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世界文化百科
17041500000099

第99章 欧洲文明的诞生(16)

“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

20世纪初,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力量,积极推行海外扩张计划。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提出“大棒政策”,即对拉美国家进行武力威胁及战争讹诈,迫使其听命于美国。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美国凭借武力,多次公开干涉拉丁美洲国家的内政。1903年,罗斯福参与策划并出动海军支持巴拿马政变。1904年,美国又出动军舰,迫使多米尼加共和国将一切关税交给美国管理。

罗斯福一再动用武力,肆意干涉他国内政的做法,遭到了拉丁美洲各国的强烈反对,也引起美国人的不满。于是美国从塔夫脱总统执政时期起又开始执行“金元外交”政策,鼓励和支持银行家扩大海外投资,特别是对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和中国扩大投资,排挤和取代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以达到对外扩张的目的。在这种政策的鼓励下,美国资本大量流入加勒比海地区各国。“金元外交”实际上是一种资本渗透,即通过对外投资来夺取更多的海外市场和殖民特权。

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

19世纪晚期起,帝国主义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从经济上加紧掠夺、控制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列强利用资本输出、掠夺性贸易等手段,并凭借其发达的海陆交通和通信技术,牢牢地控制了落后国家的经济命脉,使殖民地、半殖民地进一步成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从而把所有国家和地区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轨道。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亚非拉民族

伴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陆续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亚非拉国家进一步受到列强的殖民侵略。在亚洲,列强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各国的殖民地化和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同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和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出现,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在非洲,帝国主义几乎将整个非洲大陆瓜分完毕,殖民地人民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十分尖锐,掀起了反帝斗争的高潮。埃及的抗英斗争、苏丹马赫迪起义和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是其中的代表。在拉丁美洲,虽然独立战争以后的拉美国家普遍取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共和国,但它们却没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实际上成为列强的半殖民地。反帝反封建仍然是拉美人民面临的艰巨任务。

亚洲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的疯狂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这个时期的亚洲,封建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兴起,资产阶级的民族和民主意识产生。亚洲人民再一次掀起了反帝反封建何塞·黎刹纪念碑

的新高潮。亚洲许多国家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大起义,并出现了地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领导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越南的抗法运动

第二个越法《顺化条约》签订后,越南沦为法国的殖民地。以朝廷大臣尊室说为首的主战派主张抗法,并于1885年起兵,但以失败告终。7月10日,咸宜王阮福明发表檄文,号召勤王抗法。除了已被法国占领的南圻之外,中、北圻的“文绅”在“忠君爱国”的旗帜下,纷纷组织勤王军队,进行武装抗法斗争,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勤王运动。各地起义军建立根据地,修筑工事,制造枪支子弹,攻打法军据点,袭击法军巡逻队、交通线,不时攻打县、府甚至省城。起义军得到了各地群众(主要是农民)的支持。但是各地起义军互相配合不够紧密。

1888年,咸宜帝被俘,尊室说亡命中国。同时,各地起义相继失败。1896年1月,坚持11年之久的香溪起义被法军镇压,勤王运动结束。

菲律宾资产阶级革命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菲律宾的出现和发展,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广泛传播,菲律宾人民在何塞·黎刹等人的领导下不断掀起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斗争。1896年8月24日,菲律宾资产阶级革命家博尼法西奥在巴林塔瓦召开大会,宣布武装起义,菲律宾革命爆发。起义得到各地人民响应,很快解放了大片国土,并建立了革命政权。正当革命进入高潮时,革命阵营内部产生了分裂。1897年3月,以阿奎那多为首的一派夺取了领导权。同年12月,阿奎那多在殖民当局的威胁利诱下与其达成“破石洞协议”,决定放下武器隐居。而革命阵营中的抵抗派将士拒绝投降,继续坚持武装斗争,菲律宾革命形势重新高涨。1898年4月,美西战争爆发。5月,阿奎那多乘美国军舰回国重新领导菲律宾革命。6月,菲律宾宣告独立。在起义军打击下,西班牙殖民政权土崩瓦解。1899年1月23日,菲律宾共和国成立。2月,美国发动侵菲战争,镇压菲律宾革命。1901年,阿奎那多被俘投降,菲律宾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遭扼杀,从此,菲律宾沦为美国的殖民地。

