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锦衣卫
17062900000023

第23章 秘密警察的AB面(4)

除此以外,朱骥在锦衣卫的历史上所作出的最卓越的贡献,就是他改革了锦衣卫“诏狱”里的刑具。当然,与其他的锦衣卫指挥使发挥想象力将刑具不断推向残忍的巅峰不同,朱骥则是去除一些过于残忍和变态的刑具,这尤其体现在朱骥对“诏狱”里最出名的刑具刑杖的改革上。朱骥之前锦衣卫所使用的刑杖,大多又粗又重,有的刑杖还是金属制作的,所以很多犯人根本受不了几下就归西了。朱骥认为刑杖只是“逼供”的手段,而不是用来杀人的,所以他将原来的“巨型”刑杖的规格缩小了,换成了较轻的刑杖,这样打下去虽然打得多了也会让犯人皮开肉绽,但是一般都不会伤人性命。当然,作为国家的暴力机构,朱骥要是把刑杖改得连人的皮肤都打不破,那锦衣卫也就不是暴力机构,而变成按摩院了。

正统十四年(1449年)十月,瓦剌兵临城下,时已任兵部尚书的于谦面对强敌沉着应战,与敌军战五天五夜,终于打败了来犯的敌人,迫使瓦剌退回塞外,使明朝转危为安。

去除掉了瓦剌对于明朝政权的威胁,明朝的统治者终于开始忙活着重新巩固统治、恢复建设了,这个时候的锦衣卫却没有闲着,依然在清扫剩余的不安因素。同时,伴随着国家政局的逐渐稳定,战时好多趁机大发战争财的朝臣和商贾们成为了锦衣卫新的侦办对象,而由于政治争斗的持续存在,很多朝臣利用与瓦剌的战争排除异己,锦衣卫的工作忙得不可开交。但是朱骥丝毫不敢马虎大意,朱骥断案以公正严明著称,在锦衣卫有“青天”的美称,在这段时间里,锦衣卫的“诏狱”不再成为地狱的代名词,而意味着法制和真相。朱骥也因此成为锦衣卫历史上以断案严明而著称的锦衣卫指挥使。

在严格治狱的同时,朱骥也很注意对锦衣卫官员的选拔和任用,凡是选拔进入锦衣卫的,几乎都是清正廉明的人,朱骥觉得这样才能达到“上行下效”的效果。所以在朱骥之后,袁彬接任锦衣卫指挥使时,锦衣卫的管理有条不紊,虽然中间有卢忠、逯杲和门达把锦衣卫搞得乌烟瘴气,但是由于袁彬和牟斌的治狱,使锦衣卫在这一时期里,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杀戮。

从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朱骥掌锦衣卫开始,锦衣卫开始了一段与众不同的岁月,正是这段时期,体现出了锦衣卫另一方面的历史价值。

2.“夺门之变”和牟斌上位

瓦剌军在被于谦击退以后,军中的厌战情绪开始滋生并且扩散,而也先也因为和脱脱不花、阿剌知院分赃不均而产生了矛盾,也先见内部已经有分裂的迹象,而明朝那边在于谦的带领下已经重整旗鼓,料想攻下北京已经是不可能了,于是就有了求和的念头。

景泰元年(1450年)六月,瓦剌派遣使者来到北京,表示愿意把明英宗归还给明朝,希望停止交战。朝臣们一听当然高兴,总不能让明英宗在敌营里过一辈子吧,于是纷纷上疏请求景泰帝派使臣去把明英宗接回来。这下景泰帝可着急了啊,自己本来就是个“半路出家”的皇帝,这要是把明英宗接回来,他再抢了自己的帝位怎么办?景泰帝哭丧着脸对朝臣们说:“我本来不想当皇帝,当时就要推辞,是你们非逼着我当的啊!”景泰帝的意思就是,难不成你们当初把我推上龙椅,现在又要把我推下去不成?这个时候主持大局的于谦站了出来,说:“皇上你别怕,现在你是皇上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了,皇上可不能说换就换,你就放心吧!咱们要接回太上皇帝,那是按照礼数来的,你总不能把你哥哥扔到塞北给瓦剌当俘虏当一辈子吧!”听了于谦的话,景泰帝心里的一块石头才算落了地,于是就派人去和瓦剌的使臣谈判,最后把明英宗给接了回来。虽说是给接回来了,但是景泰帝还是心里害怕,所以就把明英宗安排在了南宫,实际上就是把明英宗“软禁”了。

