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时尚社交礼仪(时尚生活指南)
17069100000023

第23章 称呼与打招呼的口才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对别人如何称呼自己非常敏感和在意。得体的称呼不仅能反映出称呼者的修养和水平,也容易拉近或保持与被称呼者的距离,从而服务于我们社交的目的。

一、三种称呼方式

不论在任何场合与人见面,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得体地称呼别人。社会心理学家们认为得体的称呼能缩短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使人心情愉快,有助于形成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

那么,怎样称呼才算得体呢?虽然不同的民族、地区,不同的职业、性别、年龄等,对称呼的要求不尽一样,但有一条是共同的,那就是尊重他人,这样,使对方心里产生一种满足感,反过来对方也会乐于与你接触,主动和你沟通,这就使双方的交往有了良好的开端。具体来说,比较典型的称呼方式有尊称、泛称和谦称三种。

1.尊称

尊称是指对别人尊敬的称呼。常用的有:

(1)人称敬称。通常有“您”、“老”(张老等)、“贵”(贵姓、贵公司等)、“大”(大作等)、“君”等,都表明说话人的谦恭和客气。

(2)亲属敬称。对非亲属的交际对方以亲属称谓称呼,常用于非正式场合。如“叔叔”、“阿姨”、“大妈”、“大爷”等。对父母的同事、朋友,即使比自己大得不多,也应用长一辈的称呼,以示尊敬。

(3)职业敬称。在较正式的场合,往往习惯于用职业敬称,以示对对方的职业尊重。如“老师”、“导演”等,或在这些敬称前面冠之以姓。

(4)职务敬称。无论在正式和非正式场合,人们都热衷于使用职务敬称,如。董事长”、“教授”、“主任”、“处长”等,往往还在前面冠之以姓,以显示说话人对交际对方地位的熟知和尊重。

2.泛称

泛称,指对人的一般称呼。以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来划分,常用的泛称见下表。

常用泛称一览表社交场合泛称表达方式举例正式①姓+职称/职务/职业张教授,李厂长,王老师②姓名张×,李×x③泛尊称同志,先生,小姐④职务称+泛尊称大使先生,服务员同志非正式⑤老/小+姓老李,小王⑥姓+辈分称呼,辈分称呼张伯伯,叔叔,阿姨⑦名,名+同志国华,国华同志。

3.谦称

谦称,是抑己式称呼,目的在于表示对他人的尊重。谦称自己的有:“鄙人”、“在下”、“愚”等;谦称自己亲属的有:“家父”、“愚弟”、“小女”、“贱内”等;还有从儿辈的称谓,即从说话人的子女或孙辈的角度出发称呼对方。

在社交场合,要避免两种不正当的称呼语:一是避免变专称为泛称。如“师傅”一词原是对手艺人的称呼,但在学校、报社、医院还是称“老师”、“记者”、“医生”这些专称为好;二是避免变褒称为贬称。社交场合要杜绝粗鄙的贬称,而多用礼貌的褒称。这样才能激起对方与你交往的欲望。

如称老年人,就有老人家、老同志、老师傅、老大爷、老先生、老头子、老家伙、老东西和老不死等,前五个词是尊重对方的褒称,而后四个词却是蔑视对方的贬称。再如交通警察在疏通道路堵塞时说:“那位穿红大衣的,请你将摩托车开到右边去!”这里的称呼用了一个“的”字结构,而这种结构的称呼都含有轻视、不尊重对方的贬义色彩。因此,可以用偏正结构的称呼来代替:“那位穿红大衣的小姐,请你将摩托车开到右边去!”这就不会令人不快了。

在国际交往中,一般对已婚妇女称“夫人”,未婚女子称“小姐”,对男子一般称“先生”。如一时拿不定主意该如何称呼,也可直接问对方:“我该怎么称呼您好呢?”

二、传统称谓

中华民族在长时期的人际交往中,形成了一些特定的称谓。恰当地运用这些称谓,可以产生良好的社交效果。父母:高堂、双亲别人的父母:令尊、令堂别人的兄妹:令兄、令妹别人的儿女:令郎、令媛自称父母、兄妹:家父、家母、家慈、家兄、舍妹干爹:称之为义父;自称为义子兄弟:昆仲、手足父死后:先父、先严、先考母死后:先母、先慈、先妣老师:恩师、受业同学:同窗、校友妇女:巾帼男子:须眉女婿:东床您:足下(多用于书信)我:鄙人称别人的家:府上、尊府称自己的家:寒舍、舍下、草堂未婚女子:处子已婚女子、女性通称:妇美女:姝男子:士。

三、打招呼要特别注意的方面

招呼,俗称“打招呼”,是人们见面时相互表示致意的一种基本札节。人们碰面打声招呼,既显得有礼貌,也是有修养的表现。具体说来,打招呼要注意以下情况:

1.不同地点打招呼

不同场合打招呼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比如,在公共场合,特别是在会场,打招呼要郑重一些,而在其他场合,打招呼则要灵活些、亲切些。打招呼时留心周围环境,便可即兴发挥。在校园,“要上课了吧?”在植树劳动时,“你累了吗?”在医院,“您恢复健康了吧!”

