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锦衣卫
17062900000018

第18章 锦衣卫的第二次兴覆(9)

最关键的一点是汪直比王振和曹吉祥要知人善用得多,至少他还是为明朝的国家安全和政权巩固作出了一些贡献。在巴结汪直的官员中,有一个叫做王越的,是河南浚县人,景泰二年(1451年)进士。汪直性格豪爽,善于用人,得到北边将士的拥戴。汪直深知王越的才干,所以一直提拔王越,北边因为战事频繁,所以屡屡更换将领,只有王越因为得到汪直的支持而能够一直掌管军务。

成化十六年(1480年),汪直按照王越的计划,命朱永率大军出南路,自己与王越率轻骑沿边墙向西,商定在榆林会师。汪直与王越带兵至大同,在蒙古部落活动的一个重要根据地威宁海子大破鞑靼军,斩首四百余,获牲畜六千余。王越因而得封威宁侯,领都察院事,提督团营。这次胜利虽然没有能够彻底解决北边的危机,但是至少要比王振的“土木堡之变”强多了。

在这段时间,已经没有人过问东厂了,更不要说有人会提起锦衣卫了。那么,锦衣卫这个时候在做什么呢?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总结,就是:低调。

是的,这个时候的锦衣卫指挥使不再是迫切想投身政治洪流的野心家了,与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西厂和东厂不同,锦衣卫在汪直掌管西厂的日子里,不论内廷和外廷发生什么变化,都一直勤勤恳恳地在做着自己的工作。也许正是在这段时间锦衣卫的表现,决定了他们始终在明朝的政治舞台上不曾被驱逐下场。

当然,低调的锦衣卫并不是什么贡献都没有,汪直“泄露禁中秘事”的情报就和锦衣卫有扯不开的关系。要知道,当初西厂的建立和汪直掌管西厂的原因,就是因为禁中出了问题,明宪宗想知晓宫外之事。只这一条罪状,就足以断送汪直的政治生命。

锦衣卫当时已经成为了东厂的下属机构,所以锦衣卫获取的情报必定要上交给东厂的提督,与西厂本来就有利益冲突的东厂虽然因为惧怕汪直的势力依附于西厂,但是时时都在想着怎样让西厂垮台。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在锦衣卫提交情报的同时,善于诙谐表演的中官阿丑用市井俚语让明宪宗警觉了“今人但知汪太监也”,所以开始疏远汪直。

终于等到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的东厂立刻发难,尚铭把汪直泄露禁宫秘事的情况报告给了明宪宗,汪直开始被明宪宗疏远。

外廷朝臣趁机发难,首辅万安领衔上奏,称“西厂存革实与人心治体关系最大”,西厂再次被废除。成化十九年(1483年)八月,科道场再次弹劾汪直,汪直到南京沦为了奉御。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跌入政治生涯最低点的汪直却因此在南京安享晚年,成为明朝少有的得到善终的几个曾得权势者之一。

七、刘瑾重建西厂并设内行厂

在太监们的弄权和王朝的腐朽里,锦衣卫终于失去了他们先人的那种锐气和横行,他们匍匐在历史的夹缝里,依然如同他们的先辈们那样目光如炬,但不再是这个王朝的雷与电。他们默默地承受着历史的浩荡,虽然竭尽全力,却再也没有办法给这个王朝带来微澜。这样,锦衣卫一步一步彻底退到了历史的背后,直到今天,以致我们在史书上所能够看到的,也只有锦衣卫这个神秘组织的浮光掠影。

1.游戏大王明武宗

明武宗朱厚照在少年时代怎么看都像是一个英明的皇帝,他好学,“晨起坐讲,席则移时,至午又然”,且知礼,“讲官退,必张拱致敬,作揖送状”。这分明就是个知书达理的好孩子,谁看了不觉得以后是个仁善之君啊,“讲官”肯定想以后给朱厚照当官的人可有福了。可是这个世界上就是偏偏很少有绝对的事儿,“七岁看大,十岁看老”不一定就对,朱厚照在当上皇帝以后,并没有继续发挥他知书达理的好习惯,反而在太监们的引导下让他热爱运动、游戏的天性得到充分发挥。

恶作剧也是朱厚照的最爱,他时常带着一只狗和一只猴子去奉天殿,把猴子放到狗的背上,然后点燃鞭炮,看着狗和猴子吓得在皇宫里四处乱窜。说实话,即使是最爱玩游戏的人,看着朱厚照皇帝这样的做法也会觉得无聊透顶,但是朱厚照偏偏就是乐此不疲。倒是威严的皇宫因此多了一些轻松和欢乐,不再那么沉闷了,从这一点来看,朱厚照皇帝应该是起到了活跃气氛的作用。

