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锦衣卫
17062900000008

第8章 锦衣卫的第一次兴覆(7)

刚刚凭借锦衣卫把胡惟庸和一众谋臣杀了个干干净净,锦衣卫挂牌也就四五年时间,皇上怎么就要取缔锦衣卫的刑狱啊?虽然百思不得其解,百官们还是一起来看焚烧“诏狱”刑具的仪式了,朱元璋面对这群臣百官,让锦衣卫们把“诏狱”里的变态刑具一股脑儿取了出来,堆放在一起。

当时应天城的血腥气还没有散尽,土地里依然泛着微微的死尸味道,朱元璋高举着火把,告诉他的臣子们,他后悔了。

他从来没有想过他该不该杀人,为了明朝的千秋万代有谁是不该杀的!他只是觉得“诏狱”里的刑法确实太变态了,毕竟这种爱好不是谁都有的,大部分的臣子们都是知法守法的,心态比较正常,接受不了太刺激的想法。朱元璋非常诚恳地表达了他的歉意,含糊地表示了他不应该放任锦衣卫发明这么变态的刑法,让好多人在担心自己是不是惹恼了万岁爷的同时,还怕自己万一进了“诏狱”会经历怎样的待遇,这样久而久之恐怕就没有人敢来给明朝当公仆了。

我们需要一个健康积极的大明王朝,不需要一个梦魇环伺的大明王朝!我们需要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的大明王朝,不需要一个人民提心吊胆的大明王朝!在一番让所有朝臣感动得饱含热泪的煽情演讲之后,朱元璋皇帝高高地将手中的火把抛起,点燃了那些充满着恐怖气息的“诏狱”刑具。所有的朝臣都把视线集中在了熊熊火光之中,而朱元璋则开始悄悄环视他的朝臣们,好了,他们似乎真的有些安心了,他们似乎真的感觉到了一点儿轻松感。朱元璋意味深长地暗自笑了笑。

不久,被关押在锦衣卫“诏狱”里的所有犯人,都被转到了刑部的大狱里,朱元璋对外宣称锦衣卫从此以后不再有私自关押犯人的权力了。刑部大牢毕竟是有刑部的人压着,不像原来锦衣卫的“诏狱”,只要把犯人投放进去,任何人都不能过问,只有皇帝一个人才能干涉锦衣卫行事。

就这么说吧,关进了刑部大牢,你至少还能通过某些渠道知道犯人在里面的情况,而且刑部的人下手毕竟还知道轻重,不会不经上报刑部的高级官员就直接将犯人折磨死。要是进了“诏狱”,除了皇帝谁都不能够过问,是人是鬼,还是被拆成几块了,除了朱元璋和锦衣卫恐怕没有谁能够知道。

在焚烧刑具以及取缔“诏狱”之后,满朝文武们以为可以松一口气了,至少,“诏令”不会再和催命符画上等号了。可是,焚烧刑具、取缔“诏狱”并不等于限制锦衣卫的职权,并不等于让锦衣卫恢复成单纯的仪鸾司,并不等于朱元璋真的准备让锦衣卫“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在这之后,锦衣卫确实“安静”了一段时间,朱元璋似乎也不再急于杀戮开国功臣了。应天城的刀光血影在人们的记忆里渐渐被淡忘了,锦衣卫似乎又沦落成了不务正业的仪鸾司,在好多官员眼里,他们开始觉得锦衣卫似乎就是朱元璋专门为了对付胡惟庸才建立的,毕竟这个人可不是那么好对付的,即使是皇帝也会有几分忌惮的吧?所以专门设立个部门对付胡惟庸也说得过去。而随着胡惟庸和李善长的死,锦衣卫又回到了那个无所事事的状态。

有人放松了,就会出现松懈,就会忘乎所以,朱元璋深信只有这样才可以测出臣子们的忠心。果然,日后蓝玉案的案发让朱元璋为自己当日的决定感到庆幸。而臣子们是否忠心,主考官就是在刑具被烧、“诏狱”被取缔之后非常低调的锦衣卫。主考官是锦衣卫,最后出来处理不及格的官员的人当然也是锦衣卫,除了朱元璋亲自经营的锦衣卫,还有谁能得到朱元璋的信赖呢?当年的刘基、李善长不能,如今的满朝文武就更没有人能了。

