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108影响人类的重要战争
17066300000057

第57章 建立大帝国的“狂想”(1)

——第五次中东战争

第五次中东战争,是指以色列对黎巴嫩和巴勒斯坦进行的大规模的现代局部侵略战争。

1971年,巴勒斯坦游击队在约旦受挫后,主力转移到黎巴嫩和叙利亚,在那里建立了补给、训练基地及指挥机构,并不断从这些基地出发,继续打击以色列军队。巴游击队从黎南部进入以色列境内活动,经常引起以色列对黎巴嫩的报复,也引起黎、巴关系紧张,使黎长期处于内乱之中。以阿拉伯威慑部队名义进驻黎的叙利亚军队,也同黎的马龙派民兵有矛盾。以色列利用这一不稳定局势,一直在筹划对黎发动一次大

规模的入侵,企图根绝巴解放游击队,把叙利亚赶出黎巴嫩。

20世纪80年代的“火药桶”

1982年6月3日,英大使被数名已被巴解组织开除的恐怖分子暗杀。以色列立即以此为借口,24小时内连续出动大批飞机,对黎巴嫩首都及其他地区巴解组织的据点和难民营进行了60次大轰炸,并进行了大规模的炮击,造成500人伤亡,揭开了这场侵略战争的序幕。入侵前,以军前线最高军事指挥人员早已进入作战指挥所,具体组织与制订了代号为“加利利和平行动”的军事计划。

6月6日黎明,以色列国防部长沙龙和总参谋长埃坦进人加利利山区松林的地下作战室。中午,以侵略军先头部队20000多人在飞机、大炮、炮艇和200多辆坦克掩护支援下,气势汹汹向黎推进,顺利通过了联合国部队控制区和哈达德少校所率领的民兵控制区,进入黎的南部地区。接着,以色列后续部队10万人也陆续投入战斗。

在海空军的大力支援下,以地面部队进展出乎意料地顺利,每日均推进30至40公里。到9日,西路以军已攻到贝鲁特以南4公里处的国际机场;中路已攻至贝鲁特一大马士革公路的中段;东路则到达贝卡谷地南部。

在以军的进攻路线上,巴解的一些阵地和据点一个个被摧毁,巴解游击队总部所在地贝鲁特西区也处于以军的包围中,巴解游击队组织在黎的武装力量分散在各个孤立的据点、难民聚居的某些城镇和营地。游击队配有轻武器和少量重武器,战术技术性能也不先进,缺乏海空支援。但游击队并没气馁,顽强地依托工事和城镇、街区建筑同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尽管未能阻止以对黎南部的入侵,丧失了在黎南部地区的所有阵地和据点。但游击队也给以军严重的杀伤,毙伤敌千余人,炸死了以军副总参谋长、侵黎作战的总指挥亚当中将.

第五次中东战争最著名的是贝卡谷之战。黎东部靠近叙利亚边境地区,有一块南北走向的狭长谷地,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叙军地面部队的主力和防空部队,特别是萨姆一6导弹都部署在贝卡谷地与谷地相平行的叙黎边界附近叙一侧境内。以发动侵黎战争后,叙加强这一线的防御,防止以军把战火扩大到叙境内。萨姆一6导弹是苏制先进导弹,能够击中高度低于100米的低飞目标,它的瞄准器能自动搜索敌机,哪怕是超音速飞行的飞机。萨姆一6防空导弹曾使以空军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损失了一半以上的飞机。以军这次入侵黎,其中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就是摧毁这些导弹。

以军推进至贝鲁特一大马士革公路一线后,袭击了一些孤立的叙军据点,并从南、西两面对贝卡谷地迂回包围,施加军事压力。在贝卡谷地南端吉金地区,以军同叙军装甲旅首先交火。以方出动了美制M一60坦克和“战车式”坦克,叙方则投人苏制T一72型坦克,双方都有数十辆坦克被击毁。为了保卫导弹基地,叙紧急向该地区增派了3万多部队和6个萨姆一6导弹发射架,并在谷地南部隘口增加了5个营的守卫部队。

6月9日下午2时,近百架美制F一15、F一16以色列飞机,突然对贝卡的叙导弹基地进行轮番轰炸。叙军的苏制米格一21、米格一23战斗机当即升空迎击。双方在空中进行了持续一个多小时的激烈厮杀。

以战斗机在空战中大量击落叙机,除飞机本身的技术性能较优以外,在地中海沿岸活动的E一2C空中预警飞机起了重要作用。它直接监视叙飞机起降活动,并引导以战斗机在预定航线上截击叙机,使以军飞机在空战中取得有利地位。

