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踏着失败走向成功
17039100000118

第118章 自信的罗斯福

一个人的自信并不是天生形成的,与后天很有关系,特别是童年,幸福优越的童年生活往往使人的个性能够向良好的方向发展。罗斯福的幸福快乐童年生活使他形成了自信自尊的性格。

童年的罗斯福拥有优越的环境,他家境富裕,在生活中受到了严格而又充满爱抚的教导和训练。他每天都要花一定时间来完成父母为他制定的各项训练计划。詹姆斯夫妇从小就为儿子的成长规划了一个并不富于弹性的框架,他们似乎并没有刻意培养他的意志力和独立性格。这样的环境培养了他的优越感以及基于自信的平静性格。

14岁那年,罗斯福进了格罗顿公学,由于操着浓重的英国口音,有些不太合群,因学校里有一个年龄比他大的名声不太好的侄子,因此他得了个绰号“富兰克叔叔”。但罗斯福并没有因此颓丧,而是慢慢学会了与同龄人相处,他较快地克服了一般插班生因突然面对全新环境而容易产生的那种羞怯、焦虑、失落等不适应症,并从容不迫地进入了角色。他“冷静、沉着、聪明,脸上总挂着最热情的、最友好的和最充分体谅别人的微笑”。校长向他的父母报告说:“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个聪明和诚实的学生,也是个好孩子。”

罗斯福从格罗顿公学毕业后,就进了哈佛大学。哈佛大学的生活丰富多彩,一个人在社交圈和体育活动中成就的好坏往往决定了他在校园里的声誉和地位。罗斯福又一次面临着他在格罗顿时的难局:他身材瘦长,体重仅146磅,几乎没有拿手的运动项目让他出人头地。

然而罗斯福仍然像在格罗顿公学那样,永不言弃。他竭尽全力,弄得伤痕累累,最后被选为一支橄榄球队的领队。他还致力于划船比赛和合唱队的排练,虽未能在正式队员中占有一席之地,但被选为新生合唱队的秘书。最大的打击来自他在社交活动中的努力。哈佛当时名目繁多而等级森严的社交俱乐部林立,其中最精英、最受人尊敬的是“波尔柴兰”俱乐部,20多年以前他的远房堂兄西奥多·罗斯福曾是其会员,而现在不知什么原因它却将富兰克林·罗斯福拒之门外。罗斯福只好参加了名声稍差的旗帜俱乐部,并担任起所属图书馆的首席管理员。他还被选入哈佛联合图书馆委员会。随后,他又加入了其他的几个社交俱乐部。临近毕业时,他以2/3的票数当选为优等生委员会常务主席。

1901年,他以自己出色的表现被选为哈佛《红色校旗报》的编辑。罗斯福兢兢业业的敬业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为他的哈佛《红色校旗报》编辑生涯画上了完满的一笔。1903年夏,成绩出众的罗斯福在激烈的竞争中被选为该报主编。这一结果充分显示了他为争取更高的地位而苦斗不已的“强烈的劲头”。罗斯福后来写道,“哈佛《红色校旗报》的经历为我后来担任公职作了最有用的准备”。

1904年6月,罗斯福正式告别了哈佛大学。他的家世、教养、特殊身份以及教育程度使他产生了一种优越意识。他踌躇满志,意气风发,认为自己“应该在美国社会中成为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1910年春,他被正式提名为州参议员候选人。他的竞争对手是竞选连任的共和党参议员约翰·F·施洛塞尔。

波基普西市由于有爱尔兰人和其他民主党人的势力,所以在这里总是民主党人获胜。但它下辖的达切斯县、哥伦比亚县、帕特南县却拥有面积达2.5万平方英里的乡村,属北部纽约州比较发达的农业区。那里的农场主以前一般总投共和党人的票,自南北战争以来,民主党人仅在那里获胜1次。然而自信的罗斯福并不为所动,带着随行人员驱车奔驰在辽阔的乡间田野。他对着散居各处而难以聚集的选民们作了无数次艰难而无法预知效果的演说。所有这些努力都在1910年11月初那个阴冷的雨天得到了回报。罗斯福以15708票对14568票战胜施洛塞尔,他在海德公园村的优势是406票对258票。

