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文化古城——太谷之历史太谷
17033900000002

第2章 历史太谷

太谷县,地处太行山之谷地。境内寒暑交宜,九河纵横,沃野阡陌,林果茂盛。遥想穹天碧幽,大地苍茫的洪荒时代,在太谷这块热土上,一定有那么一群兽衣裹体,结草而庐,刀耕火种的古始人,通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本能劳作,书写着无字却意义深远的历史。但这只是人们的合理推测,历史的考古总是要以实物为资证的。因而太谷县的历史,或者准确地说是文明的历史从“白燕遗址”所发掘的遗存中寻找到了结论。

在距太谷县城东北15公里的白燕村西,有东西长830米,南北长430米,总面积35万平方米的一块神奇的土地,当地人称寨疙瘩。在厚达5米多的土层中,考古学家发掘出房屋9座,墓葬11座,陶窑3座,灰土坑390座,出土的陶器有新石器时代的甑、钵、壶、鼎、釜灶、瓮、尊等,夏商时代的鬲、瓮、簋、鼎、敛口三足瓮等,周代的鬲、瓮等,另外还有大量的尸骨、牙、蚌器和少量的青铜、金质器物。能复原的陶器800多件,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其他一些装饰品100余件。而从遗存堆积的土层判断,竟然涵盖了三期文化的整个阶段,即众所周知的第一阶段仰韶文化(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故名。距今约5000~7000年)的末期,第二阶段龙山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距今约4000~4500年。]的全部,以及夏商文化(距今约3600~4000年)的初始(源自《晋中考古》)。

据此推算,太谷县文明史的发端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同根同源同脉,也就是说至少在5000年前,我们太谷的祖先就已经以拓荒者的勇气和智慧,开始了对人类文明的探索。

白燕遗址文明之史的摇篮

1白燕村的老人们口口相传:从前村里有一个婆姨吃了燕子蛋后,就怀上了娃娃。怀了好长时间,最后生出一个很厉害的大人物。这与史书中关于“玄鸟生商”的故事如出一辙,唯一让人难以理解的是“玄鸟”是黑色燕子,而白燕村却不知为何称“白燕”。难道与史料记载的“商人尚白”有关?

2在白燕王村发掘的古墓中,墓主人王君的骨骼比常人的大好多,同时墓碑载明其被称为“后稷之苗,周文王胤”。而《史记·周本纪》说,姜女原在野外踩了巨人的足迹而怀孕,生下的儿子就是周的始祖——弃。

3据史料记载:商(指历史时期)人擅于贸易,商字之本意即源于此。太谷之所以成为“中国晋商之都”,抑或太谷人不负先祖遗风,与商时擅于贸易,是励志传承的结果?

“箕城遗迹”文化文明的源流

历史的尘埃终究掩盖不了文化的精灵。当人们还沉浸在5000年悠久文明历史的喜悦和自豪之中的时候,另一个更让世人惊愕莫措的发现展现在我们面前。那就是由县史志办陈旭主任、退休干部李锦奇、民间文人王文魁等同志们,历经数年寻访考察而发现,并经山西省社科院杨晓国教授确认的举世闻名的“箕城遗迹”。

“箕城遗迹”位于白燕村“白燕遗址”附近。当地人称“聚箕场”的地方,就是古箕城的中心区。

据《古今姓氏辨证》中所载:“箕氏,出自子姓。商之季世,封其父师为畿内侯,谓之箕子。其地太原阳邑县箕城是也。”

据南朝刘宋时期范晔著《后汉书》中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置太原郡,辖16城,其中就有阳邑城,而又特别说明阳邑有箕城。

据《明万历志·太谷县志》:“箕城:在县东三十五里。商时纣封箕子于此。”

《左传》:“鲁僖公三十三年,晋败狄于箕。”杜预注:“太原阳邑县南有箕城,古阳邑城在县东二十里,春秋时,晋大夫阳处父食邑,秦汉时为县治,北周建德六年西徙,故治遂废,城址微存。”

《山西历史地名词典》有“箕”的词条:春秋时晋地,故地在今太谷县东10公里。

洪武《太原志》:“箕城,在(太谷)县东二十里”。

《春秋舆图》:“箕,晋地,在今山西太谷东三十五里。”今“聚箕场”附近即史志资料中所说的箕城的中心区。

同时,从毗邻白燕村的王村出土的一通唐代墓碑上明确地记载着:墓主人王君卒于武则天称帝后的第三年(长寿三年,即公元692年),葬于箕城之内故茔以北。而据传,很早以前白燕村和王村本为一村,王村可能居住的是王公贵族,与普通人不能住在一块。后下大雨拉了一道沟,两村因此而分治。

