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文艺学导论(第四版)
17068800000064

第64章 文学思潮与创作方法(4)

六、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但它的名称却是英国戏剧家马丁·埃斯林在1961年所定。荒诞派在哲学思想上渊源于存在主义。存在主义认为世界是荒诞的、存在是荒诞的;荒诞派承袭了这一看法,认为人生是不谐调的,生活毫无意义。荒诞,就是“不谐调音冶、“是指缺乏意义冶。加缪说:“一个能够说明的世界,尽管是有毛病的,它仍然是人们所熟悉的世界。但是,相反,在一个突然失去了幻想和光明的宇宙里,人就感到自己是陌生的,这种流放是无理的,因为它既被剥夺了对失去了祖国的回忆,又没有希望找到未来的立身之地。这种人与他的生活,演员与他的布景之间的分离,想必是一种荒诞的感情。冶尼采曾说:“上帝已死冶。这意味着西方文化信仰的解体,虽然一切都还存在,但一切都已毫无意义。在存在主义者和荒诞派作家看来,现代人的整个生存环境就是荒诞的,他们的行动是无意义的。这就是他们所要表现的内容。

荒诞派戏剧的特点是:

1.表现内容的荒诞性

荒诞派戏剧就着重表现这种世界的不谐调性、生活的缺乏意义、人的陌生感和对未来失去希望的情绪。如贝克特的名作《等待戈多》,描写两个流浪汉等待一个永不露面的戈多。两个流浪汉在台上脱靴子、说废话、上吊、吃萝卜,一连几天都等不到戈多,表现所谓“人类在一个荒谬的宇宙中的尴尬处境冶,表明人生是那么荒诞、猥琐,是一场徒劳的等待,什么希望也不会实现。又如尤奈斯库的《椅子》,写一对住在孤岛上的老夫妇,邀请大批宾客,准备向他们宣布人生秘密,老夫妇搬来一把把椅子,表明一个个客人的入座,但到椅子遍布舞台时,老夫妇感到无处容身,只好从窗口跳楼自杀。尤奈斯库自己对此剧的解释是:“这出戏的主题不是老人的信息,不是人生的挫折,不是两个老人的道德混乱,而是椅子本身,也就是说,缺少了人,缺少了上帝,缺少了物质,是说世界的非现实性,形而上的空洞无物,戏的主题是虚无。冶淤。

2.表现手法的反传统性

在艺术方法上,荒诞派是否定传统戏剧形式的反戏剧派。该派认为,传统戏剧是制造对现实的假象,因此,他们故意用支离破碎的结构和莫名其妙的形象来代替完整的剧情和舞台形象,他们写的是最平淡无奇的日常小事,用的是最乏味的语言,却认为这才是“非假象冶的“真实冶。

荒诞派的代表作家有:英国的塞缪尔·贝克特,法国的尤金·尤奈斯库,美国的爱德华·弗兰克林·阿尔比等。

淤转引自朱虹:《荒诞派戏剧集·前言》,第12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社会主义文学思潮

一、社会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

社会主义文学思潮于19世纪中叶开始在西欧形成。因为在英、法、德几个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里,工人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社会主义运动正蓬勃展开,这股历史潮流必然要反映到文学领域中来,于是出现了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作品。如海涅的《西利西亚纺织工人》,就强烈地表现了工人阶级对“上帝冶与“国王冶的诅咒和反抗,表现了他们埋葬旧世界的决心。恩格斯高兴地赞扬道:“德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亨利希·海涅也参加了我们的队伍,他出版了一本政治诗集,其中也收集了几篇宣传社会主义的诗作。他是著名的《西利西亚织工之歌》的作者这首歌的德文原文是我所知道的最有力的诗歌之一。冶淤1871年,巴黎出现了工人阶级的政权———巴黎公社,工人阶级的文学真正树立起鲜明的社会主义旗帜。巴黎公社存在的时间虽然不太长,但留下许多无产阶级的战斗诗篇,《国际歌》就是其中杰出的一首。《国际歌》对旧社会旧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攻击,对未来充满必胜的信心;它号召工人群众不要相信神仙、皇帝和一切救世主,而要靠自己解放自己,只要工人们起来进行斗争,英特纳雄耐尔一定会实现。这支歌传遍世界,鼓舞千百万人起来进行斗争。

巴黎公社的失败,使西欧的工人运动遭到挫折,但社会主义思想仍然得到广泛的传播,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作家也愈来愈多。敏娜·考茨基和玛·哈克奈斯就是这样的作家,她们的小说表现出对工人阶级同情的态度。不过,鉴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作者还不可能在作品里明显地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恩格斯说:“在当前条件下,小说主要是面向资产阶级圈子里的读者,因此,如果一部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小说,通过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来打破关于这些关系的流行的传统幻想,动摇资产阶级世界的乐观主义,不可避免地引起对于现存事物的永恒性的怀疑,那么,即使作者没有直接提出任何解决办法,甚至有时并没有明确地表明自己的立场,但我认为这部小说也完全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冶于淤《共产主义在德国的迅速进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591—592页。

于1885年11月26日致敏·考茨基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73—674页。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无产阶级革命中心的东移,社会主义文学运动的中心也移向东方。社会主义文学首先在俄国成熟。作为成熟标志的作品是1907年出版的高尔基的小说《母亲》。这部作品是在1905年革命失败之后写成的,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从历史的发展中观察事物,写出了工人阶级从自发的反抗走向自觉斗争的过程,对未来充满了确信。这部小说强烈地鼓舞了群众的革命情绪。

