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文艺学导论(第四版)
17068800000043

第43章 艺术风格论(3)

三、地方特色

在同一民族内部的不同地区,也会形成不同特色,这是地方特色。我国自古以来,南北两大地区的文学艺术,在风格上就有明显的差异。早在东周列国时代,反映我国北方地区民风为主的《诗经》,和代表南方楚地风采的《楚辞》,就截然异趣。前者重于现实生活的描绘,文风平实;后者耽于幻想世界的驰骋,色彩瑰丽。在散文领域中,北方诸子长于说理,理性精神较强,独有楚产之《庄子》,颇多寓言,海阔天空,富于浪漫精神。南北朝以后,两地文风之差别益发明显。《北史·文苑传》中说:“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冶《蕙风词话》说:“自六朝已还,文章有南北派之分,乃至书法亦然。姑以词论宋词深致能入骨,如清真、梦窗是。金词清劲能树骨,如萧闲、遁庵是。南人得江山之秀,北人以冰霜为清。南或失之绮靡,近于雕文刻镂之技。北或失之荒率,无解深裘大马之讥。冶这种南北地区的风格差异,还涉及其他艺术领域,如绘画,也有南派北派之分。

造成艺术风格的地方特色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是由于水土不同,民俗差异,以致人们性情也不同。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说:“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冶这其实也还是环境对于精神的影响,并非先天生成。所以具有某地地方色彩的作家,倒不一定是本籍人士,只是在该地居住久了,就感染了当地的色彩。正如鲁迅所说:“籍贯之都鄙,固不能定本人之功罪,居处的文陋,却也影响于作家的神情,孟子曰:‘居移气,养移体爷,此之谓也。冶淤其次,除自然条件之外,地方特色的形成还与政治经济条件有关。这种条件,对于作家精神的影响就更大了。鲁迅剖析“京派冶与“海派冶时说:“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自己也赖以糊口。要而言之,不过‘京派爷是官的帮闲,‘海派爷则是商的帮忙而已。冶于作家艺术家之受地方环境的影响而具有地方特色,是自然的,但任何特淤《花边文学·“京派冶与“海派冶》。

于《花边文学·“京派冶与“海派冶》。

点都包含着优点和缺点两面,因此,有出息的作家艺术家不应该局限于此,更不宜以某一地方流派相标榜,而要进行突破,这才能有更大的发展。鲁迅在《北人与南人》中说:“据我所见,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但厚重之弊也愚,机灵之弊也狡。冶所以大家都应该改正缺点,相师优点。他提倡北人南相,南人北相,说:“北人南相者,是厚重而又机灵,南人北相者,不消说是机灵而又能厚重。冶这才是一条发展的道路。

四、社群特色

在人类社会里,由于人们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过着不同的经济生活,有着不同的文化教养,因而也就产生不同的审美趣味,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大体而言,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消费者的艺术就与生产者的艺术异趣。一般说来,民间生产者的艺术具有刚健、清新的风格,但比较粗糙,不及文人的细致;而民间的歌、诗、词、曲,一到消费者的士大夫文人的手里,便变得“古奥冶起来,弄得愈来愈难懂,愈来愈没有生气了。鲁迅曾论及梅兰芳的表演艺术说:“梅兰芳不是生,是旦,不是皇家的供奉,是俗人的宠儿,这就使士大夫敢于下手了。士大夫是常要夺取民间的东西的,将竹枝词改成文言,将‘小家碧玉爷作为姨太太,但一沾着他们的手,这东西也就跟着他们灭亡。他们将他从俗众中提出,罩上玻璃罩,做起紫檀架子来。教他用多数人听不懂的话,缓缓的《天女散花》,扭扭的《黛玉葬花》,雅是雅了,但多数人看不懂冶。“他未经士大夫帮忙时候所做的戏,自然是俗的,甚至于猥下,肮脏,但是泼剌,有生气。待到化为‘天女爷,高贵了,然而从此死板板,矜持得可怜。冶淤当然,并不是说民间的东西都是好的,它有粗俗的一面,也不是说士大夫的东西都不好,它还有细致的一面,但两者在风格上毕竟是有显著差别的。

五、随体成势

此外,文章体裁也对风格提出不同要求。作家虽有自己的风格,但在写作不同体裁的文章时,却还要适应这种体裁的要求,这叫“随体成势冶。

我们古人是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所以文论家们多有论述。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冶论述虽然较简单,但已将不同文体的不同要求提出来了。陆机的《文赋》则进一步从每种文体的不同性质来说明每种文体所应具有的风格特点,而且对文体的淤《花边文学·略论梅兰芳及其他(上)》。

分类也比较细致些:“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冶刘勰在《文心雕龙·定势》篇里,除了继续发挥上面的道理以外,还将文章的局势和体裁联系起来,说:“夫情致异区,文变殊术,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也。冶他认为,文章局势的形成,关键在于体裁,“如机发矢直,涧曲湍回,自然之趣也。圆者规体,其势也自转;方者矩形,其势也自安,文章体势,如斯而已。冶他是把体裁比作溪涧,规矩之形,认为作家的情趣是通过它们表现出来的。

体裁对于风格的形成和表现,的确有制约作用。因体裁的不同,文章的局势也不一样。但体裁是有一定的,而文章的变化却无穷的。“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冶淤,所以作家也不能完全受体裁的限制,而要在体裁所要求的规矩之内,发挥自己艺术才能的个性特点,创制新声,变化无穷。

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

除上述客观因素外,风格的形成还有主观因素,而且,客观因素也是通过主观因素起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