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医生全书
17037000000011

第11章 如何保持心理平(3)

工作学习所带来的压力

学生要学习,成年人需要工作,但是如果工作学习压力太大,让人负荷过重,常常感到吃不消,自己的能力也无法达到,就会让人十分痛苦和压抑,并失去积极性。

人际关系的影响

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好的人际关系能够让人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增强自信心,体现出了一个人的重要性,让其得到社交中的安全感。而不良的人际关系会让人处处遭到冷遇,感觉自己不被他人接受和喜欢,从而大大降低了自信心,使其感到孤独、自卑和压抑,并有可能导致产生自闭倾向。

个人心理素质

有的人个人心理素质较差,遇到一点小事情就容易丧失自信,自我否定,无法面对,感到痛苦和压抑。一些生来长相不好或是有一定先天、后天生理缺陷的人,如果心理素质很差,就很难面对其他人对自己的嘲讽讥笑和消极评价,从而自卑压抑;而那些心理素质比较好的人则能够变压力为动力,加倍努力,改善自己,超越他人。

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让有压抑情绪的人摆脱这种消极情绪,变得积极向上,外向开朗呢?心理学家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

正确评估自己

正确看待自己,即使面貌丑陋或有某些方面的缺陷,也应该勇敢面对,并积极挖掘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找出自己的闪光点。在遇到挫折的时候首先不要轻易放弃,要有足够的信心,告诉自己我能行。其次,要努力用自己的勤奋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和缺点,把事情做好,给自己足够的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自强、自立、自信。

以平和心态面对社会

社会是一个有善有恶、有好有坏的多元素的结合体,有光明的一面,自然也就有阴暗的一面,有好人自然就有坏人。不要用过于完美和理想化的眼光去看待它,要试着去接受它好的一面,也要试着去接受它还不是很好的一面,不要为那些不平等的现实而感到难过,也不要为自己还不够好,还受到这样那样不公平的待遇而感到压抑,要以一颗平和的心去看待社会。

提高自身修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培养自己好的心理素质,不要一遇到挫折就气馁、自卑,要学会勇敢面对,积极争取,战胜挫折。多读一些名言哲理,看看励志类的书,学习为人百折不挠,勇于进取,敢于胜利的精神。

合理安排工作学习

繁重的工作和学习给你带来太多的压力,使你感到非常的压抑。要学会制定合理的学习工作方案和计划。有的时候只要用一些小的技巧就能够让工作学习变得轻松许多,提高效率。

正常的人际交往

有一些自我压抑的人无法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这样下去只能让自己越来越压抑、孤僻、甚至自闭。应该保持正常的人际交往,积极参加一些体育娱乐活动,并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多和朋友聊天,打开自己的心结,让自己变得开朗积极。多帮助别人也是很好的方法,它可以让你更加富有同情心,对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好处。

多锻炼身体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能因为压抑把身体拖垮。而国外一些心理学家指出,多进行身体锻炼不仅能够保健身体还能够缓解压抑的情绪,让自己感到轻松许多,也有助于提高自信,让人精力充沛。

回归自然

实在太压抑的时候不妨到山野田间走走看看,回归自然。大自然能够净化人的心灵,让人心情舒畅。

12、对治自私心理

大多数人都有自私心理,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心理现象。但是如果过分自私,到了为了自己个人的利益可以放弃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的程度,就是一种病态并危害社会的不良心理了,应该及时纠正。自私心理也是导致出现一系列不良心理,如贪婪、虚荣、嫉妒、吝啬的根源所在。

自私是一种人类本能欲望的演变。人的需求有很多,生理上的、物质上的、心理上的,满足这些需求需要很多东西的支持,而对这些东西的渴望就是人的欲望,不想把这些东西和别人分享,只想自己一个人拥有,满足个人的私欲就导致了自私心理的产生。自私的人只是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和他人只想索取,不想回报。他们经常会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些极度自私自利的心理导致他们行为偏差,给社会和他人带来很大的危害,应当予以纠正。

自我约束和控制

由于自私常常是一种比较下意识的心理行为,所以要做到自我约束最好的办法,是参照社会公德和行为规范把自己的行为用自省法得以规范。具体做法是,当自己有不好的想法和念头的时候,先把他说出来或者是写出来,然后看看是不是正常的行为规范,是否对他人不利,是否属于自私自利的行为,然后反省自己的过错,并努力改正这种不好的想法或做法,多向大公无私的人学习。