还有,晋商曹家曹润堂的一幅指画《戏曲人物》,画的落款为:古箕城木石庵居士写于一竿竹两竿竹竹斋南窗下。原作保存在太谷文管所。曹润堂为清末(1853年—1909年)人。这幅画明证,至少在那个时候,文人们仍然习惯称太谷为古箕城。

由此可知,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太谷县所属区域被划分为商朝的一个小方国,称箕国,并建都城于乌马河沿岸的白燕村、王村一带(今有上至新石器时代下至夏商周时代的白燕遗址和名为“聚箕场”的古箕城遗址遗存),成为箕城。与唐(今太原)、缶(今永济)、虞(今平陆)、亘方(今垣曲)、黎(今长治)、基(今河津)、霍(今霍县)等并列,地位十分重要。特别是商纣王将他的族叔、贵为朝中太师的胥余(以封国为姓,人们尊称为箕子)分封于此,更使箕国和他的都城箕城在众多的小方国中脱颖而出,成为当时人们向往的理想之地。

殷商灭亡后,被商纣王关进监狱一年多的箕子终于获得自由,当周武王向他征询治国之道的时候,箕子毫无保留地阐述了《洪范》九畴,希望周武王吸取商王朝灭亡的教训,做一个圣明之君。600年后的圣人孔子将箕子与同时代的比干、微子尊崇为殷商“三仁”。唐代大文豪柳宗元撰写《箕子碑》给予箕子至高的评价。

可见,太谷县这个地域最早的封制为箕城,现白燕村及其王村是其当时封制的政治文化中心。而其主人则是商纣王之族叔,被称为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子”和儒学先驱,早于老子、孔子等先哲600余年,阐述了对后代影响深远的五行学说、王道学说、天人感应等学说的文化巨头箕子。

箕子中国文化第一子

箕子是谁?

他为什么被称为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子”和儒学先驱?

他是怎样早于老子、孔子等先哲600余年,阐述了对后代影响深远的五行学说、王道学说、天人感应学说?

他为什么会成为很多朝鲜人所敬仰朝拜的“祖先”?

从百度搜索商朝名人,对箕子的描述是这样的:

箕子,名胥余,因封国于箕(今山西太谷县东北),爵为子,故称箕子。

生年:(约公元前1173年—公元前1080年)

箕子与纣同姓,是殷商贵族,性耿直,有才能,在纣朝内任太师辅朝政。

箕子佐政时,见纣王进餐必用象箸,感纣甚奢,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

后纣愈奢靡,旦夕酒作乐而不理政。箕子屡谏纣不听。有人劝箕子离去,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吾不忍也”。于是箕子便披发佯狂为奴,随隐而鼓琴以自悲。纣见此,以为箕子真疯而囚禁之。武王灭商建周后,命召公释放箕子,向箕子询治国之道,箕子不愿作周的顺民,带领遗老故旧一大批人从今胶州湾东渡到朝鲜,创立了箕子王朝。同去的有殷商贵族景如松、琴应、南宫修、康侯、鲁启等。

后,箕子过殷(朝歌),见宫室毁坏荒凉,遍地野生麦黍,心甚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则近于妇人,乃作《麦秀歌》,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这里“狡童”系指纣王,意为你那时不听我劝,如今落得这般天地。朝歌殷民听见,皆动容流涕。

今朝鲜平壤有箕子陵,是其遗迹。唐朝时,在朝歌南关建箕子庙,文学家柳宗元为其写了碑文,今存。明正德年间,在南门内路西建有“三仁祠”,以祀其位,遗址尚存。

箕子与箕子朝鲜在中国商周古史、中国东北史上占据重要位置。箕子以一个哲学家、政治家、殷商思想文化的代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代表出现在中国历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其学问、其人品、其影响长时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评说,这本是不应该发生的事。

箕子,是文丁的儿子,帝乙的弟弟,纣王的叔父。官太师,封于箕,名胥余。作为中华第一哲人,在商周政权交替与历史大动荡的时代中,因其道之不得行,其志之不得遂,“违衰殷之运,走之朝鲜”,建立东方君子国。其流风遗韵,至今犹存。

