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轻音乐的人都会有这种感受:与那些多乐章的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等相比较,轻音乐曲的结构简单明了,曲调优美抒情,且多次反复,易记易学;它的节奏往往清晰而明快,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而很受人们的喜爱。而交响曲是一种大型的管弦乐套曲。它原从意大利歌剧的序曲演变而成,它通常包含四个乐章,规模较大、乐曲丰富复杂,善于表现戏剧性较强、主题比较深刻复杂的内容。它犹如文学作品中的长篇小说和长篇叙事诗。至于演奏轻音乐的乐队也与演奏交响音乐的乐队有所不同,轻音乐中的"四大件"即电子琴(或电子音响合成器)、爵士鼓、萨克管和电吉他在交响乐队中一般是不使用的。从整个乐队的乐器配备和人数规模上,轻音乐队都远比交响乐队更为灵活、精干,具有"轻骑兵"的特点。
而一个交响乐队,无论在乐器配备和人数规模上,都比较庞大。它通常由多组乐器组成:(1)弦乐器,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2)木管乐器,包括短笛、长笛、双簧管、英国管、单簧管、大管等;(3)铜管乐器,包括圆号、小号、长号和大号等;(4)打击乐器,包括定音鼓和钹、锣等。演奏的人数有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演奏起来气势磅礴、撼人心魄。
那么轻音乐究竟是哪些音乐作品呢,这在我国和外国有两种不尽相同的理解。
国外对轻音乐(Lihtmusic)的理解比较窄一些,它主要就是指由通俗音乐队演奏的那些抒情柔美、流畅悦耳的器乐曲。这方面最典型的是以法国的保尔·莫利亚和德国的詹姆斯·拉斯特等为代表的乐队所演奏的乐曲。从他们的演奏曲目看,大多是古典音乐作品的改编曲以及当代流行歌曲的改编曲,当然还有大量的经过重新编配的电影音乐和各国民间舞曲等。
在我国,一般对轻音乐的理解范围就更广些,除了以上所提到的那些乐曲以外,还将古典音乐中的一些通俗易懂的器乐小品也列入此类,如海顿、莫札特的《小夜曲》;贝多芬的《小步舞曲》;斯特劳斯的圆舞曲与波尔卡;还有某些大型歌剧或芭蕾舞剧中的序曲和选曲等。
这些作品往往也具有轻快活泼的特点,容易在欣赏程度不很高的听众中传播开来。抒情感人的声乐曲也是构成我国轻音乐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方面既包括中国的抒情歌曲如《请到天涯海角来》、《美丽的心灵》等,也包括一些外国的民歌与港台的流行歌曲和校园歌曲。
通过以上的介绍,不知你对轻音乐是否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最后我想介绍你听两首乐曲: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和法国抒情钢琴大师理查德·克莱德曼根据此曲改编的《命运"80》,这样你便会对交响音乐和轻音乐之间的区别作出一个令自己满意的答案了。
唱歌时看不懂指挥动作自从学校开展"唱好歌"、"班班有歌声"的活动后,班队的大家唱已形成良好的风气。
在校园里、教室里,课间、课前处处飞扬着甜美的歌声。但也发现有的班级小指挥在上面认真地指挥,而同学们的歌声却很不整齐。经了解,同学们的回答是:"指挥的动作,我们看不懂"。由于这个原因就出现了指挥者只管指挥,唱歌者只管唱歌的情况,大家唱的效果就不会好了。
看不懂指挥动作的原因在哪里呢?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不懂得各种拍子的指挥图式。每一位指挥都有他自己的指挥特点,指挥时动作、手势和幅度都不一样。但他们都离不开一个共同的基本指挥图式。常用的有下面三种:
1二拍子指挥图式2三拍子指挥图式3四拍子指挥图式二、不了解各种拍子的强弱规律。各种拍子的强弱规律与指挥图式是有密切联系的。如果不了解强弱规律就看不懂指挥图式。常用拍子的强弱规律如下:(●表示强拍、表示次强拍、○表示弱拍) 二拍子的强弱规律是●○三拍子的强弱规律是●○○四拍子的强弱规律是●○○三、不知道指挥图式与强弱规律之间如何结合。指挥图式中的1、2和1、2、3等数字是指拍子中的拍数。如24拍每小节有2拍,指挥图式中的"1"是指小节中的第1拍,即强拍;"2"是指小节中的第2拍,即弱拍。三拍子、四拍子的图式也一样。
