标,就等于什么事都没有做。

罗纳尔多曾经认为做鲁尼这样的球员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就像他自己还未成年就要经受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但他是这样安慰鲁尼的:“我十几岁的时候经常想,忘掉一切,足球就是一种享受。当然,鲁尼今后会面对各式各样的困难,比如他有自己的目标,但在开始的几个赛季中夺冠是很困难的,也许他还会遇到伤病,带病出场,这一切都会引来媒体对他的猜测。我想说的是,只要不忘记自己的目标,只要尽力去踢球,一切都会好起来。”

生活中我们往往会犯这样一个错误,自己本来要做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需要准备一些东西,结果我们在准备的过程中,离原来的目标越来越远,进而忘了自己本来要做什么了。这就是忘记了自己的目标,我们常说人要制定自己的目标,目标不是制定好了就万事大吉了,还需要时刻牢记目标,不要让自己努力的方向偏离了自己的目标。

有这样一个故事:老师给学生们讲故事:有三只猎狗追赶一只土拨鼠,土拨鼠钻进了一个树洞。这个树洞只有一个出口,可不一会儿,从树洞里钻出来一只小猪,小猪飞快地向前奔跑,并爬上了另外一棵大树,小猪躲在树上,仓皇中没站稳,掉了下来,砸晕了正仰头观看的三只猎狗。终于小猪逃脱了。

故事讲完后,老师问:“这个故事有什么问题吗?”学生说:“小猪不会爬树,还有一只小猪不可能同时砸晕三只猎狗,同时,小猪怎么能跑得过猎狗?”“还有呢?”老师继续追问。直到学生再也找不出问题了,老师才说:“可是还有一个问题,你们都没有提到土拨鼠哪里去了?土拨鼠哪里去了?

老师的一句话,一下子将学生的思路拉到了猎狗追寻的目标上———一只土拨鼠,因为小猪的突然出现,大家的注意力不知不觉中打了岔,土拨鼠竟然在头脑中消失了。

很少有人是一开始就没有目标的,但同时也很少有人能做到一直矢志不渝直到实现目标。那些有目标却因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时间都浪费在其他事情上而最终忘记了自己最初的目标的人是不能成功的,他往往会被那些琐碎的并不重要的事情牵绊住前进的脚步。只有那些很清醒地时刻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的人才能最终达到胜利的目的地。

有一位程序员,喜欢新东西,经常引入新方法新思路试图改变现状。

有一次,他觉得部门的测试手段太依赖手工测试了,于是就想引入自动测试。他调研试用了几种工具以后,选择了某大公司的产品作为主要工具。

他计算了一下,一共有1000条测试用例需要自动化,于是他定下计划:一个人一天可以写5个测试用例,所以需要200个人每天;计划要在一个季度完成,按一个人一季度共60个人每天的话,需要4个人还有余。这样,全部用例做好以后,他估计,至少能减少一半测试工作量。

于是,这老兄报告给总经理,总经理同意了。于是就给他招了4个人,成立了自动测试组,风风火火就干起来了。

他的做法是,手工测试有多少条用例,他就用自动测试工具实现多少条。

一个季度下来了,全部测试用例完成了,当然大家敲锣打鼓地庆祝。但接下来,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

第一、所有的测试人员都认为自动测试组写出来的脚本没有用。为什么呢?因为自动测试组的员工都是新招的,对产品不熟;因此他们只好对照着手工测试用例一条条的做,就像做翻译一样把手工测试用例变成自动脚本。但测试人员说,手工测试用例本身就不够完善,很多测试的验证点是凭经验的,这样翻译出来的用例当然不过关。

第二、新产品特性已经改变了,写出的脚本过期了。因为是比照着手工用例,自动测试组使用的用例是产品的上一个版本的,这样写出来的用例当然不适合现状。

第三、短期内投入产出比很低。手工测试一天能走100个测试用例,1000个用例10天走完。但4个自动测试工程师3个月才完成1000个用例的开发,也就是花了4×3×20=240个人每天,就算测试用例100%可用,也需要240÷10=24轮才能在成本上持平,如果每个版本测3轮的话,相当于8个版本。而8个版本,产品还在不在都难说了。