2.不同时间打招呼

打招呼要简短,切忌冗长、拉杂。因为在许多时候都是边走边打招呼,倘若话长,别人早已擦身而过,而你话却未完,岂不令人尴尬?为此,你打招呼时,要尽量把话说得简明易懂,能够点头示意的,绝不说上三言两语;能用“您好”表示问候的,绝不多说废话。就一天来说,早晨见面可用“您早”,中午可用“您好”,晚上可用“晚上好”等;就季节来说。春天时可说“今年春天来得早啊!”夏天说些与热有关的话,如“今天真热”、“买空调了吗?”等;秋天要话秋凉。如“天凉了,多穿点”;冬天则侧重在冷上,如“今天够冷的”等。

3.与众人打招呼

遇到同时与多人打招呼时,如果群体中既有年长者,也有年轻人或异性在场,就要注意称呼的顺序。一般地,应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女后男,先生疏后熟识为宜。

如果来者是两位长辈,“两位伯伯好”,表现谦恭有礼;遇到同辈,如果是姐妹兄弟、相熟的同志朋友,谠话可以随便些,但不能让人感到轻狂,“姐俩有何贵干哪?“两位同学在研究啥呐”;遇到晚辈可等晚辈先打招呼,当然也可随便一些,切不可让人感到妄自尊大。

遇到三人以上的一伙,并且他们正在开玩笑,你可以“视而不见”,免得一打招呼冲了对方的兴致,也免得你突然插人打招呼语,一旦使他们之间不知谁来答腔,出现冷场,令人尴尬。

如果对方中仅有个别人熟悉,虽然只能与熟人打招砰,但目光也应该顾及其余人,以表示对其余陌生人的尊重,也是对熟人的尊重,并且,打招呼时的用语,应带“你们”等字样。免得冷落其余的陌生人。

4.特殊场合打招呼

特殊场合,就是不宜于按照常规打招呼,或使人无法应答和难于应答的场合。中国人有一个习惯性的招呼语:“你吃饭了吗?”这句话仅仅是招呼语,而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但也要区别场合。如在厕所里看到了同志,就不能用这句招呼语,而应该说句其他招呼语,或者点头示意。

当别人遇到晦气、伤心等事时,打招呼应该机敏,绕开当事人倒霉的事,谈些无关的话题,这同样是一种获得和谐气氛的好的打招方式。

当碰到不宜你在场的场合时,应尽快打开难堪的局面,尽快离开。如你一步踏入正在大宴宾客的家庭,怎么退出来?可以调侃一句:“哟,饭菜真香,若不是吃饱了肚子,真想上桌大吃一通呢。”说完,立即拿出撤离之计,“我先到隔壁看看电视,一会儿再过来”,以便溜之大吉。再如走进房间见两人谈得亲密,可说声:“忙着哪?”赶快离开,切不可追问:“谈什么?”也不要坐下来搅了人家的谈兴。到朋友家串门,如发现气氛不对又无法劝阻,就该说:“噢,改日再来”,然后马上离开。要是在某场合见到不想见或不宜见的人,可以说声“你们谈吧”,然后离开。

5.体语式招呼

体语式,指的是单独使用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等作为招呼语的方式。最常见的是微笑和点头。在办事匆忙时,可与相熟者微笑点头致意即可;与交往不深者或只有一面之交者碰面,有礼貌地点头致意也会给人以友好的感觉。另外在人多、距离较远、相对不宜大声招呼时,也可以用微笑点头或用手示意。一般说来,女士用此方式,显得稳重、端庄;男士用此方式,则表示矜持。在双方关系疏远或冷淡时,也常用此方式。

四、如何呼唤别人

当你需要跟别人说话,而别人还不知道时,你需要呼唤他,让对方明白你要跟他说话。恰当的呼唤不仅能引起对方的注意,也能引起对方的好感。呼唤别人又可分为呼唤熟人和陌生人两种情况:

1.呼唤熟人

呼唤熟人,要先按原已形成的称呼呼唤,然后用请求、商量的语气,说明呼唤别人的目的。比如:

“刘厂长,请等一下,有件事跟您商量。”

“王奶奶,你家小立在不在?老师找他。”

“小陈,麻烦你一下,帮我捎瓶饮料回来好吗?”

如果离被呼唤的人较远,可以用“喂”、“哎”等表示呼唤的词,可以提高嗓门,拖长声音呼喊。如:

“喂——老张同志,请等一等!”,“哎——老丁——有人找你……”。

如果被呼唤的人就在身边,声音就没有必要太高、太长,甚至可用耳语,或打个呼唤的手势也可以。距离较近也可以先用“喂”、“哎”表示招呼,但应该马上接上其他话语。

如果你打招呼时别人正忙着,没听到,应该重新打招呼,而不要以为别人没理你,立即来一句:“有什么了不起!”这样,可能会把关系弄僵。

2.呼唤陌生人

呼唤陌生人,比呼唤熟人要更客气。对人的称呼,不要只是叫“穿红衣服的”、“卖茶的”、“背书包的”、“带小孩的”,这种“的”字结构的呼唤后边,还要加上“先生”、“女士”等通称词语,若不加就有蔑视人的感觉,只用“嗨”、“喂”也是很不礼貌的。

呼唤,有时也会叫错人,别人有时也会因误会而应答,这时应该说“对不起,误会误会”、“实在对不起,我认错人了”等,以此向对方表示歉意。不要一看认错了人,回头就走。或别人保留,不要给人家白眼,或出言不逊。

当发觉被人呼唤时,不管声音熟不熟或认识不认识对方,都要立即停车、停步,应答对方。如果误应了别人的呼唤,也应说声“对不起”。明知有人呼唤却故意不回声,拒绝别人要求或别人认错了人就给人白眼,或自己误会应答也不向对方表示歉意,都是不礼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