箕子其人、箕子朝鲜其事,在国内外学界争论颇多,这之中既有书缺有间的问题,也有观点与方法论的分歧,而后一点更为突显,从而使古朝鲜史的研究成为学界的热点。

《尚书大传·洪范》中都有记载。周武王灭殷封箕子于朝鲜,箕子朝鲜侯国正式成立。其受封之地即今之平壤。《三国遗事》记载:“都平壤城(小字注:今西京)。”箕子朝鲜的历史延续千余年,直到西汉被燕国人卫满所灭,建立了卫满朝鲜。箕子朝鲜可以说是朝鲜半岛文明开化之始,据说今之朝鲜喜爱白色之民俗即商代尚白之遗风。箕子胥余是殷末著名贤臣,因其品行高尚,被孔子誉为殷之“三仁”之一。因纣王无道,受到政治迫害的箕子率其族人出走朝鲜。箕子入朝鲜半岛不仅传去了先进的文化,先进的农耕、养蚕、织作技术,还带入了大量青铜器,另外还制定了“犯禁八条”这样的法律条文,以至于箕子朝鲜被中原誉为“君子之国”。大量中国古代典籍和朝鲜史书的记载与在朝鲜出土的青铜器、陶器以及朝鲜的地面古迹三方面相互印证,都证实了箕子朝鲜的存在。自古以来,中朝两国人民都珍视这一有据可查的史实。在朝鲜有自己的历史记载以来,或者说直到上世纪60年代前,朝鲜、韩国的史书、教科书都沿袭了这一历史学说。

箕子作为儒家前驱,其思想上承大禹,下开周公“明德保民”和孔子的“仁”。

韩愈《箕子碑》对箕子的评价是九个字,即:“正蒙难”,“法授圣”和“化及民”。

1“正蒙难”是说他在隐居时心忧天下,以“箕子操”来寄情抒怀。

2“法授圣”是说周武王灭商后向箕子咨询治国大道,箕子以洪范九畴传授之。

3“化及民”是说箕子在朝鲜建立东方君子国。

一、“正蒙难”

思想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见微知著。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衰象初显的时候,外表上轰轰烈烈,其实内攘却上来了,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史记宋微子世家载“纣为象箸而箕子唏”,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夫商之季世,纪纲之废,道德之堕极矣。”(王国维语)商朝的灭亡决不单单是纣王一个人的过失,而是令整个国家民族沉迷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堕落习俗里面去了,如历代王朝末世一样。

当有人劝他离开殷商另谋高就。他说,我如果这样去做,是在“彰君之恶”和“自说于民”。于是,箕子佯狂而独自一人隐居在箕山,闲暇时候借乐曲《箕子操》抒发自已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心情。当纣王闻知箕子近况,遂囚禁其在今天一个名叫“箕子台”的地方。箕子在那个地方构思出洪范九畴的伟大思想。

二、“法授圣”

当周武王以“小邦周”打败“大邑商”后,曾经恭恭敬敬诚惶诚恐地不耻下问于箕子,箕子就把洪范九畴治国大道传授给周武王。

这个洪范九畴在中国思想史的地位实在不得了。它阐述了行政方式、行政准则及行政决策方式,是一部中国历代专制王朝的行政大法,对于中国专制社会形成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奠定了阴阳五行说的基础,提供了中国人传统思维的框架。

从洪范九畴的内容看,它涵盖了对自然世界、人身、行为、治国安民、政纲、天文、历数、根本大则、做人德性、气候征象、祸福种类等等人生实践内容的全部,但它决不是西方认识论意义上的知识,而是完全出于实用目的的一种经验积累。洪范九畴其实是就社会政治秩序对君王说话行为的经验总结。陈来在《儒家思想的起源》一文中说,“中国上古的天启文献竟然全部集中于社会事务,这不能不说是华夏族特有的一种文化态度和文化精神。”

社会秩序的得治是“洪范九畴”提出的真正目的,这与亚里士多德提出范畴理论的本体论目的可谓是天壤之别。就目的的思维特征而言,亚里士多德范畴理论的提出,是出于一种“纯知识”的兴趣和好奇。而“洪范九畴”的提出则是出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实用性需要。