以军之所以在短短的6分钟内就全部摧毁萨姆一6导弹发射架,那是因为以色列通过多次的侦察,已完全摸清了萨姆一6制导雷达的频率。另外,以军多次进行了近似实战的攻击演练,加强了多种电子干扰手段。战斗一开始,以机便在距离目标40公里处首先发射了“百舌鸟”式反雷达导弹,准确摧毁了叙军的侦察雷达,使这些导弹“成为瞎子”,成为以空对地导弹的猎物。

到6月13日,以军占领黎巴嫩领土约3000平方公里,摧毁了巴解游击队在黎南部的全部基地,消灭了巴解大量有生力量,缴获了巴解在黎南部的全部仓库。并将巴解总部机关2000人和武装人员5000人包围在贝鲁特西区及南部。

6月27日,联大第七次紧急特别会议通过决议,要求以色列立即停火,并无条件从黎巴嫩撤军。随后,以军以军事压力配合政治谈判,迫使巴解组织于8月12日同意撤离贝鲁特西区。

从8月21日至9月1日,巴解总部和游击队12000余人,先后由贝鲁特西区撤至约旦、伊拉克、突尼斯、叙利亚、阿尔及利亚、南也门和北也门8个阿拉伯国家;驻贝鲁特西区的25000名叙军士兵也于8月30日和9月1日撤往贝卡谷地。8月21日至25日,多国部队的法、美、意士兵分批抵达贝鲁特,执行监护巴解和叙军撤出贝鲁特西区的任务。9月10日至13日,多国部队也相继撤离了黎巴嫩。

9月15日,以军以黎总统贝希尔·杰马耶遇害为由,进驻贝鲁特西区。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9月29日,以军撤离,由多国和平部队返回贝鲁特西区维持秩序。但大批以军仍占据在此。经过长达5个月的谈判后,黎以签定了撤军协议。但叙利亚、巴解都反对这一协议,协议被废止。此后,以军单方面分批从黎撤军。

第五次中东战争,巴解伤亡3000余人,叙利亚军队伤亡1000余人。这场战争具有立体战、闪击战和速决战的显著特点,不论是从战略上还是战术上看,以军都获得成功。

通过这五次大规模的中东战争,以色列几乎占有了巴勒斯坦的全部领土和其他阿拉伯国家的部分领土,却无力使其阿拉伯邻国承认它在中东的永久合法地位。世界各国人民都希望阿以冲突早日和平解决。

1982年6月9日,以色列军队在一些无人电子侦察机上安装了雷达回波增强器,并突然飞临黎巴嫩贝卡谷地上空,模拟战斗机群佯攻,引诱叙军防空雷达开机,进而侦察核实萨姆一6导弹的技术参数和部署情况。叙军不知是计,大上其当,暴露了自己的导弹制导系统的部署位置、雷达频率和信号特征等。未待叙军反应过来,以军遂以90架美制战斗机,在施放强烈干扰使叙军导弹和雷达制导失灵后,飞抵叙导弹部署位置上空,仅用6分钟,便摧毁了叙军的19个苏制萨姆一6导弹连。

凌晨,东北面的海域上空,近百架飞机像蝗虫一般,遮天蔽日地向海岸扑来。他们没有攻击滩头,甚至没有向滩头阵地扔一颗炸弹,便直扑珍珠机场而去……

实力悬殊的较量

——美军入侵格林纳达

1983年10月25日,美国乘拉丁美洲国家格林纳达发生政变、政局动荡之际,纠集了7个加勒比海小国,对格林纳达进行了短促突袭的武装入侵。美军摧垮了格林纳达的军事抵抗及军事设施,占领了首都圣·乔治,推翻了其政府,并在8天内全部结束了战争。

“格林纳达”这个词,在西班牙语中是石榴的意思,这个美丽而又富于想像力的名字,据说是1498年哥伦布登上该岛时取的。格林纳达虽然是一个面积只有344平方公里的小国,却扼守着加勒比海至大西洋的航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美国一直在虎视眈眈地注视格林纳达这个“弹丸之地”。为入侵格林纳达,美国在军事上早就进行了一系列准备。首先进行战略侦察,加紧入侵训练。其次是密切注视形势发展,尽快做出决策计划。1983年10月19日,当格总理被杀、全国局势动荡之际,美国立即秘密地展开了进一步入侵准备。10月24日,里根签署了作战命令。行动时间为10月25日拂晓,代号为“暴怒”行动。入侵行动的总指挥官为海军上将麦克唐纳。

