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手腕
17037200000034

第34章

6. 退让后由我说了算

——袁世凯控制清廷的诡计

善于谋权者,不在乎一时一事,他可以暂时舍弃手中的权力,为的是以后能够取得更大的发展,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行为方式。清末枭雄袁世凯便在政局混乱的时候选择了退避,一旦条件成熟,他便跳出来夺取清王朝的大权。

袁世凯的发家是从投靠淮系军阀李鸿章开始的,李鸿章命袁世凯前往天津小站组建和训练新军,袁世凯花了几年时间便训练出一支庞大的陆军。由于重要将领都是由他亲自选定的,又几乎都是小站出身,因此,这支军队只听从他的调遣,这是袁世凯日后夺取大权的资本。

然而清朝廷内如载沣、铁良、良强、善耆等满族少壮派贵胄,千方百计地企图夺回对清朝政权的领导权,以巩固他们的世袭地位。所以他们将兵权在握的袁世凯看做眼中钉,袁世凯早就感觉到芒刺在背了,他知道自己羽翼还未丰满,如果硬碰,必然性命不保,因此,他决定退守。

袁世凯的退让让满洲贵胄们以为这是袁世凯不敢跟自己斗,便疯狂地向他发起了进攻,他们召开改革官制的讨论会,这次会议的结果如同给了袁世凯一记闷棍,打得他晕头转向。原来西太后慈禧拍板定案的官制改革方案让袁世凯的各项兼差都有名无实,如督办政务处改为会议政务处,规定各部尚书为会议政务处大臣,与各国的国务大臣相似,袁世凯为地方官,不可能参加会议,参与政务大臣一职等于自然取消;练兵处既已并入陆军部,会办练兵大臣及办理京旗练兵大臣各职也就名存实亡;新设的邮传部已管理全国邮电路政,他的督办电政、山海关内外铁路、津镇铁路各职亦等于撤消,此外,会议商约大臣一差由于与英、美、日各国商约已经议定,早就无事可干了。

袁世凯是何等精明之人,与其被他们撤职,还不如先提出来辞职,这才叫识时务者为俊杰。从北京回到天津不久,袁世凯连上两个奏折,其一,自请辞去兼差;其二,表面上主动交出北洋军,实际上要求保留部分军权。慈禧成全了袁世凯这个想法,同意了袁世凯辞去职务的请求。

袁世凯只身前往天津,这里才是自己的老巢,同时,令他宽慰的是,自己手中仍有第二和第四两镇的军队以及遍布京城周围的北洋新军,因为这些新军的统帅都是自己的人,这样,袁世凯的退让避开了铁良、载沣等人的攻击矛头,从而也为自己东山再起积蓄力量。

退让并没有消除载沣、铁良等人的戒心,他们时刻寻找机会来剥夺袁世凯的兵权,运气此时似乎不在袁世凯这边,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相继死去后,年仅三岁的溥仪登基当上了皇帝。让袁世凯始料不及的是载沣成为了摄政王,总揽一切朝廷大事,袁世凯知道载沣要对自己下毒手了。不久,袁世凯收到了朝廷下达的诏书,意思是袁世凯因为患了脚病,走路很困难,难以胜任所任官职,勒令他弃职回原籍疗养。袁世凯知道此时如再不避开载沣他们,很有可能会遭到毒手,因此,他公开宣布自己从此退出官场,过隐居生活了。

袁世凯确实大张旗鼓地来到了彰德北门外洹上村,他买下一座别墅,前临洹水,右拥太行,山清水秀。他嫌这座别墅太小,于是加以改建扩充,题名“养寿园”,园内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山石叠翠,池水碧绿。袁世凯经常在这个池塘上划船,并拿着蒿杆站立在船尾,让自己的哥哥披着蓑衣摇着扇子坐在身边,并照相留念,美其名曰“蓑笠垂钓图”,送给上海《东方杂志》登载,以表示自己寄情山水,渔樵足乐,不再闻问政治。