不要只利己,要学会利他

自私的人只会一味的损人利己,不会损己利人,要摆脱这种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就要首先从利人做起。不需要你损己,只要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情况下多为别人做一些好事就可以了。可以多关心和帮助他人,从中找到帮助他人的快乐,慢慢克服自私的心理。如果自私心理过于严重,不容易摆脱,可以先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帮家人分担家务,给老人让座,帮助小朋友等,从而逐渐的打开心胸,让自己变得乐于帮助他人,最终摆脱自私心理。

行为治疗

心理治疗中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用痛觉来克制自己。当你意识到自己的自私行为的时候,就用牙签扎自己一下,或用皮筋弹自己一下,以示惩罚,从而时时提醒自己,摆脱自私心理。

13、贪婪心理及对治

贪婪是一种病态的消极心理,它和正常欲望相比,是没有满足的时候。人的正常欲望只要得到满足就会消失,但是贪婪心理是越满足,胃口越大,像一个无底洞一样,似乎永远也填不满,有了这个还想要那个,没有终点。

贪婪心理多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产生。

价值观念

贪婪的人的价值观念和正常人有很大的不同,他们认为世界是为自己存在的,所有的一切自己都应该拥有,所以有了这个想要那个,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过分攀比

虚荣心太严重,喜欢和别人攀比,看到自己的朋友、同事或同学有什么,自己就想要什么,甚至要比他们更好,于是不择手段的去满足自己的这些欲望,使自己变得贪婪无比。

补偿心理

很多人觉得自己从前生活的不好,现在就得想方设法的补回来;从前没有得到的,没有享受到的,现在都应该得到、享受到;于是贪婪心理油然而生。

恶性循环

一次贪婪的得逞,让其尝到了一定的“甜头”,于是胆子越来越大,而每一次的侥幸过关让其贪婪的心理不断滋生,形成恶性循环,无休无止。

那么对这种严重的不良心理有什么样的对治方法呢?

自我抑制

最好的方法就是自我的控制。控制好自己的贪念,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贪婪心理,知道哪些是正常的需求,哪些是贪婪的欲望。然后要对自己的贪婪进行冷静的分析,比如认定其是由于什么样的心理造成的,是由于过分的补偿心理、侥幸心理还是攀比心理,是不是自己的价值观本来就有待改正。认清楚这些事实,改正这些不良心理就能够从根源上消除贪婪心理了。

自我警醒

可以通过许多途径来做到自我的警醒。一些古往今来的名言、警句可以帮助自己起到警示作用,好人好事,社会上弘扬的无私精神,也可以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和示范作用。

知足常乐

古人说“知足者,常乐也。”要想活的快乐就要懂得知足。知足,就不会有太多的欲望、贪婪的心理和这样那样的非分之想。一个人对生活的期望不要过高,要符合自己的现实和能力,快乐的生活不是大堆的金钱、很高的地位和权利,这些都只是身外之物而已,真正的快乐来自内心,只要懂得知足,快乐就会来到你的身边。

14、吝啬心理及对治

吝啬是自私心理的一种体现。吝啬的人一般是有能力资助需要帮助的人的,但是通常一毛不拔,不肯伸出援手。他们非常计较个人的得失,不能够吃亏,只能够占便宜,尤其是有关个人利益方面的事情,是坚决不能够让步的。

那么,吝啬心理是怎么形成的,并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吝啬心理的产生原因

一是环境因素。环境不良是造成吝啬心理的首要原因。比如家庭环境不良,父母教育不当,周围环境影响都有可能造成吝啬心理。他们多是从小很少得到父母的关爱,于是也不懂得关心和爱护别人。二是个人因素。过于自私的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心胸狭窄、太过贪婪的人通常吝啬小气。三是社会因素。社会上财富占有的不确定性导致很多人对现实显得十分焦虑,对未来没有是信心,于是变得吝啬。

吝啬心理的特点

吝啬的人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点。比如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不关心其他人和事,只关心自己,缺乏社会责任感;待人冷漠无情,没有什么同情心和怜悯之心,甚至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到六亲不认,落井下石。他们很少参加社会活动,不愿意和太多的人接触,不关心周围的事物,更加不愿意帮助别人。当他们看到某些需要帮助的人的时候,总是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而他们一旦因为某些原因而付出金钱等,会让他们的心里十分难受。

那么,如何对治吝啬心理呢?