罗斯福作为州议会里最年轻的议员,一出场就表现为一个不甘平庸的进步派,他总是利用满腹的自信去赢得别人对他的尊重和信任,最终出人头地。当时的联邦参议员还不是由选民直接选举,而是由州议会推选,而纽约州的民主党组织长期被纽约市最具实力的坦慕尼协会所控制。党魁查尔斯·F·墨菲已经决定推举威廉·F·希恩作为民主党的候选人。罗斯福审时度势,甘愿冒着违反核心小组的规定而成为反叛者的危险代价,毅然加入了反对者的行列,并很快成为其领袖,双方随即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激烈论战。虽然结局是令人沮丧的妥协,罗斯福却因此声名大噪,一跃成为带头反对坦慕尼的英雄,从而引起全国舆论的瞩目。他不仅没有像以前的其他反叛者那样为个人的自由思想而付出惨重的代价,反而早早地在诡谲的政治斗争中经受了一次生动而难得的锻炼。

1921年8月初,不幸降临在罗斯福身上,大夫诊断为下肢血栓形成或是脊髓受伤,并提出了强力按摩的处置意见。8月25日,世界一流的专家罗伯特·S·洛维特终于做出了正确的诊断: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又叫小儿麻痹症,是一种多发生于夏秋季节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玻患者在多汗发热、周身疼痛数日后常常会手足软绵无力、不会动弹,称为“弛缓性瘫痪”,这是因为病毒侵入了相应部位的神经组织所致。严重患者病毒可侵入其脑神经,出现面瘫、吞咽和呼吸困难,乃至危及生命。该病患者绝大多数是7岁小儿,仅有极少数成年人因未获此病毒的免疫力而招致不幸。病势较轻者可以在一两年内恢复到一定程度,不幸的罗斯福万幸属于后者。他的两腿完全瘫痪,并伴有向上蔓延的症状,膀胱和直肠括约肌也一度瘫痪,必须插导管。有时剧疼放射到全身,体温变化不定。

纽约长老会医院的两位大夫做出了最后的诊断——瘫痪已完全形成,两腿的肌肉和神经已被破坏,且背部肌肉也可能萎缩。其中一位是罗斯福在格罗顿和哈佛的校友乔治·德雷珀大夫,他在报告中写道:“在他的治疗中,心理因素居首位。他坚毅勇敢、抱负远大,但感情器官却是少有的敏感。因此,要做到使他既能正视自己的现实,又不至于使他在精神上垮掉,这需要我们拿出我们的全部本领。”由于妻子和医生们的精心照料,更由于罗斯福自身蕴藏的巨大勇气和坚定的自信,因此,在经历了最初的沮丧和失望之后,罗斯福开始变得愉快起来。

罗斯福在生病期间,没有顾影自怜,而是拿出了巨大的勇气克服他的痛苦。他隐忍着肉体和精神上的极大痛苦,几乎每天都在接受一个又一个的治疗措施,他学会了操纵轮椅,掌握了一些移动身子的新方法,经常连续几小时锻炼身体。几个月后,他的腰部以上看起来像一个肌肉发达的运动员。

当罗斯福能够得心应手地使用拐杖之后,他断定可以出去公开露面了。他情绪乐观、精神饱满、思维依旧敏捷,朋友们几乎都不把他当成病人。

正是这种历经巨大创痛和打击而不改本色并依然故我的精神已经反映了罗斯福的本色:他具有一般普通人所不具备的禀赋和意志。罗斯福的大儿子詹姆斯在60年代出版的著述中也确信,并非小儿麻痹症造就了罗斯福的性格,而是他的性格使他从苦难中解脱出来。

