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家庭收藏指南(时尚生活指南)
17069800000025

第25章 古陶罐的魅力(16)

二是改刻。选择较厚的铜钱,磨去其原有文字,改刻另一种稀见的文字,使之成为珍稀品。如山东潍县将齐三字刀的第二字去掉,另添刻上四个钱文,改头换面成了一枚珍贵的六字刀;陕西西安有人改刻货泉为壮泉四十、中泉三十或凉造新泉的;也有的将五铢改刻成三铢,把小货万孔圆钱六枚(除套子钱一枚外,其余全部为真品)泉、五铢剪边钱改刻成景和线的。改刻的伪钱大都有刀凿的遗痕,有时在钱径、重量和形制上与真品存在着差异,有时改刻的钱文与原来的不协调,也有的过分工整。只要见得多,并细细审视,总会找出蛛丝马迹。

三是挖补。将普通旧钱的文字挖出一半或全部,再取别的钱上的文字或是另用铜片打成文字来贴补。钱币学家郑家相先生曾见过一枚“天德通宝”,就是将“崇宁通宝”钱面的字挖去另用铜片打成“天德通宝”四字补贴上去而制成的伪钱。还有一种是照着原有文字的笔画改为稀见文字,将一部分笔画挖去,再用生漆来填补。如将四铢半两挖补成三朱钱,将秦半两挖补成半半钱。挖补的伪钱,其贴补的钱文与地张难免有细微的缝隙,钱文也有不均衡的感觉,至于用生漆填补的地方,认真细看便会发现。

四是拼合,即将两枚旧钱各取一半来拼合。如将五铢钱各取一“铢”字拼合成“铢铢”,或各取一“五”字拼成“五五”。也有的把两枚真钱的钱背磨平,拼合成两面有字的合背钱。甚至还有将两块薄铜片,一块打制面文,一块打制背文,再拼合焊接的。拼合打制比起前几种方法来更不难辨别。拼合的伪钱,其接合处往往有痕迹;打制的伪钱,如轻轻敲打一下,便会发出“啪啪”的声音,没有真品发出的声音清脆。

伪钱的原坯作成之后,为了掩盖其真面目,还需要乔装打扮一番,使色泽与真品更加接近。这样一来,伪钱一般都要在其身上饰以假锈,称为“作旧”。真正的出土钱经过千百年的地下腐蚀,有的满身翠绿,有的呈红或蓝色,这叫“生坑锈”;传世的钱币则因长久摩挲把玩,油汗入表,钱体呈黑褐色,这叫“传世古”,也叫“黑漆古”。伪钱作旧,主要是设法让新钱取得“生坑”或“黑漆古”的表面效果。不过,作旧的新钱与真正的古钱总会有差异,只要细心鉴别,总会发现破绽。

怎样投资古钱收益最高?

收藏古钱有不同的动机。有的侧重于研究考证,有的侧重于投资保值,有的两者兼而有之。无论出于何种动机,都要讲究购藏技巧,而对于以保值为主要目的的收藏,技巧则尤其重要。不讲购藏技巧,盲目投资,就达不到集币升值的目的。投资古钱应把握以下三点:

1、眼睛一定要盯在稀见精品上。收藏古钱的人都知道,历史上任何时殊布代的钱币,越是稀罕,其价格越高,保值作用也就越大。稀少罕见的古钱,行家称为“大珍”,其价格都在数千元、数万元,而存世量特别大的品类往往不上1元钱。“大珍”之品即使现价昂贵,但只会升值不会跌价;而价格低廉、唾手可得的钱币,即使升值也是微不足道的。初涉古钱收藏的人往往容易走多多益善的路,见到市面上的古钱,不管稀见程度如何、品相好坏,只要价钱便宜便出钱购买,殊不知这类古钱币是没有什么保值意义的,何谈升值?

2、冷静分析,审慎选择。一般古钱如开元、明清小平钱,整麻袋整麻袋的,因无利可图,决无仿造。珍贵稀见币才是作伪者追逐伪造的目标。笔者多年来也搜集一部分古钱,里面有真品,也有伪品;比较常见的全是真品,稀见的多是伪造。例如辽钱“天赞通宝”、“保宁通宝”,现已知存世的仅有两三枚,“天显通宝”只有一枚,还被日本人购去,再有另外一枚,果真是真品,也是百年不遇的事。因此,当长氏小布平氏小布收藏者发现一枚稀见古钱时,一定要静下心来,辨明真伪,当确定其为真品无疑时方可购藏,千万不要轻举妄动。

3、注意市场动向,掌握古钱价格。古钱价格的浮动性强,又不十分统一,有的出让者不太明嘹古钱行情,对一些有价值的钱品有时要价很高,但也有将售价要低的情况。这就需要购买者掌握古钱的一般价格,有所比较,才能花较少的钱买到高品级的藏品。否则,即使卖者售价低自己也会由于茫然无知,不敢下手,只能让好东西从自己眼皮底下溜掉。有些古钱,市价本来不高,因购买者不知行情,也会出高价买到等下之品,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兜售假古钱诡计多多

