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医生全书
17037000000023

第23章 儿童期的心理特征及保健(1)

能有一个健康活泼、聪明可爱的孩子是做父母的最终心愿。但是,很多父母对孩子头痛脑热等生理表象上的疾病关心颇多,而往往忽略了对孩子心理的重视与保健。

也许,有时候家长会感觉到孩子的表现有些怪怪的,但只要孩子吃得香。睡得好也就不那么在意了。殊不知,这样的疏忽大意使得孩子心理上的障碍得不到及早的矫正与治疗,可能会导致孩子在儿童期就心理发育不健全,从而影响了他们成人后在社会上生活的能力。

1、儿童的性格特征及心理特点

家长应该尽早地认识到孩子心理保健的重要性,尽可能地多了解儿童心理特点及性格特点,以便于及时对心理疾病进行预防,并对自己孩子的智力水平、兴趣爱好及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进行早期的教导。

您还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气质类型及特长兴趣因材施教,对孩子的期望应有适当的水平标准,不能盲目攀比模仿。

有个叫晶晶的女孩读小学三年级,她的各门成绩都名列前茅,深得老师的喜爱;在家里也比较乖巧懂事、听父母的话。父母也为有这样的宝贝女儿而骄傲。

让老师与父母常常闹不明白的是,晶晶常常无缘无故一个人小声地哭泣。问她,她什么也不说,只是一个劲儿的摇头。这种情绪持续一会儿,就会慢慢停止。这样,女儿虽然乖巧,但父母心里还是惶惶不安,觉得孩子可能有什么“痛苦”的心事。

后来,晶晶的父母委托了一位心理医生去了解自己的女儿。在这位心理医生细心慈爱的关怀下,晶晶诉说了埋藏在心里的“痛苦”。

面对父母的疼爱与老师的关心,按说晶晶应该很开心、很快乐,可是老师与父母越是对她好,她心里就越不安,唯恐自己学得或表现得不够好而对不起老师,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周围所有对她好的人。

这样,她的心事越来沉重,思想上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每当她想起这些,便不安地悄悄哭泣。

作为父母要对儿童心理障碍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正视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请教心理治疗师,将心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使孩子能够德、智、体全方位的发展!

父母疼爱自己的孩子是人之常情.盼望孩子成为人中的龙凤也是正常的理念。但是,却忽略了心理不能承受之”重“这个道理。不知道孩子稚嫩的心灵承担不起这样期望过重的负荷,就造成了你越是对他好,他就感到你对的他的期望越大。这种期望慢慢地就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心理压力,最终会把孩子压迫得透不过气来。

儿童的心理特征

儿童期是人生发展变化较大较快的时期,神经系统发展迅速,大脑结构在不断发展完善,逐渐接近成人水平。

儿童的大脑机能会有进一步的发展,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和抑制过程在同时发展,机能在不断增强并渐趋平衡。但是抑制过程的发展会落后于兴奋过程,尤其在无人指导时,儿童会表现出高度兴奋和缺乏自制力。

儿童的心理,主要是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吸取人类经验而发展起来的。而交际主要是靠语言来进行的。所以语言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儿童的语言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随着儿童生理的不断成熟,发音器官的不断完善及通过与人接触交往而习得的。儿童期可以说是语言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从不能说话到咿呀学语、口头语言发展、内部语言发展、书面语言的掌握,儿童逐步掌握了正确的发音,通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运用较丰富的词汇、正确的语法连贯完整地表述一件事情,与人进行交流。

美国心理学家Bloom曾根据近千名幼儿期一直跟踪到少年期的儿童心理研究提出:如果把17岁达到的心智健全水平作为100%,那么从0~4岁就获得了50%,4~8岁又发展了30%,8~17岁只获得20%。换言之,人生最初4年中智力的发展等于随后13年中的发展。所以说0~4岁是人的心智发展的最佳时期。

儿童的性格特点

儿童大都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周围的一切事物特别是新鲜事物都感兴趣,什么都想探个究竟,常出现一些成人不理解的“好笑”行为,这就是人在儿童期共有的性格特点。

儿童正处在性格形成发展的时期,因而具有可塑性强的特点。在这段时间内,老师、父母及其他经常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的言行、性格及教育方式对儿童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加上儿童知识经验贫乏,辨别是非能力差,模仿性又强,对成人的言行、性格常常是良莠并收,易形成一些不良性格和行为。