朝鲜义兵运动

“义兵”指不经朝廷征发而奋起御敌抗暴的民军。1905年《日韩保护协约》签订后,朝鲜大批士兵、农民和城市贫民加入了义兵队伍。1907年日本迫使朝鲜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日韩新条约》,进而强行解散朝鲜军队,导致义兵运动进入高潮。驻扎在汉城的军人首先暴动,随即各地积极响应。1908年,义兵运动扩大到全国240个郡,人数有10万之多。各地义兵袭击日本守备队、宪兵队,处死卖国官吏和亲日分子。但是在日本侵略者的血腥镇压下,轰轰烈烈的义兵运动在1911年以失败告终。义兵运动显示了朝鲜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印度民族独立运动

1905至1908年,印度发生了近代史上第一次以争取民族独立、实现民族自治为目标的革命运动。1899年,英印总督把孟加拉分割为东孟加拉(包括阿萨姆)和西孟加拉两个省,欲挑起印度教徒与穆斯林的宗教纠纷。孟加拉人民立即掀起反分割斗争。1905年8月7日,加尔各答万人大会决定以抵制英货和开展生产运动迫使英国撤销分割计划。在分割法生效当天,加尔各答举行国丧日,全城总罢业。以提拉克为首的国大党极端派提出自治、自产、抵制英货和民族教育四点纲领,力图把运动引向革命道路。民族独立运动在印度全国不断发展。但就在这时,国大党温和派却与当局妥协,并将极端派排除出国大党。1908年,温和派与殖民当局破坏革命运动,逮捕提拉克。印度民族独立运动最终失败。

土耳其革命

1908至1909年,青年土耳其党人以反对哈米德二世苏丹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为主要目标,发动并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在1905年俄国革命和伊朗革命鼓舞下,1908年7月4目,青年土耳其党人尼亚齐中尉率部在马其顿的雷士那率先起义。7月23日,起义军开进萨洛尼卡,向哈米德二世发出最后通牒。哈米德二世被迫于次日宣布恢复1876年宪法、进行国会选举。同年12月,新国会召开,青年土耳其党领袖里扎担任议长。1909年4月12日,苏丹控制的“穆罕默德联盟”和商业买办阶级“自由联盟”发动政变。青年土耳其党重建军队,击败反动军队,占领伊斯坦布尔,废黜哈米德二世,另立穆罕默德五世为新苏丹。青年土耳其党组建政府,重掌政权。但执政后的青年土耳其党并未将其纲领付诸实施,帝国境内的民族压迫依旧严重,土地和税收问题亦未解决,对外则亲近德国以反对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并加入德奥同盟,投入帝国主义战争。

伊朗资产阶级革命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伊朗半殖民地化程度日益加深。1905年12月,德黑兰、大不里士、设拉子等城市爆发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和罢工。斗争持续了8个月,伊朗国王穆扎法尔丁·沙被迫同意召开第一届议会。1906年,议会通过了伊朗历史上第一部宪法。1907至1909年,革命者和国王反革命势力进行了多次反复斗争,最终废黜国王。1909年11月17日,第二届议会召开,但议会中民主议员大大减少。而且新政府维护君主制,投靠外国势力。1911年12月,伊朗反动派借英、俄军队入境镇压革命力量的机会,在德黑兰发动政变,解散议会,恢复了卡扎尔王朝的专制统治。伊朗资产阶级革命虽然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伊朗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及英、俄帝国主义势力,开创了伊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新时期。

非洲

西方列强将非洲瓜分完毕后,对其进行了残酷的统治和掠夺。许多非洲农民被迫离开自己的土地到荒漠地区求生,一些原有的手工业、冶炼业由于帝国主义资本和商品的涌入被摧毁。不过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这个时期同时也是非洲社会变革的开始。