从方法的角度看,亚里士多德对范畴的获得方法和途径进行了自觉的反思,在思维上具有思辨色彩,一种远离人生感觉经验的纯理性态度。这反映在范畴篇前四章内容。相反,洪范九畴是中国人对人生、社会现实关怀而求得的经验知识。“这些分类的标准是经验,故可视为经验的综合。”(成中英)由此我们可以得知西方思维方式是本体、语言、逻辑三位一体的,而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则是社会、实用、经验的三位一体。所谓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其实就是这种思维下的“杰作”。

箕子作为思想家最伟大的地方在于首次提出“社会公正”的政治哲学,并且寄希望于“开明君主制”。“五曰皇极……皇极,皇建其有极……毋偏毋颇,遵王之义。毋有作好,遵王之道。毋有作恶,遵王之路。毋偏毋党,王道荡荡。毋党毋偏,王道平平。毋反毋侧,王道正直……凡厥庶民,极之傅言,是顺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史记宋微子世家)在这里箕子阐述了“王道正直”的精神史观。“皇建其有极”就是要国君建立治国的典范,这个典范就是“王道”(即遵王之道、遵王之路、遵王之义)。后人释“皇”为大,释“极”为中,又云:“大中之道,大立其有中,谓行九畴之义。”

三、“化及民”

在那次两人高峰会面之后不久,周武王把朝鲜作为箕子的封地赏赐给他。箕子来到自己的封地后除了颁布实施具有宪法性质的“八条之教”外,教民耕作建立“箕田”、教民礼仪。今天朝鲜穿衣喜欢白色,就是“殷人尚白”这一习俗的延续。

“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教其民以礼义,田蚕织作”《汉书地理志》。

“昔箕子既适朝鲜,作八条之教以教之,无门户之闭而民不为盗”《三国志魏书东夷传》。

多年以后那个春天,箕子朝周。路过当年故都废墟,不禁悲怆凄然之情油生,于是作诗《麦秀歌》:

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

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

“箕子朝鲜”君子之国

中国历史上所记载的朝鲜最早是西周灭商之后,商朝遗臣箕子到朝鲜半岛与当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国”,这个国家在中国的汉朝时代被燕国人卫满所灭。公元前3世纪末,朝鲜历史上第一次有所记载。在中国汉代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名著《史记》中记载,商代最后一个国王纣的叔父箕子在周武王伐纣后,带着商代的礼仪和制度到了朝鲜半岛北部,被那里的人民推举为国君,并得到周朝的承认。史称“箕子朝鲜”。

约公元前11世纪前后,商周交替之时商的重臣箕子被周武王封于朝鲜。这在《史记·宋微子世家》、《尚书大传·洪范》中都有记载。箕子朝鲜乃殷商遗裔在朝鲜半岛上所建地方政权,臣于周,后又臣于秦,为周秦海外之属国。箕子朝鲜为卫氏朝鲜所取代,卫氏朝鲜为汉之“外臣”、属国。汉武帝伐朝鲜,裂其地为四郡,为汉的边疆辖区。有了箕子朝鲜,方有卫氏朝鲜,方有汉之四郡,方有高句丽史、渤海史,从而构成了东北古史、东北民族与疆域史的基本系列,而箕子朝鲜是为中国东北史之开端。

根据韩国人的历史书《三国遗事》所载,檀君的后人在箕子来到朝鲜之后,带着人民南迁,以免和箕子带来的人造成冲突。这些人后来成为了三韩的始祖。

箕子朝鲜在朝鲜半岛统治了近一千年。根据《太原鲜于氏世谱》,朝鲜的鲜于氏源自箕子朝鲜的后人。而他们从箕子开始,一共经历了41代君主,直到公元前1世纪才被灭。

出于民族主义原因,目前有部分朝鲜韩国学者对此段历史的存在有一定争议,不承认箕子朝鲜的存在。

箕子与箕子朝鲜在中国商周古史、中国东北史上占据重要位置。箕子以一个哲学家、政治家、殷商思想文化的代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代表出现在中国历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其学问、其人品、其影响长时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评说,这本是不应该发生的事。

名村阳邑县域之治的初始

斗转星移,逝者如川。当时光的年轮定格在公元前约600年,即春秋时期。作为巩固国家政权,奖励有功之臣的分封制,成为了王者君侯治理国家,笼络群臣的通行手段。而太谷这一块地肥水美,且有着先进农耕文明的土地,自然是他们的必选之地。周朝周襄王时,其属国晋国的国君晋文公(重耳),为了表彰“大夫”(官名)“处父”(人名)之功,将“阳”地(即距今太谷县城东15里之阳邑村),作为“食之邑”(提供食物之地)封赏给他。而此地也因此而名“阳邑”,一直沿用至今。

