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现代生活百科:毛笔书法学习与欣赏
17027500000025

第25章 书法析赏(4)

释文: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颜真卿撰并书。麻姑者,葛稚川《神仙传》云:王远,字方平,欲东之括苍山,过吴蔡经家,教其尸解,如(蛇)蝉(蜕)也。经去十余年忽远,语家言:“七月七日王君当来”。过到期日,方平乘羽车,驾五龙,各异色,旌旗行民遵从,威仪赫奕,如大将也,既至,坐须臾。引见经父兄。因遣人与麻姑相闻,(……久不间,今来在此,想麻姑能暂来。有顷信还,但闻其语,不见所使人)曰:“麻姑再拜,不见忽已五百年余,遵卑有序,修敬无阶,思念久,烦信,承在彼登山颠倒,而先被记,当按行蓬莱,今便暂往,如是便还,还即亲观,原不即去。”如此两时间,麻姑来,来时不先闻人马声。即至,从官当半于方平也。麻姑至,蔡经亦举家见之。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许,顶中作髻,余发垂之至要(腰);其衣有文章,而非锦绮,光彩耀日,不可名字,皆廿(世)所无有也。得见方平,方平为起立,坐定,各进行厨。金盘玉杯,无限美膳,多是诸华,而香气达于内外,擗麟脯行之。麻姑自言:“接待以来,见东海三为桑田;向间蓬莱水,乃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陆陵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行复扬尘也。”麻姑欲见蔡经母及妇,经弟妇新产数十日,麻姑望见之,已知,曰:“噫,且止勿前。”即求少许米,便以掷之,堕地即成丹沙;方平笑曰:“姑故年少,吾子不喜复作此曹狡狯变化也。”麻姑手似鸟爪,蔡经心中念言:背蛘(痒)时,得此爪以杷背,乃佳也。方平已知经心中念言,即使人牵经鞭之,曰:“麻姑者神人,汝何忽谓其爪可以杷背耶。”见鞭着经背,亦不见有人持鞭者。方平告经曰:“吾鞭不可妄得也。”大历三年,真卿刺抚州,按图经南城县有麻姑山,顶有古坛,相传云麻姑于此得道。坛东南有池,中有红莲,近忽变碧,今又白矣;池北下坛,傍有杉松,松皆偃盖,时闻步虚钟磬之音;东南有瀑布,淙下三百余尺;东北有石崇观,高石中犹有螺蚌壳,或以为桑田所变;西北有麻源,谢灵运诗题: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恐其处也;源口有神,祈雨辄应。开元中,道士邓紫阳于此习道,蒙召入大同殿修功德,廿七年忽见虎驾龙车,二人执节于庭中,顾谓其友竹务猷曰:“此迎我也,可为吾奏,愿欲归葬本山。”仍请立庙于坛侧,玄宗从之。天宝五载,投龙于爆布,石池中有黄龙见,玄宗感焉,乃命增修仙字真仪,侍从云鹤之类于戏。自麻姑发迹于兹,岭南真遗坛于龟源,华姑表异于井山,今女道士黎琼仙,年八十而容色益少,曾妙行梦琼仙,而餐华绝粒。紫阳侄男曰:德诚,继修香火;弟子谭仙岩,法尊严。而史玄洞,左通玄,邹华,皆清虚服道。非夫地气殊异,江山炳灵,则曷由纂懿流光,若斯之盛者矣。真卿幸承余烈,敢刻金石而志之,时六年夏四月也。

颜真卿古雅遒劲的《大唐中兴颂摩崖》

约书于大历六年(771)六月。拓本。楷书,元结文1篇。凡21行,行25字。摩崖高416.6厘米,宽422.3厘米。刻于湖南祁阳浯滞溪崖璧。故宫博物院藏宋拓本。

《大唐中兴颂摩崖》,简称《中兴颂》。碑文系元结上元二年(761)所撰,文辞古雅遒劲。颜真卿书时,年63岁。是摩崖书法,据钱邦芑《浯溪记》:“为平原第一得意之书,亦次山(元结)之文有以助其笔力,故与山水相映。”摩崖后部刻有北宋崇宁三年(1104)三月黄庭坚诗跋。

