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百科知识-艺术百科-音乐杂谈(科普新课堂)
17033300000008

第8章 不同的演唱形式

对演唱形式分辨不清的人来讲,常会闹笑话。如有的同学把"二重唱"叫做"对唱";有的同学把"四重唱"叫做"合唱"等,为了帮助大家正确分辨,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演唱形式。 1独唱。由一个人单独演唱的叫做"独唱"。常见的有男声独唱、女声独唱和童声独唱。如果一个人边唱边弹吉他,那就叫做"吉他弹唱"。

2对唱。由两个人一问一答像对话一样地演唱,叫做"对唱"。常见的有男女声对唱等。

3重唱。在演唱多声部歌曲时,每一个声部由一个人演唱,叫做"重唱"。并根据声部的多少可分为二重唱(由两个人演唱)、三重唱(由三个人演唱)、四重唱(由四个人演唱)等。

4齐唱。由许多人一起唱同一曲调的歌曲,叫做"齐唱"。

5轮唱。将许多人分成人数基本相等的几个声部,但他们唱的是同一曲调的歌曲。演唱时,这几个声部不是一起开始,而是其中的一个声部先唱,隔几拍或几个小节后,第二个声部加入唱,最后则几个声部一起结束,这就叫做"轮唱"。并根据声部的多少,可以分为二部轮唱、三部轮唱或四部轮唱。

6表演唱。一般由10人左右表演,演唱时常按歌曲的情节和人物配上一些表演动作,有时还作一些队形的变换,这就叫做"表演唱"。由于表演唱有唱有演,能更生动形象地表现歌曲的内容,所以,很受同学们的欢迎。

7合唱。在演唱多声部歌曲时。每一声部都有许多人演唱(每一声部的人数大致相等) ,这就叫做"合唱"。合唱可以根据人声不同的类别,分为男声、女声、童声、混声(男女混合)合唱;并根据声部的多少,分为二部、三部、四部合唱等。如果不用器乐伴奏的叫做"无伴奏合唱"。

只要你掌握上面的音乐知识,就不难分辨各种演唱形式了。

美声唱法当代声乐艺术中,一般将歌唱的方法、风格分为美声、民族、通俗三类。美声唱法即是其中技术水平较高,较难掌握的一种。它注重歌唱过程中使整个歌唱音域都保持最自然的发声状态,歌唱时发挥嗓子的最大能量,使气息运用自如,音色优美动听,音调华丽多变,共鸣丰富浑厚,歌唱持久连贯。

"美声唱法 "大致形成于16世纪的意大利。这和意大利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和意大利语言适宜歌唱有关。19世纪上半叶是 "美声唱法 "高度发展的时期,这和意大利歌剧三杰--罗西尼、唐尼采蒂、贝利尼的创作业绩分不开。他们创作的声乐曲不仅适宜原有的 "美声唱法 ",而且将新的歌唱技巧融入这一唱法,使美声唱法的技术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通俗唱法通俗唱法是一种音量很弱,必须借助于电声扩音而发出的半叹息式的柔声和带有伤感情绪的歌唱。演唱时歌唱者距话筒很近,由小乐队伴奏。20世纪30年代起流行于欧美。

民族唱法这是当代声乐艺术中有别于美声、通俗唱法,具有中华民族歌唱风格和演唱技巧的一种歌唱方法。它以民族语言为基础,以行腔韵昧为特长,并与形体表演浑然一体,具有情、声、字、腔相映生辉的特点。根据用嗓方法,它基本上包括四种声型:1以本嗓为主的艺术真声声型;2以假嗓为主的艺术假声声型;3真假相混的混合声型;4真假声相接的声型。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中外声乐艺术的不断交流,民族唱法在以上四种声型基础上,还发展出借鉴西洋唱法某些技术,发挥民族风格特色的新的有生命力的民族歌唱方法。

常用装饰音记号装饰音记号主要用来装饰旋律,常用的装饰音记号有倚音、波音、回音、颤音等等。

常用演奏记号(1)连音记号,也叫圆滑线,是用弧线⌒来表示的。

(2)延音记号,也是用弧线⌒来表示的。

(3)断音记号,在五线谱上常有三种表示法。①用小圆点加在音符的上面。

②用小三角加在音符的上面。

③用小圆点加弧线放在音符上面。

(4)保持音记号,有两种表示法。①用短横线表示。②用短横线加圆点的表示法。

(5)滑音记号,用曲线或用箭头来表示。

(6)琶音记号,把和弦中的音由下向上快速地分散奏出,叫琶音。其记号用垂直的曲线标记在和弦的左边(前边),有时也用小音符来表示。

常用省略记号(1)移高八度或移低八度的记号,用8……来表示。

(2)重复八度记号,用数字8来表示。

(3)震音记号,表示一个音或一个和弦,两个音或者两个和弦迅速均匀地交替。记号用斜线来表示。

(4)反复记号,表示乐曲或歌曲中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段落需要重复。

乐徽国徽是一个国家的标志,校徽是一个学校的标志,音乐也有自己的标志,那就是乐徽。

乐徽的图案,来源于古希腊的一种民间乐器--抱琴。这种乐器外形是一个U字形的框子,上部有一横梁,中间悬有若干根琴弦(少的三根、五根,多的有十余根),底部是共鸣箱。

因为抱琴式样美观、大方,又有代表性,所以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国际音乐组织将它的图形定为代表音乐艺术的乐徽,并作了进一步的修饰,使它更加华美庄重,成为现在人们见到的这个样子。

我国民族音乐记谱法乐谱是使音乐作品得以传承的载体。

中华民族很早就创造了记谱法。

早在汉代就已形成了两种记录音乐的谱式。《礼记·投壶篇》记载着当时宴请宾客、进行投壶游戏时的鼓谱。它是用○和□为符号,分别代表击鼙、击鼓。这是最早的打击乐谱。当时,另一种记录曲调的乐谱,叫做"声曲折",已失传。

目前可考的我国最早的乐谱,是南朝末年丘明(公元494-公元590年)传下来的一首琴谱《碣石调·幽兰》。它是用文字记写指法徽位以及演奏技巧。这就是音乐史上的"文字谱"。唐宋期间,一些琴师在文字谱的基础上,将演奏方法、按弦、徽位等变为减字符号,然后把用文字描述的乐谱内容,合成为一个个减字谱谱字。这样就省去了冗繁的文字,对于文字谱来说,这是一种进步。

其后,唐宋间还出现了俗字谱,或称燕乐半字谱,这是工尺( chè)谱的早期形式。明清时期,民间音乐中沿用了将do、 re、 mi、fa、 sol、 la、 si 唱成上、尺(chè)、工、凡、六、五、一的工尺谱。

西方五线谱的记谱形式最早见于1713年康熙敕撰的《律吕正义》续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