程序员做了反省,发现自己犯的最大错误是:自己提出问题的初衷是减少测试工作量,但执行的时候却把“翻译”完所有的测试作为了目的,而忘记了最初的目标。因为只顾着往前赶数量,从来没有请手工测试的工程师来看看,是不是可以100%替代手工测试;也没有在小模块上试试,看看开发人员有什么意见。

于是,程序员开始改变做法。又过了一个季度,团队开始接受自动测试了。终于,开发效率和质量都提高了。

程序员得出一个经验:目标在最初的设定,一般都会比较清楚的,但在漫长的实现过程中很容易忘了原来的目标是什么,而把一些表面的指标当成重要的东西。因此,经常看看今天所做的努力和原先的目标是否一致,和能否一致,是很重要的。

很多时候,也许我们上网本来是要查一个成语典故的,但是结果往往是最后跑去看娱乐八卦了,时间浪费了一两个小时,最终成语典故也没有查到。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但也是我们会常犯的错误,虽然看起来不算什么,但是如果这样的事情越积越多,你每次要做什么正事,都要偏离到那些无关的事情上去的话,不就什么正事都做不成吗?久而久之,没有在自己的理想道路上有所前进,这样还谈什么目标的实现呢?

在追求人生目标的过程中,我们有时会被途中的细枝末节和一些毫无意义的琐事,分散了精力,扰乱了视线,以至中途停顿下来,或是走上岔路,而放弃了自己原先追求的目标。这是很多人都会犯的错误,但是如果你已经意识到了,那么从现在开始,就要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既然偏离目标的后果是很严重的,那么就应该从现在开始克服这个缺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告诉自己我的目标是什么,我要怎么做才能不会偏离这个目标。如果在做事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琐事,如果能直接影响到你目标的实现,就要尽快解决,否则完全可以不用去理会这样的事情,要知道时间是有限的,要是在不重要的事情上花费了太多时间,在重要的事情上就没有充足的时间了,这样的损失太大。

条条大道通罗马

到达成功的路有很多,完成任务也有很多方法。如果发现正在走的路、正在用的方法不适合自己,就要敢于放弃,善于寻找,最后你总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问题的关键在于,你不要陷入自己的惯性思维,永远只用一种眼光看问题。要学会变通,只要完成任务就好。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满大街地找洗手间,这时候看到一家麦当劳或者肯德基,你是选择进去还是继续焦急地寻找?

据世界科学协会对500例重大科学贡献的调查证明,许多科学奇迹早就存在于世。艰难的是,我们固有的看法必须打破,我们的目光,能跟随我们的想法转移。

换个想法,便能换来一切。在你试图改变自己想法的同时,你的视角也开始变化;移向自己从不注意的世界。你真的会有新的发现。你的想法有了不同,一切也就随之有了不同。

相传,大英图书馆老馆年久失修,于是在新的地方建了一个新的图书馆。新馆建成后,要把老馆的书搬到新址去。这本来是一个搬家公司的活儿,没什么好策划的,把书装上车,拉走,摆放到新馆即可。问题是按预算需要350万英镑,图书馆里没有这么多钱。眼看着雨季就到了,不马上搬家,这损失就大了。怎么办?馆长想了很多方案,但一筹莫展。

正当馆长苦恼的时候,一个馆员问馆长苦恼什么,馆长把情况向这个馆员介绍了一下。几天之后,馆员找到馆长,告诉馆长他有一个解决方案,不过仍然需要150万英镑。馆长十分高兴,因为图书馆有这么多钱。

“快说出来!”馆长很着急。

馆员说:“好主意也是商品,我有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馆长更着急了。

“如果把150万全花净了,那权当我给图书馆作贡献了,如果有剩余,图书馆要把剩余的钱给我。”

“那有什么问题?350万我都认可了,150万以内剩余的钱给你,我马上就能做主!”馆长很坚定地说。

“那咱们签订个合同?”馆员意识到发财的机会来了。

合同签订了,不久实施了馆员的新搬家方案。150万英镑连零头都没用完,就把图书馆给搬了。

原来,图书馆在报纸上刊登了一条惊人的消息:“从即日起,大英图书馆免费、无限量向市民借阅图书,条件是:书从老馆借出,还到新馆去。”