此摩崖在“颂”字后有字形稍小的“有序”二字,清王昶《金石萃编》录文缺。据宋欧阳修《集古录》云:“模打既多,石也残缺,今世人所传字画完好者,多是传模补足,非其真者。此本得自故西京留台御史李建中家,盖四十年以前崖石真本也。”可见。石崖在北宋晚期就已残损,后又有许多字被剜凿,且有补足本或在拓本中涂墨描清的伪拓本出现。北宋晚年又有多处翻刻,见欧阳修本记:“蜀中资州模刻在其东北二岩,各刻一本,“鹤鸣山、铜梁江上故亦有刻本。”故真本极为难得,至清代以后石崖之字剜凿严重,基本失去颜书面目。

大唐中兴颂摩崖·颜真卿

故宫博物院藏宋拓本,极为难得,为世所重,惜只存半部,即从“大唐”至“奉贼称臣”为止,计168字。

参考:宋欧阳修《集古录》,钱邦芑《浯溪记》,清王昶《金石萃编》。

释文:大唐中兴颂有序。尚书水部郎兼殿中侍御南节度判官元结撰金紫光禄大夫前行员外……

颜真卿独为腴润的《送刘太冲序》

约书于大历七年(772)。宋拓《忠义堂帖》本。行书,序文一篇。凡22行,计159字。纵35.6×16.5厘米。浙江省博物馆藏宋留元刚本。

送刘太冲序·颜真卿

《送刘太冲序》著录首见宋米芾《书史》,系颜真卿为刘太冲所作:“无书写年月,末署‘鲁郡公’三字。”刘太冲,宣城陈留人,萧颖士子弟,刘太真之兄,盖颜真卿天宝末年平原旧友,广德元年吏部属吏。此帖系颜真卿送其西游时所作,时在大历七年春季客次上元之日,年64。末款“鲁郡公”者,参首句“刘太冲者彭”5字磨损,所夺“开国”二字,非颜真卿误题。

此帖现存《忠义堂帖》。王澍《竹云题跋》:“此叙碧版书。碧版宜墨,故在颜书中独为腴润。”又宋米芾《书史》:原为王钦臣故物,后为唐所得,将其中“才不偶命,而德其无邻”等字剪去。而《忠义堂帖》却依旧留存。此序首末皆有缺字,可见当时真迹就已经损泐。起首所缺“刘太冲者彭”五字,朱笔小字校补,序末也有朱笔题跋六行;并为孙承泽手笔。

参考:宋米芾《书史》,明王澍《竹云题跋》。

释文:(刘太冲者彭)城之华望者也,自开府垂明于宋室,泽州考绩于国朝,道素相承,世传儒雅,尚矣。夫其果行修洁,斯文彪蔚,鄂不照乎华,龙骥骧夫云路,则公山正礼,策高足于前,冲与太真,嗣家声于后,有日矣。昔余作郡平原,拒胡羯而请与从事;掌铨吏部,第甲乙而超升等夷。尔来蹉跎,犹屑卑位,虽才不偶命,而德其无邻,故冲之西游,斯有望矣。江月弦魄,秦淮顶潮,君行句溪,正及春水,勖哉囗之子,道在何居。鲁郡公颜真卿序。

柳公权《神策军碑》简介

会昌三年(843)书。宋拓本。楷书。帖心高26.1厘米。北京图书馆藏。

神策军碑·柳公权

《神策军碑》全称为《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崔铉奉敕撰文,柳公权奉敕书碑。

神策军初为玄宗时哥舒翰所置。安史之乱时,神策军将卫伯玉率兵千人赴难,屯驻陕州(今河南陕县)诏以卫伯玉所部兵为神策军,以卫伯玉为神策军节度使,神策军由是成为禁军。代宗广德元年(763)吐番攻陷长安,代宗避难陕州,后由神策军护卫归京,即为宫中禁卫军,势力渐盛。永泰元年(765)分为左右厢,居诸禁军之上。德宗贞元二年(786)改左右厢为左右神策军,是为左神策军之始。贞元十二年(796)以宦官窦文场、霍仙鸣为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此后,神策军即由宦官统率,直至唐亡。

神策军由宦官辖制,势力益盛,宦官亦日益专横。文宗病笃之时,诏立敬宗之子陈王成美为皇太子。神策军中尉仇士良、鱼弘志矫诏立颖王为皇太弟,文宗崩,瀍即位,是为武宗,陈王成美等被杀。仇士良因拥戴武宗有功,会昌元年(841)正月赐纪功碑,八月加观军容使。约会昌三年,武宗巡幸左神策军,仇士良欲借以自重,请立纪圣德碑。

