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锦衣卫
17062900000012

第12章 锦衣卫的第二次兴覆(3)

3.解缙下狱

作为明初著名才子的解缙,他可以说是朱高炽集团与朱高煦集团角力过程中的直接牺牲品。据说在朱棣攻入南京之后,就准备找人草拟登基诏书。首先被提名的是当时最著名的才子方孝孺,结果方孝孺不仅不从,还把朱棣骂了个狗血喷头。把方孝孺杀了以后,又有人推荐了楼琏,楼琏心知无法推辞就在家里自杀了。这一下可让朱棣好生尴尬,居然找不到给自己拟诏书的人,怎么说也是个登基诏书啊,总不能随便拉个秀才进来就蒙混过关了事吧?就在这个时候,解缙被提了出来。

虽然不是第一个被提名的人选,让不少对解缙感兴趣的朋友有些失望,但是你想那么大的明朝疆土,能排进天下才子前十名的其实已经相当不错了。更何况,与前两位在仕途上春风得意的人物相比,从政经历本来就不怎么样的解缙能获得这么高的提名,主要依赖的还是他的文化素养和文学修为。

解缙其实在洪武二十一年,就已经得到朱元璋的赏识而进入朝廷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但是因为他经常惹是生非,所以在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以“奉旨归读”为借口,一脚把解缙踢回了老家吉水。

解缙可以说是当时最出名的才子之一,他十九岁就登第,天下扬名。但是解缙的仕途却不甚顺利,此后几经沉浮,到建文帝时解缙才好不容易捞到了一个从九品的翰林待诏。好多人都知道,民间的老百姓喜欢称呼七品官为“芝麻官”,可见解缙这个从九品的官在应天城的大小官员间,还不如颗芝麻那么大。但是就在解缙到达应天不久,一件影响他一生的事情发生了——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

建文四年六月朱棣率军进入应天,对于解缙来说,他的机会来了,因为一个新的朝代到来了。接着,解缙就因为草拟《登极诏》而受到朱棣赏识,不久后解缙就从翰林待诏升至本院侍读,由从九品升到了正六品。到八月间,解缙、黄淮受命直入文渊阁内,参与机务。

朱棣开始经常留他们在身边以备顾问,有时候到了半夜朱棣上床钻被窝了,还让人找两把椅子赐坐榻前,商量机密要务。同年九月,朱棣又赐解缙、黄淮、杨士奇、杨荣、胡广、胡俨、金幼孜七人金织罗衣各一袭,让这七人构成了明成祖当时最重要的内阁之臣。

此后,解缙重修了《太祖实录》和《列女传》。次年七月初一,在随祭太庙之后,朱棣专门接见了解缙,“朕欲悉采各书所载事物聚之”,就是要将天下的典籍会聚到一起。解缙欣然接受了这项任务,这本“悉采各书所载事物聚之”的书就是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永乐大典》。

解缙还没有完全编纂完《永乐大典》,政治的旋涡已经把生性孤傲的解缙残忍地卷了进去,解缙短暂的政治黄金期就这么倏忽而过。

永乐四年(1406年)是解缙从政治的高台上开始下滑的转折点,在朱棣执政期间,一直仕途坦荡的解缙在这一年不断地碰钉子、摔跟头。解缙先是因为旗帜鲜明地站在朱高炽集团方而受到朱高煦的打压,被朱棣渐渐疏远,接着就是因为反对出兵安南与朱棣直接产生了矛盾,此后加上朱高煦等人将解缙立储之议传播开来,最终导致了朱棣以令解缙出任广西布政司右参议为名,将他赶出了京城。

性本不羁的解缙在朝中时本就树敌无数,待他走下“近侍”的位子离开京城,他的噩运也就随之到来,朝中对解缙心怀不满的臣子们纷纷落井下石,乘机报复,加上汉王朱高煦集团的继续打击,解缙的仕途几乎就是直线下滑。

