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地球之难:困境与选择
17039000000040

第40章 走出困境

征服自然的强人类中心主义在今天的生态学理论领域已声名狼藉,在整个思想文化领域也和之者寡。但是人类中心主义并没有被有效克服,而是将“暴烈”的形式换成了“温和”的形式,即由强人类中心主义转向了弱人类中心主义。弱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以暴烈的手段对待自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生态系统衰退,从而也损害了人类的利益,因而应以恭谦的态度对待自然,以温和的形式获取人类的利益。弱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类必须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去与自然打交道,没有利益动力,人类也就不会关心自然;并认为:生态整体主义否定了人类的利益,因而是反人类的,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对立面———生态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对生态整体主义反人类的指责似是而非。首先,生态整体主义强调的是地球、生态圈、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共生性、协同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它不仅否定人类中心,也否定其他任何中心,它只有整体没有中心,因而把生态整体主义说成是生态中心主义是无的放矢。其次,生态整体主义强调的共生性、协同性包含了万物,自然也就包含了人类自身,人类与万物在生态整体中是平等的、协同共生的,这种彻底的整体性、平等性和协同共生性体现在人类社会内部,也就有了彻底的人本主义、民本主义,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任何五花八门的中心主义和高低贵贱之分都是被否定的。再次,在这种整体性、协同共生性中实现的生态稳定性和持续性,体现了万物的利益,同样也体现了人类整体的长远的根本利益,与反人类主义风马牛不相及。

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类的利益高于万物的利益,所产生的结果却是对人类整体利益的否定。首先,只从人类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生态整体的利益出发,无论是以何种手段,都必然会扰乱和破坏生态的协同共生性,从而或迟或早都会导致不可持续,这是对人类整体利益的根本否定。几十年来治标不治本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保护实践证明,它无法遏止环境恶化的态势,实践中充斥着以邻为壑、转移污染、转嫁危机的恶劣行径表明,没有生态整体主义意识,就不可能实现生态整体性的协同共生和可持续。其次,人为地对平等、共生、协同的万物作中心和高低贵贱之分,也就把人类的各种不平等和各种中心主义、分离主义天然合理化,强权真理、强势主导也就得以大行其道,所谓公平正义、平等博爱、人本主义、民本主义也就不过是虚有其名,穷人不如富人的宠物,强者征服、奴役甚至屠杀弱者也就天然合理。再次,人类中心主义非此即彼的对立思维,无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人与蛇为例,人类中心论只看到人与蛇的对立关系,要么是人打死蛇,要么是蛇咬死人;而看不到二者在生态整体中还有协同共生性,对生态整体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都起着各自的作用;看不到二者处于不同的生态位,人类作为强势物种不去干扰蛇,使蛇感到受到威胁,二者就可以相安无事。在这种对立的思维支配下,生态的整体性、协同共生性就必然要被无休止的人与人的对立和人与自然的对立所瓦解。因而,人类中心主义看似维护人类的利益,实则是一个人类征服万物和相互征服从而否定人类整体利益的悖论。

今天的人们在认真地思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时,最大的担忧显然已不是生产的机器运转不够快,因为人们对竞争机制驱动生产力的发展抱有信心,何况其速度提升之快超乎想象,而是担忧驱动机器运转的化石能源行将告罄,输入生产系统的原材料日趋紧缺,排出的废弃物使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生态赤字扶摇直上。在这种态势中,人类的唯一选择是放弃人类中心主义,转向生态整体主义,把人类从地球的征服者角色转换成地球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但是,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政治、经济、社会、人口、文化等复杂矛盾都使得这种转向面临着诸多困境。