儿童期的性格、情绪很不稳定,处理事情易情绪化,控制能力差,表现出一定的冲动行为。取得一点成绩就得意忘形,而受一点挫折失败又灰心丧气。

在一般情况下,心理健康的儿童性格上都能很好地与人相处。情绪上也是愉快、稳定的,不会经常发怒;没有吮吸手指的习惯;能按时入睡,睡眠安稳;基本上能听从成人的合理嘱咐,不过分地挑食,不经常无理取闹。

儿童应该喜爱与小同伴交往,在集体中能愉快地生活;不随便打骂他人,不过分妒忌同伴;对人有同情心和友好行为,在成人指导下,愿意做好事。

心理正常的儿童有自尊心和一定的自信心。对称赞感到高兴,对批评、指责感到羞愧,希望做受人欢迎的事,不愿被责骂;不过分地畏难、胆怯;有诚实而不说谎,肯承认错误,做错事不隐瞒等健康的行为表现。

但还有一部分儿童的性格脾气就大不相同,他们在情绪上会表现出恐惧、焦虑与不安,不愿上学,容易发脾气,到处充满敌意,兴趣减少或多变、情绪低落等一些性格异常变化;喜爱离群独处,不与同年龄小朋友一起玩;沉默寡言,精神不集中或是过分活跃与少动;有暴力倾向,出现逃学、偷窃等行为。

儿童在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性格就会受到刺激,生理上会出现头部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厌食或者贪食、入睡困难或者早醒、耳鸣、尿频甚至全身不适,但是检查不出任何躯体疾病。这些外在表现可以看作心理求助信号,预示着儿童可能患有心理疾病。

2、儿童成长的心理变化

儿童期是人一生中心理发展较迅速关键的一个时期。

在儿童期,人的各种感觉能力在不断提高,感受性在不断发展。5岁以后,儿童就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去观察,可以按成人的要求,按照预定的任务,有意识地进行感知和观察辨别活动。

在整个儿童期内,虽然无意注意仍占优势,但是有意注意也开始发展,而且注意带有情绪色彩,容易受新异刺激影响。儿童注意的各种品质在不断改善,平均能看到的客体和连续集中注意的时间都在不断增加,逐步接近成人的水平。

孩子在儿童期的思维发展经历了“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这3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7~8岁的儿童能默默思考问题;9岁以后,开始掌握一些抽象概念及历史时代概念;12岁时已基本具有命题演绎推理思维的特征。随着儿童思维的发展,想象力也在不断发展,幻想方面也从远离现实的幻想逐步向现实主义的幻想发展。7岁到11岁这一期间记忆能力也开始显著增长。

早期儿童的情感主要是受生理需要的支配,情感性格极不稳定,之后情绪明显分化,可明显地表现出羞耻、忧虑、嫉妒、羡慕、失望、嫌恶、希望等情绪表现,同时出现了社会性情感,如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8~9岁以后,情绪变得复杂,腼腆减少,抑制能力增强。但是总的说来,儿童的心理情感还在很不稳定的、控制能力也还不强的时期。

儿童期的各种意志品质,如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水平虽然还很差,但都有了一些初步的表现。坚持性和自制力明显地受对活动目的的理解和活动内容的兴趣所影响。进入小学中高年级后,儿童的意志品质有了明显地发展,开始自觉地、独立地给自己提出行动的动机和目的。其行动的动机和目的并不太具体,但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能力却在逐步提高。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个方面、一种形式,是人自己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儿童在1周岁左右便有了自我意识的萌芽,即把自己和自身以外的客体区分开来,使自己成为活动的主体。到了8岁,儿童不但能指出自己的优点,还能指出自己的缺点,并会力图改正这些缺点。

3、儿童期常见的不良行为习惯

儿童有好多不良的习惯都与情感的过度依赖有关,有时还会出现一种与年龄不符的幼稚化行为。一般的儿童能够达到成人的要求,很快适应环境的变化。但也有一些儿童由于心理发展存在某种障碍,出现与年龄不符的极幼稚的小儿行为表现,似乎倒退到了小时候。更有一些十分不良的习惯如吮拇指、咬指甲、口吃、偏食等等。

这种不良的习惯在心理学上叫退行性问题行为,是由于各种心理问题或障碍造成的,其结果会对孩子心理特别是个性产生不良影响,容易形成情绪忧郁、意志薄弱、心胸狭窄、性格怯懦等不良个性品质,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儿童期常见的不良行为大致有:自私、任性、撒谎、偷窃。不良的习惯有:吮手指、咬指甲、口吃、对食物偏异等。

