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碑林集刊(十六)
17011700000048

第48章 隋代令长辑存附考(下)(6)

《补遗》龙朔三年《皇甫府君墓志》(二辑185):“父则,隋长沙县令。”

(2)乐方

《补遗》文明元年《乐道仁墓志》(六辑323):“祖方,隋任潭州长沙县令。”

(3)王洪

《补遗》神龙二年《王文睿墓志》(五辑287):“祖洪,隋长沙令。”

(4)窦诞

《补遗》贞观二十二年《窦诞墓志》(二辑95): “仁寿二年,释褐补隋献皇后挽郎。三年,授朝请郎,寻除潭州长沙县长。”

衡山县 旧置衡阳郡。平陈,郡废,并衡山、湘乡、湘西三县入焉。

许嵩,大业末(未之任)。

《补遗》显庆三年《许君墓志》(五辑120): “父嵩,隋末授衡州衡山县令。时属道消,耻食其禄,遂乃□情独洁,素心无问。舍兹贵仕,育德危言。不之所任,固辞以疾。”

附考:《旧书》卷40《地理三》衡州属县:“衡山,吴分湘南县置。旧属潭州,后割属衡州。” (1614) 衡州为隋衡山郡,隋时衡山县不属衡山郡而属长沙郡,墓志所记为唐代隶属关系,因归长沙郡下。

衡山郡 平陈,置衡州。统县四,户五千六十八。

衡阳县 旧置湘东郡。平陈,郡废,并省临、新城、重安三县入焉。有衡山、武水、连水。

王义

《补遗》龙朔三年《王敬墓志》(二辑188):“曾祖义,隋□□□衡阳令。”

湘潭县 平陈,废茶陵、攸水、阴山、建宁四县入焉。有武阳山。有历水。

郭衡

《补遗》总章二年《上官义墓志》(一辑59): “夫人太原郭氏……隋湘潭县长衡之女。”

附:存疑录(总计36县40人次)

永宁县

李公孝,开皇十八年。

《隋书》卷71《刘子翊传》(1651):“(开皇)十八年,入考功,尚书右仆射杨素见而异之,奏为侍御史。时永宁令李公孝四岁丧母……” 又见《北史》卷85《刘子翊传》(2855)。

附考:《隋书》卷29《地理上》长平郡:“沁水,旧置广宁郡。后齐郡废,县改为永宁。开皇十八年改焉。”(849)同卷河间郡: “?,有易城县,后齐废。开皇中置永宁县,大业初废入焉。”(857) 《旧书》卷38《地理一》河南府: “永宁隋熊耳县所治。义宁二年,置永宁县,治永固城,属宜阳郡。武德元年,改属熊州。三年,移治同轨城,改属函州。八年,复属熊州。贞观元年,改属?州。十四年,移于今所。十七年,移治鹿桥。显庆元年,?州废,改隶洛州。” (1425) 《旧书》卷41《地理四》泷州:“永宁武德四年,于安遂县置药州,领安遂、永宁、安南、永业四县。贞观中,废药州,以永宁县属泷州。本隋永熙县,武德五年,改为永宁县。” (1720) 《元和》卷5《河南道一》: “永宁县,畿。东至府二百里。汉渑池县之西境,后汉、晋、宋不改。后魏文帝于今县东四十里置北宜阳县,属宜阳郡,废帝二年改为熊耳县。隋义宁二年置永宁县,属宜阳郡,贞观元年改属河南府。”(141)李公孝所任永宁令究属何州郡,还需悬疑。

孝阳县

翟普林,大业中。

《隋书》卷72《翟普林传》(1669): “大业中,司隶巡察,奏其孝感,擢授孝阳令。”又见《北史》卷84《翟普林传》(2838)。

附考:隋无孝阳县。《隋书地理志考证》卷第三梁郡: “考城今县东南。‘后魏曰考阳’,《地形志》作‘孝阳’,误也。按本汉淄县,后汉改考城,后魏孝昌中复改。

‘置北梁郡’, 《地形志》北梁郡属南兖州,当亦孝昌中置。‘后齐郡县并废,为城安县’。《元和志》高齐天保七年省考城县,仍移成安县理此。按《地形志》北梁郡治城安县,孝昌中置。‘开皇十八年以重名,改曰考城’。按冀州魏郡有成安”。(89) 《魏书》卷106中《地形志》:北梁郡领县“孝阳,孝昌中置,治亳城。”(2542)

药城县

令狐德,大业末(未之任)。

《旧书》卷73《令狐德传》(2596): “(德) 大业末为药城长,以世乱不就职。”《新书》卷102《令狐德传》(3982-3983):“(德)大业末,为药城长,属乱,不就官。”