永乐八年(1410年)解缙入京奏事,当时恰好朱棣不在京城,解缙见过监国的太子朱高炽之后便离开了京城,朱高煦乘机告解缙“伺上外出,私觐太子,径归,无人臣礼”。朱棣于十一月回到京城,他得到朱高煦的奏报后非常恼怒,正是应了“无巧不成书”那句老话,就在这个时候朱棣又接到了解缙呈上来的关于开凿赣江的奏疏,气得朱棣破口大骂:“你本来就是戴罪的臣子,居然还敢申请为了你劳民伤财!”于是下令派人去捉拿解缙,将他投入大牢。

永乐九年(1411年)六月,解缙的政治生涯彻底结束了。解缙入狱后遭到严刑拷打,并且辗转牵连到了大理寺丞汤宗、宗人府经历高得旸、中允李贯、赞善王汝玉、检讨蒋骥、萧引高及李至刚等人。可以说,经解缙一案朱高炽的文臣集团的一半都被投入狱中,朱高煦在除去解缙这个“肉中刺”的同时,还削弱了朱高炽政治集团的力量。

解缙的失势,正反映出了当时内廷政治斗争的凶险,到永乐十二年(1414年)朱棣北征回国,朱高炽因为遣使迎驾稍迟,朱高煦乘机再次发难,结果东宫官吏几乎全部入狱,太子朱高炽陷入了唇亡齿寒的境地。若非当时朱瞻基已经成长起来,并且得到了朱棣的信任和爱护,朱高煦集团恐怕已经稳操胜券。

在辗转了不少牢狱之后,作为已经是一只脚踏上了黄泉路的政治犯,解缙终于被押进了锦衣卫的“诏狱”。朱棣并没有给纪纲下达除掉解缙的命令,但是朱棣相信,以纪纲的性格和手段,以解缙的体格,明年今日恐怕就是解缙的忌辰了。

干脆我们可以这么说,明成祖朱棣把解缙送进“诏狱”几乎就是默认了解缙的死刑。朱棣自认为是了解纪纲的,而纪纲也是了解他的,可这一次,纪纲并没有如朱棣所想的那样行动,难道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也会有恻隐之心吗?

4.“诏狱”里的恩恩怨怨

解缙从刑部的大牢被押到了锦衣卫的“诏狱”,好了,朱棣和朱高煦都不再关心他的死活了,因为,他们相信恶魔纪纲只要随便活动一下手指头,一介书生解缙的小命就玩完了。

作为曾经坐在皇帝身边办公的内阁宠臣,解缙在朝中早有盛名。但是锦衣卫的“诏狱”不同于刑部大牢,死在这里的官员不少都是王朝名臣或者功臣级别的,锦衣卫们根本不会在乎一个解缙。然而,就是方孝孺来的时候也没有心动的纪纲这一次却一反常态了。在解缙被送进“诏狱”之后,纪纲专门来看了解缙,并且吩咐手下人要对解缙先生客气些,不能动粗。这一下,锦衣卫们就犯迷糊了,难道他们的恶魔头子也有慈悲为怀的时候?

在这里有必要插进来一段小故事,这段故事也并非和我们所讲述的事情全无关系。说是在燕王朱棣兵临城下的时候,应天城里乱成了一片。建文帝的臣子王艮和他的妻子诀别:“‘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如今应天城破,我必须为我的君主尽忠。”当时,解缙、吴溥和胡靖的府第和王艮家没多远,应天被攻破的前夕,几个人都聚到了王艮家里。解缙对王艮、吴溥、胡靖慷慨陈词,对几个人晓以大义,并且大肆宣扬要“尽忠报国、杀身成仁”,几个人也纷纷宣称要精忠报国、死而后已。结果后来应天城破,就王艮一个人饮毒自尽,当初慷慨陈词的解缙,居然跑去归顺朱棣。

虽然后人指出这段故事不可信,因为王艮在城破的前一年就已经病故。但是这段话也并非捕风捉影,因为建文帝本来对解缙没有什么恩惠可言,也只是给了他一个翰林待诏的从九品小官而已,解缙归顺朱棣也无须指责,这正足以证明解缙渴望着一个新的朝代来施展自己的才华。但是也有一种可能就是,解缙给人留下了趋炎附势的印象,当时的坊间难免就有类似的传言,所以纪纲觉得,解缙并不是一个不容易搞定的人。