“胡惟庸案”案发之前,锦衣卫办案主要凭借着仪鸾司这张羊皮,而在锦衣卫走到阳光下以后,朱元璋再想故技重施,就必须要适当地改变锦衣卫的结构,因此,与其把焚烧刑具和取缔“诏狱”说成是欲盖弥彰,不如说是朱元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一条妙计,因此让人们忽视掉锦衣卫,然后那些自觉性不高的臣子们就会放松警惕,有些臣子们就会暴露出自己居功容易自傲的性格,果然,又一个结党营私的典范蓝玉冒出了头来。

于是,到“蓝玉案”案发,锦衣卫又站了出来,这次是一场疾风骤雨般的屠杀,几乎是在转瞬之间,朝臣们就发现和自己同朝办公的换了几个人,而有的朝臣则还没有搞清楚怎么回事,就被手持诏令的锦衣卫们带走了,随后可能连当天的落日还没有来得及看就脑袋搬家了。

说朱元璋是认识到了“诏狱”里的刑法太变态了,所以才缩减了锦衣卫的权力根本说不过去,别忘了朱元璋的“剥皮实草”可比这些个变态刑法要变态多了,一生以用刑出名的朱元璋怎么可能忽然生出这样的恻隐之心呢?

在“胡惟庸案”之后迅速削减锦衣卫的权力,主要应该是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朱元璋的多疑所致,锦衣卫这样的权力确实有膨胀的危险;二就是朱元璋是在为下一次的活动作铺垫,不剔除掉明朝外廷里所有的刺,他怎么放心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交给继承者呢?

2.朱元璋对锦衣卫的限制

朱元璋终于感到应天城的秋天来得越来越早了,“胡惟庸案”后修订的《昭示奸党录》和“蓝玉案”后的《逆臣录》还放置在他的书房里,如今他已经不像前几年那么经常翻看它们了,锦衣卫提供上来的多是一些无关痛痒的小事,官员们老实多了,更关键的是在朱元璋眼里,能威胁到明朝统治的“硬刺”基本上都已经拔光了。

是什么时候开始又会时常想起戎马征战的日子的呢?朱元璋已经记不得了,他的记忆和他的视力一起开始模糊了。

我们不能不在这里作上述这样的描述,因为他老了,英武如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都不得不面对衰老,朱元璋也逃不掉。人越老的时候,就越会感觉到孤单的可怕,即使是皇帝也不可能不面对死亡的逼近。

他想把自己对死亡和王朝的忧虑向别人倾诉,可他的爱人和兄弟们都已经死去了,他的孙子虽然文弱却有着自己的心思。他感到皇宫的空旷和只属于王者的凄凉,他再次打开《昭示奸党录》和《逆臣录》,已经不再是为了搞下一次的肃清运动,更多的是想弥补一下自己日渐残缺的记忆。那是一堵久经风尘的墙,墙上的蛛丝马迹总是需要暗示才能够想起。

那是多么冗长的两份名单,有些名字朱元璋甚至一点儿记忆都没有,他以为那是他曾经的心腹或者发小,于是他叫来老迈的锦衣卫,让他们告诉他每个名字后面的隐情,到这时他才发现,曾经亲自把一个个名字烙在鬼门关的“生死簿”上的锦衣卫们,对很多名字也陌生得无从说起。这犹如一道晴空闪电,给了朱元璋老人当头一击。

还有什么人让他不放心呢?

开国的功臣多已不在人世,他的皇孙太子朱允炆长于文治,他的儿子燕王朱棣长于武功,还有什么让他放不下心呢?

那就是他一手调教出来的锦衣卫了!

他怎么可以那么信任锦衣卫呢?连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刘基、李善长、胡惟庸他都信不过,他怎么能把决定生杀大权这样的事情交给锦衣卫呢?