既然最终的目的是让书躺到新馆里,那么从这个结果出发,任何可以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都可以用,不是吗?而且效果会更好。我们的职业生涯也是如此:

有一个英国青年非常热爱诗歌,他发了疯似的拼命写诗,发誓要成为一名最伟大的诗人,可是多年过去了,他呕心沥血写出了大量诗作,却仍然默默无闻,这位年轻人陷入深深的苦闷和迷惘中。有一天,他在自己家的花园里散步,一阵强风吹过树梢,树上的鸟窝被吹落到地上。正当他对着地上的鸟窝伤感地沉思时,却又惊喜地发现,两只小鸟已经开始在枝头另筑一个新窝了。他顿时喜上眉头,刹那间仿佛悟透了生命的意义:一个“窝”被毁了,何不再建一个呢?于是,他不再执迷不悟,开始投身实业。没想到,几年后他成了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他的名字叫保罗·耶,后来还当上了英国成功者协会的主席。

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年轻时从事实验物理研究,但进展得非常不顺利。当时在他工作的艾里逊实验室里流传着一个笑话:“凡是有爆炸(出事故)的地方,就一定有杨振宁!”杨振宁不得不正视一个事实:自己的动手能力比别人差!经过一段时间痛苦的思想斗争后,他毅然做出决定,把发展方向转入理论物理研究。从此,他踏上了成为物理学界一代杰出理论大师之路。如果他当年不去理智地另辟新路,很可能至今仍默默无闻。

艾戈尔是德国汉堡的自由职业画家,当年从法国来到德国时,为了绘画艺术,他整天饿着肚子,竭尽千般努力,吃尽万般苦头,梦想着有朝一日出人头地当名画家。然而,经过数年努力,历经痛苦挣扎,仍然事与愿违,一张又一张呕心沥血创作的油画无人问津,还是个口袋空空的落魄艺术家。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不切实际,必须换个前进方向,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方能实现当名画家的理想。

艾戈尔经过观察发现,德国一般的传统家庭,都很注重每天全家在一起的聚餐,并以此为亲情交流沟通的美好时光。为了营造共进晚餐时的气氛,虽然食品简单得只是些面包、果酱和香肠,但场面绝对高贵典雅,最富特色的是这样的晚餐,都要铺上艺术餐巾纸,并根据不同的天气、当天幸运色以及不同的节日来挑选合适的艺术餐巾纸。若是品东方茶,就配上东方茶具和东方图案的餐巾纸;而如果喝咖啡,则垫上印有巧克力豆的餐巾纸。因此,在德国,10张一包的艺术餐巾纸的价格一般都在4-5欧元左右,而且销售行情很好。

这时,艾戈尔有了自己的想法,决定改变自己艺术追求的方向。他成立了自己的餐巾纸设计公司,将法国人的浪漫充分体现在自己的纸巾设计作品中,将德国人的严谨应用到他的企业管理中。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终于从一个食不果腹的自由职业画家,成功地转型为一位设计师,尤其在艺术餐巾纸的设计和销售方面,更是名声远扬。现在,他正在考虑如何实现多年来想当一名著名画家的梦想,还想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博物馆,将他设计的所有艺术餐巾纸陈列出来,供人参观、收藏。

人生在世,要想夺取成功的桂冠,当然需要对目标的执著,但更多的时候则需要果断而及时地放弃。有一些人,他们对既定目标坚守到底,认为这是一种有恒心、有毅力的表现,相信坚持到底就必定会迎来丰收的喜悦。但如果自身不具备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条件,那么,他们这么做是不明智的,做人要学会变通。他们错在分不清坚守目标与适时放弃的界限和时机。如果发觉一个主攻方向、一个发展目标不再适合自己,仍旧一味固守,一条道走到黑,那已不叫执著、坚定,那叫糊涂、蛮干。

《易经》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个人如果一意孤行,往往会自讨苦吃。既然没有什么结果,那还是及早变通为妙。不懂得变通,一头扎到死胡同里,结果只能是出不来。

自从传言有人在萨文河畔散步时无意间发现金子后,这里便常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淘金者。他们都想成为富翁,寻遍河床,还在河床上挖出很多大坑,个别人找到了数量不多的金子,但更多的人却一无所得,扫兴而归。那些不甘心落空的,便驻扎在这里继续寻找。