袁世凯果真真心回归自然,远离政治了吗?当然不是!袁世凯时刻想到的是提防载沣等人。一天,有个小吏到彰德去拜见袁世凯,劝他出山:“袁公,现今朝廷大乱,一天不如一天了,我大清朝平定叛乱的四个人才中,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相继去世,目前只剩您一个人了,倘若再不出山,说不定眼看着危机就会降临到您身上来了。”袁世凯马上想到这个小吏一定是载沣等人派来试探自己的,如果自己不小心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那么很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因此,他呵呵一笑说:“您过虑了,现在朝廷有载沣等人,他们英明神武,对付目前这些小毛贼,他们根本费不了多少心思,我出不出山都没有多大关系。至于我个人的荣辱,我早已不在乎了。除非有朝一日皇上开恩想到我,让我出山,否则我准备终老于这湖光山色之间。”袁世凯分析得不错,此人果然是载沣派来调查袁世凯隐居后的行踪和想法的,得到袁世凯这番话后,载沣等人逐渐放松了对袁世凯的警惕。

与这种表面唯唯诺诺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袁世凯暗地里一刻也没有停止政治活动,“养寿园”内设“电报房”,与各地心腹爪牙常通消息,时刻准备东山再起。

此时的袁世凯心里想到最多的还是时机,他知道清朝廷肯定镇压不住革命党人的反清活动,而且他认为革命党人迟早会通过起义来推翻清王朝的。因此,这个时候隐居对于自己来说倒是一件好事,至少可以作为局外人静观其变,一旦革命党人起义,自己原来训练的新军便可以派上用场了,自己操纵局势的时机也就成熟了。正如袁世凯所预料的那样,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爆发。战争初期南方新军大权都倒向革命军,清廷不得不把绞杀革命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北洋军阀身上。

这个时候,袁世凯认为自己东山再起的时机成熟了,他急忙派人通知北洋军中自己的亲信,要求他们一切听从自己的调遣。果然那些由袁世凯提拔的将领全都消极对待清朝廷的命令,行动迟缓,从天津出发,走了十几天才走出天津地界,对此载沣虽心急如焚,却毫无办法。眼看着武昌起义的烈火越烧越旺,大有吞灭清朝廷的架势,看来要想真正挽救清王朝,只有请袁世凯出山了。可当时清朝廷内部以载沣为代表的满族贵胄们却心存疑虑,担心袁世凯出山夺了自己的权,因而想逼迫袁世凯自己主动提出出山的请求,这样,可以尽量压制他出山后的权力,同时也可以用苛刻的条件来束缚他。

袁世凯显然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但他却稳如泰山,既不询问国事,也不主动请战。他这样做有他自己的考虑,因为他想:如果自己主动过问政局,一则让载沣等人起疑心,二则即便清朝廷慌不择路地让自己统兵作战,自己的身份仍然没有上去,这样的话,一旦革命党被镇压,自己仍然是被排挤的对象。因此,自己必须以静制动,由清朝廷主动向自己提出要求,这样自己可以趁机提出条件,将主动权抓在自己手中。

就在载沣与袁世凯还在为谁主动提出出山要求僵持的时候,武昌起义的烈火却一日千里地迅速扩展开去,很多省纷纷爆发革命,宣布脱离清朝廷成立革命政府。载沣无可奈何,只好主动提出请求,让袁世凯出山担任湖广总督一职,并督办剿抚事宜,但他对袁世凯又疑忌重重,当天又下了一道上谕,规定袁世凯节制调遣所有该省军队暨各路援军,而对廕昌、萨镇冰所带水陆各军,即北洋军及海军,只能会同调遣,充当廕昌的副手。

袁世凯明白载沣的意图,这实际上是不给他实权,因此,袁世凯对于载沣下的任命诏书既不推辞,也不答应,只是借故拖延。当载沣一而再、再而三地催促他上任时,他却不紧不慢地上了一道奏折说:“国乱当头,我理当遵从谕旨,亲自上前线为国战斗,虽死不辞,只是我的脚病自从回老家后一直没有痊愈,近来气温骤降,感冒咳嗽,头昏脑涨,精神恍惚。虽然不是很快就能治愈,估计比老病好治疗—些。一旦稍微能支持得住,一定尽力而为,以报答圣明皇上对我的期望。”