软禁了明英宗以后,景泰帝手头上还有一件棘手的事情,就是关于立太子的问题。因为此前的太子是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深,可是明英宗已经不主政了啊,如今是景泰帝的天下,他总不能自己当了几年皇帝再把位子还给明英宗的后人吧!于是他就想办法强迫朝臣们同意改立他的儿子朱见济当太子,朝臣们同意了以后景泰帝很高兴,就给臣子们都加官进爵,并给了双份的俸禄。朝臣们大多装样子推辞一下也就欣然接受了,只有于谦再三推辞,就是不想接受景泰帝的关怀,这让景泰帝很不爽,逐渐失去了对于谦的信任。于谦渐渐被疏远,那边朱骥的日子也就不好过了。

明英宗被软禁后,心里仍然不安稳的景泰帝就下令锦衣卫大肆查访仍然在支持明英宗登基的朝臣和民众们,景泰帝害怕拥护明英宗的人会危及他的帝位,所以要求朱骥务必要严办。可是朱骥并没有照着景泰帝的意思做,他只是将罪犯关在“诏狱”里,并没有施以严刑,也没有要那些人的命,甚至有的人朱骥觉得无罪,就给释放了。事情让景泰帝知道了,心想看来于谦家的人都靠不住了,就把朱骥锦衣卫指挥使的职衔给撤掉了,让卢忠当上了锦衣卫指挥使,结果卢忠上任不久就碰上了“金刀案”,案件扑朔迷离,卢忠也被逼疯掉。景泰帝被逼无奈,只好让朱骥再次治狱。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发动“夺门之变”,拥明英宗复位,当日于朝堂上就逮捕了于谦,朱骥也在此时被捕入狱,逯杲继任锦衣卫指挥使。明英宗其实本来不想杀掉于谦,可身边的人使劲撺掇,最后还是杀了于谦。于谦的长子于冕夫妇、义子于康夫妇和女婿朱骥夫妇被发配往龙门卫(今河北赤城县)。天顺三年(1459年),朱骥征得明英宗的同意,送于谦的灵柩回到故乡,葬于西湖三台山。

朱骥的继任者逯杲可不是一人独揽锦衣卫,因为他的身边还站立着天顺朝最出名的锦衣卫袁彬。逯杲不仅公然索贿,胡乱治罪,而且还是个“双料间谍”,既向曹吉祥提供明英宗的情报,也将曹吉祥的情报提供给明英宗,最终导致了曹吉祥的计划破产,曹吉祥的嗣子曹钦发现后把逯杲一刀就给砍了。之后的门达又把锦衣卫搞了个乌烟瘴气,把袁彬排挤到了南京去养老,还滥杀无辜,后来明宪宗一登基,就把门达流放到广西去了。门达被流放之后,袁彬又被明宪宗请了回来主持锦衣卫,后来万氏当上了贵妃,争宠于内宫。万贵妃有个弟弟很不争气,什么都不会,天天无所事事,万贵妃就缠着明宪宗给她弟弟找工作,明宪宗没有办法,就把万贵妃的弟弟万通提拔成了锦衣卫指挥使。

万通是个十足的酒囊饭袋,身无长技还喜欢拿他姐姐的身份出来欺压别人。直到明宪宗过世,明孝宗登基,万氏一族的兴盛才算烟消云散。

牟斌就是在明宪宗末年加入锦衣卫的,作为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正直无私的年轻人,牟斌把朱骥和袁彬树立成了他人生的坐标,他立志改变锦衣卫在世人眼中的形象。当然,牟斌刚加入锦衣卫的时候谈到这些都为时过早,作为一个基层的锦衣卫,怎么可能有能力改变锦衣卫的形象呢?牟斌需要做的,就是勤勤恳恳地好好工作。所幸随着明孝宗的登基,整个明朝的风气都开始有所变化,明孝宗是一个以个人的性格和生活来影响时代发展的人,而他在选择朝臣上也以要求自己的传统规范来作为选择朝臣的标准,因此,很多恪守传统道德的人得以被重用。

