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构思的任务是通过对形象材料的结构,最有效地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所以结构是为主题服务的。离开了表现主题的需要,就谈不上妙思佳构。鲁迅的《药》是短篇小说的杰作,它之所以能以极短的篇幅表现出极深的主题,就借助于结构艺术。作品以两条情节线索和四个场面组成。两条线索是:一条明线———华老栓这条线,一条暗线———夏瑜这条线,它们以“人血馒头冶为纽结,交叉联结在一起。四个场面是:一、华老栓为了给儿子小栓治病,在秋天的后半夜带着多年积蓄的洋钱,到古轩亭口去买人血馒头;二、华老栓带了人血馒头回家,督促小栓吃下;三、在华老栓的茶馆里,茶客们议论纷纷,因人血馒头的来由,才从刽子手康大叔的嘴中带出了革命者夏瑜的表现;四、在西关外的坟地里,华大妈和夏大妈相会了,她们都是去扫儿子的墓的,在夏瑜的坟上,她们发现了花圈。这种结构方式是从外国小说里借鉴来的,一时引起议论纷纷。有些人欣赏它的新颖、别致,有些人则指责它是失败之作,说关于华老栓这座峰峦的描写“累积得太高了冶,“阻碍了读者的视线冶,妨碍读者去了解“关于革命党人的叙述的重要性冶。对于结构艺术的错误评价,正是由于对主题的错误理解而来。其实,《药》的主旨本不在于表现革命党人的英勇精神,而要写出革命者为群众而牺牲却得不到群众所理解的悲哀。正因为如此,作品才以华老栓为明线,而将夏瑜作为暗线,目的就是要将读者的视线吸引到华老栓这条线上,使读者看到群众的麻木落后状态,这种落后又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落后,而是对革命的严重的冷漠状态。对于表现这样的主题来说,目前所取的正是最佳结构形态。或者淤《中国小说史略》。
说,《药》的结构,正是为表现它特定的主题而设计的。结构除服从表现主题的需要之外,还有它自己审美上的要求。书法艺术讲究结体美,绘画艺术在布局上要求疏密相间,所谓“密处不透风,疏处可走马冶等,都是在形式上给人以美感。文学作品的结构,也要给人以完整、和谐的感觉,既要剪裁得当,布局相宜,而且要前后照应,连缀得天衣无缝,方称上乘之作。古人作文,讲究明暗互衬、虚实相间、断处若续、脉络贯通,都是说的结构技巧。清人方东树说:“譬名手作画,无不交代蹊径道路明白者。然既要清楚交代,又不许挨顺平铺直叙,蹇冗絮缓弱。汉魏人大抵皆草蛇灰线,神化不测,不令人见。苟寻绎而通之,无不血脉贯注生气,天成如铸,不容分毫移动。冶淤这是要求结构既跌宕多姿,变化莫测,又前后照应,完整统一。严整的结构当然不能随便移动,有些表面上看来是信笔所至的松散结构,也是血脉贯注,生气天成,没有多余的部分。
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一、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文学作品既有内容的因素,又有形式的因素,那么两者的关系如何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古人早就进行过探讨。王充说:“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有实核于内,有皮壳于外。文墨辞说,士之荣叶、皮壳也。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意奋而笔纵,故文见而实露也。冶于刘勰说:“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冶盂他们都看到,内容是根本,形式是外表,文辞是由情理派生的,却表现和装饰着内容。
既然内容是根本,它当然起着决定形式的作用。前面所说的结构要为主题服务,情节安排要根据表现性格的需要决定,就都是这个意思。一定的内容总是要求有相应的形式来表现它,新的形式是随着新内容的出现而出现的。当文学还着重反映人物的外部活动的时候,当然还用不着心理描写,后来,逐渐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灵世界,于是心理描写手法也就相应地发展起淤《昭昧詹言》,第2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于《论衡》,第21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盂《文心雕龙·情采》,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下册,第538页。
来。至于意识流手法,是当潜意识的内容进入文学领域之后才正式出现的,因为一般的心理描写已无法适应跳跃无序、自由流动的潜意识的表现需要了,必须有新的形式来表现它。
但艺术形式决不是消极的因素,它在作品中还是起着相当大的作用。首先,形式的完美与否,直接影响着内容的表达,离开了适当的形式,内容也不复是原来的内容了。刘勰说:“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鞹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冶淤可见文虽然依附于质,而质也有待于文来修饰,两者缺一不可,如孔子所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冶于其次,艺术表现不仅是“辞达而已矣冶,而且还有形式美的要求。房屋,所以避风雨者,但同时还要讲究造型;衣服,所以御寒冷者,但却多有装饰性的东西;绘画讲线条和构图;音乐讲对位与和声,等等,都是属于形式美。文学作品同样讲形式美,如语言上的对偶、协韵,结构上的虚实、松紧等等,都是为了在艺术上产生更强烈的美感。形式本身并不一定与内容直接相联系,但由于造成美感,遂能有利于内容的发扬。再则,艺术形式的发展,反过来又能促进整个文学的发展。譬如,我国南北朝时期,是形式主义大泛滥的时代,曾经引起许多重视文学内容的人的不满,刘勰就批评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竞也。冶盂那时,文学的社会内容削弱了,对玄理的兴趣也逐渐消退,一面寄情于山水,一面竞相争比艺术形式上的新奇、美丽。的确,从一段时期看,过分讲究艺术形式是会伤害文学内容的,但从历史发展上看,形式的追求又会促进整个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南北朝文学的形式主义虽然造成一段时期文学内容的衰落,但却为唐代文学的繁荣奠定了艺术形式上的基础。所以辩证地看,艺术形式又起着积极的作用。