在国际事务中,西方中心主义、强权中心主义没有根本性改变,为维护其控制全球的利益,西方某些强国没有将极为宝贵的资源用于改善民生和生态,而是转向了军备和战争。从2000年到2010年,美国军费开支增长了55%,从近4500亿美元增长到近7000亿美元,占2010年全球军费开支1。6万亿美元的43%,在阿富汗、伊拉克两场战争和巴基斯坦的军事行动已至少已耗费了4。4万亿美元,与此同时,财政从盈余转向赤字,美联邦债务已突破15万亿美元。同样,北约的某些国家也在经济风雨飘摇、国家债台高筑、民生福利难以为继的困境中,对利比亚发动战争。他们毫不在乎战争造成的大规模平民伤亡、难民狂潮等人道主义灾难,就更不能指望他们还会顾忌到战争对资源的巨大消耗、对受害国基础设施的肆意毁灭、对公平正义的无耻践踏、对善良心灵的残暴伤害、对反抗怒火的火上加油、对生态灾难的雪上加霜了。

社会的两极分化也使生态伦理陷于困境。富人的体能虽然与穷人并无多少差别,也只能吃那么多、穿那么多,但虚荣使他们中的许多人不屑于消费近距离生产、运输、销售的本地产品,而是醉心于来自天涯海角的稀奇之物,其能源的消耗百倍于穷人;其即用即弃的消费方式又使其对资源的消耗百倍于穷人,他们购置使用率极低的海陆空交通工具、四处分布的豪宅别墅,其资源的浪费又百倍于穷人;消费的另一面就是污染,因而他们对污染的“贡献”也百倍于穷人。他们痴迷于其在有生之年无论怎样都挥霍不尽的巨额货币财富,不仅不会去顾忌这种消费的生态后果,而且还会把货币作为衡量一切的价值尺度,什么良心、道德、法律、人命都不过是一个值多少钱的问题,因而他们去消费犯罪也不足为怪。富人的这种消费强烈地刺激着社会的攀比效应,使穷人中的一些人为求速富而犯罪,一些人陷了绝望而沉沦,一些人为了生存而竭地而耕、竭草而牧,社会道德和生态道德都陷于困境。

生态伦理困境还普遍地发生于经济和日常生活中。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以私人逐利最大化为动力、以消费为中心的社会,社会的主流观念是人的物质欲望和物质生产都是不断增长的,我们必须多多消费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欲望,并拉动生产不断增长,否则,工厂就会倒闭,失业就会增加,经济就会停滞,社会就会动荡。因而,大众媒体铺天盖地倾泻着消费主义炮弹,轰炸的是节俭、恬静、知足,释放的是奢华、炫耀、虚荣,社会文化激荡的是贪欲、攀比的浪潮,生态伦理只能在边缘沉浮。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是自由人拥有观念,而是观念控制了自由人。

在今天的社会现实生活中,人们奉行的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各种现代变种,其形式色彩斑驳,但大体上可区分为经济的和非经济的两类。经济人类中心主义伦理以市场行为和成本效益分析为特征,非经济人类中心主义伦理则以对人类幸福的专注为特色。

经济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认为,虽然每个人强调自己重要而其他事情无关紧要是非常自私的行为,但不存在其他的立场与大多数人真正的思考与行为方式相一致;同时,稀缺是人类生存的显著特征,资源总是无法满足个体有形和无形的欲望,不应产生出比资源可能产生的人类满足更少的满足。这就要求对资源的高效使用,而自由市场是效率最大化的手段,成本效益分析是伦理行为的重要依据。

成本效益分析是用统一的货币单位来表示各种不同类型的物品生产的人类满足的交易方式,看似能通过对各种复杂因素的分析综合和比较而达致理性的选择,但问题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有限,因而对自然资源的估价总是不足的,这必然会导致对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的低估,对效益的估价也同样困难。环境污染的危害是全面的,仅就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而言,就很难准确地计算出有多少疾病的减少是因为某种污染物质的减少,就更不要说对其他生物的影响了;而要弄清各种污染物质不同比重的混合污染危害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准确弄清的可能,也会因其成本极其昂贵而在经济上不可行,或因其时间漫长,只能承受其后果而无力回天。