他们终究是人,不可能是只听命于他的机器,数以万计的罪犯中,有哪些是真正应该死在他的屠刀下,而又有多少是冤魂呢?权力,朱元璋感觉到久违的芒刺感又在背上发作,没有谁可以分享明朝皇家的权力。朱元璋不怕杀错人,“宁可我负天下人,天下人焉可负我”,他笃信这是古往今来铁一般的成王之道,他怕的是别人来谋取、利用他拼杀来的权力。胡惟庸不行,蓝玉不行,锦衣卫更不行!

当他扫视着跪在两旁的锦衣卫们,他开始害怕了,未来是否有一天,这些人不用看他的眼色就可以对朝中任何一个人掏出“诏令”。他朱元璋在世,或许还可以拥有足够的威信震慑他们,而他那仁厚的孙子朱允炆呢?想到这里,朱元璋陡然惊出了一身冷汗,这真是拔掉了旧刺,却成就了新芒啊!险些就铸成大错,还好,在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就颇有“远见”地焚烧掉了锦衣卫的刑具,收缩了他们在军队和牢狱方面的权力。

可是,就这样把锦衣卫一笔抹掉吗?

不可以,不管怎么说,这是他几十年辛苦经营出来的特殊部队,他们终归是他手中对外廷管理最得力的工具,与其把他们抹去,不如把他们捆绑得牢固一些,让他们永远屈服在他的权力之下。于是,在开国功臣被屠戮殆尽、外廷威胁基本上得以肃清的前提下,朱元璋开始有步骤地逐步削弱锦衣卫的职权。

朱元璋因此专门再次申明,从此以后一切案件交由朝廷的三法司审理,内外刑狱公事不再由锦衣卫处理。虽然只是简单的几句话,但是朱元璋由此却将锦衣卫的职权束缚住了,同时,他不再要求锦衣卫去办理任何案件了,不再像“胡惟庸案”后那样“挂羊头卖狗肉”了,他要实打实地削减锦衣卫的职权。

对于锦衣卫送上来的小报告,他也不再一股脑儿地受理,而是商酌地看,凡是案件都不会一律重办。其实一旦把办案和刑狱的权力从锦衣卫手里摘除掉,只剩下个打小报告的小权力在手里,锦衣卫已经基本上是被关了“禁闭”了。这个时候的锦衣卫,才是真正的“仪鸾司”,除了打打小报告,真正无所事事了,阴暗潮湿的“诏狱”不知不觉也成为了老鼠和蟑螂的乐园。

在晚年,朱元璋更加意识到了自己当初对功臣屠戮的残忍,在临死之时,朱元璋在自己的遗诏中说:“朕膺天命三十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微寒,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在客观评价自己一生的同时,也劝诫自己的继任者千万不能效法他严刑酷法、杀戮功臣的做法。

而善于察言观色的锦衣卫,早已经从这里意识到了自己的利用价值在短时间内已经不存在了,幸好他们不是“走狗”,没有面临“烹”的下场,作为朱元璋一手制作出来的“良弓”,他们只是被暂时“藏”了起来。这就像是“胡惟庸案”以后他们短暂的沉默一样。这个王朝缔造了他们,就一定会让他们饱受沉浮。

但是他们不用担心,因为朱元璋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儿子燕王朱棣的野心,人之将死,总是更容易看得透彻些,他更加担心起他年幼的继任者了,所以才有了民间那段“莫击燕,击燕必高飞,高飞上帝畿”的流言,不论朱元璋在他弥留之际是否把这句话告诉给了他的孙子,但是这场夺嫡之争的无可避免,相信他已经预料到了。

当朱元璋看着那些锦衣卫的器具在火焰中熊熊燃烧的时候,他并不知道,他虽然湮灭了那些臣子们的逆反之心,却点燃了他的儿子——燕王朱棣心中那不灭的帝王之心,冥冥之中也给了锦衣卫们死灰复燃的机会。

3.锦衣卫的蛰伏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七十一岁,这一年的五月他病倒了,然而即使在重病里他依然坚持处理政务,事必躬亲,在这样支撑了三十天以后,终于平静地死去。

朱元璋去世六天后,被葬于南京钟山南麓的孝陵,谥为“圣神文武钦明应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庙号“太祖”。朱元璋去世不久,皇太孙朱允炆继承了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