1932年罗斯福正式宣布他已作了竞争民主党总统提名的候选人,不久,就有起码6名其他候选人宣布加入这一角逐。声誉鹊起的罗斯福州长经过一年巧妙的筹备,已然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但他的弱点也很明显,即其支持者成分过于复杂和分散,这将可能导致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难以形成一种凝聚力以及僵持局面下必不可少的耐力。并且,他的宿敌和竞争对手们立即开始针对他的一些薄弱环节展开了轮番进攻。

然而他并没有害怕,而是坦然应战。他的自信和智囊团帮他赢得这次选举。罗斯福热情、自信的声音激起了中西部、南部等地的广大选民的深深共鸣,他发出了这样的呼声:“我们国家需要的——如果我没有把它的特征看错的话——而且也是它所需要的,是大胆的、坚持不懈的实验。”最后罗斯福终以945票当选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1932年11月8日,罗斯福和胡佛竞争中取得了明显优势,以2282万张选民票对1576万张而大获全胜,当选为美国总统。

1932年冬天,是第4个也是最糟糕的一个大萧条的冬天。全国至少有1300万人失业,《幸福》杂志估计除农村受难的1100万户人口不计外,全国有3400万人没有任何收入。许多人在前工业社会大饥荒时代的那种原始状况下生活。人们对时局、政府政策的怨恨之情已达到饱和的临界点。这时候的罗斯福却没有因此陷入困境,而是积极准备上台后的一切事务。他如此镇静自若,是因为他对于自己正从事的事情的价值和重要性,具有清醒的、绝对的信念。1933年3月4日,罗斯福自信而富有激情的就职演说使他赢得大部分美国居民的心。

冷静而深谋远虑的罗斯福并未陶醉于人民的欢呼声中,他明白眼前的效果仅仅是防御性的临时应急措施的奏效使然。于是,罗斯福政府采取了更多的迅速而有节奏的行动,从而开始了史称“百日新政”的时期。

从3月9日到6月16日国会休会为止,罗斯福愈益显示出了其非凡的魄力、惊人的智慧和似乎无限的精力。他发表了10次重要演说,制定了新的外交政策,建立了每周举行记者招待会和内阁会议各为两次的惯例,宣布了修正禁酒法令和废止金本位制,向国会提交了15篇咨文,引导并敦促议员们通过了15项重要的法案。这些重要法案连同一些具体细节方面的法令规定,以及在随后1年多里,罗斯福政府大致围绕着这个主题进行的一系列的补充和使其趋于完备的持续努力,基本构成了史称“第一次新政”的主体部分或骨骼。

罗斯福不管在以后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或是来自在大萧条时期一些政客们的羞辱和对抗,还是国内混乱萧条的状况,他都能沉着冷静,充满自信应对局面。1935年他再度进行了“百日新政”,正如1945年4月14日,中国共产党《新华日报》社论所指出的那样,“罗斯福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他渡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

战争使美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革,其全面性和深远的意义,直到战后才被美国人逐渐体会到。它无所不至地、不可抗拒地延展到美国社会的各个角落。一切的运转围绕着赢得战争胜利这一中轴。总动员开始了。观察家们发现,罗斯福“表现了掌握和控制十分紧迫的事态的高超才干,而这正是一位政治家最难能可贵的特点”。他“显得有条不紊,镇定自若,心情愉快,神态庄重,不知疲倦而又满怀信心”。珍珠港事件激起全国的团结精神,这种精神保证了人民自愿入伍、配给供应和经济统制,罗斯福在这种情势下更能显示出战时统帅的作用。同时,这种情势也使罗斯福更自然地把人民的战争观同新政的自由民主价值联系起来。乔纳森·凡尼尔斯写道:“在他那个时代里,没有谁能像他那样,在美国人惊惧之时,能唤起美国人的内在信心。由于他深信美国人的自尊感,所以他要求或者期望美国人拿出勇气来的时候从来是没有什么顾忌的。”

罗斯福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无论是小时候在学校里的积极表现,还是在从政期间,他都时刻满怀信心地应对,自信让他能够连任总统,自信让他战胜病魔,自信让他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