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听心理学家讲述修心智慧
17066500000034

第34章 口下留情脚下有路(3)

说话的时候照顾到别人的自尊,不过于显示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得到更多的朋友。相反,挖苦别人却是伤害对方自尊心的行为,特别是在和同事打交道时,你更要小心自己的语言,不要去伤害他人。

李岚和王琴在同一单位工作。李岚勤于笔耕,一年之中发表了30多篇论文,而王琴才发表了一篇论文。有一次,在年终考评会上,李岚说:“我今年写了30多篇文章,而且每篇的文章质量都是很高的,而不像某些人才写了一篇,还是粗制滥造的文章。”她刚说完,所有的人都把注意力转移到了王琴身上,王琴的脸刷的一下子红了,默默地离开了。

在某一方面,或许你真的是很有能力,但是在自己的优势面前,千万不要贬低别人,一定要口下留情,否则,抬高自己,伤了他人的面子,淡化自己的优势,别人也会看好你,给别人一个台阶,也就是给自己铺就一条路,所以,在一些场合,多考虑考虑别人的自尊,给别人留足面子,别人也会很感激你。

坚决不触碰别人的“逆鳞”

《韩非子·说难》篇中有段对龙的描写:龙的性情非常柔顺,人们可以和它亲近,甚至可以把它作为自己的坐骑。然而,它的喉下有一块长约尺许的逆鳞,如果有人触摸了它,那么它必然会发怒,以致伤人致死。

其实,岂止龙有自己的逆鳞,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忌讳,也就是常说的“龙有逆鳞,人有禁忌”。与人交往,万不可口无遮拦。一旦触碰了别人的逆鳞,就会使对方难堪,甚至愤怒。古人讲的慎言慎行,就是告诫我们说话一定要先过大脑,说出去的话,如同泼出去的水一样覆水难收,一定要左右权衡再开口。

蚊虫遭扇打,只为嘴伤人。在社交过程中,以尖酸刻薄之言讽刺别人,只图自己嘴巴一时痛快,殊不知会引来意想不到的灾祸。

20世纪60年代,前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与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张。其原因是他痛恨一些他不喜欢的艺术家们的风格流派,特别痛恨非现实主义的艺术。

涅伊兹韦斯内是前苏联著名的非现实主义艺术派的雕塑家。他的作品具有一种超现实的意识,所以往往难以为一般的人们所接受。因此涅伊兹韦斯内就是赫鲁晓夫最讨厌的艺术家。

但为了缓和与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1962年6月,赫鲁晓夫邀请了一大批著名的作家、画家、雕塑家和记者到列宁山上的宾馆聚餐。宾主在愉快的气氛中酒足饭饱之后,主人开始高谈艺术,越谈越激烈,最后开始骂了起来。

他当众极不客气地指责涅伊兹韦斯内:“你的艺术像什么?”他搜索枯肠,寻找尖锐的比喻:“对!就像你钻进厕所的便桶,从那里向上张望,恰好看见一个上厕所的人躯体的一部分。这就是你的立场,你的艺术。”他在说过这番粗鲁至极的话之后,还洋洋得意,而涅伊兹韦斯内和其他艺术家个个瞠目结舌。

接着他又进攻说:“你的姓名也很奇特——涅伊兹韦斯内(意为无名氏)你怎么会给自己取这么个鬼笔名呢?哼!无名氏?我们就是要搞清楚你的姓氏和你的一切!”雕塑家回答说:“这不是笔名,我就姓这个姓。”赫鲁晓夫勃然大怒道:“这叫什么姓?哪有姓这个姓的?”雕塑家不知所措,其他客人也都默然,宴会不欢而散。

作为一个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在公众的场合下,这样出言不逊、侮辱别人的人格,实在是交际中的重大失误。

无论人格多高尚多伟大的人,身上都有“逆鳞”存在。只要我们不触及对方的“逆鳞”就不会惹祸上身。所以说所谓的“逆鳞”就是我们所说的“痛处”,也就是缺点、自卑感,在人际关系的发展上,我们有必要事先研究,找出对方“逆鳞”所在位置,以免有所冒犯。

当众侮辱别人是交际中的大忌,是人际交往的毒瘤。如果真有什么意见需要交换的话,可以采取恰当的方式,或选一个适当的场合。

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年轻时很骄傲,言行举止,咄咄逼人,不可一世,后来有一位朋友将他叫到面前,用很温和的语言说:“你从不肯尊重他人,事事自以为是,别人受了几次难堪后,谁还愿听你矜持夸耀的言论。你的朋友将一个个远离你。你再也不能从别人处获得学识与经验,而你现在所知道的事情,老实说,还是太有限了。”