列强的殖民统治

政治上,英国在非洲殖民地主要实行“间接统治”,即保持部落管理形式,利用土著部落酋长对非洲人民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法国在其非洲殖民地主要推行直接统治制度,实行“同化政策”,企图在文化和精神上使其“法兰西化”;德国则任命军事长官进行直接统治。另外,保护国制度也是列强常用的统治手段。经济上,殖民者夺占非洲人民的大片土地,开办农场,或者出租给当地农民耕种,实行封建的或半封建的剥削方式;为适应本国和世界市场的需要,宗主国在许多殖民地推行单一作物制;许多非洲国家盛行强迫劳动制;在非洲进行大量的工业投资,垄断采矿业,投资开办银行、工厂,修建铁路,架设电报线路,兴办海上和内河航运。

埃及阿拉比抗英斗争

19世纪中叶以后,埃及逐渐沦为英、法的半殖民地。1869年苏伊士运河的开通使埃及的社会矛盾日益激化。1879年,埃及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建立了自己的政治组织——祖国党。1881年,在党领袖阿拉比领导下,祖国党发动埃及士兵起义,迫使国王召开国会,组成了祖国党内阁。1882年,英国殖民军大举进攻埃及,埃及军民英勇抵抗,先坚守亚历山大港,接着又保卫开罗,但终因实力悬殊以及官僚地主集团的动摇和背叛,轰轰烈烈的抗英斗争宣告失败。埃及完全被英国占领。

苏丹马赫迪起义

19世纪70年代,英国殖民者侵入苏丹,与埃及封建主一起对苏丹人民实行残暴统治。随着苏丹人民与英国殖民者的矛盾不断激化,1881年,苏丹终于爆发了马赫迪反英大起义。穆罕默德·艾哈迈德是运动的发起人,他利用伊斯兰教关于马赫迪(救世主)降临人间的传说,自称“马赫迪”,号召人民进行摆脱外国统治的“圣战”。此后,武装斗争逐步扩展到全国各地,起义军多次打败英军,并打死英国总督戈登。1885年马赫迪病逝后,阿卜杜拉继位,建立了统一的伊斯兰国家——马赫迪王国。英国派军队前往苏丹镇压起义。一年后,起义失败,苏丹沦为英国的殖民地。马赫迪起义是非洲近代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反帝大起义,给后来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以极大鼓舞。

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

19世纪晚期,埃塞俄比亚是非洲唯一独立的国家。苏伊士运河的开通使其成为英、法、意争夺的焦点。1882年起,埃塞俄比亚就开始遭受意大利的军事入侵。1895年,意大利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埃塞俄比亚人民奋勇反抗。1896年3月,在阿杜瓦战役中,埃塞俄比亚军队大败意军,迫使意大利在和约上签字,承认埃塞俄比亚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并放弃侵占的土地,赔款1000万里拉(约200万美元)。抗意斗争的胜利使埃塞俄比亚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为非洲人民树立了反侵略的光辉榜样。

阿散蒂抗英斗争

在西方列强瓜分非洲的过程中,处于阿散蒂王国管辖的西非几内亚湾的黄金海岸成为英国侵略的对象。1896年,英国殖民者向阿散蒂发动进攻,遭到阿散蒂国王和各地部族酋长的英勇抵抗。后来英军占领了阿散蒂首都,并用阴谋逮捕了前来谈判的阿散蒂国王和各部落酋长。1900年,阿散蒂人民再次掀起大规模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军。但随后起义被镇压,黄金海岸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英布战争

英布战争是英国同荷兰移民后裔布尔人建立的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为争夺南非领土和地下资源而进行的一场战争,又称南非战争、布尔战争。1899年10月11日,战争爆发。战争初期,布尔军处于优势,英军损失惨重。后英国援军赶到,逐渐扭转局势,并在1900年6月占领德兰士瓦首府比勒陀利亚,9月宣布吞并德兰士瓦。布尔军退出城市后开始进行游击战,但在英国的残酷打击下,损失惨重。1902年5月31日,双方签订《弗里尼欣和约》。布尔人停止抵抗;英国吞并德兰士瓦和奥兰治;英国给予布尔人以经济补偿,并向其保证战后将尽快实行白人占绝对优势的政体。战后双方共同建立了种族主义殖民政权南非联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