彼得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在河床附近买了一块没人要的土地,一个人默默地工作。他为了找金子,已把所有的钱都押在这块土地上。他埋头苦干了几个月,直到土地全变成坑坑洼洼,他失望了———他翻遍了整块土地,但连一丁点金子都没看见。6个月以后,他连买面包的钱都没有了。于是他准备离开这儿到别处去谋生。

就在他即将离开的前一个晚上,天下起了倾盆大雨,并且一下就是三天三夜。雨终于停了,彼得走出小木屋,发现眼前的土地看上去好像和以前不一样:坑坑洼洼已被大水冲刷平整,松软的土地上长出一层绿茸茸的小草。

“这里没找到金子,”彼得忽有所悟地说,“但这土地很肥沃,我可以用来种花,并且拿到镇上去卖给那些富人。他们一定会买些花装扮他们的家园。如果真这样的话,那么我一定会赚许多钱,有朝一日我也会成为富人……”

彼得仿佛看到了将来,美美地说:“对,不走了,我就种花!”

于是,他留了下来。彼得花了不少精力培育花苗,不久田地里长满了美丽娇艳的各色鲜花。他拿到镇上去卖,那些富人一个劲儿地称赞:“瞧,多美的花,我们从没见过这么美丽的花!”他们很乐意付钱来买彼得的花,以便使他们的家变得更富丽堂皇。

5年后,彼得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成为一名富翁。

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条路不好走,就换另一条。不要以为自讨苦吃就是坚韧,要学会审时度势,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既然成功是最终目标,有很多途径可以到达,为什么非要选择那条不适合你走的路?对于根本就做不了或是达不到的事情,或者永远都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应该尽早放弃,不要死缠烂打。如果你走的路本来就是错的,你还非要以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精神去坚持,去争取,那么只会南辕北辙,离目标越来越远。

人生的目标倒推法

对于我们的人生来说,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从目标出发,根据目标的要求,规划实现目标的路径,明了实现目标的条件,并在实际工作中努力去发现、借助和创造实现目标的条件,按照路径一步步推进,才能最终实现目标。

李恕权———第一位登上Bill Board音乐排行榜的亚洲歌手。在他自传《挑战你的信仰》中,详细地记述了自己的一次具有转折性的经历:

1976年的冬天,当时我19岁,在休斯敦太空总署的太空梭实验室里工作,同时也在总署旁边的休斯敦大学主修计算机。纵然忙于学校、睡眠与工作之间,这几乎占据了我一天24小时的全部时间,但只要有多余的一分钟,我总是会把所有的精力放在我的音乐创作上。我知道写歌词不是我的专长,所以在这段日子里,我处处寻找一位善写歌词的搭档,与我一起合作创作。我认识了一位朋友,她的名字叫凡内芮(Va鄄lerie Johnson)。

自从二十多年前离开德州后,就再也没听过她的消息,但是她却在我事业的起步时,给了我最大的鼓励。仅19岁的凡内芮在德州的诗词比赛中,不知得过多少奖牌。她的作品总是让我爱不释手,当时我们的确合写了许多很好的作品,一直到今天,我仍然认为这些作品充满了特色与创意。

一个星期六的周末,凡内芮又热情地邀请我至她家的牧场烤肉。她的家族是德州有名的石油大亨,拥有庞大的牧场。她的家庭虽然极为富有,但她的穿着、所开的车,与她谦卑诚恳待人的态度,更让我加倍地打从心底佩服她。凡内芮知道我对音乐的执著,然而,面对那遥远的音乐界及整个美国陌生的唱片市场,我们一点渠道都没有。此时,我们两个人坐在德州的乡下,我们哪知道下一步该如何走。突然间,她冒出了一句话:想象你五年后在做什么?我愣了一下。她转过身来,手指着我说:嘿!告诉我,你心目中最希望五年后的你在做什么,你那个时候的生活是一个什么样子?