到公元前221年,中国统归于秦,始皇嬴政汲取前车之鉴,为了强化皇权,遂废分封,而置郡县。作为私有领地性质的阳邑划属太原郡辖制,虽无县治之名,实有县治之实。西汉时正式晋级县治,始称阳邑县。王莽篡汉后的新莽天凤元年,即公元114年,改称繁穰县,然仅昙花一现。东汉时,又复原称。

《据永乐大典·太原府志》(1403年)5204卷《古迹》记载:“阳邑城,在县东一十五里,汉旧县,后周西徙今县是也。”

又据《读史方與纪要》(1692年)载:战国时,古阳邑为赵腹地,被秦占领,赵于阳邑附近另筑一城,戌兵御敌,名曰副井城,即今侯城乡南副井村。

《太谷县志》乾隆六十年本(1795年)又载:“阳邑城在县东二十里故县治也。春秋时晋大夫阳处父食邑。北周建德四年徙今治,废址微存,芳草满其上,视伯处独加茂焉,为十景之一”。

阳邑村距今已有2600余年的历史,是“山西历史文化名村”。

古城太谷历经沧桑的名县

太谷县名的由来

太谷县境在春秋时期为晋国大夫阳处父的封邑,西汉因置阳邑县,属太原郡。原县治在今阳邑村,至北周建德四年(575年),阳邑县始移于白塔村,即今县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为太谷县,并一直沿用至今。据《元和郡县志》等文献记载“以县西南有太谷,故名”,原来太谷县名源于一条叫“太谷”的山谷。

“太谷”之名据清《太谷县志》解释为“太行之谷”,其实在古代“太”通“大”,太谷即大山谷的意思,它指今天祁县通往沁县的子洪口谷。这里古属阳邑县地,由于历史上行政区划变迁,现已属祁县了。

太谷(指谷口)的记载最早见于《后汉书·桓冯传》:“上党见围,不窥太谷”。唐章怀太子李贤注曰:“太谷自太原趣上党之道……今并州太谷县西有太谷是也。”《水经注》中也记载:“侯甲水又西北历宜岁郊,经太谷,谓之太谷水,出谷西北流。”文中的侯甲水、太谷水也称为胡甲水、甲水,今人称为昌源河。

太谷(指谷口)古称侯谷、胡谷,历来为太原通往晋东南的要道,也是山西著名古战场。五代时,北汉刘继元在此筑隆舟城以抗宋军,所以宋代又称这里为“隆舟谷”,金元时期称为“龙州谷”、“龙猪谷”。清代以来,又因谷口为祁县紫红镇,故称“紫红口谷”,俗写作“子洪口谷”。

这条大山谷北起祁县子洪口,南至沁县西汤,长约60公里,昌源河流贯其间,两岸悬崖壁立,鸟道崎岖。明代文人王世贞在《适晋纪行》中描述了太谷的险途:“两岸皆高山绝云,中为巨涧。沿涧水而北,泉声益奇,崩峡束流,为瀑布、为帘、为怒虬、为渴虹者不一,盖自是山皆石骨矣。第左道尽则渡而右,右道尽复渡而左,其险视西塘不啻类之,凡数十渡,气竭兴亦尽矣。”

太谷(指谷口)中部最险仄的地方叫南关,历为兵家必争之地。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陷太原,粘罕率师南下,途经南关时被这里险绝的地形所惊愕,然而宋军却无一人设防,粘罕立刻转惊为喜,仰天叹道:“关险如此,而使我得度,南朝可谓无人。”金兵终于顺利南下,威胁东京,宋朝被迫割地求和。后人在南关曾立“粘罕仰天叹处”石碣,记下这一军备不振坐致亡国的惨痛教训。经游者有《南关怀古诗》抒发了千百年来游人的感怀:“一水回还渡,山多路易穷。危岩顶上压,断岸足边空。高鸟飞难度,单车辙不通。可怜宋君相,坐失此关雄。”

近代以来,这条通道曾多次拓宽修筑,特别是近年来,交通条件更得到极大改善,同时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所产生的作用也愈加显得重要了。