可是纪纲毕竟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他突然和解缙套起近乎来,总会有人怀疑的。

狡猾的纪纲当然有的是理由,他当初也是诸生出身,在攻打济南时,纪纲还曾救过自己的同学高贤宁的命,而解缙正是以文采驰名,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颇有威信。纪纲带着好酒好菜和温和的笑容出现在解缙牢房里的时候,他首先表达的就是自己对于读书人藏在内心中的仰慕和对于解缙本人的敬仰之情。纪纲毕竟不是一般的武夫,他的学识也并不是只为了升官发财才包装出来的幌子,一直把纪纲作为草莽蛮汉看待的解缙听起纪纲的谈吐大为震惊。

解缙生性不羁,颇有魏晋时代文人的遗风,而纪纲也偏偏和解缙在这一方面有不少共同话语,没几天纪纲就和解缙成了不错的朋友。解缙毕竟是政治犯,不能够在牢房里头还干涉国家政治啊,纪纲就跟解缙说,兄弟你也别管是朱高煦当太子还是朱高炽当太子了,反正现在你也使不上啥劲,干脆我给你拿来笔墨纸砚,你在牢房里闲着也是闲着,没事就写写诗作作画吧!解缙正好心中烦闷,一想纪纲的话也是个理儿,而且身在牢房里还有人给自己笔墨纸砚鼓励自己进行文学创作,这事儿可太好了啊!

第二天,纪纲就给解缙拿来了笔墨纸砚,并且鼓励解缙开始进行文学创作以打发牢里的日日夜夜。解缙到了“诏狱”里以后,不再像在刑部大牢里一样受罪了,他有了更多思考和创作的时间和空间。

在这段时间里,纪纲也没有闲着,他试图通过各种渠道搭救解缙出牢,另一方面,他在朱高炽集团和朱高煦集团之间的夹缝里圆滑地生存着。

朱高煦虽然对纪纲这样的中立态度心有不满,但是也无可奈何,因为纪纲和锦衣卫对于朱棣的价值不言而喻,朱高煦也不敢擅自动纪纲和锦衣卫这样的烫山芋。深知朱棣性格的纪纲,在朱棣面前摆出了完全不介入夺嫡之争的姿态,作为用来监控外廷和民众的机关,纪纲这样公正中立的姿态更加深了朱棣对他的信任。作为监控机关,一旦有所偏倚,就是个很危险的信号,如果连监控机关都不能公正准确地将情报传递上来,那么就意味着朱棣最可信任的耳目都堵塞了,纪纲和锦衣卫的存在价值也就几乎没有了,纪纲采取中立的做法,可以说是考虑到自己的利益所采取的措施,也可以说是维护了自己在朱棣面前的形象。

从纪纲的整个人生经历来看,纪纲在朱棣面前的这些表现还是卓有成效的。同时,他留下解缙的性命也得到了朱高炽集团的信任,而他对于朱高煦的亲近又使他与朱高煦集团有着暧昧不明的关系,在稳定住朝廷各方政治势力的前提下,纪纲自己的势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壮大,这个胆识非凡的锦衣卫指挥使在这微妙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了非同凡响的政治手段。

虽然纪纲与朱高煦集团的关系始终暧昧不明,但是汉王朱高煦始终对纪纲有所敬畏,他不断增近自己与纪纲的关系,并且尽力拉拢。可以说,两方政治集团对纪纲的微妙关系,让纪纲自身的势力得到了发展和膨胀的机会。

明永乐五年(1407年),徐皇后病逝,朱棣下令在全国选美,全国各地送来了无数美人到京城,纪纲居然挑出了绝色美人私藏在自己家中。这样的行径,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欺君之罪了,但是竟然无人上报,由此可见,纪纲在外廷的势力之大和威信之高,简直超过了正在争夺皇权的朱高炽和朱高煦兄弟。而锦衣卫在这个时期,不再是某股政治势力会主导明朝未来的决定性因素,而是有可能扰乱明朝政坛的不安定因素。

