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医生全书
17037000000015

第15章 常见的心理疾病(1)

1、儿童缄默症

儿童缄默症是让家长十分头痛的心理疾病,主要表现是:有的儿童在一些场合,比如聚会或是陌生人较多的场合会表现得十分沉默。他们不会主动和别人说话,当有人和他们说话的时候,也表现得很冷漠,常常只用一两个字来回答,如:是、不是、可以、不要、知道了等,或者只是用点头摇头来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意图。更有甚者只会用字条来传递消息。家长们通常认为这是孩子过于内向的表现,但事实上,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儿童心理疾病。

这种患有儿童缄默症的儿童,通常除了不爱说话以外,还伴有某些行为异常,如长时间静坐,不爱和其他小朋友玩耍,或长时间的发呆,性格比较孤僻,依赖性强,独立生活的能力也非常的差。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这种消极的情绪和不健康的心理呢?研究表明,主要有以下原因导致了儿童缄默症的产生。

家庭环境不好

家庭环境不好主要是指:一是父母不和,经常吵架,让孩子受到惊吓。比如一些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受到过某种程度上的惊吓,或者其父母的脾气不好,经常在孩子面前发怒,或常常打骂孩子,从而使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十分害怕父母甚至害怕大人。二是父母长期工作在外,孩子从小缺乏家庭温暖,缺少父母的疼爱、照顾和教育。三是生长在单亲家庭或父母双方亡故的不健全家庭。

父母教育不当或者和父母沟通不良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科学或者对孩子缺少教育,也是导致儿童缄默症产生的原因之一。而从小和父母沟通不良,交流出现问题,没有话说也导致了孩子不爱说话,久而久之发展成为儿童缄默症。

和同龄人接触较少

身边没有什么同龄的朋友,孩子从小在一个比较孤单的环境长大,也是造成孩子心理不健康的原因之一。长时间的孤单状况造成孩子不爱说话不知道怎样和别的孩子接触,久而久之变成儿童缄默症病人。

缺乏自信

因为年龄的原因,孩子时常会缺乏自信心,他们不敢正确的、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看上去十分的内向。

那么,如何防治儿童缄默症的发生呢?心理学家给我们如下建议。

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孩子的父母要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温馨的家庭环境。尽量的缓和家庭的气氛,不要让孩子生活在恐惧和紧张之中,解除孩子的心理压力和困扰,让孩子在一个有良好家庭氛围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鼓励孩子多结交同龄的朋友

给孩子一个有很多同年龄朋友的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要知道每一个人都需要朋友,孩子也不例外。如果一个孩子长时间的独处,没有玩伴和朋友,其心理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鼓励孩子多交一些同年龄的朋友,扩大自己的友谊圈,可以充分满足孩子玩耍的天性,并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适当的教育和引导

对已经患有儿童缄默症的孩子来说,适当的教育和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当孩子开始和自己的家人说话,或许开始的时候只是比原来多说了几个字,也是很大的突破和跨越。这时父母一定要善于把握时机,多多引导孩子,让孩子有进一步的改善和进步。而有的时候孩子的病情容易出现反复,这时父母一定不要气馁和放弃,要有信心和耐心,继续引导孩子,争取让孩子早日摆脱疾病的困扰。

多肯定孩子的成就并经常鼓励他们

想要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和正常的成长,并且摆脱这种儿童缄默症的困扰,父母要注意经常对孩子进行有益的暗示。当孩子取得一些成绩的时候,哪怕只是很小的成绩也要肯定它并鼓励孩子下次可以做得更好。造成儿童缄默症产生的原因也有一部分是由于孩子缺乏自信心而导致的,所以父母应经常用一些积极的话语去鼓励孩子,使父母的期望转变为孩子的进取心和自信心,就能够逐渐培养孩子的乐观向上的性格和豁达开朗的心态。

2、儿童学校恐惧症

儿童学校恐惧症多发生在7~12岁儿童的身上,是一种孩子不爱去上学,对学校、老师、考试甚至是同学有一种恐惧心理的症状。他们的这种症状主要表现为身体上的不适,比如一说要去上学就会面色发白,头晕,恶心,甚至肚子痛、胃痛等。而假如对他说不用去上学这些症状大多会消失。心理学家指出,这其实是一种严重的儿童心理障碍疾病。

造成这种疾病产生的原因大多是因为这些孩子平常在家里比较娇惯,过分溺爱,导致他们到学校不能够适应自主自立的环境,而有一些孩子被家长和老师寄予过高的期望,总是处在心理压力过大,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难免对学校产生恐惧。还有一些孩子是由于和同学们关系不好而不愿意去学校。那么,怎样对这种儿童学校恐惧症进行对治呢?