我还来不及回答,她又抢着说:‘别急,你先仔细想想,完全想好,确定后再说出来。’我沉思了几分钟,开始告诉她:

‘第一:五年后我希望能有一张很受欢迎的唱片在市场上发行,可以得到许多人的肯定;第二:我要住在一个有很多很多音乐的地方,能天天与一些世界一流的乐师一起工作。’

凡内芮说:‘你确定了吗?’我慢慢稳稳地回答,而且拉了一个很长的Yessssss!凡内芮接着说:好,既然你确定了,我们就把这个目标倒算回来。如果第五年,你要有一张唱片在市场上发行,那么你的第四年一定要跟一家唱片公司签上合约;那么你的第三年一定是要有一个完整的作品,可以拿给很多很多的唱片公司听,对不对?那么你的第二年,一定要有很棒的作品开始录音了;那么你的第一年,就一定要把你所有要准备录音的作品全部编曲,排练就位准备好;那么你的第六个月,就是要把那些没有完成的作品修饰好,然后你自己逐一筛选;那么你的第一个月就是要把目前这几首曲子完工;那么你的第一个礼拜就是要先列出一整个清单,排出哪些曲子需要修改,哪些需要完工。

‘好了,我们现在不就已经知道你下个星期一要做什么了吗?’凡内芮笑笑说。

‘喔,对了。你还说你五年后,要生活在一个有很多音乐的地方,然后与许多一流乐师一起忙、创作,对吗?’她急忙地补充说,‘如果,你的第五年已经在与这些人一起工作,那么你的第四年照道理应该有你自己的一个工作室或录音室。那么你的第三年,可能是先跟这个圈子里的人在一起工作。那么你的第二年应该不是住在德州,而是已经住在纽约或是洛杉矶了。’

次年(1977年),我辞掉了令许多人羡慕的太空总署的工作,离开了休斯敦,搬到洛杉矶。说也奇怪:不敢说是恰好五年,但大约可说是第六年,1983年,我的唱片在亚洲开始畅销起来,我一天24小时几乎全都忙着与一些顶尖的音乐高手,日出日落地一起工作。每当我在最困惑的时候,我会静下来问我自己:恕权,五年后你‘最希望’看到你自己在做什么?”

你自己呢,如果连你自己都不知道这个答案的话,你又如何要求别人或上天为你做选择或开路呢?

别忘了!在生命中,上天已经把所有“选择”的权力交在我们的手上了。

如果,你对你的生命经常在问“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那样”的时候,你不妨试着问一下自己,你曾否很“清清楚楚”地知道你自己要的是什么?

人常常想的很多,做的很少,你的五年后是怎样的生活?你的家人五年后又是怎样的生活?

如果连你自己要的是什么都不知道的话,那么命运又如何帮你安排呢?不是吗?

看了上面这段话,你有感触吗?下面再来看看蒙牛老板牛根生在博客里的话:

人的导向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原点导向式”———从现有资源出发,正向推演,步步为营,如同笑话《一个鸡蛋的家当》所言的那样:一蛋生一鸡,一鸡生多蛋,多蛋生多鸡,多鸡换一牛……另一种是“目标导向式”———从目标出发,反向推演,步步链接:倒推资源配置,倒推时间分配,链接战略战术,链接方法手段……不问我的一双手能干多少件事,唯问移泰山需要多少双手;不问我的一口锅能煮多少斤米,唯问劳千军需要多少口锅;不问我的一盏灯能照多少里路,唯问亮天下需要多少盏灯!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目标导向式,就是在原点与目标点之间架起最短的桥梁。臭皮匠与诸葛亮之间有什么区别?一提到箭,臭皮匠想到的是砌多少铺子,砍多少竹子,铸多少模子;诸葛亮想到的却是“草船借箭”。

市场竞争,资源互动,人无边界,财无边界,物无边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目标的诞生,不仅是个抱负问题,也是个方法问题;目标的实现,不仅是个机械过程,也是个能动过程。“原点导向式”,先点兵后打旗,捡到篮里才是菜;“目标导向式”,先树旗后招兵,没到篮里也是菜,从无到有。有的人广阔天地无作为,有的人螺蛳壳里做道场,心大天也大,志阔地也阔。古人讲‘善假于物’。只会用自身肢体作战的是低等动物,能够用十八般武器开战的才是高等动物。只会盯着脚尖就事论事属于一般智慧,能够运筹千里谋定而动才是高级智慧。”

这就是牛根生让人刻骨铭心的商业思维,有没有让你震动?