当你了解了各种拍子的强弱规律和指挥图式的关系后,不妨拿一首熟悉的24拍的歌曲来试一试,指挥一下行不行。指挥时必须记住一点,不论哪一种拍子,每小节的第1拍总是从正中向下划拍;而小节的最后1拍,指挥时总是从旁向正中上方划拍。
音乐对科学家的作用世界著名科学家达尔文在他的名著《物种起源》中说:"失去对音乐的爱好,无疑就会失去一部分幸福,甚至还会影响智力";"如果我再活一辈子,我要多听音乐,使我脑子中已衰弱的部分保持生命力"。事实上,像这样看重音乐艺术的科学家,在世界上是不乏其人的。德国近代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玻恩自述:
我爱音乐。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被授予国家杰出科学家称号的授奖仪式上, 特别感谢了他的夫人,音乐家将英。他说:"正是她给我介绍了这些音乐艺术,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于人生的深刻的理解,使得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的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受了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亮一些,活一点"。当然,科学家酷爱音乐最典型的例子,还应该说是爱因斯坦。爱因斯坦读小学时成绩不好,教师让他停学回家。这时他的妈妈则耐心地教他学习钢琴、小提琴、培养了他对音乐的兴趣,然后,再让他 "兴趣迁移",使他对其他功课的学习产生了兴趣。
可见,音乐对于爱因斯坦成就科学事业具有启蒙的意义。爱因斯坦在科学工作中专心好学,十分珍惜时间,与人谈话也经常看表,不愿意浪费一分一秒。然而他练琴、听唱片却毫不吝惜时间,几十分钟,甚至接连几小时,过后,又专心致志地埋头科学工作,学习效率特别高。爱因斯坦深有体会地说:"音乐不会影响研究工作,两者都从同一个渴望泉摄取营养,而它们给人带来的慰藉也互为补充。"他的最有名的 "相对论"理论的诞生,也得益于音乐灵感的启迪。当他对 "相对论"理论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的酝酿,而苦于无从突破予以理论表述时,一天,他坐在钢琴前,弹了几十分钟,一会儿似行云流水,一会儿又杂乱无章,但就是这琴声给了他启发,他赶紧跑到书房,记下一堆别人看不懂的符号和算式。后来,他把这些符号和算式整理出来,这就是震惊世界的"相对论"。因此,评论家们常常把相对论比作是他创造的"艺术品"、"交响乐"。
可以代表国家的歌曲国歌是代表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歌曲。在重大的集会、国际间的交往仪式和国际体育比赛中,通常都要演奏或演唱国歌。
世界上最早出现国歌的是荷兰。1568年,荷兰人民为反抗西班牙统治者的奴役与压迫,高唱《威廉·凡·拿骚进行曲》冲向敌人,并取得最后胜利。荷兰人民对这首代表民族精神的歌曲无比热爱。后来,这首曲子成为荷兰的国歌。自此之后,许多国家也群起仿效,制定出自己国家的国歌。
世界各国的国歌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本国民族斗争的产物,有的是和平时代的颂歌,有的描绘自己国家的自然风光和地理环境,有的则叙说国家悠久的历史。
英国国歌《上帝保佑女王》,歌词出自圣经;法国国歌原名《莱茵河军团战歌》。
1791年,革命士兵马赛一团高唱这首战歌进军巴黎,因而取名《马赛曲》,1795年被法国革命政府定为国歌;美国国歌《星条旗永不落》,采用的是《安纳克利翁在天宫》一曲的旋律。
中国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原是作曲家聂耳为影片《风云儿女》创作的主题歌,表现了中国人民高举铁拳和刀枪,向侵略者进行斗争的英雄气概。1949年,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把《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1978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确定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