正是因为当时弘治朝的整个风气被明孝宗所带动,才不至于让牟斌这样的人才被埋没,耿直刚正的牟斌很快就从一名普通的锦衣卫变成了锦衣卫的管理层人物。伴随着“弘治初政”的到来,司礼太监怀恩开始物色锦衣卫指挥使的人选了,在明朝历史中,怀恩是有名的正直的宦官之一,“一时正人汇进,恩之力也”,说的就是怀恩善于相面,很多正直的朝臣都是经他推荐的。经过怀恩的长期观察,认定了牟斌的人品和能力之后,弘治朝的锦衣卫指挥使就走马上任了。

3.牟斌救助李梦阳

与朱骥仁厚治狱时于谦所营造的外部背景相似,牟斌在治狱初期,正是“弘治中兴”开始的阶段,明孝宗不仅办事严明,而且勤政,使明朝从成化间的混乱中恢复过来。加之牟斌本人仁厚刚正,使弘治年间锦衣卫的治狱真正做到了公正和仁厚。牟斌对待关押在“诏狱”里的罪犯都很人道,而所有的案件都要求必须清晰无误,凡是有疑点的都必须收回刑部重新审理,在处置宦官李广和蒋琮时,锦衣卫也提供了足以置二人于死地的罪证,可以说,弘治朝的锦衣卫才真正发挥出了锦衣卫促使国家正常前进的功能。

明孝宗的后宫生活与古代所有的封建帝王都大相径庭,他从来没有册立过一个妃嫔,明孝宗一生都只与皇后张氏过着一般人家一夫一妻的生活。与杨玉环的“三千宠爱于一身”相比,这位张皇后才真正是做到了实至名归。明孝宗虽然对臣子要求严格,可毕竟自己只有这么一个婚姻伴侣,所以对张皇后家的人还是要宽松些的,能睁一眼闭一眼的事情也就不再追究了。

张皇后的弟弟寿宁侯张鹤龄,平时游手好闲,也不务正业,经常还唆使张皇后向皇上要点儿田地什么的,时常还出去惹是生非,反正上面有张皇后顶着,张鹤龄多少就有点儿有恃无恐了。

可是明孝宗毕竟培养了弘治朝的风气,只要有人看不惯了就会上奏,当时著名文学家李梦阳正担任户部郎中,张鹤龄为非作歹,却恰好撞在了李梦阳的枪口上。李梦阳看到铁证如山,回去就参了张鹤龄一本,说他欺压乡里、抢占农田、为非作歹。

张皇后和明孝宗的关系多铁啊,奏折刚刚落到明孝宗的手里,张皇后就知道这事儿了。张皇后就去跟张鹤龄说了,张鹤龄抓住奏折中“陛下厚张氏”这一句大做文章,诬蔑李梦阳对张皇后大不敬,居然最后要让明孝宗治李梦阳死罪。

张鹤龄虽然是张皇后的弟弟,可是他说话毕竟不是那么有分量,因此这个时候就得张皇后出马了。张皇后呢,其实也不是个不知书不达理的妻子,但是无奈张鹤龄的唆使,再加上家里人都站在张鹤龄那一边——毕竟满足了张鹤龄的利益也就是满足了张氏集团的利益,所以张氏家族的人都支持张鹤龄。张皇后迫于无奈,只能到明孝宗面前去一哭二闹,明孝宗只好让锦衣卫把李梦阳抓进了“诏狱”。

如果是换了其他的锦衣卫指挥使,对于李梦阳这种得罪了皇亲国戚又没有多少身份背景的人,大概早就随便用几样“诏狱”里的刑法给“发落”掉了。可是牟斌不同,他早就听闻过李梦阳的名声,而且对于李梦阳为什么会被抓进“诏狱”的前前后后基本上都明白,李梦阳被抓进“诏狱”以后,不仅没有受一点儿罪,还受到了牟斌贵宾级别的款待。牟斌让锦衣卫们收拾了一间干净些的牢房,把李梦阳安置进去,不时地还带着酒肉进去陪李梦阳谈谈心、聊聊天。

张皇后似乎忙着处理别的事情去了,明孝宗觉得风声过去了,就找来了牟斌,问他李梦阳现在在牢里怎么样了,牟斌就说李梦阳现在好吃好喝的,不仅没有掉一斤肉,还比进去以前白白嫩嫩得多了。明孝宗表扬了牟斌几句,就说李梦阳也休息够了,还是把他放出来吧!

