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锦衣卫
17062900000001

第1章 前言

在历史与书斋之间

中国的历史有许多暗角,隐藏着侠客、名医、商贾、相士、知识分子,以及绿林草莽等,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建国之初便在心里构建了一个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暗角!

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亲自在拱卫司的驻地“剪彩”,从此,锦衣卫这个在明朝历史中扮演着特殊角色的组织,终于站到了历史的前台。锦衣卫,它是属于明朝的一个身份符号,它的神秘、诡异、残酷和冷漠,在消费阅读的潮流中,被虚拟为一种文化的猎奇。

胡杨的文字,借着历史的蛛丝马迹,延伸到腰佩着绣春刀,手握着诏令的明朝之夜,月光慌慌,一切的叙事都是谜语一般,烟尘散去,剩下广场上醉酒的知识分子,提着DV摄影机的业余导演,还有穿着马甲的隐者。

关于锦衣卫的翻译,它的语境已经脱离汉语文化的基本语义场,Secret Service Of The Imperial Court,这是一个虚构的锦衣卫,一个娱乐符号。《明史·刑法志》中在提到锦衣卫时有一句言简意赅的评语:“明之自创,不衷古制。”这句话,在胡杨的叙事中,给人的神经刺激和语义联想是极其诡谲的。朱明王朝的锦衣卫仿佛刺客般的议事、密谋、策划和监察,如幽灵般出没在宫城、街肆、酒

楼以及明朝政治的每一个暗角。

锦衣卫在胡杨的叙事话语中,是一个谜语,你的嗅觉、判断力、思维能力、心理水准都需要调节一下。尽管它并非是对正史的一种反叛,却在虚构与追溯中,对锦衣卫这个符号展开了新的想象。

这不是关于娱乐节目或者CSI(美剧《犯罪现场调查》)这样的罪案调查,以及类似白宫风云的现代剧本,它的许多线索都是扑朔迷离、无迹可寻的。

胡杨的笔下,锦衣卫手里绣春刀的寒气,早已经漫过了应天高耸入云的城墙。

洪武十三年,风雨交加、电闪雷鸣,手谕、灯火、烟影、黑衣、失踪……胡杨的叙事按照小说的节奏和惯例,像一场狩猎游戏一样展开。书斋里的历史学家肃然间不寒而栗,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这样的语境和气氛,再熟悉不过了,它远比口技者、说书人的讲述方式更让人惊颤。这不是《新龙门客栈》里剑挑曹少钦的周淮安和《杀人者唐斩》的故事虚构,它更类似一种对历史暗角的发觉和触摸,这样的剧本,送到导演的手上,字和纸,都是冰冷的。

胡杨的叙述与其说是对于一个关于锦衣卫的虚构,或者是对于明朝历史的解读,不如说是一种疑虑和困惑。在这个令人窒息的罅隙里,无论是躲在书斋,还是作为一个迷失在明朝的夜晚的醉客,绿豆芝麻官、仪鸾司里的几个小喽啰都一并成为这个质疑的一部分。

在中国历史的角落,暗夜的灯光下,你可以在这样的阅读中看到谜语从尖峰走向蛰伏、到消亡的过程,它们不断浮上历史,又不断沉没。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笔迹,红剌剌的玉玺盖着,这是一种特殊的诡谲气氛,这种气氛比魏晋时期的志怪灵异小说、趣话更为惊心动魄。

也许,这样的故事和叙述,你读到1398年的夜晚,才能来到梦醒时分,这是悬疑,也是历史和书斋阅读之间的困境、焦虑。

刘卫东

2008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