正因为内容因素和形式因素都很重要,所以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削弱作品的力量。鲁迅在1935年2月4日复李桦信中说:“来信说技巧修养是最大的问题,这是不错的,现在的许多青年艺术家,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所以他的作品,表现不出所要表现的内容来。正如作文的人,因为不能修辞,于是也就不能达意。但是,如果内容的充实,不与技巧并进,是很容易陷入徒然玩弄技巧的深坑里去的。冶优秀的作品,应该是充实的内容和上乘的技巧的完美结合。
淤《文心雕龙·情采》,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下册,第537页。
于《论语·雍也》,《四书章句集注》,第89页。
盂《文心雕龙·明诗》,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上册,第67页。
二、意境之美
艺术作品在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基础上,还要讲究意境之美。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中对于艺术作品的最高规范。王国维说:“元剧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明以后其思想结构,尽有胜于前人者,唯意境则为元人所独擅。冶淤可见思想结构之佳者,还不一定有意境,意境是更高的艺术层次。在王国维看来,文学之工与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深浅而定。
那么,什么叫意境呢?意是情意,境是景象,情景交融,心物合一,谓之意境。用意境来规范艺术作品,这是符合文艺的本质特点的。既然文艺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那么,作品的化境便应该是情景交融、心物合一。单是状物写景,摹写现实,作品缺少灵魂,没有生气,所以必须有主观的情和意,而且情要真情,意要创意,这样才能真切动人,才会有自家面目。意境这个概念之所以出现在中国古典文论里,而不见于西方古典文论,就因为中国古典文学一向强调主观抒情,而西方古典文学则强调模仿现实的缘故。所以,情意是意境主导的东西。但艺术表现要含蓄,思想感情不能直露,需要借景抒情,把情和意都蕴藏在景象中。如陶渊明《归田园居》有云:“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冶;“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冶;“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冶这里全是叙事写景,但隐逸的情趣却盎然可见。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冶是许多景物的蒙太奇式的组合,但却把游子的愁思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作品都是情景交融的有意境之作。如果情归情,景归景,各不相关,就不能形成意境了。正如王夫之所说:“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适。截分两橛,则情不足兴,而景非其景。冶于既然意境是情景交融,那么在艺术表现上必然要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中国画不强调形似,中国诗也不去详细描摹现实,主要是要求传神达意,以形写神。特别是文人画,这种倾向表现得更突出,在笔法上尚简,在情趣上尚雅,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写意画。写意画只以寥寥数笔勾勒出基本形相,而神态毕肖,意味无穷。八大山人的山水画,齐白石的草木鱼虫画,都是达到这种境界的。同样的意思,在诗文上则要求“言有尽而意无穷冶、“含淤《元剧之文章》,《中国历代文论选》第四册,第390页。
于《薑斋诗话》,《薑斋诗话笺注》,第76页。
不尽之意于言外冶,以及“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冶等等。这就是要求作品以有限的言词和形象表现出无限的生活意蕴,给读者以驰骋想象的余地。
这样,艺术作品境界的大小就不在于艺术形象取景之大小,而在于“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冶的大小,因为景象无非是托意之物,如果所寄托之意不开阔,那么形象也就不宽,境界也就不大了。庄子早就说过:“得鱼忘筌冶,“得兔忘蹄冶,可见筌、蹄本身并不重要,无非是捕获鱼兔的工具;当然,若是没有它们也不行,鱼兔又何能获得呢?
