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现代生活百科:收藏指南
17038400000009

第9章 古币类(1)

中国的古代货币品类繁多,就其质地而论不下20种之多,就其形制来讲,也是多种多样。古代货币不仅可作为研究中国货币史的主要依据,也是研究古文字、历史、地理、金属冶炼、书法演变的珍贵实物。同时也是中国历代王朝兴衰更替的重要佐证资料。因此,有人称古代货币是一片巨大的社会化石,留下了不可篡改的历史记载。

关于古钱币的研究,前人已有不少著述,取得很大的成绩。本文仅就自己近年来所见实物资料,论述一下中国古代货币的概况,特征及鉴别方法。

一、中国货币的起源在距今五万年的旧石器时期,是物物交换时期,出现了货币萌芽。到距今约七千到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交换的需要,一般等价物--实物货币逐渐形成。牲畜、龟贝、皮革、布匹、齿角及农具,在不同阶段,不同地区,因各地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情况而各自都起过早期实物货币的作用。

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是随着中国社会发展历史的演变而进行的,大体上是起源于奴隶社会的夏代,发展于殷周,形成于东周,最后秦代完成了统一。此后,封建经济下的货币和币制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

历史文献上记载的中国货币起源于夏代,已被考古资料所证实。《盐铁论·错币篇》“夏后以玄贝”,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不仅出土货贝,且出现了石贝、骨贝,表明夏代的价值形式已由一般价值形式进入了货币价值形式。货币正式进入中国的经济生活。

贝所以能作为货币,一是因为它本身有使用价值,可作装饰品和象征吉利的护符;二为它以个为单位,便于计数;三是它坚固耐用,便于携带和转让。由于它来之不易,数量不多,因此,中原和某些沿海民族普遍用贝作为货币。

殷周之际出现的铜仿贝,是我国最早的原始金属铸币。金属铸币出现后,形式各异的货币接踵而来,这些众多的货币大致可以分成铜币、金银币、纸币、谷帛及其它四个类型,每一大类型又可分为若干小类。种类繁多,形制多样,币材广泛,堪称世界货币之冠。其数量之大,分布之广,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二、丰富多彩的古币种类1.钱币类钱币在中国货币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的种类最为复杂,形制变化最多,流通范围最广,影响也最大。从它演变发展过程看,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商周时期已逐渐形成货币。春秋战国时期金属货币已在全国主要地区使用,并初步形成几种货币形态及流通领域。这是由于诸侯称霸,不同地区流通的货币大抵脱胎于生产工具的形态,从而造成布币、刀币、圜金、蚁鼻钱等形制。布币中又分空首布、平首布。在这两大类布币中又有平肩弧足、斜肩弧足、耸肩尖足空首布(图1)及尖足布,桥足布、方足布、锐角布(图2)、圆足布、三孔布和长布。刀币又分为锐锋刀、尖首刀、截首刀、折刀(图3)、大刀和直刀,种类很多。

秦始皇统一中国,统一货币也是他统一的策略之一。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中流通的形态各异的货币,均统一于秦代的外圆内方的半两圆钱(图4)。这种方孔圆钱比较美观,携带便利,方孔穿以绳索寓有新王朝一贯到底之意。较之前面各种钱的形态要进步得多。从此,方孔圆铜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主要通货。

第二阶段,五铢钱体制时期。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钱币权收归中央,开始了政府垄断为主的铸造时期,五铢钱(图5)因轻重适中,合乎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所以它行用了近千年,是中国历史上行用最久,最成功的货币之一。第三阶段是通宝钱体制时期。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铸“开元通宝”,宣告了铢两货币的结束,从此,后世均以“通宝”、“重宝”、“元宝”为钱文,并冠以历朝皇帝年号或朝代名称,一直延用到民国初年。第四阶段为铜元制时期。清末,外国资本打入中国,开始用进口机器制造铜元,它是中国近代货币经济的产物(因中央无孔,俗称“铜板”)。这段时间,维持到1926年左右。虽仅三十年,但种类很多,变化万千,为中国灿烂的货币文化增添了异彩。

2.金银类金银作为货币,早在商代就已经使用。秦统一中国后,规定黄金为上币。主要用于赏赐和大宗支付。战国时期广泛使用饼金。

楚国则使用金“郢爰”、“陈爰”。西汉有金五铢、马蹄金、麟趾金。

唐宋以后,黄金日益珍贵,铸币多供宝藏,极少流通。

图1“高”图2殽图3明图4秦半两图5汉五铢白银在秦代以前,已有银贝、银布币的使用。汉唐以后,白银多铸成各种形状,有饼、锭,或方孔圆钱。白银从中唐以后日趋重要,以两为单位,又称“银两”。北宋景祐年间开始以亚腰形银锭为合法通货。金代银锭以五十两为定制,承安二年(1197)铸造的“承安宝货”分一两至十两,开创了正式铸成法定银币流通的先河。从元代始,银锭称“元宝”。明中叶以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实行银两制。清代银锭分马蹄形五十两重的“大锭”或“元宝”。衡锺形十两重的中锭,小锞和碎银。

