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碑林集刊(十六)
17011700000086

第86章 千年碑林展新颜

———西安碑林新石刻艺术馆暨《长安佛韵》陈列特色张 云

2010年5月18日,是第34个国际博物馆日。这一天,凝结着几代碑林人心血的西安碑林新石刻艺术馆隆重告竣并推出《长安佛韵》主题陈列与世人见面。这一天,将因此而永远载入西安碑林的史册。

西安碑林始建于北宋元二年(1087),收藏汉魏至明清各类碑刻文物4000多件以及千余种陵墓石刻和佛教造像,被誉为中国古代书法与石刻艺术的神圣殿堂,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和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1961年西安碑林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6年入选“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2008年被评为第一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西安碑林自建成至今已有923年的历史,金、元、明、清、民国历代也都曾维修增建,并不断有新的文物入藏碑林。然而,自20世纪60年代大规模整修之后,西安碑林的硬件设施基本没有更新,随着新征集石刻文物的不断增多,很多石刻文物苦于没有展出环境而只能尘封库房或露天存放。

为了有效地保护这些珍贵文物,特别是一大批新入藏的佛教造像石刻,从1992年起,西安碑林博物馆就开始筹划建立一座新的石刻艺术馆,把长期存放库房的佛教造像精品展示给广大观众。此工程于1992年正式立项,经过长达17年的论证规划和三届领导班子的不懈努力,终于在2008年3月9日得以奠基施工。在施工过程中,陕西省文物局领导多次亲临现场,给予宏观指导,碑林同仁更倾注全力投入施工和陈列建设,经过20个月的艰辛努力,2009年11月30日,新石刻艺术馆主体工程及主题为《长安佛韵》的陈列布展工作均告完工,几代碑林人的夙愿终于得以实现。

西安碑林新石刻艺术馆内包括《长安佛韵》陈列展厅、临时展厅、善本书库、书画库、地下文物库房、多媒体厅、文物修复室、游客服务区,总建筑面积7903平方米,投资额为6100万元。就其功能而言,西安碑林新石刻艺术馆已然是一座集陈列、临展、文物库房、文物保护、多媒体展示、善本书库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展馆。

如今,新石刻艺术馆《长安佛韵》专题陈列已顺利通过各项工程验收,并已于2010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正式开馆迎接海内外观众(图一)。

2009年12月8日,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召开了新石刻艺术馆《长安佛韵》陈列评审验收会,十一位专家学者在参观完《长安佛韵》陈列后认为:“整体文物展示及空间布局令人耳目一新,是一个很好的专题性文物展览”,体现了“现代展陈方法与佛教文化元素相结合,上陈文物体量与建筑空间结构相结合”的良好设计理念。同时,各位专家还一致认同西安碑林博物馆新石刻馆具有以下五大特色:1主体建筑设计风格纯朴,色调高雅,气势恢宏西安碑林新石刻艺术馆在主体建筑设计风格上保持了古建风貌,东西建筑对称,高度一致,与西安碑林原有的古建筑风格整体协调,气势恢弘;同时整体建筑也同陈列文物完美融合,增强了空间序列的节奏感,充分利用建筑空间上陈的石刻文物,达到了展示空间的色调位置和文物本身的色彩搭配的有机和谐,较好地坚持了展线与建筑、文物与空间、观众与设施、教育与休闲相结合的原则。

2陈列石刻文物体量大、类别全、档次高,十分珍贵《长安佛韵》陈列共展出佛教造像149件,分为“众生祈愿”———北朝造像碑专题和“宝相千颜”———单体佛教造像专题两大部分(图二)。

“众生祈愿”展出了《田良宽造像碑》、《朱辅伯造像碑》、《朱黑奴造像》等29件北朝时期的造像碑。造像碑是佛教造像的一种独特形制,它将中国传统的石碑造型与外来的佛教造像艺术相结合,即借鉴石碑外形,再于其上开龛雕凿佛像,同时刊刻发愿文、供养者姓名等铭文,形成了造型艺术与文字题记相结合的独特样式。造像碑在南北朝时期十分流行,为民间造像的主要形式之一,造像碑盛行于北朝时期,多发现于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地。现存的实物,以北魏时期的最早,特别在北朝晚期造像碑的数量最多。至隋代日趋衰落,唐代偶有发现。造像碑的造像题材和造型风格一般接近于同时期的石窟寺艺术。但因雕刻于碑石上面,故多系高浮雕作品,且形体较小,但雕琢得比较精细,是研究当时宗教艺术及宗教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造像碑大体有三种形式:一种是通碑四面雕为排列整齐的小型佛像,千篇一律,少有变化,这种形式,称为“千佛碑” 或“万佛碑”;另一种则是在碑的前后两面各雕出二或三层的佛龛,龛中雕出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龛楣雕有飞天伎乐及天幕等;第三种形式是全碑仅雕为一龛,龛中雕一佛二菩萨,菩萨脚边雕有护法狮子。这一类造像,多在龛上层雕出供养人和供物,左右还多有文字题记等。