“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这是著名的少年才子、曹操之子曹植,在送别其弟曹彪时所著《赠白马王彪》诗篇中的四句。曹植虽官场失意,但因其才高八斗备受世人推崇,其“愤而成篇”的《赠白马王彪》自然迅速地就在士人以及官僚阶层中流传,成为了其后期重要的代表作。而当时的阳邑县治虽已迁出阳邑村徙栖白塔村,但县名仍用“阳邑”似有不妥。也许是机缘巧合,也许是上苍固有的安排,白塔村的地理位置正处于太行山之谷地,更可与此名作附会,岂不就是一个绝妙的县名!太谷县名因此而来也未可知。

隋开皇十八年,即公元598年阳邑县正式改称太谷县。其疆域所辖与现今无甚差别,而县名太谷在日后的岁月中,虽有极其短暂的变故(唐武德三年,即公元620年太谷、祁县合并置太州,六年废州复县,1958年11月祁县并入,1961年祁县析出复设)但仅为历史的小小插曲而已。“太谷”之称一直沿用至今,已经1400多年了。

1400多年,用现代人的时间观念来考量,那是一个多么漫长的概念。而在我们的先辈们看来,又是那么的短暂。而在他们短暂的人生历程中,用超人的智慧和胆略为我们留下了一座厚重奇妙的古城。当你游览和徜徉在这座古城的时候,你会感受到沧桑的历史,欣赏到城堡式的豪宅,领略到闻名天下的四合院,见识到经典的建筑艺术,甚至你会想像得到当年这座古城昔日“百货所及,列为市廛,行者不得顾,御者不得旋”、“见夫街市之中,商旅往来,肩扛元宝,手握朱提(银锭的代称),如水之流,滔滔不断”、“到处堆满金银元宝,有目睹者谓,两三天内无可睡之炕”的繁盛景象。

“小北京”之称

明清时期的太谷古城,不论是街巷、院落,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还是繁华冗杂的程度,与当年北京大栅栏胡同及其商业景象如出一辙,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杭州人徐珂在《清稗类钞》中以清光绪年间资产在三十万两白银至七、八百万两白银为限调查山西,当有富商14家,全为介休、祁县、榆次、太谷四县的人。而太谷即有5家,太谷曹氏有资产600~700万两白银,太谷刘氏有资产100万两白银内外,太谷武氏有资产50万两白银,太谷孟氏有资产40万两白银,太谷杨氏有资产30万两白银。太谷富户家数占总家数的357%,太谷富户资产占14家富户总资产的316%。被调查的14家富商中,介休侯氏有票号5家、账局1家和多家当铺;榆次常氏有票号2家、账局4家;祁县渠氏、乔氏有票号4家;太谷曹氏有票号12家,占晋商24家票号的一半。

晋商后期的突出代表孔祥熙论晋商:“要知道全世界最会理财、最会办金融事业的是犹太人。英国人当中,最会理财的是苏格兰人。我们山西人就是中国的犹太人和苏格兰人,办了几年的票号,在金融理财方面是天才,有传统的经验”;“我国以往的经济大权,大抵攥在山西太谷、祁县、平遥三县人士手中,尤以我生长的地方—太谷为中心”;“当汇兑业极盛时,晋省祁(县)、太(谷)、平(遥)三县即有二十余家(汇兑庄),其支店遍于全国各大商埠,晋商不啻执全国金融之牛耳,皇库收银饷,非有太谷字样不收”;“当我小的时候,太谷简直阔得不得了。每逢过标的时候,‘协成乾’、‘志诚信’的柜上、院里都堆满了元宝,别的字号也都仿佛。所以外人叫我们太谷为‘小北京’、‘水陆码头’。”

“旱码头”之称

直至民国24年正太铁路通车以前,太谷一直处于交通枢纽地位。两淮商货或入太原或达蒙古,都要经太行山的子洪口或范村口在太谷落脚;从河西走廊,甘肃凉州及宁夏伊克昭盟等地的皮毛,药材等货物,由汾阳渡碛口到太谷集散,就是太原所需南省之货品,也要由太谷商人采买贩运。当时,“太谷商务冠晋省,实为陕甘及东西口商贾之绾毂”。因此被人称为“旱码头”。

“中国的华尔街”之称

明清时期,位于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华尔街的两旁还没有高大的楼房,就连鼎鼎大名的纽约证券交易所也只有几层高,街道上跑的满是马车,场外的交易比大厅内更加活跃,一张大木板可以刻下所有的交易规则。那时,道琼斯股票价格指数的编制和发布刚刚开始,仅12家美国公司在内,其中只有通用电气公司幸存至今。

