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渗渗泉的故事
17059900000134

第134章 后记

十月怀胎,一超分脕,一个新生婴儿降世了,一块陨石落地了。这是我的最初,也是我的最终,我创作的诗歌散文集《渗渗泉》问世了。

真正想把我的文稿汇集成书是去年开春之际的事。利用业余时间,经过将近一年多的时间,对我几年来创作的文稿进行修改校对。坐在电脑前,在反复修改文稿的过程中,我才知道:文章有时候不是写出来的,是改出来的!

在此,我首先感谢我的丈夫和孩子。当他们渐渐理解我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地做这件事时,丈夫他默默地承揽起了更多的家务劳动,当我往电脑前一坐就是一两个小时时,他就默默地端来一杯热茶,或者递来一个苹果,以无声胜有声的关怀让我很感动,也倍感家的温馨;女儿就像文书要员一样,帮助我打印部分初稿和邮发稿件。我发表的部分作品就是她的功劳。因为家人的默默支持,我才排除了一切的干扰,心如止水坐看云山起。

在我的创作理念中,我认为:创新是对传统的最好尊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为了表现民族文化特有的内涵美,我动用了天地的所有,甚至不惜运用变形、变异、荒诞、夸张等艺术手段来表现民族文化。我还要感谢石嘴山作家协会主席高玉虎、作家陈勇,回族女作家市文联秘书长马丽华。当他们看见我的部分初稿时肯定我写作手法独特,敢于打破一切常规手法来表现丰富的自我世界、民族世界和宇宙世界;同时这些老师们也曾指出我作品中有的语言不合乎汉语法规范。在这一年反复修改文稿的过程中,我明白了:他们是严师,他们是高师。特别是陈勇的小说我读了那么多,也许我语言的表达方式与他有点接近。当我在反复揣摩着他的语言特色时,就是我在向他学习语言的过程。从中我也悟出了,我们应该向世界文学大师学习的同时,也因该向本土作家们学习,因为本土作家与我们的生活最贴近,他们写人写事多与我们的生活最接近,读起来最为亲切感人。

感谢惠农区委的领导们,以及惠农文化局的工作人员们,是他们创建了《石嘴子》纯文学刊物,发表了我的作品,使我的许多作品先在这里先得以展现。

在此我也一并感谢惠农区文化局的艾天龙先生。艾先生家藏书很多,他给我提供了很多我想要寻找的本土资料,特别是本土回族原生态音乐资料,如刘同生编著的《塞上月谭》这本书对我的启发也很大。这些资料激发了我的音乐创作灵感,为此我写了不少歌曲,歌词都收录在本书中,在成书及准备出版的过程中,艾先生也帮了不少忙。

我最应该感谢的还有我的父母亲们,特别是我父亲。她爱信口哼唱一些民间小曲,爱用特有的音调诵读《古兰经》,我整理搜集的许多民间小曲和宗教音乐,都是父亲口授我记谱整理的,然后我又结合本地风土人情进行二度创作,赋予它新的生命。

感谢养育我的这片土地,给了我那么多的灵气,如果没有本土和本土上独具特色的回族文化给了我那么多的创作灵感,也就没有这本书的问世。

感谢与我共识或者认识知道我的教育界同行们,他们对我寄予很大的期望和鼓舞,特别是与我共事的惠农区第二幼儿园的教师们,她们经常让我给她们唱新创作出来的歌曲。是她们的期待,才促使我创作了那么多的歌曲来丰富着我们的生活。

也感谢宁夏文联的了一容作家,当他看到《渗渗泉》修订稿时,给予很高的评价。

书已成稿,惠农区教育局的领导们寄予高度的重视,特别关注着本书的进展情况。

我的老师,同学们和亲戚们也对本书寄予厚望。

平罗是我的老家,当老家人听说我写了一本书,他们是多么的欢喜,他们盼望着这本书能尽快问世,乡亲们可以先睹为快了。

最后也一并感谢宁夏人民出版社艺术人文编辑室的编辑们给予的学识上的指导和修正。

王惠凤

200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