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1917年,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取得胜利,同时也就为社会主义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新政权在建立之初,因为忙于军事斗争和经济复兴,尚无暇顾及文艺战线。所以在十月革命之后的若干年内,苏俄的文学思想相当活跃,也相当复杂。就创作方法而言,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未来主义等;就文学团体而言,有“列夫冶派,“路标冶派,“拉普冶派等,各有各的主张,各有各的做法。当苏维埃政权稳定、国内经济走上正轨之后,苏联共产党和政府就着手抓文艺问题,批判了某些创作倾向,解散了一些文学团体。1928年前后,苏联文学界围绕着“如何确定苏联的新文学的特质冶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当时曾经提出过许多看法,如“无产阶级的现实主义冶、“有倾向性的现实主义冶、“浪漫主义的现实主义冶,等等,最后才确定将苏联文学的创作方法称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冶。这个提法最早见之于1933年5月29日《文学报》的文章中,到1934年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上,正式将它确定为苏联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而写入苏联作家协会的章程中。

这个章程,表述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两点基本要求:1.在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反映现实这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来观察问题,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在矛盾斗争中发展前进的,因此,作家不能静止地看生活,若要真实地反映出生活的本质,就必须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来描写。卢那察尔斯基说:“我们接受现实,但是我们不用静止的态度接受它,我们首先把它当做一项课题、当做一个发展过程来接受。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者把现实理解为一种发展,一种在对立物的不断斗争中进行的运动。冶淤淤《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卢那察尔斯基论文学》,第53—5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2.表现革命的理想主义精神

苏联作家协会章程明确规定革命浪漫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革命浪漫主义,其实质就是革命理想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家正是抱着革命理想主义的观点来观察现实的,因而不像旧现实主义那样只描写现实生活的复杂矛盾,而看不到发展方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则要求在对现实生活的具体描写中,反映出生活发展的远景来。高尔基说:“我们不仅要知道两种现实———过去的现实和现在的现实我们还必须知道第三种现实———未来的现实。我说出这些关于第三种现实的话,不是为了卖弄聪明,完全不是的。我觉得这些话是坚决的号令,是时代的革命的命令。我们现在应该设法把第三种现实列入我们的日常现象,应该描写它。如果没有它,我们就不会理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是什么。冶淤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自有它的特色,在这种创作方法的指导下,苏联及其他国家的作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社会主义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创作方法,在革命方向一致的前提下,作家应该有自己的选择。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于“解冻冶思潮的推动,苏联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定义展开了讨论,讨论的焦点,集中在作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定义的最后一句话上。《苏联作家协会章程》规定:“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冶在斯大林逝世以后,有些作家提出要修改这个定义,因为“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冶是外加的,而且正是这一规定,导致苏联文学脱离真实,粉饰生活,走向教条主义。但这种观点在当时难免要受到批评,引起争论。而且,这场论争很快延及中国。不过到了中国,焦点集中到“写真实冶问题上,并引发为对现实主义道路理解的分歧。到了1957年“反右运动冶开始后,“写真实冶论和“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冶论就成为批判对象了。这问题一直到“文化革命冶结束以后,才获得重新估价。而在苏联,后来又有人提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应该是一个开放体系,则是从创作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化上着眼的。苏联解体以后,他们对于这段历史,自然会另有一番评价。但无论从俄罗斯文学史或从世界文学史上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运动都是一种重要的文学思潮。

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学运动从“五四冶运动以后开始,革命现实主义和革淤《我国文学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文学》,《论文学续集》,第508页。

命浪漫主义是它的主流。后来接受了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口号,也把它作为我国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在1957年那场政治运动中,还曾严厉地批判了“社会主义时代的现实主义冶这个提法,认为它把现实主义方法一贯到底,混淆了社会主义文学与过去时代文学的质的差别,从而提出了“保卫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冶的战斗口号。然而,为时不久,到了1958年,毛泽东却提出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随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个创作口号也就作为历史的陈迹而束之高阁了。不过,毛泽东自己并没有写文章来阐释这一口号,而是通过周扬的文章《新民歌开拓了新诗的道路》来公布这个文学主张的。周扬说:“毛泽东同志提倡我们的文学应当是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的结合,这是对全部文学历史的经验的科学的概括,是根据当前时代的特点和需要而提出来的一项十分正确的主张,应当成为我们全体文艺工作者共同奋斗的方向。冶后来,周扬又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中进一步对这个创作方法加以阐述。他认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文学史上两大流派,而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里总有理想的因素,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品也必有现实的成分,所以理想和现实本来就是文学的两个基本因素,两结合创作方法正是这个历史经验的总结。并且说,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精神和科学精神结合、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的结合在创作方法上的反映。

但是,周扬在解释两结合创作方法时,把文学史上所有优秀的作品都说成是理想和现实结合的产物,这样,两结合创作方法又成为无所不包的东西了。而在实践过程中,浪漫主义的理想,又往往变成掩盖社会矛盾的饰辞,文学作品也就脱离现实主义精神了。至于“大跃进冶时期的艺术作品中,用火焰山前受阻的孙悟空形象来歌颂群众性的大炼钢铁运动,以巨大无比的瓜果作物来显示农业大跃进的成绩,或者无限夸大人的主观作用,那更成为鼓吹浮夸作风的政治宣传品。也有人将革命浪漫主义理解为对未来的畅想,如田汉的《十三陵水库畅想曲》,畅想二十年后的十三陵水库已是人间天堂,这里湖光山色,美如仙境,人们都返老还童,个个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这当然只是美丽的乌托邦。“文革冶期间,江青又通过对“样板戏冶创作经验的总结,把“三突出冶的原则强加到两结合创作方法中去,并作为它的核心问题。这样突出的结果,就把两结合创作方法推向了绝境。“文革冶结束之后,两结合创作方法也很快就不再提起了,继之而起的,是多元化的开放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