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1)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胶鬲举于鱼盐之中(3),管夷吾举于士(4),孙叔敖举于海(5),百里奚举于市(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7),所以动心忍性,曾益(8)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9)于虑,而后作;征(10)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11)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告子章句下》
【注释】
(1)畎亩:田野。
(2)傅说:传说为商代的贤人,因罪服刑,被罚筑墙;后来被商王武丁重用。版筑,古代筑墙的方法,用两块木板相夹,填入泥土,然后夯实,拆掉木板后即成土墙。
(3)胶鬲:传说是商纣王的臣子,有贤能。
(4)管夷吾:即管仲。原是齐国公子纠的谋臣,纠与公子小白也就是后来的齐桓公争夺君位,失败被杀;管仲由于刺杀小白未遂,也被囚禁。后来在鲍叔牙的举荐之下,被齐桓公提拔为相。
(5)孙叔敖:楚国隐士,后被楚庄王提拔为令尹。
(6)百里奚:秦穆公提拔的贤臣。
(7)拂:违背。
(8)曾益:增加。
(9)衡:阻塞。
(10)征:表露。
(11)拂:同“弼”,辅佐之意。
【译文】
孟子说:“舜在田野中兴起,傅说从建筑工地上被提拔出来,胶鬲从鱼盐贩子行列中被提拔出来,管夷吾从狱官手中被提拔出来,孙叔敖从海边的隐居生活中被提拔出来,百里奚从奴隶贩卖市场被提拔出来。所以上天要把重任加给这个人,必定要先使他的心志受苦,使他的筋骨受累,使他的身体挨饿,使他的身子受困乏,使他每做一事都会受到干扰、被打乱,以此来让他的心灵受到触动、使他的性格变得坚韧,增加他所缺少的才能。一个人常会犯错,才能改正;心志遭困,思虑受阻,才能奋发图强;表露在脸色上,抒发在言语中,才会使人了解。国内没有执法如山的贤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势均力敌的国家和外患的威胁,国家就会逐渐败亡。这样,就能明白忧患中能获得生存、安乐中会遭致灭亡的道理了。”
【述评】
逆境更能激发人的潜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孟子留下来的古训,让我们警醒。它是对人生状态具有哲理意味的深沉思考,也是对政治状态的清醒认识。它既是我们人生的一个科学的规律,也是政治发展重要的经验总结。忧患与安乐是我们的人生的两个端点,代表着两种重要的生活状态,但是它给我们带来的人生的结局却是如此的迥异。
孟子认为在逆境中奋斗才能够激发我们强烈的进取精神和生存意志,才能够减少我们的缺点,完善我们的人格,增长我们的才干,才能够在成功的道路上迈出我们坚实的脚步。而贪图享乐却只能消磨我们的意志,模糊我们的人生目标,消弭我们的内驱动力,从而让我们的人生变得萎顿不堪。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在历史的发展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司马迁因李陵事件遭受宫刑,他强忍着人生的屈辱,发愤著述,完成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著名历史学著作《史记》,他在总结创作经历的时候,列举了历史上因困境而崛起的那些著名的历史人物的故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即使我们不去饶舌,我们也可以看出,逆境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贫瘠的土里有两粒向日葵种子,有一天,它们出现了一次对话。其中一粒种子说,我们怎么出去啊!土层那么坚硬,又那么多石头。另外一粒说,只要我们努力地向上挺身,拼命地向下扎根,那些石头就会被我们顶开,我们还会锻炼了自己的身体,我们就会长高的。先前的那粒种子垂头丧气摇了摇头。
秋天的时候,那粒坚定的种子已经长成了茁壮的向日葵,迎着太阳展开了笑脸,引来了路人的啧啧称赞,而那颗气馁的种子却在石头下面变成了泥土。
如果从人的角度上去看,我们知道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念之后,还应当特别注意对于逆境的态度和认识,虽然“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坚强地面对挫折和困苦的,许多消极的人就是在艰难困苦的人生境况当中一步步沉沦下去的。
所以我们应该以平常心去主动地认识逆境和波折,而不是被动地去等着它们对自己的磨砺。
作为人生的认识是这样,那么作为政治发展观,我们也要认识到国家在艰难困苦中,它成长生存的欲望会更强烈,唐太宗李世民所以能开创“贞观之治”的鼎盛图景,与他“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虽知今日无事,也须思其始终”的忧患意识不无关系。他常常提醒自己“不敢恃天下之安,每思危亡以自戒惧”。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古代吴越争霸,勾践卧薪尝胆十载一举吞吴的史迹让我们一直津津乐道,问题是在和平环境,我们更要防微杜渐,居安思危,不要重蹈吴王夫差的历史覆辙,因为正像“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道理一样,我们会在这样一个太平盛世觉察潜在的危机,保持清醒的认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