要追求意境之美,在技巧上就讲究返璞归真。罗丹说过:“真正的艺术是忽视艺术的冶;巴金也说过:“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冶,这都是很深刻的见解。不是不要技巧,而是炉火纯青,大巧若拙;是“无法之法,乃为至法冶。王国维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冶他认为,这就谓之“有意境冶。淤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靠雕章琢句,玩弄技巧是无济于事的,要技进乎道才行。庄子在《养生主》里讲过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爷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爷。冶据这位庖丁说,别人的刀有一月换一把的,有一年换一把的,而他的刀用了十九年,还像新发于硎。因为“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冶。庄子讲这故事,是用以喻养生,后来的文论家则常用以比喻艺术创作的化境。中国传统思想,以道为最高境界,操不同技术的人从不同的途径去追求道,艺术上的意境,也就是艺术家们对于道的追求。
意境一说,来自佛家语,后来渗入画论、诗话,于是有人以为只有景物画、抒情诗才能讲意境,而叙事作品就不能讲意境了。其实不然。古之意境说常见于画论、诗话,而不见于戏曲小说评论者,是因为戏曲,特别是小说,还未登大雅之堂的缘故。后来王国维就突破这一点,他在研究元曲时,大谈其意境之美。所以意境这个概念,同样可以用来规范小说。并不是说某一人物具有典型性就有意境之美,而是要求全篇作品能创造出一种意境来。其实,优秀的小说也都是有意境的,鲁迅的《孔乙己》、契诃夫的《凡卡》、都德的《最后一课》、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都是情景交融,意在言外,韵味无穷,各自创造了一种意境。我国当代小说,也有创造出意境之美的。杜鹏程的《工地之夜》和《夜走灵官峡》就是有意境的作品。《工地之夜》写汽车司淤《人间词话》,《蕙风词话·人间词话》,第219页。此意亦见于《元剧之文章》。
机对他的领导———铁路工地总指挥的关心。总指挥深夜散会,摆脱各种纠缠,在返城的车子上静下心来,觉得肚子在闹革命时,司机就从座位旁边拿出各种充饥的东西;总指挥忘记了给一个工点拨钢材,忽然想起,说不定他们已停工待料,因而要掉头去这个工点时,司机说,他已用总指挥的名义要材料厂长拨去钢材了;当总指挥疲劳过度,在车上睡着时,司机宁可准备挨骂,也要把车子停在幽谷里,让长期睡眠不足的总指挥睡一下,明天还有成堆的工作等着他呢。《夜走灵官峡》写工地上的一个小孩成渝,在安在绝壁上的石洞中的家里看守妹妹宝成,他关心着天气,因为爸爸说明天还下雪,就要停工;他在洞口眺望远处,在探照灯光带的照射下,可以看到他爸爸在万丈绝壁上打炮眼,而他妈妈则在运输便道上指挥行人车马,身上积着雪,像一尊雪人;成渝则坚守自己的岗位———看守妹妹,等待妈妈下班后他才能下班。这两篇作品都富有诗情画意,通过简单的画面形象,让读者感受到更多的象外之旨:新的人际关系、新的人生观念,以及普通劳动者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责任心,等等。总之,在有限的画面中包含着无穷的意味。
文学创作不能不讲思想,也不能不讲技巧,但又不能停留于此,而要进一步创造出意境来,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