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长河风·文汇集
17064800000017

第17章 读不懂的汉字和“哑巴”英语

曾经在南方周末上读到了一篇《现代公民如何弘扬“汉语文化”》,该文谈到“文化”应该是一个民族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一直有的,而其他民族却没有的东西,而汉语则可以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的代表。

就“语言教育”来说,我们现在的人常用的是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就是高、初中学过一些,到现在读起古文、诗词还是觉得费劲,成了部分中国人读不懂的汉字;英语从初中开始学习,也十几年了,到现在好多学生还是“哑巴英语”,看得懂英语文章,而说起来困难。我们的教育也确实是有问题,古代汉语和英语的学习都要有新的方法才好!

我个人感觉“古代汉语”是非常重要的,它有着独特的表达能力,凝练而又含义深刻。最重要的是学好古代汉语才可以读懂古书,直观地、感性地了解国学文化。“古代汉语”如果学得不好,实在是中国文化的断割。电影《英雄》中有一个场景,秦军进攻赵国的城池,在箭雨中,老夫子带领学生练习赵国书法,他说:“秦军的箭再强可以亡我们的国,占我们的城,但是却灭不了赵国的字。”说明文字实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的表现和记录。如果古代汉语学得不好,那么我们就只好做一个永远用“二手货”的人,或者是一个总吃别人嚼过的东西的人。《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好多人都没有通读过,当然我也没有全读,但觉得有必要读,而且应该列入学校的教学大纲。《大学》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句子岂不是字字珠玑吗?所以古代汉语应该好好地学,认真地学,不然好多古书我们就读不懂,只能读别人直译过来的二手资料而缺少直观的感受!

接着再来说说“哑巴英语”,从初中、高中再到大学,我们学了近十年的英语,有的时间更长,可到头来还是不敢用英语对话交流,为什么呢?我们一上学就讲“语法”,缺的就是实践和应用!在《季羡林谈读书治学》——《汉语与外语》一文中,谈到学习外语的方针是:需要和有用。谈到外语教学法国与国之间的差别。说中国是慢吞吞地循序渐进的,学了好久,还不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读原著。而在德国,正好相反。他举了个例子,说一个人学习俄文,教师只教他念了念字母,教了点名词变化和动词变化,立即就让他们读果戈理的《鼻子》,他们天天拼命查字典,苦不堪言,然而学生的主动性完全调动起来了。一个学期就念完了《鼻子》和一本教科书。所以,我们的英语教学要强调实践和应用!英语作为一种国际交流工具,是十分有必要掌握的。

总的来看,除了掌握用好现代汉语,学好古代汉语和外语都应有一定的方法。古代汉语关系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英语或者说外语关系到对国际文化以及国际大背景下对中国的认知。

原载2008年7月16日《华夏能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