这些不良的行为和习惯严重妨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也会给家人和他人带来麻烦。下面我们就详细的解析一下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成因与纠正方式。

有个叫岩岩的男孩特别的任性。“我不要,不要,就是不要!”下雨了,无论妈妈怎么苦口婆心地劝说,岩岩就是不肯带雨具出去玩,这是他一贯的性格。

还有星期日本来是个快活的日子,岩岩的小表哥国国在地区儿童绘画中获了奖,又逢8岁生日。爸爸妈妈就带岩岩一起去祝贺,还送给表哥一盒装饰得很精致的画笔。不料,这使岩岩十分嫉妒,执意让妈妈立即为他也买一盒相同的画笔,否则就不吃饭。岩岩的任性使得妈妈十分不高兴。

任性的成因

造成孩子任性的具体原因就是对孩子太过宠爱,甚至是娇生惯养、百依百顺。

孩子任性脾气大多数是由于平时家教的原因,特别是爷爷奶奶辈的家长过分宠爱造成的。由于现在多是独生子女,因此家长总是把孩子视为至宝,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时刻不离孩子左右,一切包办代替,结果使之发展到了成人无法控制的程度。

任性是孩子常见的品德性问题行为。任性的孩子缺乏自我约束,无论什么事都要随着自己的心愿,如不能如愿就抵制或反抗成人的要求,由着性子来。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不要再袒护下去,要立即对其进行有益心理发展的教育。

如何纠正任性

首先对孩子的任性行为要严格对待。一些家长对年幼孩子的任性缺乏应有的重视,觉得孩子任性一点也没多大关系,有的甚至认为是一种聪明的表现,在外可以不吃别人的亏。要知道这种态度是很危险的,有的从小任性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后,完全把家长的教育、劝导当作耳旁风,甚至根本不把家长放在眼里。

防止孩子过分的任性就要切忌娇惯。家长的娇养宠惯,是幼儿任性心理、行为发展的温床。在日常生活中,为了防止和纠正幼儿的任性心理和行为,家长对待孩子的各种要求应做到:一要把握原则,严格区分合理要求和不合理要求;二要把握分寸,即使是合理或正当的要求,也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度地满足,切忌百依百顺。

对孩子的管教要一致。孩子任性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常常是建立在利用家长弱点的基础上的。通常,孩子在与家长交往的过程中,同时也在对家长进行试探,了解家长的弱点。多数孩子在4岁左右就能感悟家庭中微妙的人际关系,比如家里是爸爸说了算还是妈妈说了算,应向谁提出买玩具的要求,犯了错误应向谁求饶,等等。

面对孩子的任性要冷静处理。教育任性的孩子要采取一些策略,当孩子出现任性哭闹时,成人不可立即做出反应,应采取不理睬或冷淡孩子的态度。正确的做法是,当孩子任性行为发生时,不要去注意他,不要做出任何有强化作用的反应,而是转过身去不理他,或走出房间离开孩子,任其一个人在那儿发作,直至他发现自己的任性表现起不了任何作用时,也就觉得无趣或厌倦了。

“这些彩球是我的,都是我的,是我先拿来的,谁都不能动!”4岁的晨晨一边喊着,一边拼命地用手和胳膊护着她面前的一大堆色彩鲜艳的球。

“我也想玩,我要拿走几个。”真真站在旁边说。

“不行!你不能玩,我需要所有的彩球,你一个也不能拿走!”晨晨急红了脸。

“发生了什么事?”老师走过来,推开晨晨护着彩球的胳膊,低声说,“好晨晨,这么多的彩球,分给真真一些。”

“不给他!”晨晨喊了起来,“这些全是我的!”

老师非常生气,但也毫无办法。

导致自私的原因

自私是幼儿常见的问题行为。自私的幼儿除了具有“食物不肯给别人吃”、“玩具或学习用品不愿借给别人用”的最直接特点外,还具有如下主要特征:自私自利,占有欲强,不仅极力保护自己的物品,还常抢夺、拿走不属于自己的物品;个人主义严重,缺乏同情心和集体意识;心胸狭窄,奉献精神较差,做事斤斤计较,爱讲条件;不善交际,不太合群,孤僻,多疑等。

导致孩子自私的原因,首先是因为做独生子女的特殊性。由于是家中唯一的孩子,集父母的爱于一身,甚至垄断了父母的整个身心。如果处在周围不良的环境之中,孩子自私心理就更容易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