附考:《新书》卷38《地理二》亳州谯郡: “城父,上。王世充置成州,世充平,废。武德三年于鲁丘堡置文州,并置药城县。四年州废为文城县……”(990)《隋书地理志考证》卷第三谯郡:“城父今亳州东南七十九里。前汉县,属沛郡,后汉属汝南,晋属谯郡。‘宋置,曰浚仪’,宋盖以浚仪侨置于此,属陈留郡。‘开皇十八年改焉’,《元和志》:以重名改。按志荥阳郡下有浚仪。《新唐志》:城父,王世充置成州。按有药城县。《寰宇记》:药城在城父县南七十里,梁、陈之际以为县。” (90) 隋无药城县,新旧唐书盖用唐时县名,或即城父县,存疑。

义乡县

柳约

《补遗》景龙四年《柳顺墓志》(一辑92): “曾祖约,隋义乡县令,袭爵汉南公。”

附考:《隋书》卷31《地理下》同安郡:“望江,陈置大雷郡。开皇十一年改曰义乡,十八年改名焉。”(876)同卷毗陵郡:“义兴,旧曰阳羡,置义兴郡。平陈,郡废,改县名焉,又废义乡、国山、临津三县入焉。” (877) 《隋书》卷29《地理上》延安郡:“延安,西魏置,又置义乡县。大业中废义乡入焉。” (811) 《旧书》卷38《地理一》延州中都督府: “延长,隋废县。武德二年,复于此置北连州,领义乡、齐明二县。贞观二年,废北连州及义乡、齐明二县,并入延安。广德二年,改为延长县。”

(1410)《元和》卷21《山南道二》:“桐柏县,中。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汉平氏县之东界也,梁于此置义乡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桐柏,取桐柏山为名也。” (540) 柳约所任义乡县令究属何州郡,尚需存疑。

荆州荆阳县

(1)宋嵩

《补遗》贞观十年《宋行墓志》(五辑99):“祖嵩,隋荆州荆阳县令。”

(2)宋兴

《补遗》显庆三年《宋义墓志》(三辑366):“祖兴,隋荆阳令。”

附考:《隋书》卷30《地理中》:“南阳郡旧置荆州。开皇初,改为邓州。” (841)

《隋书》卷31《地理下》:“南郡旧置荆州。西魏以封梁为蕃国,又置江陵总管府。开皇初府废。七年并梁,又置江陵总管,二十年改为荆州总管。大业初废。” (888) 又,南阳郡、南郡统县均无荆阳。新旧《唐书·地理志》荆州条领县亦无荆阳。《新书》卷41《地理五》舒州同安郡: “太湖,上。武德四年析置青城、荆阳二县,七年省青城入荆阳,八年省荆阳入太湖。”(1054)然此荆阳显非荆州属县,存疑。

朔州新城县

杜逵

《补遗》神功元年《杜慎微墓志》(五辑240): “祖逵,隋朔州新城、顺义、洛州阳城、昌州清潭四县令。”

附考:《隋书》卷30《地理中》马邑郡:“旧置朔州。开皇初置总管府,大业初府废。统县四,户四千六百七十四。善阳、神武、云内、开阳。” (853) 《元和》卷14

《河东道三》朔州条载:“高齐文宣帝又于马邑城置朔州,即今理是也。武成帝置北道行台,周武帝置朔州总管。隋开皇罢总管,大业三年罢州为马邑郡,皇朝改为朔州。”

(407)知隋马邑郡朔州无新城县,而河南郡洛州开皇十八年前与南阳郡邓州皆有新城县,墓志所记或有误焉,存疑。

幽州土垠县

郑琎

《补遗》永徽三年《郑金墓志》(五辑106):“祖琎,隋幽州土垠县令。”

附考:《隋书·地理志》及新旧《唐书·地理志》幽州涿郡领县皆无土垠,存疑。

《隋书》卷30《地理中》安乐郡: “密云后魏置密云郡,领白檀、要阳、密云三县。

后齐废郡及二县入密云。又有旧安乐郡,领安市、土垠二县,后齐废土垠入安市,后周废安市入密云县。开皇初郡废。” (859) 《隋书地理志考证》卷第五安乐郡密云条下“‘土垠’,今密云县东北一百八十里。《地形志》:真君九年置。”(148)

鲁山县

张馞,大业十三年。

《补遗》贞观七年《张馞墓志》(八辑255):“(大业)十三年,授鲁山令。”

附考:《旧书》卷38《地理一》汝州:“鲁山,隋旧。武德四年,于县置鲁州,领鲁山、蟨阳二县。贞观元年,州废,仍置蟨阳县,以鲁山县属伊州。” (1430) 《新书》卷38《地理二》汝州临汝郡: “鲁山,上。王世充置鲁州,武德四年废。俄以鲁山、蟨阳复置鲁州。贞观九年州废,省蟨阳,以鲁山来属……” (984)《隋书地理志考证》卷第三襄城郡:“鲁,今鲁山县治,本汉鲁阳县。《元和志》:后魏太和二十二年改为北山县,周改为鲁山县。按: 《地形志》作‘山北’,云太和十一年置,与《元和志》异。《水经·汝水注》:‘桓水出鲁阳北山’,则作北山是。” (92) 《舆地》卷9《京西北路》:“中。鲁山县,在夏为鲁县。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为御龙氏,以事夏孔甲。