“宝相千颜” 分为三个区域,即小型佛教造像区、安国寺造像区、大型佛教造像区。小型佛教造像区以北魏《皇兴造像》(471)和《和平二年释迦造像》(461) 及唐代《观音菩萨坐像》、唐代《菩萨立像》为代表。《皇兴造像》正面圆雕交脚弥勒像,作波纹高肉髻,面相丰满、隆鼻厚唇,身着通肩式大衣,衣纹厚重交叠,有明显的犍陀罗风格。其身后为舟形背光,雕刻有莲瓣纹、火焰纹及化佛等图案。背光后面以减地平雕手法分七层刻佛传故事,每个故事以方格分割,颇类连环画,画面丰富,造型生动(图三)。北魏《和平二年释迦造像》,佛结跏趺坐于方形束腰台座上,施禅定印,身着袒右式袈裟、并敷搭偏衫,双目下垂,神情宁静端庄。两侧有胁侍菩萨,身后为刻饰精美的舟形背光,背光后面亦刻有佛传及佛本生故事。与《皇兴造像》不同的是采用了浅浮雕的技法雕刻,画面没有分格,但布局丰盈有序、构思巧妙,线条飘逸而富有动感。特别是其中“婆罗门八人乞象” 佛本生故事,在单体造像中非常罕见。这两尊背屏式造像可谓北魏早中期佛教造像的代表之作。

唐代《观音菩萨坐像》于1952年出土于西安东关景龙池,菩萨结跏趺坐于束腰型莲座上,面部雍容,头挽高髻,戴宝冠,冠前有化佛,手执莲蕾,胸前佩缨络珠玑,披帛自两臂间缠绕而自然搭于台座,莲座下雕刻六组伎乐。菩萨像整体造型丰满华丽,雕刻精致,堪称完美。唐代《菩萨立像》于1954年出土于西安火车站,整体用汉白玉雕成,石质光洁细润。菩萨身姿婀娜,略呈扭动之势,腹部坦露,项饰华美,披帛自然交错系于腹前,腰腹间肌肉微微隆起,形体更趋于女性化,颇具韵味。菩萨像的头、臂、足虽已残断,却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图四)。

安国寺造像区首次将1959年7月出土于唐代著名的密教寺院安国寺旧址的十一尊密教造像集中展出,这组文物为观众展现了唐代密宗造像独特的艺术魅力。

密宗是佛教的支派之一,原是佛教真言宗,以修持“秘密真言” 为主,故称为密宗。密宗认为世界是由地、水、火、风、空、识等六种力量构成的,也构成人类和大自然的现象世界,并把肉体和言辞无法体验、以及不可思议的佛的气息,称为身、口、意三密,而把人和佛交流的情形,画成“曼陀罗”图画。

大型单体佛教造像区展出了19件北周至隋唐的大型佛、菩萨圆雕立像,其中以2004年5月在西安东郊灞桥区湾子村出土的五尊大立佛为代表。五尊大佛连座高度均在2.5米左右,应为当时寺院所供奉的造像。其中一尊佛像座上刻有“张子闻睹佛法,敬造释迦玉像”的发愿文,并有北周大象二年(580)的纪年,由此可以确定这五尊造型相似、风格相近的立佛当为北周所雕造的释迦佛像。这些造像一改北魏的清秀面貌,变为丰颊方颐、体态壮硕、螺髻低平、腹部鼓?的造型。从袈裟样式上看又可分为两类:一类着双领下垂式袈裟,为北魏中期秀骨清相式佛像的延续,只是体态变得更加壮硕;一类着通肩大衣,袈裟轻薄贴体,衣纹简练,具有秣M罗样式风格。这几尊北周大佛还有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右手施无畏印、左手牵握衣角,这种在犍陀罗佛像中常见的姿态,在北周长安地区普遍流行,而在其他地区却很罕见,成为北周长安地区的典型样式。同时这批佛像雕刻技法纯熟,技艺精湛,为我们研究认识北周佛像的特点提供了新的依据(图五)。