成本效益分析将资源环境商品化和货币化进入社会经济活动的选择和统一核算中,看似避免了对资源环境的无偿滥用,但在以追求GDP增长为目标的体系中,资源环境越是稀缺,成本效益分析带来社会资产的货币价值攀升幅度就越高,GDP总量就越大,社会就越富裕,但人们的生活却未必会提高,因为过去曾是免费的必需品现在要支付越来越高的费用,低货币收入的穷人生活则更是每况愈下。

成本效益分析倾向于选择商品与服务货币价值最大化的政策,因为这种分析的基础是消费需求,但构成消费需求的除欲求外还要有支付能力,这就为把富人的需求置于穷人的需求之上提供了伦理学依据。为什么在全球有10亿多人食不果腹的情况下,还会出现把种粮食的农田转向种生物能源作物?因为后者的“效益”高!为什么有毒垃圾和污染工厂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因为这种转移降低了“成本”!这就又从经济上的不平等走向了政治上的不平等。

成本效益分析将所有事物包括人的生命都置于融资条件下的货币价值计算之中,未来的成本效益分析可以由金融利率而被折现,如果你今天存入1美元,在5%的年息下,复利使它在500年后约值160亿美元,按此逻辑,今天1个人的生命在500年后将值得150亿人的生命。因而,后代人的利益在经济人类中心主义伦理的视域中是没有分量的。

非经济人类中心主义伦理拒斥经济人类中心主义伦理,因为它冲击了人权、平等、公正等价值准则,但在私有财产权是最重要的权力的政治体制和私人逐利最大化是最重要的动力机制的社会中,非经济人类中心主义伦理在实践中显得疲软乏力,而且其本身还受伦理相对主义和伦理多元论的困扰。

西方在近现代还发展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功利主义伦理。英国伦理学、法学家杰里米·边沁(1748—1832年)从功利主义出发,将道德领域扩展到所有可感知愉悦与痛苦的动物。边沁称所有的善良体验为“快乐”,糟糕体验为“痛苦”,道德的目标在于增进快乐阻止痛苦,快乐是唯一的善,行为的善与恶,要看其所影响的那些能够体验的存在物的感受。善行越多越好,如果同样的行为带来的快乐中夹杂痛苦,就将痛苦从快乐中减去以获得一个净快乐的量;谁获得快乐与痛苦并不重要,物种歧视与种族歧视、性别歧视一样是不道德的,重要的是提高总体的净快乐。边沁的功利主义伦理又被称为享乐型功利主义伦理。其问题是快乐的比较和快乐量的核算是不可能的,于是又有人提出了一种被称为偏好型功利主义伦理,持这种伦理观的人认为,道德的目标不是快乐最大化,而是偏好最大化。有的人偏好快乐,有的人偏好亲密的私人关系(即使这会带来痛苦),人们的不同偏好都是善。但问题是各种相互冲突的偏好的相对强度是难以测量的,而且像贪婪、暴虐、欺诈、嫉妒等偏好,是否也是值得最大化满足的善呢?

客观地说,在今天的社会机制中,彻底的利他主义者是很少的,彻底的利己主义者最终也是不利己的,处于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两个极端的人遭遇在一起,利他主义会被利己主义挫败,而利己主义则会相互挫败,都没有进一步的适应性进化空间。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大量的是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某种协作,而倾向于利己主义的协作是要求他人作出一定牺牲的协作,倾向于利他主义的协作是自愿为他人作出一定牺牲的协作,这两种协作在生活中虽大量存在,但却需要有一定的条件才会发生,更易更多发生的是互利协同,这种协同在动物界也存在。