正确认识

要让孩子知道不去上学的害处。第一,不会学到和其他同学一样的知识,甚至成为文盲,对将来有害无益。第二,认识的朋友、同学十分稀少甚至是没有,会很大程度上造成心理压抑和孤独感。第三,虽然暂时的逃避上学可以减轻一时的痛苦,但是这会让心理的发育趋于缓慢甚至倒退,从而导致将来再去上学的时候会更加吃力和难以相互融合。要让病人知道其实这只是一种心理上的问题,只要摆正心态,轻松面对,就能够摆脱这种恐惧的心理困扰。

多鼓励孩子

对孩子多进行鼓励,告诉他学校并没有什么可怕,老师也是和你一样的人,考试只不过是对你平时成绩的一种肯定和估量而已。如果孩子是因为和同学们的关系不好而不愿意去上学,那么,就告诉他,其实同学们都很喜欢你,只要你改掉某某小毛病就可以了,不用那么紧张。

和老师配合

当孩子在你的鼓励之下同意去上学后就要积极配合老师,在各方面为他多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并对他进行鼓励和肯定,让他不再过分关注恐惧的情绪而更加注意学习本身,这样,就能够逐渐帮他走出恐惧的情绪和心理压力,重新回到课堂上去。

上学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过程,学校生活是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迈向社会的前奏,所以摆脱儿童学校恐惧症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病症必须要一次治疗成功,之后就会逐渐好转;如果总是半途而废或病情反复,则将来就很难治愈。

3、如何防治学习疲劳综合征

有的家长发现,孩子在长时间学习以后,原本会做的题目反而不会了,原本已经记住的内容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学生在长时间连续不断的学习以后变得注意力不集中,反应速度迟缓,学习效率下降的十分明显。还有的孩子白天精神恍惚,注意力不集中,晚上辗转反侧睡不好觉,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更有甚者一让他学习就会身体不舒服,这些都是孩子学习疲劳引发的症状,是所谓的学习疲劳综合征。

可能诱发这种学习疲劳综合征的原因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或由两种因素共同诱发。

生理因素所导致的学习疲劳综合征

生理疲劳包括肌肉疲劳和神经系统疲劳。学生在长时间的学习中始终保持固定的姿势,会产生肌肉疲劳。在这种情况下,肌肉即使不运动也会消耗很大的能量,并产生代谢产物,所以在长时间的学习后能量无法补给,代谢物无法排除,就会造成严重的肌肉疲劳。而学习时思维和注意力一直过分集中,记忆强度过大等都会导致神经系统疲劳。大脑的工作需要消耗能量,如果这时候室内空气不够新鲜,就会让大脑缺氧,导致大脑和神经系统疲劳。

心理因素所导致的学习疲劳综合征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内容失去兴趣,就会产生这种现象,从而导致心理疲劳。这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很大的关系,是一种学生在心理上不接受学习内容和知识所导致的厌倦行为。

防治这种学习疲劳综合征,改善学生学习疲劳的方法有很多种,应该针对不同的学习疲劳心理因素,找出合理的防治方法,减轻并改善因学习造成的这种疲劳症状。

良好的休息

保证充足的休息、睡眠时间是缓解这一症状的很好的方法。休息可以让过分紧张的神经得以放松,恢复精力,缓解疲劳。而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注意学生休息时间的长度,不能够太长,因为这样反而会有一定的副作用。而休息时间过短,则达不到补充能量,恢复精力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一些其他的方法来进行休息。如通过适当的体育运动,注意不要太过激烈,来合理调节,或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电视,听音乐来调节疲劳。

让他们对学习感兴趣

要用各种手段让学习变得有趣生动,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因为,一般情况下,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是不大容易感到疲劳的,把学习变成学生喜欢的事情是培养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首先要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然后要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让学习效率达到一个比较好的水平。最后,将造成不同疲劳程度的科目做一个合理有序的安排。

学习环境

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给学生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4、溺爱综合征