相比之下,太谷古城似乎更繁华。平日里的繁荣自不必赘述,“百货所及,列为市廛,行者不得顾,御者不得旋”。而每到标期(各地商号结算的日期),太谷的三条街道上都挤满了各地的商贾,交易情况以文献记载,是“见夫街市之中,商旅往来,肩扛元宝,手握朱提(银锭的代称),如水之流,滔滔不断”。票号里是“到处堆满金银元宝,有目睹者谓,两三天内无可睡之炕”。

1907年,曾在纽约街头漫步的27岁的孔祥熙,回到太谷后自豪地说,“我发现纽约的房屋建筑,普遍不如太谷的华丽而坚固。”而美国作家罗比·尤恩森则在其所著《宋氏三姐妹》中直接冠以“中国的华尔街”。

“中国晋商之都”之称

民国十五年十二月三版,由当时山西教育厅编辑处发行的《商业课本》第一册中记述:“太谷是山西全省的第一个商区。在商业界的势力,可以左右全省金融,城内商号栉比,又多为批发庄,他的支庄,遍满于全国。山西中部的商业,首推祁、太、平、榆。但祁、平、榆三处,固然各有所长,如祁县的茶庄、平遥的票庄,尤其轰动一时。不过要总括起来,还不能与太谷等量齐观,他们的历史,也不能与太谷同日而语。”

在太谷晋商发展到鼎盛时期,全县近半数的壮年男性出外长期从事商业活动,谷帮商号遍及全国各大码头。从经营的行业来讲,票号、药材、绸缎、皮货、呢绒、布匹、典当、粮食、杂货、副食、土产、麻铁、颜料、茶庄、客栈应有尽有;从活动范围来讲,北起东北、蒙古,南到四川、广东,西达新疆、青海,东至京、津、徐、沪、杭、闽,全国商埠大邑、水旱码头,几乎都有太谷商人的生意,还远足外蒙库伦(乌兰巴托),俄国的伊尔库次克、莫斯科、日本、美国等地。晚清光绪年间,县城的东街、西街、南街商号林立,鳞次栉比,其中著名的有:协成乾、志诚信、世义信、锦生润、大德玉、大德川、公合泉、裕源永、保隆堂,还有祁帮、平帮设在太谷的分号大德通、大德恒、三晋源、合盛元、日升昌、蔚丰厚、蔚长厚等;帐庄有:砺金德、用通五、三晋川;药材行有:广升远、广升誉、广益义、广懋兴、广源兴等20余家;绸缎布匹百货业有:万聚恒、锦全昌、万泰恒、恒升泰、元生利等;土产杂货业有:瑞隆裕、义兴隆、达泉涌;生烟业有西谦亨、北谦亨。这些商号中的多数主要是经营大宗批发业务,其次才是零售。

而在林立的700多家商号中,不乏平遥、祁县、榆次等全省各地晋商名号开设的分号,如大德通、大德恒、三晋源、合盛元、日升昌、蔚丰厚、蔚长厚等。省南的平、蒲、绛、解,省北的忻、代、宁、保,以至大朔、归绥,各处的行商贩客,莫不来太谷采办货物,运回本处销售。自火车通行以后,中部各县,以及北省距京绥路近的贩商,虽多亲到外省办货,但是太谷主要货物的销路,并不减退。至于韩侯岭南的客商,仍是来太谷采办一切。太谷以大而全居于了商埠地位。

光绪三十年,即公元1904年,清政府农工商部奏定商会章程,通行各省勒令照办。当时,各省商会组织一般均设立在省会城市,而山西督府组建山西省总商会,地点却设在太谷,北洸“三多堂”掌门人曹润堂被众商公推为首届会长,成为商界的领袖人物。山西省总商会的主要职能是:维护商界合法权益;调解商事纠纷;协调会员间、会员与政府间的关系;评说协税,分摊各种费用;征收铺捐;筹议工商业的改良及发展事项;调查商情,统计营业资本、劳工人数、市场物价;审批各商号店铺之开业停业;向政府提出工商法规、课税制度之变更、修改建议;监督管理商号店铺及市场营业,鉴定商事争执的商品优劣、价格高低、票据真伪等;开办商人子弟培训班;出具有关证明,办理以发展工商业及增进公共福利为目的的其他事项;维护巡查街面市场秩序,对欺诈、赖债行为进行强制干预,保护城制使用,组织节日演唱娱乐活动;接待外来商贾和有关人员;承办省、道、府县下达的有关事务等。一直到辛亥革命后,山西总商会才迁入省府住地太原。其突出地位、核心作用和深远影响昭然可鉴。余秋雨先生在《抱愧山西》一文中写道:“在上一世纪乃至以前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最富有的省份不是我们现在可以想象的那些地区,而竟然是山西!直到本世纪初,山西,仍是中国堂而皇之的金融贸易中心。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城那些比较像样的金融机构,最高总部大抵都在山西平遥县和太谷县几条寻常的街道间市里,这些大城市只不过是腰缠万贯的山西商人小试身手的码头而已。”可见晋商为当时中国第一大商帮,而“太谷是山西全省的第一个商区。在商业界的势力,可以左右全省金融”,由此看来“中国晋商之都”名冠太谷自不假言。