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是也。汉为鲁阳,属南阳郡。

后汉及晋皆因之。后魏置荆州,寻废,立鲁阳郡,后置鲁州。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以鲁县属襄城郡。唐为鲁山,武德四年复置鲁州。贞观九年州废,以鲁山来属。”(221)

乐阳县

乐晖

《补遗》仪凤四年《乐方墓志》(五辑187):“祖晖,隋任晋州乐阳县令。”

附考:隋唐晋州属县皆无乐阳。《隋书》卷30《地理中》上党郡: “长子,后齐废。开皇九年置,曰寄氏县。十八年改为长子。旧有屯留、乐阳二县,后齐废。”

(849)同卷“临汾郡后魏置唐州,改曰晋州。” (851) 同书卷31《地理下》郁林郡:“乐山,梁置乐阳郡。平陈,改为乐阳县。十八年改名焉”(884)《旧书》卷39《地理二》:“晋州隋临汾郡。”(1472)领县无乐阳。《舆地》卷37《广南西路下》横州宁浦县条云:“故乐山县,本汉高凉县地,属合浦郡。梁立乐阳郡。隋平陈,郡废,为乐阳县,属尹州,开皇十八年更名。唐武德四年来属。”(1177)

卫国县

(1)郎茂,开皇初。

《隋书》卷66《郎茂传》(1554): “高祖为丞相,以书召之,言及畴昔,甚欢。

授卫州司录,有能名。寻除卫国令。”又见《北史》卷55《郎茂传》(2015)。

(2)关明,开皇初。

《汇考》开皇九年《关明志》(一册351):“开皇之始,假授黎州卫国县令。”

附考:《隋书》卷30《地理中》武阳郡: “观城旧曰卫国,开皇六年改。” (845)

同卷齐郡:“亭山,旧曰卫国,后齐并土鼓、肥乡入焉。开皇六年改名亭山。” (861)

同卷汲郡: “黎阳后魏置黎阳郡,后置黎州。开皇初州郡并废。十六年又置黎州,大业初罢。”(848)同书卷29《地理上》临邛郡: “沈黎后周置黎州,寻并县废。开皇中置县。仁寿末置登州,大业初州废。”(827) 《北周地理志》卷8《河南下》载齐州济南郡领县有卫国县, 《北周地理志》卷10《河北下》载相州昌乐郡领县有卫国县。

由是则郎茂、关明所任卫国县令究属何州郡,尚不能详。

邵源县

杨子纲

《补遗》万岁通天二年《杨政墓志》(五辑234): “曾祖子纲,周任济州司户参军事,隋邵州邵源县令。”

附考:《隋书》卷30《地理中》绛郡: “垣后魏置邵郡及白水县。后周置邵州,改白水为亳城。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县改为垣县,又省后魏所置清廉县及后周所置蒲原县入焉。” (850) 《旧书》卷40《地理三》: “邵州,隋长沙郡之邵阳县。”

(1619)是隋唐皆未见“邵源”县之记载。

广阳县

《补遗》久视元年《柳行满墓志》(五辑254): “父,周中□□□□参军、瀛州文安县令,隋鸿胪太常丞、庆州司马、雍州广阳万年令。”

附考:《隋书》卷29《地理上》汶山郡“汶山,旧曰广阳。梁改为北部都尉,置绳州、北部郡。后周改曰汶州。开皇初郡废,仁寿元年改名焉。” (823) 《隋书地理志考证》卷第一京兆郡: “万年,今临潼县北五十里。《元和志》:汉分栎阳置万年县,后汉省栎阳入万年,后魏宣武帝又分置广阳县,周明帝省万年入广阳,更于长安城中别置万年县,广阳仍属冯翊郡。《舆地广记》:隋开皇三年改万年为大兴,而复改广阳为万年。按隋《宋文彪造澧水石桥碑》后言‘以开皇十六年立’,附列姓名有‘翊军将军司马田威,冯翊广阳人’,然则开皇中尚未改广阳为万年,盖仁寿初改,避炀帝讳也。”(21)《隋书地理志考证》卷第五涿郡蓟县下云:“按有广阳县。《寰宇记》:广阳故城在今良乡县东北三十七里,汉为县,高齐天保七年省入蓟县。”(144) 《旧书》卷39《地理二》北京太原府: “广阳,汉上艾县,后汉改为石艾县。武德三年,属辽州。

六年属受州。八年,州废,属并州。天宝元年,改为广阳。”(1482)《元和》卷2《关内道二》: “栎阳县,畿。西南至府一百里。本秦旧县,献公自雍徙居焉,属左冯翊。

项羽立司马欣为塞王,亦都之。按高帝既葬太上皇于栎阳之万年陵,遂分栎阳置万年县以为陵邑,理栎阳县城中,故栎阳城亦名万年城。后汉省栎阳入万年,后魏宣武帝又分置广阳县,周明帝省万年入广阳,更于长安城中别置万年县,广阳仍属冯翊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