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文艺学导论(第四版)
17068800000059

第59章 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1)

原始艺术的发生,为人类文艺活动提供了一个起点,但它毕竟是简单的、粗糙的,当社会进一步发展之后,它就不能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精神生活的需要。艺术必然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在文学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看到,文学的内容、形式和样式都不断发展,变化无穷。这些发展变化是如何进行的?它取决于何种因素?有无规律可循?这正是文艺学需要研究的。

文学发展取决于社会发展

一、几种文学发展观

关于文学发展变化的原因,理论家们有不同的回答。现择其要者,评介如下。

1.个人决定论

这种理论把文学现象看作是偶然发生的事,把文学发展的历史看作是少数天才的随意创造。例如,胡适就曾声称,“五四冶时期提倡白话文学是他们几个留美学生偶然想出来的,“‘文学革命爷的口号,就是那个夏天我们乱谈出来的冶淤。再加上陈独秀等人的宣传、鼓吹,就形成了运动。所以他说:“白话文的局面,若没有‘胡适之陈独秀一班人爷,至少也得迟出现二三十年。冶于这是过分夸大了个人主观意志的作用。我们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但是,历史并不是个别伟大人物随心所欲的创造。伟大人物的确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但这些人物的思想和行动却取决于社会历史原因,是由于时代潮流的推动,甚至连伟大人物的出现也是由社会需要所决定的。我们也并不否定偶然性的作用,有时偶然事件会影响全局,但是在偶然性的背后,毕竟是必然性起着支配作用,只不过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罢淤《逼上梁山》,《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第6页。

于《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掖导言业》,第17页。

了。正如恩格斯所说:“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一情况完全是种偶然性。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除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替代他,并且这个替代者是会出现的,———也许是较好些或较差些,但经过一些时间总是会出现的。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岛人做了那被战争弄得疲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性。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末他的角色是会由另一个人来充当的。这点可由如下一点来证明,即每当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的时候,就会出现这样一个人:恺撒、奥古斯特、克伦威尔等等就是如此。冶淤我们不能否定胡适、陈独秀对于“五四冶文学革命有发起之功,但是,当时之所以能形成一个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那是因为我国有了新的经济成分,形成了新的社会力量,形势已经不允许旧文化和旧文学再继续束缚人们的思想,非有一个彻底的文化革命不可了。在这种情况下,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之后,才能得到广泛的响应。这种文章如果早发几十年或者十几年,就会石沉大海,毫无反响。实际上,我国早就有人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了,例如,晚清时期裘廷梁就发表过《论白话为维新之本》,鲁迅也从事过新的文艺运动,在民国初年,黄远庸也已提出过类似胡适的意见,但却无人响应,或应者不多,未形成一种气候,使提倡者感到寂寞。为什么同是这个鲁迅,在“五四冶时期参加新文化运动,就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呢?这是由于时机不同。因为“五四冶时期提倡文学革命,进行新文化运动的时机已经成熟了。事实上,文学革命之初,胡适、陈独秀也是颇为寂寞的,《新青年》杂志版面上虽然轰轰烈烈,但是销路不佳,几乎停刊。旧文学阵营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这样,才有钱玄同和刘半农扮演的双簧戏———由钱玄同化名王敬轩,将社会上反对文学革命的意见集中起来,写了一封长信大骂“新青年诸君子冶,而刘半农则以记者回信形式,逐条加以驳斥。但是,终因时代的潮流不可阻挡,文学革命还是取得了成功。可见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个人决定论也是错误的。

2.理念决定论

这种理论不承认社会发展对于艺术发展所起的决定作用,却把艺术发展的历史看作是某种“绝对精神冶或“绝对理念冶发展过程的表现。黑格尔的理论就是如此。黑格尔将艺术的历史分为象征艺术、古典艺术、浪漫艺术三个发展阶段,认为这三种艺术类型是从美的理念发展出来的,是“理想发淤1894年1月致亨·施塔尔肯堡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历史科学》,第113—114页。