李梦阳从“诏狱”里出来以后,依然跟张氏家族对着干。张鹤龄一看,这哥们儿不仅没有受一点儿伤害,而且进一趟“诏狱”似乎还胖了,立刻去找张皇后,说这次咱们得来点儿狠的,把他置于死地,永不得翻身。张皇后又被家里人教唆一番,跑到明孝宗那里哭哭啼啼起来,这次明孝宗可不耐烦了,他生气地说:“你们这些人分明是想让我把李梦阳弄死嘛!可是我怎么能够就为了你们几个人而把帮助我治理国家的人除掉呢?”这话说得再明白不过了,相比较我朱家的江山你们那点儿小利益根本不算事。张皇后一听皇上生气了,吓得赶紧退了出去,回去让娘家人都收敛点儿,别看咱们是皇上的亲戚,要是皇上发怒了咱们也免不了脑袋搬家。

牟斌不畏惧张氏家族的权势,公正治狱,在狱中照顾如李梦阳这样的罪犯,得到了朝臣们的赞扬,锦衣卫在牟斌治狱期间,让朝臣和民众们印象深刻的,不再是“恐怖”和“血腥”,而是“公正”和“仁厚”。作为颇受争议的国家暴力机构,并不是明朝的所有皇帝都对锦衣卫情有独钟,如建文帝、明仁宗、明宣宗、明孝宗等主张在管理国家上施行“仁”政的君主,都试图打压甚至有过取缔锦衣卫的计划,但正是因为在锦衣卫的历史中出现了朱骥、袁彬、牟斌这样的锦衣卫管理者,使锦衣卫始终在明朝的政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而不管是昏庸的皇帝还是杰出的皇帝,都没有办法失去锦衣卫这个对他们胃口的工具。

可是明朝的衰败已经是无法阻挡了,牟斌的仁厚治狱也并没有维持太长时间。明孝宗去世以后,继位的明武宗宠信宦官刘瑾,刘瑾把持朝政,排挤所有反对他的官员。刘瑾最初执政的时候,反对派的势力很强大,他用粗暴的方式打压反对派,将大批大批的臣子们送进锦衣卫的“诏狱”。牟斌毕竟只是锦衣卫的指挥使,没有办法违背刘瑾的命令,只好尽自己所能地照顾好这些含冤入狱的朝臣们,不对他们用刑,而且还尽量改善伙食。

有一天刘瑾到“诏狱”视察工作,一看自己的死对头们不仅都没有被折磨死,而且还都越发白胖了,精神状态比在牢狱外面的时候还好。刘瑾找来看管“诏狱”的锦衣卫一问,方才知道是牟斌在后面搞鬼,刘瑾就下令把牟斌抓了起来。你不是不愿意给这些朝臣们施用“诏狱”的刑法吗?好的,那么我就让你牟斌去尝尝“诏狱”刑具的滋味。被严刑酷法一顿“招呼”的牟斌最终死在了自己曾尽力经营的锦衣卫牢狱里。

四、骆养性的传奇人生

骆养性的传奇就是锦衣卫最后的传奇,更像是锦衣卫故事中的一段“补遗”或者“后续”,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日子和苟且偷生的乱世生涯组成了骆养性人生的脉络,也构成了末代锦衣卫的脉络。当年迈的骆养性在江浙温润的气候里,在摇椅上最后一次闭上他的双目,两百余年锦衣卫的历史彻彻底底地画上了最后的句号,在锦衣卫的身后,在骆养性的身后,人们记住的,除了那些刀光剑影、血肉横飞,还有难以诉说的明争暗斗,长夜的寂寥和明月下的风雪,到最后,都融进了江南的一场烟雨之中。

1.立志“中兴”的崇祯帝和仕途坎坷的周延儒

天启七年(1627年),明熹宗朱由校的生命走到了尽头,而这个时候明朝的大权依然在“九千岁”魏忠贤的手里,魏忠贤和客氏左右着朝政。八月,明熹宗去世,明熹宗的弟弟、信王朱由检继位,年号崇祯。朱由检继位时的明朝已经江河日下,由于多年被魏忠贤等阉党为害作乱,已经千疮百孔,而当时登上帝位的朱由检刚刚十七岁,面对内忧外患,他承担着前所未有的责任和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