清代后期,民间仿铸外国银元,后发展到官方铸的银元和银辅币。清代的银元因背有蟠龙图案,俗称“龙洋”。龙洋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近代自铸银元正式产生。银两相辅而行的制度,一直沿用到1933年。

3.纸币类中国是世界上使用纸币最早的国家。它渊源于西周里布和汉白鹿皮币。唐代的飞钱已具有纸币的雏型。北宋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发行的是关子、会子。金代,纸币发展为不分地区流通。元代禁止金银与铜钱交易,实行纯纸币流通制度。宋、金、元三代为纸币全盘时期。明代“大明宝钞”使用的时间较长。

清代,民间纸币得以重新发展,钱铺、银号、票号等信用机构发行银两或钱票,凭以兑换银、钱。咸丰三年(1853),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发行有“户部官票”、“大清宝钞”两种。

4.谷帛货币及其它谷帛作为货币,沿用了两千多年。每当一个朝代统治动乱,政权分裂时,民间就自然地恢复到实物经济交换形式。人民的日常必需品粮食、布帛、绢缣等成为价值尺度和交换的媒介物。

三、货币上的书法艺术从以上看,中国货币的种类繁多,千姿百态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以造型美名噪世界,而且钱文的书法也给人以艺术的享受。中国的钱文书法能够较系统地反映我国文字演变的历史。秦以前,刀、布、圜钱和蚁鼻钱的钱文为大篆。秦汉一隋钱文为小篆,也包括一些异体。唐以后盛行隶书。北宋则是篆、隶、真、行、草各书俱全。南宋--明清均以真书为主,间或也有篆、隶书体,还出现蒙、满、回等民族文字。太平天国时期还出现简体字。充分体现了中国货币注重文字的特点。

图6布泉图7祟宁钱在中国钱币上不仅保存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古文字,并且存有皇帝御书及著名书法家的书迹。春秋战国时期钱币上的文字少者一字,多者六字,所采用的方笔,体现了金文的风韵。新朝王莽钱文书法隽美,其篆书文字末尾或尖如悬针,或圆如垂露,在用笔上给人以多样变化的美感。南朝的刘宋“孝建四铢”所用为“韭叶篆”。北周的“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以古朴稳重的玉箸篆著称(图6)。南唐书法家徐铉所书“开元通宝”小篆,字体规范,精熟奇绝。唐高祖铸行的“开元通宝”,是著名书法家欧阳洵所书。北宋时期的钱币铸造艺术达到顶峰,在书法艺术上的运用也达到鼎盛。宋钱文中有“东坡元丰”、司马光、苏轼的“元祜钱”、而宋太宗赵炅的手书真、行、草三体淳化钱开创了“御书钱”之始。在御书钱中最为著名的是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大观”、“崇宁”(图7)钱,有铁画银钩之称,在中国书法和铸钱吏上颇负盛名。金代著名书法家党怀英玉箸篆“泰和重宝”,元代著名书法家周伯琦的“至正钱”,都让人爱不释手。

在中国钱币上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保存有辽、西夏、满、蒙、回纥、突厥、吐蕃、女真、苗等少数民族的古代文字。所以中国的古币不仅是货币,还是精美的艺术珍品与奇特的古代文字字典。

四、各种质地的货币关于古代用以制造货币的币材,仅文献记载至少有二十余种,实际上从中国货币现存情况看,还不止此数。常见的货币有十余种质地,如:金、银、铜、铁、夹锡、铅、锑、低质合金币、锦、纸、布、贝、绢。此外还有堇泥钱、趴币(盐块)、陶、珠、玉、蚌壳、龟甲、象牙、丹砂、竹、木、石、骨及各种货币代用品。

这些用以制作货币的材料,有的就用它的原始形态充当货币,有的制造出各种各样的货币形状。仅铜质的就有铲形、刀形、圆形圆孔、圆形方孔、圆形无孔、长方形,近似椭圆形等。金银货币的形状更多,有原始形态,不规则小方印的爰金、小圆印卢金、圆饼金、麟趾金、马蹄金、长方条金(俗称之为大、小黄鱼)等。

银质的有贝形、布形、银锭、元宝、锞子、线板、纺锤及厂条、银元等形以及铸成各式各样的金银首饰、器皿、用具等等。都可充当一般等价物。

五、货币的专用名称中国古代货币种类繁多,单铜钱来说,就因形制不一,大小不同,称谓也有多种,再加上以前流传下来的一些俗称,使铜钱的名称更加复杂。为了使初学者能更好地了解铜钱,在这里主要介绍一些铜钱的名称及有关钱币的基本常识。

