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碑林集刊(十六)
17011700000005

第5章 唐《李遂晏墓志》说议

杨 娟

唐《李遂晏墓志》2008年出土于河南洛阳。志石呈正方形,长46.7厘米、宽46.5厘米。墓志盖顶篆书“大唐故李府君墓志铭”,四杀及侧面均镌刻花纹。志文共20

行,满行20字,全文共350字,伤损11字,楷书。志文撰者何赏,书者刘文贞,刻字李从庆。录文如下:唐故左僻仗押衙□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兼侍御史李府君墓志并序契朝议郎试右卫兵曹参军何赏撰宣义郎试左卫兵曹参军上柱国刘文贞书

公名遂晏,先陇西人也。曾祖讳庭训,遁云迹林,高上不事。祖讳悦,赠左散骑常侍。父讳国清,右神策军正将。并澡身强毅,恭慎明肃,门严地洁,婚姻盛族。公幼承严父之训,常奉明师之教,每以正直守典,廉诫勤恪。嗟乎!修短不期,年始成立,上天不惠,降兹凶酷,以会昌三祀仲夏望日,厚禄未迁,遘疾而没,终于辅兴里之私第。有女二人,长悼,次未离抱,岂病何书。呜呼!痛兮莫测,衷切肝肠;惜哉明镜,潜辉夜光。以其月廿六日吉辰归葬于京兆泾阳仙圃原附先茔,礼也。公早婚田氏,倾年先逝,龟卜未期,异域瘗焉。后娶王氏夫人,蓬发面垢,躬执药膳,自昼继夜,曾无懈倦,送终礼也。恐陵移海变,以托斯文。赏受恩门,馆笔勋崇,难为叙述,乃为铭曰:承父之□,奉师之教。年始成立,哀惜丧早。厚禄未□,溢陌悲悼。泉门永闭,薤歌虚叫。亲宾泣□,泪斑荒草。

刻字李从庆

墓主李遂晏,陇西人,官至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兼侍御史。曾祖李庭训遁迹云林,不曾做官。祖父李悦,赠左散骑常侍。父李国清,任右神策军正将。李遂晏自幼承严父之训,又奉明师之教,学业精进,恪守廉洁。然而正值成年之时,天降凶酷,以会昌三年之夏遘疾而殁。有女二人,尚在少年和幼年,可谓不幸。他有过两次婚姻,早婚田氏,倾年先逝;后娶王氏,蓬发垢面,体弱多病。墓主李遂晏,青壮年而殁,既无政绩,也无厚禄,子女年幼,夫人多病。可谓事业未成,家道不畅。如此不幸,悲痛亲朋,“哀惜丧早,泪斑荒草”。

李遂晏及其曾、祖、父,还有撰文的何赏、书丹的刘文贞、刻字的李从庆都不为史书所载。两《唐书》中所记的李悦和李国清,似与李遂晏的祖、父不是同一人。宣义郎试右卫兵曹参军何赏撰写的志文简洁明快,文理清晰,铭文感人。而何赏特别在其官职前加一个“契”字来表示与志主李遂晏是生前友好,这种写法在墓志书写体例中十分少见。墓志书法排列工整,气韵流畅。字体匀称,用笔严谨,结体厚重、朴拙,是典型的晚唐楷书风格。但字里行间,仍有魏碑遗风,这也是历代书家从魏碑中吸取营养的例证。

墓志盖的四杀和四边刻饰牡丹纹,四角由几何纹点缀。墓志盖的雕刻,是以典型的花卉作为装饰。这种装饰风格在唐墓志石刻中是比较普遍的。它刀法考究,冲切兼施,左旋右转,阴阳有别,顿挫有致。刀笔自然,线条流畅,图案饱满,富丽堂皇。

与志文、书法合成一体,是一方成功的唐墓志石雕刻。

这方墓志也有异体字出现,如承、勤、葬等,这是墓志中常有的现象,尤其北朝墓志。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种:(1)为了避讳而把某字缺写一笔。(2) 上下、左右结构的字,位置常变换,这和当时的习惯写法有关。(3) 为了书法艺术的均衡对称,也常缺少或增加笔划。由于综上几种原因,所出现的异体字与现代印刷体会有较大差别,但这些异体字在当时却不算错字,从书法的角度着眼,也不算错字。

(责任编辑:王其 王庆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