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碑林集刊(十六)
17011700000076

第76章 明刻本《分类补注李太白诗》赏析(2)

《元史》卷171《吴澄传》称其“于《易》、《春秋》、《礼记》,各有挤言,尽破传注穿凿,以发其蕴,条归纪叙,精明简洁,卓然成一家言”。萧士=在《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序例》中说:“浦卜自弱冠知诵太白诗,时习举子业,虽好之,未暇究也。厥后乃得专意于此,间趋庭以求闻所未闻,或从师以薪解所未解。”

关于萧士=的著述,史料记载并不一致,如《明一统志》卷58《翰州府·人物》谓:“萧士=,帐人,自幼潜心笃学,尤爱李白诗,反复吟诵,为分类补注行世。” 《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文学典》卷90《文学家列传·元五》则谓萧士= “著有《诗评》二十余篇”;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他著有诗评、《冰崖集》和《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三种。再如四库本《江西通志》卷94云: “萧士=,字粹可,立等仲子,笃学工诗,与吴文正公友善。著《诗评》二十余篇及《冰崖集》、《李白诗补注》行于世。” 《四库全书总目》卷149《分类补注李太白集》: “士=字粹可,宋辰州通判立等之子。笃学工诗,与吴澄相友善。”

天一阁藏明代《嘉靖翰州府志》卷10《人才·隐逸》亦云: “元萧士=粹可号粹斋,立等仲子,自幼笃学工诗,与吴草庐激(笔者按,应为澄) 友善。激常服其议论,称其观书如法吏精明,情伪立判。著有《粹斋庸言》廿余篇。”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元萧士=是一位有名的学者、诗论家,其著作有二:一为品评诗歌的《粹斋庸言》,已佚;一为流传至今的《分类补注李太白诗》。

3关中薛仲邕

宋人薛仲邕为李白编了《翰林李太白年谱》,又简称《李太白年谱》。据清代王琦《李太白全集》卷35附录五《年谱》后所说: “薛,关中人,宋绍兴间为右奉议郎。

薛以吕大防为《杜诗年谱》,韩、柳二公亦有年谱,而太白之集无之,因采唐史及李阳冰、曾巩诸序,参校诗文而为此。”从中我们可知《李太白年谱》的来历。薛仲邕所编的《翰林李太白年谱》一帙,虽然存在着“惜其疏略,又不无抵牾” 的缺陷,从而被后世学者认为“学术价值不高”,但它毕竟是历史上的第一部《李太白年谱》。

4曾巩其人

曾巩(1019—1083),字子固,抚州南丰(今属江西南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嘉佑二年(1057)登进士第,被任命为太平州司法参军,踏上了仕途。翌年,奉召回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

熙宁二年(1069)先后在齐、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颇有政声。又得神宗赏识,留三班院供事。元丰四年(1081),以其精于史学,委任史馆修撰,编纂五朝史纲,未成。元丰五年(1082),拜中书舍人。次年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一带),终年65岁。理宗时追谥“文定”。曾巩不仅在政治舞台上有不俗的表现,且他更大的贡献表现在学术思想上和文学研究方面,有《元丰类稿》和《隆平集》传世。从他传世的文集来看,他的兴趣又主要集中在史传、策论一类的应用文方面,尤其是他多年从事史书编纂工作,对史传、碑志很有研究和造诣。

《宋史》本传论及曾巩的文章: “曾巩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谓难矣。” 这一评语,比较切合曾巩文章的实际。“纡徐简奥”,概括了其文风的主要特点。

曾巩本人极为推崇李白的诗,这在他的《代人祭李白文》中更是一览无余,说其:“大巧自然,人力何施。又如长河,浩浩奔放,万里一泻,末势犹壮。大骋厥辞,至于如此。意气飘然,发扬俦伟。飞黄,轶群绝类。摆弃羁絷,脱遗辙轨。捷出横步,志狭四裔。侧睨弩骀,与无物比。”可谓极尽赞美之辞,这就不难理解曾巩为《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作序的缘由了。

5毛渐

在《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序文中有这样的文字描述: “临川晏公(知止),字处善,守苏之明年,政成暇日,出李翰林诗,以授于(毛)渐曰:“白之诗历世浸久,所传之集,率多讹缺。予得此本,最为完善,将欲镂板以广其传,渐切谓李诗为人所尚,以宋公编类之勤,而曾公考次之详,世虽甚好,不可得而悉见。今晏公又能镂板以传,使李诗复显于世,实王公相与成始而成终也。元丰三年夏四月,信安毛渐校正谨题。”