1983年10月25日凌晨,美军分别由巴巴多斯、格岛附近海域和国内的三个待运地点乘直升机和运输机,在海、空军航空兵火力支援下,从北、南两个方向对格林纳达实施空降突袭,拉开了战争的帷幕。

格军以为美军会首先进行登陆作战,然后才抢占珍珠机场,没有想到美军会将滩头阵地置于脑后。当格军赶到机场时,只见一架接一架的直升机像巨石落地一般,垂直地降落到珍珠机场的跑道上。紧接着,舱门大开,身穿迷彩作战服、脸上抹着黑色油彩的美国士兵们蜂拥而出,一落地便翻滚着四处散开,抢占有利地形,恰似神兵天降,锐不可挡。这时守军已被突如其来的快速反应部队吓得目瞪口呆,一个个在慌忙中零乱地打几枪,便悄无声息了。不到两小时,首批从空中着陆的美军陆战队已全部控制了机场,并开始向机场附近的守军据点推进。

随后双方在萨林斯角机场进行了决战。古巴人的作战是英勇和训练有素的。当他们从最初的攻击中缓过气来后,便立即组织了强有力的反击。空降到地面的美军被猛烈的枪弹压制得抬不起头来,不得不退缩到机场边缘的一个角落。但奇迹出现了,美军别动队员在150米高的低空跳伞——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军跳伞的最低高度。到7时15分,伞兵就基本控制了萨林斯角机场。

两个机场失守之后,格岛之战的胜负格局已基本确定了。美军阵亡10余人,而萨林斯角机场的古巴守军全部战死。在最后一个据点被攻克时,美国兵发现了几具古巴人的尸体,他们全都紧搂着古巴国旗。

经过25日一天的交战,美军基本形成了从南北两路对格首都实行夹击的态势。鉴于南路进攻遭到古巴人的有力抵抗,为达成速战速决的目的,美国通过抢占的机场,火速从国内陆续空运增援部队和大批作战物资。战至翌日,美军在格岛上的地面部队总数即达6000余人,形成了3倍于格军的优势。随即,美军凭借优势兵力、武器,继续南北夹击,逐个摧毁格军据点。26日,攻占格军司美军士兵和被俘的格林纳达士兵令部所在地弗雷德里克堡。27日,攻占军事要地里奇蒙山监狱。28日,美军南北两路人侵部队会师于圣·乔治城,完成了对格首都的全部占领。多国警察部队也由萨林斯角机场乘直升机转移到首都,担负卫戍任务。

至此,岛上地面交战基本结束。格军溃散,失去战斗力;古军一部分死伤,大部分被俘。格方零散武装人员退往北部和中部山区。

格岛地面主要战斗结束后,为扩大战果,美国入侵部队除以主力控制格岛各军事要点和交通枢纽外,部分部队化整为零,以连排为单位开始了广泛的地面和空中相结合的军事搜索行动,以寻歼格、古军队残部和搜捕前政变主要领导人。

11月2日,美军完全控制了格林纳达全国局势,即停止了军事搜索行动,并调整部署,收缩兵力,对格岛转入临时军事占领状态,为时8天的入侵战争遂告结束。

在这场战争中,据不完全统计,美军死亡18人,伤91人,损失直升机10余架,共耗资1.3亿多美元。古军死亡69人,伤56人,被俘642人。格军死亡40余人,被俘15人,其余逃散,岛上的武器弹药全部被搜缴。

美军出兵格林纳达,检验了他们刚刚形成的空地一体作战理论,锻炼了部队。他们把格林纳达当作一个练兵场,在一个小小的岛国运用三军精锐部队,进行了一场检验性联合作战演练,也是一次出色的军事实战表演。

美国人侵格林纳达是霸权主义以大欺小、干涉别国内政的侵略行径。格林纳达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除了国小人少,经济落后,综合国力弱,苏、古外援力量小等客观原因外,与格林纳达自身的国防建设也不无关系。因此,格林纳达留给人们的教训是深刻的。

长期以来,在美国人眼里,格林纳达太小了,小得不值得为它绘制一张详尽的地形地貌和交通线图。但千军万马山呼海啸的作战,怎能没有地图?美参谋长联席会主席维齐上将公文包中所装的花花绿绿的图纸,是美国驻格林纳达旅游公司印制的导游图,因为那里是个旅游胜地。现代战争史上,一个国家仅凭着导游图就对另一个国家发动战争,可能是绝无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