富兰克林听了这番话后,很受感动,决心痛改前非。从那以后,他处处注意,言行谦恭和婉,慎防损害别人的尊严和面子,不久,他便从一个被人敌视,无人愿意与之交往的人,变为极受人们欢迎的成功人物。

俗话说:“不能当面打人巴掌。”因为人总是有自尊心的,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自尊心更强,人们非常在乎社会对他的客观评价,所以在公众场合特别应当注意不能触碰别人的“逆鳞”。

不能渲染和张扬别人的失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的时候,当别人做错的时候,千万不要对别人很苛刻,而应该用放大镜的相反方向看他人的错误,那么他人的错误便会微乎其微了。

在社交中,每个人都可能出现点小失误,比如念了错别字,讲了外行话,记错了对方的姓名职务,礼节有些失当,等等。当我们发现对方出现这类情况时,只要是无关大局,就不必对此大加张扬,故意搞得人人皆知,使本来已被忽视了的小过失,一下变得显眼起来。

1953年,周恩来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慰问驻旅大的苏军。在招待宴会,一名苏军中尉翻译总理讲话时,译错了一部分。我方代表团的一位翻译同志当场做出了及时的纠正。

这件事不仅使总理感到很意外,更使在场的前苏联驻军司令大为恼火。因为部下在这种场合的失误,不仅使司令有些丢面子,还使国家丢掉了荣誉。驻军司令马上走过去,要撕下中尉的肩章和领章。宴会厅里的气氛顿时显得非常紧张。这时,周总理及时地为对方提供了一个“台阶”,他温和地说:“两国语言要做到恰到好处地翻译是很不容易的,也可能是我讲得不够完善。”并慢慢重述了被译错了的那段话,让翻译仔细听清,并准确地翻译出来,缓解了紧张气氛。总理讲完话在同苏军将领、英雄模范干杯时,还特地同翻译单独干杯。苏驻军司令和其他将领看到这一景象,在干杯时眼里都含着热泪,那位翻译被感动得举着杯久久不放。

在社交场合中,适当地避免张扬别人的失误,同样别人心里也会对你很感动,而且自己也会在他人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每个人展现在众人面前,都会格外注意自己社交形象的塑造,都会比平时表现出更为强烈的自尊心和虚荣心。在这种心态支配下,他犯了错误已经很恼火,你在故意渲染、放大他的失误,使他下不了台,他定会产生比平时更为强烈的反感,甚至与你结下终生的怨恨。

说话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是大方得体的,与人交往尤其要表现出自己的绅士风度,不能狭隘地渲染和张扬别人的失误。千万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以为“这回可抓住笑柄啦”,来拿人家的失误在众人面前取乐。自以为张扬别人的错误,心里就有种成就感,殊不知,你才是别人心中鄙夷的对象。你这样做不仅会使对方难堪,伤害他的自尊心,使他对你反感或报复,而且也不利于你自己的社交形象,容易使别人觉得你为人刻薄,在今后的交往中对你敬而远之,产生戒心。相反,表现你的慷慨大度,别人才会对你产生好感。

在北京一家著名的大酒店,一位外宾吃完最后一道茶点,顺手把精美的景泰蓝食筷悄悄“插入”自己的西装内衣口袋里。

服务生悄悄地迎上前去,双手擎着一只装有一双景泰蓝食筷的绸面小匣说:“我发现先生对我国景泰蓝食筷颇有爱不释手之意。非常感谢您对这种精细工艺品的赏识。为了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我代表酒店,将这双图案最为精美并且经严格消毒处理的景泰蓝食筷送给您,并按照大酒家的‘优惠价格’记在您的账簿上,您看好吗?”

那位外宾自然明白他的弦外之音,取出内衣袋里的食筷恭敬地放回餐桌上,在表示了谢意之后,接过服务生给他的小匣,不失风度地向付账处走去。

当别人有失误的时候,最好尽可能地为对方挽回面子。有时遇到意外情况使对方陷入尴尬境地,这时,你在给对方提供“方便”的同时,如能采取某些妥善措施,及时为对方面子上再增添一些光彩,那是最好不过的了,会使对方更加感激你。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谁都不愿把自己的错误在公众面前“曝光”,一旦错误被人放大,就会感到难堪或恼怒。因此,在交际中,如果不是为了某种特殊需要,一般应尽量避免渲染和张扬对方的失误,避免使对方当众出丑。

在人际交往中,切勿针对别人的过失和错误故意进行渲染、夸张,以此来讽刺、打击别人。这样做只会失去朋友,迎来“敌人”,也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