俗话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朱厚照也深明此理,所以他经常带着大臣们一起游戏,而处理政务的事儿似乎不再是他的主业,干脆就都交给了自己的心腹太监刘瑾。刘瑾是朱厚照最为信任的八个太监之一,当时人称这八个太监为“八虎”。正德元年(1506年)十月,外廷大臣纷纷上书要求处决“八虎”,刘瑾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力挽狂澜,从而获得了朱厚照的宠信。

刘瑾得到朱厚照宠信之后,就力主重新开设西厂,于是西厂又一次登上了历史舞台,“八虎”之一的谷大用提督西厂。正德三年(1508年)六月,司礼监的掌印太监李荣被逐出司礼监,刘瑾终于成为了实际上的第一太监。

太监们又一次开始搅动明朝政局了,而这个时候的锦衣卫们只有冷眼旁观的份儿。

可是锦衣卫里也并不都是对政治漠不关心的人,也有人在想方设法地亲近明武宗,比如锦衣卫都督同知于永。于永是西域人,在锦衣卫里属于二把手,从三品,但是与锦衣卫的一把手指挥使钱宁相比,他显然更有抱负。

明武宗朱厚照在正德元年(1506年)就册封了皇后,随后又册封了妃子,但是却日日在豹房里与小太监们嬉戏,不怎么亲近女色。这时候别人不急,朱家的太后太妃啊可就开始急了,生怕朱厚照和太监们待的时间久了对异性没有了性欲可就麻烦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宗接代可不是小事啊,更何况是血统尊贵的皇室。

老人家们手足无措之际,这位锦衣卫都督同知于永站了出来,他先是利用游戏接近明武宗,接着就开始引导明武宗接近异性。在于永接近了明武宗以后才发现,明武宗不是不喜欢异性,而是渴望能寻求一些平常没有的刺激。于永在摸清了朱厚照的性癖好之后,就对朱厚照说,咱们中原的女人确实不好看,西域的女子肌肤白皙润滑,才真的是有味道。朱厚照果然如于永教唆的那样,传旨从一个姓吕的都督家中索取了擅长西域歌舞的女子十二人,迎入大内,日夜歌舞嬉戏。

好了,皇上的性取向问题解决了,后宫的老太太们算是多少缓了一口气。可是天天和西域女子们嬉戏的朱厚照又感觉天长日久缺少刺激了,如果是一般人,肯定会想点儿别的方法,可是我们这位于永同知就是有“大义灭亲”的勇气和魄力。于永又对朱厚照献计,让他召西域籍功臣的女眷进宫,声称是教授宫中侍女练习西域歌舞,实则却是选择貌美的就自己留下了,朱厚照实在是明朝最荒唐的皇帝了。

虽然说锦衣卫对外廷朝臣的多次杀戮让很多很多臣子不满,而且也破坏了明朝的正常政治秩序,但是锦衣卫的大部分工作还是在皇帝授意下进行的,除去纪纲掌管锦衣卫时出现过因为私利而杀戮权臣的事件,其他时间锦衣卫都没有干预过国家的政权管理。而到明正德年间,锦衣卫都督同知于永,以及之后的锦衣卫指挥使钱宁和江彬对明武宗朱厚照的错误引导,加速了正德年间的纲纪败坏,最终使明孝宗“中兴之世”所取得的成绩都付诸东流。可以说,正德年间的锦衣卫系统开始真正遭到腐蚀和瓦解,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着明朝走向了不可挽回的衰败。

2.特务网络的爆棚

正德四年(1509年)十月,刘瑾奏请明武宗设立了内办事厂,又称内行厂,刘瑾亲自担任内行厂的提督。当时东厂和西厂没有厚此薄彼一说,两边都竞相下去侦缉,全国到处都是太监和番子,人民群众都得提心吊胆地过日子。东厂和西厂就已经很可怕了,但是刘瑾的内行厂更加可怕。

凡是北京城里当时的无业游民,全被内行厂的人驱逐出京;守孝的寡妇都得找人出嫁;停灵还没有下葬的死人,全部都火化,把骨灰随随便便就处置了。刘瑾的这些举措让京城里立刻就炸了锅了,差一点儿还引发了暴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