袁世凯在上奏折的同时又暗中电令北洋军,不要急于进攻,他这样做的目的很明显:一来保存实力,二来逼迫清廷还权与他。由于清军屡战屡败,无奈之下,载沣再度派人赴彰德劝袁世凯出山。此时,袁世凯认为载沣已经黔驴技穷了,可以公开地向他提条件了。于是当载沣的使臣抵达彰德后,袁世凯不紧不慢地说:“现在国家这个样子,都是内阁无能,如果要让我出山镇压革命党,就要给我权力去改组内阁,否则我就不敢保证下次革命党再闹事还能不能镇压得住,所以我的态度是,请摄政王(载沣)辞职,明年召开国会,重新组织责任内阁,对武昌事变的所有人给予宽大处理,解除党禁。此外,给予我指挥军队的全部权力,并供给北洋军充足的军费。劳烦您请示一下摄政王,如果他同意我的意见,那么我将率领北洋军全体将士誓死保卫朝廷,与革命党血战到底。”袁世凯提出的这些条件是经过他充分考虑的,他认为要想牢牢控制清朝廷,必须将内阁权力、军事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唯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在剿灭革命党后继续拥有控制权。同时,他也想利用这个机会将载沣这一批满洲贵胄清除出去,以免将来成为自己主政后的障碍。

载沣听到袁世凯提出的条件,异常气愤,还想跟袁世凯讨价还价,然而南方的革命军却没有给他这个机会。这期间,湖南、陕西、江西等省相继宣告起义,清王朝已经是风雨飘摇了,被逼入绝境的载沣无可奈何地同意了袁世凯的条件,并下了四道上谕:一、调廕昌回京供职;二、授袁世凯为钦差大臣,所有赴援之海陆军并长江水师暨此次派出各军队,均归大臣节制调遣;三、拨出内帑银一百万两为湖北军费;四、第一军交冯国璋统率,第二军由段祺瑞接任总领。这样,湖北前线的军权完全转到袁世凯一党的手中。

袁世凯看到自己的目的达到后,马上向他的北洋军发出命令,限定时间镇压革命党占领的地区。北洋军原本战斗力就强,果然他们一出师便在几日之内攻陷了汉口,让清廷获得了喘息的机会。袁世凯原本可以乘胜追击革命党的,但是这个时候他却突然命令他的军队原地待命,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袁世凯认为不能只顾着率领军队去打仗,应该在局势稍微稳定后,就去接收朝廷大权。因为袁世凯不放心载沣等人下达的上谕,如果自己不马上利用上谕去夺取载沣等人的权力,那么载沣很有可能反咬自己一口,到时候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因此,袁世凯带领自己的亲信卫队火速赶往京师,趁载沣还没有缓过神来,入主京师。

确实如袁世凯预想的那样,载沣刚想着如何处置袁世凯时,袁世凯便出现在京城,他宣布自己已经就任内阁总理大臣一职,他的第一号命令便是罢免少壮派、军咨府大臣载涛和毓朗的官职。让廕昌、徐世昌接替,不久袁世凯用软硬兼施的方法,迫使载沣交出了“监国摄政王”的大印,让他回家修养去了。最后,袁世凯让隆裕太后申明家法,亲贵不得干预政事。

袁世凯还将冯国璋调入京城,接任禁卫军军统,并将禁卫军炮队全部调出城外,而派段芝贵改编拱卫军,驻扎城内。经过如此一番斗争,他就接收了清廷统治下的全部权力,隆裕太后和溥仪小皇帝成了他手中可供随意摆布的傀儡。

袁世凯夺取权力的过程非常高明,他发觉自己实力不济的时候,便选择主动退让的策略。可一旦时机成熟,他却毫不犹豫地发起进攻,置政敌于死地。凭借这样的手段,袁世凯最终成功控制了清朝廷的全部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