由此可知《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一书的版本来历。

6宋敏求所作的后序

《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一书,在宋敏求所写的后序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 “唐李阳冰序李白《草堂集》十卷云:‘当时著述,十丧其九’。咸平中,乐史别得白歌诗十卷,合为《李翰林集》二十卷,凡七百七十六篇,史又篡杂著为别集十卷。治平元年,得王文献公溥家藏白诗集上中二秩,凡广一百四篇,惜遗其下秩。熙宁元年,得唐魏万所篡诗集二卷,凡广四十四篇,因裒唐类诗诸编,洎刻石所传,别集所载者,又得七十七篇,无虑千篇。沿旧目而厘正其汇次,使各相从,以别集附于后。凡赋表书序碑颂记铭赞文六十五篇,合为三十卷。同舍吕缙叔出《汉东紫阳先生碑》,而残缺间莫能辨,不复收云。夏五月晦,常山宋敏求题。”上述文字,则一语道出了《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一书内容来历的渊源。

四、有关李白诗文的集注

关于李白诗文的集注,传世的有南宋杨齐贤注的《李翰林集》二十五卷,元代肖士=删补杨注而成的《分类补注李太白集》二十五卷,明代胡震亨的《李诗通》二十一卷。以上三家都只注李白的诗。到了清代王琦注的《李太白文集》三十六卷,这才是李白诗和文的合注,是李白诗文集中最完备的注本。王琦,字琢崖,清代钱塘人,乾隆时期有名的学者。

五、明代刻书业与我馆所藏的《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关系我国的雕版印刷业,发展到明代中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它完全脱离了元代的版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刻书业十分兴盛和发达,据有关数据记载,到了嘉靖时期,司礼监所辖编刻书之人数量已逾千,司礼监主要负责内府刻书,私人刻书现象也非常广泛,据《明代出版史稿》一书统计,刻书者约有4200余家,且刻书不为营利,不惜工本,颇为讲究。这主要表现在:纸质更加细密,并开始大量使用白绵纸,字体也以宋体为主。比如:我馆所藏的明嘉靖二十五年(1566) 的刻本不仅具有上述特征,而且还具有以下特点:开本阔大,版刻精美,用纸薄韧,字大如钱,墨色如漆,集明版优点于一身,且历经四百余年风风雨雨,时至今日,都保存完好无损,实属不易!是不可多得、多见的明代精刻本,这对于我们今天研究了解明代版本特点及其版本学的发展演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

六、有关《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几种珍稀版本及现存地方1建阳余志安勤有堂刊本,乃最早之刻本《分类补注李太白诗》最早是由宋代杨齐贤集注,元代萧士=补注,成书于元代至元辛卯时(1291),二十五卷。古赋八篇列为首卷,歌诗二十四卷为次。李白诗集现存最早的分类集注本,则是出自建阳书坊,是元至大三年(1310) 建阳余志安勤有堂刻印的《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二十五卷,乃最早之刻本。行款为半页十二行,行二十字,注文小字双行,每行二十六字,黑口,四周双边。目录后有“建阳余氏勤有堂刊” 篆书牌记,卷末有“至大庚戌余志安刊于勤有书堂” 一行。现北京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均有原刊本珍藏,是珍贵的元代建本,被现代著名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傅增湘先生誉为“初印精湛,墨色浓厚,生平所未见”(《藏园群书经眼录》卷12)。

此书的刊刻者余志安(1275—1348),又名安定,字栎庄。父余文兴(1237—

1309),号勤有居士。余志安以其父之号名其书堂,约从元大德八年(1304) 到至正五年(1345年)四十年间,刻书数十种,是元代建阳最负盛名的书坊,也是建阳余氏元代刻书的典型代表。

2建阳刘氏安正堂刻本

《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现存的另一较早的刻本,是明正德十五年(1520)建阳刘氏安正堂刊刻的。行款为半页十一行,行二十三字,卷二十五后有“庚辰岁孟冬月安正书堂新刊”牌记。清末湖南著名藏书家叶德辉曾收藏此书(叶德辉《絤园读书志》卷七),现存湖南省图书馆。

3明嘉靖玉几山人校刊本、万历长洲许自昌刊本、明崇祯三年(1630) 毛氏汲古阁重修本此后,有明嘉靖玉几山人校刊本、万历长洲许自昌刊本、明崇祯三年(1630) 毛氏汲古阁重修本。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 吴人郭云鹏在校刻《分类补注李太白诗》时,将原书中萧士=注释繁杂之处删去,增加了G昌谷对《古风五十九首》的评语,并附刻《分类编次补注李太白文》五卷,合成三十卷。

综上所述,《分类补注李太白诗》无论从文学价值、版本价值还是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方面,都应该当之无愧地入选第二批全国珍贵古籍名录。

(责任编辑:王原茵 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