5.一醉解千愁

永乐十一年(1413年)的宫中射柳成为了一个衡量宫中各股势力强弱的角力赛场,当时发生的两件事让朱高煦忐忑不安。第一件事,就是朱瞻基给他的祖父朱棣脸上增光不少,他不仅屡射屡中,而且在朱棣的上联“万方云帛风云会”说出不久,就对出了下联“一统山河日月明”,既体现出了他祖父的英武,又体现出了他父亲的睿智,可以说占尽风流;而另一件事,就是纪纲射柳,纪纲在射柳之前,对锦衣卫镇抚庞英说:“我故意射不中,你把柳枝折下来,就说我射中了,看谁敢站出来指正我。”庞英就按照纪纲的话做了,结果在场的人竟然没有一个敢出来指正,让纪纲颇为得意。

纪纲在宫中春风得意,在狱中的解缙却过得很不顺心,虽然未受过什么刑,而且每天还好吃好喝的,但对于急需展示自己才华的解缙而言,这样的日子是苦闷和烦躁的。所以我们在解缙的文集中并没有看到太多他在狱中时的作品,只有一首《翰林蓝君日省墓志铭》依据行文可推断为永乐十一年(1413年)所作,另有一首叫《忧患中寄友》也可能作于那段时期。《忧患中寄友》中写道:“手扶日月归真主,泪洒乾坤望掖庭。身死愿为陵下草,春风常护万年青。”从中我们不难看到,解缙依然在盼望着有朝一日太子朱高炽登基,自己走出牢房,再次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也许正是这样的诗句,让纪纲从中看到了解缙对于朱明王朝或者说是朱高炽政治集团仍然保存着一如既往的忠心。而在和解缙的交往中,纪纲也逐渐体会到,解缙并不是个见利忘义的人,他对于朱高炽政治集团的忠心和他的耿直,都注定了解缙不会成为纪纲的心腹,并且不会和纪纲站到同一条战线上。

永乐十三年(1415年)正月十五,朱棣与群臣在城门观赏花灯时发生了一场火灾,都督马旺被烧死。几天后,朱棣按例赦狱修省,这次大赦赦免了很多罪名重大的罪犯,在上报锦衣卫的囚籍时,朱棣看到了一个久违的名字——解缙。朱棣一点儿都没有要赦免解缙的意思,他对纪纲说:“解缙还在啊!”这句话的意思别人听不出来,最熟悉朱棣脾性的纪纲还能听不出来吗?这分明是在问:解缙怎么还没有死啊?这意思再明白不过了,朱棣要杀掉解缙,从前如此,现在依然如此。

解缙的心本来就不在自己这里,而且看来解缙真是让朱棣恨到心眼里去了,纪纲也终于对解缙失去了耐性,恶魔纪纲露出了凶残的本相,他终于决定把解缙送走了。

偏就在这个时候,汉王朱高煦也来了,没有人比他更能明白他的父亲了,在得知朱棣对解缙毫无放生之意以后,他就迅速赶来找纪纲了。这一次朱高煦带来的,还有数不尽的珍宝,解缙必须得死了,当初若非他在朱棣面前煽风点火,他朱高煦早已经成为太子了,何至于像今天这样处心积虑。除了珍宝,朱高煦允诺给纪纲的,恐怕已经不再是他日简单的高官厚禄了,朱高煦为了得到纪纲的合作,恐怕半个江山都恨不得要捧到纪纲面前了。

这一刻,对于纪纲来说,不杀解缙,就会得罪当朝皇帝和汉王朱高煦,而杀了解缙,虽然会得罪太子朱高炽,但却是一害而百利。

纪纲带着美酒佳肴去找解缙了。

这一次,纪纲是带着悲壮的表情去的,而解缙看着身边的罪犯们一个一个离开了阴暗的牢狱拥抱自由,也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已经无可挽回。心本不羁的解缙看着纪纲和美酒,忽然为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欷歔起来,当纪纲笑吟吟地走进他的牢房的时候,豁达的解缙只看到了纪纲手里的酒壶,而没有看到纪纲那双豺狼一般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