“金太谷”之称

明《太谷县志》记载:“太谷,崇经术,尚礼义,诚为美俗。今观士敦行谊,农力于野,商贾勤于贸易,无间城市、乡村,无不纺织之家,可谓地无遗利,其勤不减古昔矣。”

除以上所述外,太谷在众多的晋商中能够鹤立鸡群,被称为“金太谷”,还有两个重要原因:就是“太谷标”和“太谷周行镜宝”。

一、太谷标

商人办货,用现金交易,当时钱货两清的实在很少。大多都是先行交易,然后定期付款。这付款的时期,每年中按四季分为春标、夏标、秋标、冬标。每季付款一次,叫做标期。标期结算是一种信用度很高的合同经营。赊销商品,既是商行的买卖,也是票号的放贷。商品卖者与买者的关系,也成为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关系。“山西各商家适用标期,最普通的是太谷标和太汾标两种。太谷标即太谷一县之标,太汾标即太原府所属的祁县、榆次与汾阳府所属的平遥、介休之标。在地域上讲,太谷也不是独偏于东而另划一区,实系太谷在当时经济上显赫的地位与优势之所在,其一县之势力,可与榆次、祁县、平遥、介休等数县相抗衡,故独为一标。”

太谷标每年又分春二月、夏五月、秋八月、冬十一月四个标期,每期三天。因为众多的票号、商号总部都设在太谷,每到标期,外地分庄的贷款、货款、利润等现银都要运回总部进行结算,每逢标期,各票号的库房银山银海,外地转运标款银两的驮骡、车辆络绎不绝。同时外地商贾云集太谷,向各大商号办理订货、进货合同,清理旧债务,开始发生新的业务关系。太谷各大商号在外地商业大埠设有坐庄,派出专人采办货物,如苏杭的绸缎、川广的药材、四川的夏布、山东的曲绸,蒙古的皮毛、两湖的茶叶、京津沪的洋货等,大量运回太谷,然后再批发给外地商户,省城太原的各大商行也均由太谷进货。标期之日,各商业大户还要搭台唱戏,公演三天,古老的太谷县城,自然是车水马龙,人群熙攘,热闹非凡。

二、周行镜宝

周行镜宝是太谷铸银的一种标记。清代货币实行银钱平行本位,以银为主,钱为辅。银子一般要在铸成10两、50两等规格后,才能在市场上流通。由于银两的成色不同,所以各地的金融本位标则也不同。太谷则以“钱谷平”为标则,成色标准要求为“998”,并标印“周行镜宝”字样,比山西的“24宝”标准要高。因而,凡印有“周行镜宝”的太谷银锭,可以直接入户部银库、省级藩库以及在全国流通。而许多外地元宝则要投银炉重铸,并加盖“太谷重铸”和某银炉戳记,俨然国家制币之所。可见太谷商业和信誉之一斑了。对此,《山西票号史》一书中说:“省库所收之银,其元宝上有太谷孟家银炉所印‘孟合’二字,即可以足银使用而不作化验。”

太原县乡绅刘大鹏执教太谷私塾时,在其《退想斋日记》中记有:太谷为晋川第一富区也,大商大贾都荟萃于此。城镇村庄,亦多富堂,故风俗奢侈为诸邑最。……五百万金者一户,百万金者三、四户,数十万金者数十户,数万金者则不计其数。

民谣则更加直接和形象地予以表述:金太谷,银祁县,吃不完米面的榆次县。而“小北京”、“旱码头”、“中国的华尔街”、“中国晋商之都”等美誉,都足以使“金太谷”之名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