我们对动物群体在生存和进化中的协同机制仍知之很少,例如,我们对企鹅在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下如何保持体温而不被冻死并不清楚,我们曾想当然地认为这是靠它们的羽毛和脂肪。但科学家最近的研究表明,是它们的互利协同机制起了重要作用。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选择在南极洲东部德龙宁·毛德地,用延时摄影技术拍摄下帝企鹅的活动情况。这里冬天的气温在零下45摄氏度以下,风速超过每小时180公里,帝企鹅是唯一在南极洲的冬天还进行繁衍的企鹅种群,它们一般都会蜷缩在一起,形成一个非常密集的群体,以免热量丧失。拍摄在持续几个小时中每隔1。3秒就会捕捉一次图像,结果发现:这个群体大部分时间保持安静,但每隔30或60秒,某只或某群企鹅就会开始轻微活动,使得身边的企鹅也开始活动,很快整个群体就形成了一个运动的波浪。这种协调一致的运动非常细微,肉眼几乎捕捉不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企鹅们的位置就会发生调整,处在外圈的企鹅就会进入内部,以保持体温。企鹅群体如果没有这种互利协同机制,即使它们会挤在一起,处在最外层的利他主义者首先会被冻死,最终,利己主义者也会不断地被暴露在外层而纷纷冻死,只有这种自适的互利主义才使它们的群体获得了最大化的生存机会。

今天人类对资源环境保护的认识虽在不断提高,所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也不断增加,但人类亲手所制造的问题远比所解决的问题多,人类已深陷保护与发展两难的困境。问题的实质究竟在哪里?是认识有局限性?是科技欠发达?不可否认,问题与此有关,因为认识水平与科技发展永远都是有限的,以有限的能力做尽善尽美的事是不可能的。但问题的实质不在这里,而在人类从未放弃人类中心主义和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科技最终能解决好人类在地球上所面临的所有问题不过是一种托词。人类的认识和科技或许可以无限发展,但避免地球生态的衰竭却没有等待拖延的时间,人类必须认识到,没有生态的直接和间接服务,人类就一天也不能生存,没有人类间的互利合作,人类就会陷入无止境的相互冲突和与自然的冲突之中,生态的崩溃和社会的灾难就不可避免。建立生态互利伦理是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生态互利伦理架构中,生命整体是大海,所有物种都是流向大海的河流,所有物种个体都是河流的水滴。没有无数的水滴就没有奔腾的河流,就没有浩瀚的大海;没有浩瀚的大海,所有的滴水、河流都会枯竭。生态伦理对生命的尊重、珍惜、保护包含了所有的生命个体、种群、物种和生态。生存利益是所有物种的根本利益,所有物种生存利益平等是生命整体利益的体现。因而,生态伦理必须确立如下准则:

1.人类的生存利益只能在与所有物种的生存利益平等的基础上来实现,人类的非生存利益必须让位于非人类生物的生存利益。

2.在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流动过程中,人类生存所需的物质和能量消耗,必须小于所消耗物种的再生量,对非再生资源的消耗必须最小化,废弃物排放必须小于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量,所有物质活动都必须能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过程之中。

3.人类在维护自身和非人类物种生存利益平等的过程中,既要改善其个体的生存质量,又要控制其个体的数量和行为,人类个体的数量,必须稳定于人类物种可持续生存的数量和其他物种可持续提供的生物增量所共同决定的区间之内,人类个体的物质能量消耗必须以满足身心健康为度。

4.人类的平等包括现在和未来的所有人类个体的生存利益平等,人类因个体不可避免的先天遗传和后天努力及环境差异所带来的个体生存状况的差异,必须以既有利于个体积极性、创造性的激励,又有利于增强所有人类个体生存利益平等、社会和谐和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度。

5.人类对地球资源的占有制不是地球资源必须满足占有主体利益最大化的理由,而是占有制只有满足上述伦理要求才有存在的理由,因而,把占有制转换成与个体生存利益、社会共享利益、万物共生利益相统一的动力和制衡机制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人类现象的复杂性还在于人都有一个心理世界,这个世界平时是一个看不见的隐秘世界,人们只能通过一个人的所言所行去窥视他的心理世界,但一个人的所言所行虽与他的心理活动有关,却未必是他的真实想法,人们甚至常常不知道自己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其所言所行还常常会出乎自己的意料之外。心理现象难以捉摸,但却极为重要,尤其是在全球化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个体的自由度和自主性空前增强,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广泛快捷,人的心理状态不仅直接关系着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与社会的健全和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