(一)铜钱各部位名称:

图8圆钱:(图8)钱的表面称为面,后面称为背,亦称幕。中心孔称穿,亦称好,或称函。穿孔大的称广穿,小的称狭穿。方形为方穿,圆形为圆穿。

钱身上轮廓文字以外的部分称肉。

钱背肉部分称幕内。

钱四周凸出钱面部分称轮,又称外轮,外廓、外缘、肉郭。外轮有二重者为重轮。钱文连接于外轮者称连轮。钱文不连接外轮而隔离者为隔轮。钱剪去外轮者为剪边。轮廓之外缘有极细而凸起的线条者称璇边。外廓宽者称阔缘,外廓狭者为狭缘或细缘。

圆钱方孔四周凸出钱面的部分称内廓、好廓、函廓。内郭有二重者称重廓。内廓比外廓低者称阴廓。钱文连接于内廓的称接廓,钱文近于内廓而不连接者称寄廓。

图9布币:(图9)币的上端称首,有空首,平首。

币的两侧称肩,有平肩、耸肩、斜肩。

币的下端称足,有尖足、方足、圆足。

刀币:(图10)币的顶端称首,有尖首、针首、截首。接下来是刀身(刀化的主体部分)、刀柄(刀形的把手部分)、刀环(刀化最下端的圆环)、刀背(刀形背部)。

图10(二)铜钱的基本常识:

1.正用钱的称谓作为正式通货的钱币为正用钱。

新出土的或堆积成块红绿锈斑非常鲜明的称为生坑。古钱出土已久,其红绿锈已被除去,或出土古钱不堆积成块,红绿锈不明显的称熟坑。生坑钱钱表有银色点或有水银光泽的,称水银古。

历代流传的古钱经长时间使用后,其表面呈现黑色发光的,称传世古也称黑漆古。

历代钱币学者所重视的名声极大的珍罕钱币称大名誉品。

首次发现的钱币称创见品。

中国古代的铜钱大小轻重不一,所以民间流通时用秤宋称量钱币,以确定它们的价值。称钱的砝码一般刻有标准重量,称为钱称制,又名钱称。

使用铜钱时代最小货币单位为小平钱即一文小钱,又称平钱。

铜钱认一当二者称折二,当三者称折三,以此类推,折五、折十等。

铸一种新钱前先用铜、锡、铅、牙、木等材料雕成的第一枚钱币样品,称雕母钱,又称祖钱、雕钱。样品钱,又分进呈,部颁两种。进呈样钱中的蜡样、木样、牙样几种为雕成的,铜样或雕或铸。部颁样钱,都是铜铸的,由户、工部所铸。

用来铸铁钱的铜质母钱称铁母。

与铁钱面目相同的铜钱称铁范铜。

以同一范型铸铜钱和铁钱,两种钱完全相同,为铁铜两铸。

钱文形制不正规的钱币,属于边远地区所铸或私家所铸的,称边炉。

钱的两面都是钱文的错版钱,称合背钱(图11)。

钱的两面都是背文的错版钱,称合面钱。

钱背有文字、符号、图像、纪年等,总称为背文。背面光滑无文的称平夷,又称夷漫。

钱身呈平面状,无凸出的轮廓文字,称素面钱。

钱币上的文字应在右旁的字转到左边,左旁的字转到了右旁,称传形(图12)。

钱币文字不规则,形制异常的,是冶铸时错范造成的,这种钱称错范。文字没有铸成型的,称走范。文字错范很明显,但笔划清楚的,为重筑。

图11合背钱图12传形钱钱币的钱文、轮廓、大小、厚薄、铜质等相同,只是书体不同,但字形笔势仍互相吻合,称和合钱,也称对钱,又称对品钱(图13)。

图13对钱与纸钞等价相辅行用的钱币称权钞钱。

出范时两枚钱相连而未经剪断者,布币称连币;刀币称连刀;圆钱称连钱(图14)。

钱币中的榆荚、鹅眼、鸡目、来子,均指的是体形极小的钱。

对文,蜒环钱均指五铢钱。剪凿五铢钱之轮廓而取铜,余下五铢二字称对文五铢。剪凿五铢钱之孔而取铜,余下五铢二字称蜒环钱。

图14连钱2.铜钱上的文字铜钱上的文字不仅书体多种,而且钱文内容丰富。它的称谓、读法也是很有特点的。

钱币上的文字颠倒者称倒书,字体有变化的日变体。文字高低不平,而笔划即不深,棱角也不明显的称隐起。

钱面文的篆书细长为悬针篆。钱面上的篆书粗肥为玉箸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