溺爱综合征,顾名思义,就是指因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所导致的孩子过分依赖父母,或者是对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的病症。

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导致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这就使得孩子被父母过分保护和溺爱,被祖父母过分娇惯宠爱,成为一个全家人围绕的,全家人都必须听从的“小皇帝”。祖辈对孩子的过分迁就,父母对孩子的过分保护,以及教育方式的不当,都让孩子的心理产生一定的障碍和困扰,心理发育也是不健康的,甚至是畸形的。容易让孩子心理出现障碍,对孩子的将来也有很不利的影响。使得孩子将来无法正常的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必须得到及时的纠正。

那么,怎样才能很好的纠正这一由于父母溺爱而导致的孩子产生的心理上的病症呢?心理专家告诉我们,从父母身上入手,改变原有教育模式,是最有效的方法。

充分认识

家长要充分认识这种溺爱综合征对孩子心理所产生的危害以及对孩子的未来所产生的影响,不要以为一味的保护,过分的溺爱是爱孩子。而是要改变原有的教育模式,树立正确的积极的爱孩子的观念,改变这种放纵式的教养方法,树立良好的正确的教育理念,建立一套科学的教育孩子的方法,这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

要有正确的教养孩子的观念,把溺爱孩子变为正确的指导孩子,对孩子进行正面的,系统的教育,肯定和表扬孩子的优点,而对孩子的缺点毫不姑息,坚决要求其改正。还要不断指导孩子的心理行为,培育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遵循科学的教子方法,不姑息不纵容不溺爱,并要求其祖辈也不要过分溺爱孩子。

多多锻炼

锻炼孩子的独立性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要锻炼孩子的独立思维能力,让孩子在遇到事情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问父母,而是自己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然后再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导和帮助。其次要锻炼孩子的独立行动能力,很多事情不要再父母“包办”了,而是要让孩子自己学会去做,去动手,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多给孩子一些机会锻炼,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克服依赖心理的有效方法。

心理指导

如果孩子的这种溺爱综合征表现出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和疾病并难以纠正,则要考虑到心理医生那里请求帮助,争取早日让孩子恢复健康。

5、恋母综合征

恋母综合征是指母亲对孩子太过娇惯,溺爱,使得孩子只认自己的母亲,过分依赖母亲,从而无法接受别人对自己的爱。这会造成孩子的心理严重偏离,心理状态也处于非正常发育状态,会导致孩子非常严重的心理不健康。而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这种症状在我国的独生子女家庭里十分普遍的存在,但很多孩子的父母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种病症的危害性。

这种孩子甚至对自己的父亲也爱答不理,只认自己的母亲,一刻也离不开自己的母亲,只要离开自己的母亲就大哭大闹,晚上一定要和自己的母亲一起睡觉,不肯离开,并且只要母亲不在身边,就开始哭闹,任性撒娇,甚至摔东西打人。只有见到母亲才会停止哭闹,安静下来。如果这个时候有其他的人对他进行责骂,他就会无休止的哭闹下去,只有自己的母亲来了,并得到自己母亲的哄劝阻止才会使其情绪得到平复。而有的孩子却恰恰相反,当母亲不在身边的时候,会表现的乖巧听话,或自己独自玩耍,但只要母亲一来,就立刻像变了一个人,不分场合,开始无法无天,任性撒娇,不听任何劝阻。甚至连哄骗也没有任何效果,让父母头疼无措。

如果孩子长期患有这种“溺爱综合征”而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治疗,就会导致孩子的情绪高度的不稳定,没有自控自治的能力,并且经常任性冲动,难以教导。他们会高度的以自己为中心,并且心里特别的脆弱,依赖性强,容易受到这样那样的打击,对其今后的身心健康发展十分不利,导致其不能够正常的学习、工作和很好的适应社会,对孩子的未来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孩子的家长应该特别注意孩子的这种恋母综合征的产生,并及时予以纠正和指导。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有以下方法可以比较好的矫正治疗这种心理疾病。

从父母做起

要立刻停止对孩子的高度关爱和娇惯,不要再过分的对孩子纵容和溺爱,这只会让孩子的病情和心理越来越偏离正常,使得孩子的心理发育不健康,严重的还能够造成心理畸形。要采取正确的母爱教育和家庭教育方式,让孩子在科学的正确的教育方式下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