正确认识吝啬

要想改掉吝啬的不良心理,首先要对吝啬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人在生活工作中不可能只是自己一个人,人的生活固然需要金钱,但是更需要的是别人的关爱,需要亲人、爱情和友谊。过于吝啬和冷漠只能让你失去朋友和亲人,变成孤家寡人。到了那个时候,就算你拥有一大堆的金钱,又有什么意思呢?没有人和你分享,快乐也变得暗淡无光。而且,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什么都能用金钱解决的。今天你帮助别人,明天当你有了困难的时候,别人也会来帮助你。人与人之间的友爱是最值得去追求的东西。

从小事做起

先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先帮助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这样不仅能够帮助摆脱吝啬的心理,还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和亲人朋友之间紧张的气氛,让他们对你有新的认识和看法,从而拉近你们之间的距离,让你们重新恢复良好的亲情和友谊。

乐善好施

传统宗教中教导人们要乐善好施,多帮助困难的人,需要资助的人,可以为自己积累公德,并提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妨听听宗教中的教诲,做一个乐善好施的人,摆脱吝啬心理。

心理治疗

要是觉得自己无法摆脱这种心理,但又深刻了解了这种病态心理的危害性,不妨请心理医生帮助做一些指导,根据个人情况的不同,制定适合个人心理调整的方案,相信对吝啬心理的治疗有很大的好处。

15、嫉妒心理的表现及对治

每个人都会对一些人、一些事情产生嫉妒心理,短暂的嫉妒心理是正常的,但如果长期处于嫉妒之中无法自拔就是一种心理上的不健康了。嫉妒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如果把它们分类的话,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一是由于金钱所引起的嫉妒;二是由名誉声望引起的嫉妒;三是由权利、地位引起的嫉妒;四是由爱情或性爱引起的嫉妒。

因为上述原因而对别人产生嫉妒心理,并长期存在这种心理,最后导致看到别人有什么而自己没有就会嫉妒,看到别人的东西比自己强也会产生嫉妒。这就是一种趋于心理变态式的病态嫉妒了。他们多是那种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眼里容不下别人的人。而且他们还经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产生嫉妒,弄得自己心理十分不平衡,并想方设法的去超越对方,如果不能够超越对方就会去挑剔甚至诬陷、打击报复对方。由此可见,这种病态嫉妒心理对自己身心健康十分不利,也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了一定的危害。

嫉妒心理还有很强的排他性,他们不允许别人比自己强,更讨厌那些比自己强的人。特别是如果在相同的环境,或是彼此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关系的时候,如果有人比自己长得漂亮,办事能力又强,并且深得大家的喜爱,那么他的嫉妒心理就会严重的涌现出来,让他感到格外的不平和恼火,并把此人当作自己的假想敌,开始想各种各样的办法来打击对方,以求超过对方。

通常情况下,嫉妒者是不会承认自己有嫉妒心理的,但是却极有可能因为嫉妒而给别人造成一定的伤害。他们打击对方的手段有很多种,比如直接挑剔和贬低他人,或者是在别人面前制造谣言,或是恶意中伤他人,甚至有可能采取暴力手段来侵犯他人。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病态嫉妒心理的产生呢?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这种心理的产生通常有以下一些诱因。

环境因素

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是很大的。在一个人的孩童时期,一般情况下并没有什么病态的心理问题产生,但如果孩子的家庭环境有问题,父母的言行身教有问题,就很容易让孩子的性格、心理以及行为模式有很大的改变。比如家庭不和,父母对孩子关心少,表现的比较淡漠,让孩子感到家庭的冰冷,就很有可能让孩子羡慕别的孩子有疼爱自己的父母,这种羡慕在一些情况下就很有可能会变成嫉妒。

个性因素

如果一个人生性好强,做任何事情都喜欢争第一,“出风头”,那么一旦遭遇失败就很有可能对比自己强的人产生严重的嫉妒心理。还有一些嫉妒心理更严重的人,他们不能够容忍别人在大家心目中的好形象,也不能够容忍别人在其他人面前“出尽风头”,这总会挑起他强烈的嫉妒心理,甚至要想方设法对这个“爱出风头”的人进行打击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