其实下面这样一篇调查似乎也可以告诉你些什么:

有一年,一群意气风发的天之骄子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了,他们即将开始穿越各自的沼泽地。他们的智力、学历、环境条件都相差无几。在临出校门前,哈佛对他们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以后的25年,他们各自打拼。25年后,哈佛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3%的人,25年间他们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地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60%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剩下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不肯给他们机会”的世界。

其实,他们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25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知道为什么要穿越人生的沼泽地,而另一些人则不清楚或不很清楚。

人生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实你的理性并不仅仅是给你一个方向,让你不迷惘。更重要的是,为了实现它,你会为之努力,从而走得更远。为了实现期望的目标,你总是需要一份份明确具体的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最好的办法就是倒推。

选择决定人生

漫长的人生,就像是一场蜈蚣博弈。所以每个人都要尽量往远处想,给自己多一些长远的计划和打算。如果你这样做了,在这场博弈中,你的胜算就大一些。相反,只顾眼前利益,就会让自己未来的路变得狭窄起来。反过来也可以这么说,你现在的选择就决定了你未来的成败。

有两个和尚分别住在相邻的两座山上的庙里。两山之间有一条溪,两个和尚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下山去溪边挑水。久而久之,他们便成为好朋友了。就这样,时间在每天挑水中,不知不觉已经过了5年。

突然有一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没有下山挑水,右边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过头了。”便不以为意。哪知第二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还是没有下山挑水,第三天也一样,过了一个星期,还是一样。直到过了一个月,右边那座山的和尚终于受不了了。他心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我要过去拜访他,看看能帮上什么忙。”于是他便爬上了左边这座山去探望他的老朋友。

等他到达左边这座山看到他的老友之后,大吃一惊。因为他的老友正在庙前打太极拳,一点也不像一个月没喝水的人。他好奇地问:“你已经一个月没有下山挑水了,难道你可以不用喝水吗?”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说:“来来来,我带你去看看。”于是,他带着右边那座山的和尚走到庙的后院,指着一口井说:“这5年来,我每天做完功课后,都会抽空挖这口井。即使有时很忙,能挖多少就算多少。如今,终于让我挖出水,我就不必再下山挑水,我可以有更多时间,练我喜欢的太极拳。”

你今天在做什么,决定了你明天不用做什么和可以做什么。在这个世界上,通向成功的道路何止千万条,但你要记住:所有的道路,不是别人给的,而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你有什么样的选择,也就有了什么样的人生。

大约100年前,美国密苏里州伦道夫县有一个叫克拉克的村子,村子里有一户贫困人家,家里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小男孩。一天,男孩的妈妈让他去把30个鸡蛋卖给村子里另外一个邻居。临出门前,妈妈对小男孩说:“孩子,这30个鸡蛋能卖40美分,如果邻居嫌贵,就卖35美分。”孩子听了妈妈的话就拿着鸡蛋到了邻居家。

邻居就问他这鸡蛋要卖多少钱,小男孩把妈妈告诉他的话一字不差地告诉了邻居。邻居一听笑了,说你这么聪明的孩子,把你妈妈的话一字不差地告诉了我,如果让别人知道了会说你太笨,但是,孩子,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你很诚实,是个好孩子,为了对你的诚实进行奖赏,我决定用40美分买你的鸡蛋。小男孩非常高兴,蹦蹦跳跳地回了家,而这件事,对他的一生都有影响。

这个孩子长大后上了著名的西点军校。再后来,他成了一名军事专家。一直以来,他都没有改变自己诚实的好品质。为此,他赢得了“诚实的将军”的美誉,他就是奥· N·布雷特利。

选择决定未来。这就是奥·N·布雷特利给我们的最好启示。你选择了宽容别人,就会赢得别人的宽容,你选择了理解别人,就会获得别人的理解,你选择了从善如流,就会听到别人的金玉良言,你选择了与人为善,别人同样会投桃报李。