据宋赵明诚《金石录》载,此碑立于会昌三年,因立在宫内,拓本极少流传。《金石录》所记拓本为上下两册,今所见仅为上册,有宋贾似道“秋壑图书”、元“翰林国史院官书”、明“晋府图书”及清系承泽、梁清标、安岐、陈仁涛等收藏印。据安岐《墨缘汇观》记载,此册为“墨拓本。宋装裱。正书。计56页,后文至‘嘉其诚’止。”安氏之后,在流传中又遗失2页,故今所见仅存54页。每页3行,每行5字。

《神策军碑》是柳公权书法的代表作之一。孙承泽在题跋中赞其“风神整峻,气度温和,是其生平第一妙迹”。《庚子销夏记》中又曰:“端劲中带有温恭之致,乃其最得意之笔。”诚是。

柳公权《司徒刘沔碑》简介

大中三年(849)书。清拓本。楷书。帖心高21.7厘米。北京图书馆藏。

《刘沔碑》又名《司徒刘沔碑》、《唐赠太子太傅刘沔碑》,宋赵明诚《金石录》、佚名《宝刻丛编》等著录。赵明诚记为:“韩博撰。柳公权正书。”“韩博”为“韦博”之误。盖宋后碑石已佚,至道光年间复出土于永寿县(见毛凤枝《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卷九),故明人未得见。清人李宗莲《怀岷精舍金石跋尾》、毛凤枝《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欧阳辅《集古求真》、罗振玉《雪堂金石文字跋尾》、陆增祥《八琼石金石补正》及王昶《金石萃编补遗》中均有著录。陆增祥记此碑“高五尺七寸二分,广二尺八寸五分。三十七行,行六十五字”。盖据出土的碑石所记。今传拓本残缺,仅存千余字,当为道光出土以后所拓。

由于拓本残缺,碑的镌立年月已不可见。

碑文有“□(字残)中二年十一月七日遘疾薨于升平里,享年六十五”之句。《旧唐书·刘沔传》记载刘沔会昌四年(844)由太原节度使移为郑滑节度使,进位检校司空。“既而以疾求归洛阳,授太子太保,卒。”又载“五年(即会昌五年)李德裕出镇,罢沔为太子太保。明年,以太子太保致仕卒。”《新唐书》本传谓“以病改太子太保,不任谒,拜太子太傅致士,卒年六十五,赠司徒。”碑文与旧史不合,而“新史所书,悉与碑合,疑史官尝得此碑以订旧史之失云”(赵明诚《金石录》)。依本传,会昌之后即大中纪年。故此碑“□中二年”前当为“大”字。柳公权大中二年正是“左散骑常侍”,与碑的署衔相同,故此碑当镌立于大中二年末或大中三年初。赵明诚记为“大中二年十二月”,不过,赵所见碑石恐已残泐,不然不会把撰者“韦博”误为“韩博”,其所记时间恐亦是推断。唐王公大臣丧葬动辄逾数月始就,故书碑立碑时间当以大中三年为是。

柳公权《十六日帖》简介

宋拓《大观帖》。行楷书。帖心高30.5厘米。凡2行,共19字。故宫博物院藏。

书写年月不详,曾刻入《淳化合法帖》。从文意和形制上看,似有残缺。虽寥寥19字,但用笔含润,对理解柳公权楷书作品甚有帮助。

释文:至十六日专到崇贤,惟昭察。谨状。十五日,公权状。

柳公权《奉荣帖》简介

宋拓《大观帖》。行草书。帖心高30.5厘米。凡5行,共50字。故宫博物院藏。

书写年月无记载,曾刻入《淳化阁法帖》。此帖中有“倘有赤箭,时寄及三五两”,盖即宋周必大所评之《赤箭帖》。周必大曾评柳公权《赤箭帖》曰:“颜筋柳骨,古有成说。公权《赤箭帖》,字瘦而不骨露,沉着痛快,而气象雍容,欧、虞、褚,薛,不足进焉”(见《益公题跋》)。评价甚高。

释文:奉荣示,承上讫,惟增庆悦。下情但多欣恹。垂情问以所要,悚荷难任。傥有赤箭时,寄及三五两,以扶衰病,便是厚惠。不具。公权状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