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展为各种特殊类型的艺术美冶。他说:“象征型艺术在摸索内在意义与外在形象的完满的统一,古典型艺术在把具有实体内容的表现为感性观照的对象之中,找到了这种统一,而浪漫型艺术在突出精神性之中又越出了这种统一。冶淤内容与形式、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中区分艺术类黑他是在格尔的《美学》具有历史感,他从历史发展中区分艺术类型,有着深刻的意义。而且,他所提出的美的理念发展决定艺术发展的观点,也有合理性。因为实际上审美意识的发展是对艺术发展起着推动作用,而这一点正是许多人所忽视了的。但是,理念论的根本立足点却是错误的,它颠倒了心物的关系,把精神说成是第一性的东西,这是头足倒立的理论。我们并不否认美的理念在艺术发展中的作用,但是它不是决定因素;而且,美的理念的产生和发展,本身就是由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所决定的。

3.物质条件决定论

与上述两种观点相反的,是物质条件决定论。此种理论认为,文学发展的基本动力,既非几个大人物的灵机一动,也不是什么绝对精神的支配,而是社会物质条件的作用。但是,由于什么样的物质条件起作用呢?各派的见解也并不一致。

有些偏重于自然物质条件,如前面提到过的泰纳的理论,所谓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说。他所谓的种族,“是指天生的和遗传的那些倾向冶;他所谓的环境,是指“种族生存于其中的环境冶,主要是自然环境,如地理、气候等;而时代因素,则主要是指文化影响,如高乃依时代的和伏尔泰时代的法国文学,埃斯库罗斯时代的和欧里庇得斯时代的希腊戏剧,达·芬奇时代的和伽多时代的意大利绘画于。较之前两种理论,泰纳的理论是脚踏在实地上的。而且,他所谈的三种力量,也的确对文学发展有影响,文学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地方色彩都与此有关。但是,这种理论过分看重自然因素,而对社会因素则重视不够。这样,就难以解释在地理、气候、人种等条件没有多大变化的情况下,文学却有很大的发展变化。而且,它根本没有触及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经济因素。所以这也不是一种完善的理论。

另一派物质条件决定论者倒是很看重经济因素,但是他们将经济的作用推到了极端,把它看作是文学发展唯一的和直接的决定因素,甚至在探讨许多具体的文学问题时,也从经济因素上去寻找解释,这样,他们就成为文艺学中的庸俗社会学。《苏联简明文学百科全书》中“文艺学中的庸俗社会淤《美学》第2卷,第6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着重号原有。

于《英国文学史·序言》,《西方文论选》下卷,第236—239页。

学冶条目云:“庸俗社会学的主要特征是:文学创作直接地、不经中介地依赖于经济关系和作家的阶级属性;企求用经济因素解释词语、比喻、韵律等的构造特点;冶这种庸俗社会学的观点,20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在我国也曾流行过一阵子,只是表现形式略有不同,他们不是用经济因素来解释词语等等的构造特点,而是从作家或作品人物的阶级出身和经济地位直接来论定文学倾向及其历史作用。这种简单化的理论,当然无法正确地解释文学现象。

事实上,经济基础虽然是文学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但文学上的种种变化并不能与经济因素直接地联系起来,其间还有许多中介环节,所以,唯物史观一方面以一定时期的物质经济条件来说明一切历史事件和观念形态———包括文学艺术的变化,另一方面又积极探寻各种力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说:“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并非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这是在归根到底总是得到实现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互相作用。冶淤这就是说,除经济基础外,所有的上层建筑也都在相互起作用。对于文学来说,这个中介作用是比较复杂的。而唯物史观,则为正确解释文学发展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促进文学发展诸因素

由经济发展而引起的社会变化和思想变化中,对于文学发展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人对自然关系的变化,会促使艺术的变化;有些艺术种类是与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