人生道路的选择,奋斗目标的实现,人际关系的好坏,关键就看你怎样选择。而你为人生目标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吃过的苦、流过的汗等,都直接决定着你将来是出色还是平庸。而人与人的关系,更取决于你对别人的态度,这是决定你人际关系是和谐还是紧张的关键。

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今天的生活是由三年前我们的选择决定的,而今天我们的抉择将决定我们三年后的生活。所以,选择的时候,请具备长远的眼光。

伟人们之所以伟大,首先是因为他们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事业。正是他们创造出的成绩才让他们留名青史。如果当年的鲁迅不选择弃医从文,就不会成为文学巨匠;如果当年的毛泽东不选择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而斗争,就不会成为共和国领袖;如果霍金不选择天文物理,就不会写出《时间简史》这部伟大著作;如果贝多芬不选择音乐创作,也不会为后世留下那么多不朽的旋律。

谁都想在自己的人生博弈中获得成功,那么你就要为这个成功的目标去努力。每天花时间为自己修建成功的管道,享受人生博弈的终点,是每个人可以做到而且应该做到的事。如果说出生的背景不公平的话,至少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你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胜利。当然,你除了花时间在某件事上以外,还需要动点脑筋,把精力用到点儿上。

有两兄弟,他们住在一幢公寓楼里。一天,他们一起去郊外爬山。傍晚时分,等他们爬山回来,回到公寓楼的时候,发现一件事:大厦停电了!这真是一件令人沮丧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很不巧,这两兄弟是住在大厦的顶楼。那么,顶楼是几楼呢?那就更加不巧了,顶楼是80楼。很恐怖吧。虽然两兄弟都背着大大的登山包,但看来,也是别无选择,于是,哥哥对弟弟说:“我们爬楼梯上去吧。”于是,他们就背着一大包行李开始往上爬。到了20楼的时候,他们觉得累了。于是弟弟提议说:“哥哥,行李太重了,不如这样吧,我们把它放在20楼,我们先上去,等大厦恢复电力,我们再坐电梯下来拿吧。”哥哥一听,觉得这主意不错:“好啊。弟弟,你真聪明呀。”于是,他们就把行李放在20楼,继续往上爬。卸下了沉重了包袱之后,两个人觉得轻松多了。他们一路有说有笑地往上爬。但好景不长,到了40楼,两人又觉得累了。想到只爬了一半,往上一看,竟然还有40楼要爬。两人就开始互相埋怨,指责对方不注意停电公告,才会落到如此下场。他们边吵边爬,就这样一路爬到了60楼。

到了60楼,两人筋疲力尽,累得连吵架的力气也没有了。哥哥对弟弟说:“算了,只剩下最后20楼,我们就不要再吵了。”于是,他们一路无言,安静地继续往上爬。终于,80楼到了。到了家门口,哥哥长吁一口气,摆了一个很酷的姿势:“弟弟,拿钥匙来!”弟弟说:“有没有搞错?钥匙不是在你那里吗?”

大家猜猜发生了什么事?———钥匙还留在20楼的登山包里!

这个故事其实正反映了我们的人生:20岁之前,我们活在家人、老师的期望之下,背负着很多压力,不停地功课、考试、升学,就好像是背着一个很重的登山包,加上自己也不够成熟有能力,所以走得很辛苦。20岁以后,从学校毕业出来,踏上工作岗位,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自己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就好像是卸下沉重的包袱。所以说,从20岁到40岁,是一生中最愉快的20年。

到了40岁,人到中年,发现青春早已逝去,但又有很多遗憾,于是开始抱怨,骂老板不识货,怪家人不体恤,埋怨政府,埋怨国家,埋怨社会。就这样在抱怨遗憾中又过了20年。

到了60岁,发现人生所剩不多,于是告诉自己,不要再埋怨了,就珍惜剩下的日子吧。于是,默默走完自己的最后岁月。到了生命的尽头,突然想起:好像有什么忘记了。是什么呢?是你的钥匙,你的KEY,你人生的关键。你把你的理想、抱负、关键都留在20岁,没有完成。

想一想,是不是也要等到40年之后,60年之后才来追悔?我们想一想,我们最在意的是什么?想一想,希望将来的自己和现在有些什么不同?是不是可以做些什么来不让这个遗憾发生呢?那么,我们要做什么呢?

选对你现在的路,为了以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