总之,《长安佛韵》所展示的文物是从西安碑林博物馆所藏四百余件历代石刻佛教造像中遴选出来的精品,其中不少是首次公开展出,它代表了历史上长安佛教艺术的最高水平。

3陈列形式新颖,灯光配备先进,展示效果良好《长安佛韵》在形式设计上注重现代表现手法与传统元素的有机结合,避免使用刻板的仿古构件。室内展示空间以简约静雅为主调,力求与传统的宗教观、审美观相契合。借鉴佛教中莲花的意蕴作为装饰隐喻,使空间背景能更有效地衬托出把话语权交给文物本身的展示效果。

在展室室内设计时,注重对地域文化的表达。无论是造型、材质还是色彩的运用,都力求与千年古都古朴浑厚的神韵相协调,造成恢宏博大的氛围。

灯光作为表现佛教造像展示形式的手段,考虑到广大观众的内心感觉。在照明上给展品一个凝聚的视觉整体感,周围环境的照明水平较低,确保了视觉重点落在展品上。同时,《长安佛韵》采用国际上博物馆照明的先进手法,突出对展厅氛围的塑造,重视环境照明。

4首次应用隔震技术,确保文物安全无损

我国是地震多发地区,因地震对文物造成损坏的例子很多,明嘉靖年间的大地震就对西安碑林的许多碑石造成严重损坏,因此采用成熟、先进、有效的新技术保护文物迫在眉睫。在《长安佛韵》陈列中,西安碑林博物馆在全国首次对14件重要文物应用了由日本AS防震公司专门制造的隔震装置,该隔震装置经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福霖专家组鉴定评审认为:西安碑林博物馆在我国首次采用目前世界上成熟、先进、有效的隔震技术是非常及时的,能够使文物地震反应降至八分之一到十二分之一,能够在特大地震下有效保护文物的安全。采用隔震技术,将使我国文物保护技术步入崭新的新阶段,为有效保护我国历史文物作出了成功示范,开辟了我国文物地震保护技术的新途径,为我国文物保护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5应用高科技多媒体技术,游客互动,形式多样新石刻艺术馆多媒体展示由互动区和多功能厅两部分组成。多媒体厅采用超宽弧幕播放高清专题片《西安碑林》,展示了西安碑林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深厚内涵,再现出千年碑林的历史沧桑。

多媒体互动区是一个供参观者体验与互动的区域(图六)。参与者融入其中,以极其形象的真实感领会碑林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互动区由四个部分组成:模拟拓画互动游戏:采用红外触控技术及虚拟游戏与打印机联动,参观者在触控互动平台上,通过虚拟的方法模拟拓印的全过程。平台还通过动画形式向观众介绍拓印的由来以及方法,之后,观众还可将在互动体验中拓印出来的图片签上自己的名字,打印出来留作纪念。

隔空电子翻书游戏:采用摄像头动作捕捉系统,参观者不用触摸书本,只要在空中轻轻作一个翻阅的动作,系统就可以识别,从而将书翻至下一页。

石刻艺术3D魔幻书:采用计算机图形、混合现实、模式识别等核心技术,给参观者一种亦幻亦真的视觉效果。通过捕捉设备捕捉真实的环境,利用特定的识别符号与计算机进行信息交互。观众只要将魔幻书中的特定符号放在指定的位置,显示屏上则显示与特定符号关联的国宝级石刻文物三维全景虚拟画面。

电子模拟雕刻造像:采用红外触控技术,游客可以在触摸设备上选择石料和雕刻工具进行雕刻,雕刻过程中会遇到工具变钝,虚拟角色会提示游客进行维修或更换。

如此循环下去,一件精美的石刻艺术品就会完成。

高科技多媒体技术、游客互动等形式多样的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把文物微妙细致的内涵逼真地呈现在观众的视觉当中,给观众留下独特的视觉印象,从而全方位的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文物中蕴含的历史的厚重和真实。这些也不失为西安碑林新石刻艺术馆的又一亮点。

在西安碑林新石刻艺术馆《长安佛韵》布展的同时,对建于1963年、由陈毅元帅题写馆名、陈列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老石刻馆也进行了改造,在原有唐昭陵六骏、献陵石犀、李寿石椁等国宝级文物的基础上又新增加了35件陵墓类石刻文物,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图七)。

图七 调整后的陵墓石刻陈列

随着西安碑林新石刻艺术馆的建成开放,西安碑林博物馆一改多年的旧貌,形成了以文庙为基础,碑林为核心,西有陵墓石刻,东有宗教石刻的新的展示格局。成为古代文化典籍刻石的集藏之地,成为历代书法艺术珍品的荟萃之所,成为收藏着众多精美绝伦的陵墓石刻和宗教造像的重镇。

(责任编辑:韩钊 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