制造伪钱的人总是设法将它兜售出去。兜售伪钱,亦多有手段。有的在市面上高价相挟,故意提高伪钱的身价。也有的专门在出土地销售,使人相信此物乃当地出土,乡人偶得。解放以前,一些贩泉贾客为了牟取大利,还使用一种更加巧妙的坑蒙伎俩,用今天的话来讲就叫搜集信息、制造舆论、欺骗买主、扰乱视听,其所做所为很像当今社会诈骗犯的作案手法。

例如,旧时售伪者常常结纳嗜好古钱者周围的人,以便从他们那里探听动静,预知嗜好者之所求。如若这位嗜好古钱的先生正在极力收罗元代古钱,且已收得123枚,只需再寻得某一种钱,即可将元朝所铸124枚钱全部凑齐。实际上,此钱在元朝所铸不多,不久即已绝迹,而钱谱上不得不存一空名。这位先生对此虽亦知悉,还是千方百计地收罗。售伪者从其左右之人探得这一信息,一面按照钱谱仿造其所寻求之钱,一面扬言某巨室某收藏家藏有此钱一枚,而此家认为这枚古钱异常珍贵,不忍出让。同时,又为该钱造出许多“神奇的经历”,说此钱系元朝某钱中的唯一存世者。若干年前某万孔圆钱一组收藏家得之于王府,闻系某皇帝取之内府特赐某王,以后为日本一考古家以若干代价购去后,又传至德国,因欧战之机会,某公便得机赎回,现存某省某大人之手。如此以坚其欲得之心,且必以冷淡态度对付之。经过一段时间,所仿的伪钱已经做好,而那位嗜好古钱的先生求购之欲已诱至极度后,售伪者先以照片给与试看,那位先生得之必照钱谱核对,确信无疑,求购之心更为强烈。可是,售伪者仍支支吾吾,不肯为之接洽。那位先生等待不及,声言不管价钱多少均肯购买。售伪者见时机成熟,便放出话来,近闻藏钱的主人急有所需,有出售之意。这样一来,又拖了一段时间,才将其“古钱”献出。结果,交际费、交通费、照像费、火车费及其他费用,再加上“古钱”之正价3000、5000或1万、8万,那位先生均乐于出资;而且“古钱”既已到手,必谨慎收藏,秘不示人,就是日后穷乏也不肯将此“奇宝”出售,友朋见其为伪,也不肯当面揭穿,以免扫了主人的兴。这位先生上如此大当,却终生不能省悟。售伪者的这种伎俩主要用之于欺骗嗜好古钱者,这样的事情在欺诈成风的旧社会是不足为奇的。

旧社会,售伪者还有一种欺骗社会的手段,也容易使人上当。这就是造伪者伪造一种特别的古钱,如将五铢钱背刻一月牙,或将普通开元钱的“元”字的一钩抹去。作成后,暗中派人将其中一部分运到某处用低价卖出,使之流行于市上。因这种伪钱与一般古钱没有太大的差异,所以一般人尚未察觉。等到这类伪钱已经散布于各处时,造伪者再率同乡亲赴某地,实施其伪售之法。他们来到某地,分住于各大旅店,并显示出豪华的气派,声称他们是上海或天津某大洋行的代表,听说此地为某种古钱的发源地,特意携带大批资金专为收购某种古钱而来,随后又张贴出收购告示。如此一张扬,喜好古钱的人必然到市上察看,果然发现有他们要收买的特异古钱,也确系以前就有而未加注意。当有人得到送往收购者手里,收购者确实按所出的价格付款。这些人分住各处,装作各不相识,还说又有机关派人来了。这样一来,人们更产生疑问,急于追询原故。收购者坚不吐实,偶尔在酒醉或通过“仆人”之口放出谣言,说此种古钱经德国大发明家化验发现其中含有某种特别金属,举世所无,是制造某种军需品必不可少的原料,现在尚守秘密,无人知晓,只不过是从侧面听到某洋行的德国经理所言,本人资本微小,无力收存,只得白白为外人作嫁衣裳,有发财之机而无发财之命啊!如此机遇,却坐视外人收取,殊为可惜,如有资本雄厚者尽力收存,将来批售外人,定可获无穷之利。话语越是诡秘,传布也越快。数日后,很多人都知道此钱之可贵。一些神经过敏的人以为,如能运送上海或天津,其所得之利一定会更多一些;一般人见有利可图,便尽力收买。于是,收买者与日俱增,其中也有拿到旅店出卖的,但为数很少,多数人将其保留收存,以待高价时出卖。等到这批伪造的古钱已尽数售出时,那些伪装的“老客”们已经一个个离开此地。

以上事例均来自干民国时的资料。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旧社会作伪者为了销售伪钱,骗取钱财,是不择手段的。如今社会秩序稳定,法制健全,售伪之道已不能畅通无阻。然而,有些人在金钱的诱惑下仍然干一些欺人害理之事,古钱交易中的售伪现象屡有发生。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表现:一是把伪造的古钱转卖给农村人,农村人诡称在当地的土中掘出,给收藏者一种“真”的感觉。二是把旧时的伪造摆在市面,言称为祖上传世之物。三是售伪者称自己往来于城乡,稀世的“古钱”是从老乡那里收上来的。当然,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不管售伪者怎样表白,只要收藏者有识别能力,钱币自有其本身的特征,它自己就能做出回答。

“二方”藏泉的启示

民国年间,天津出了两位影响很大的古钱收藏家,一位叫方尔谦,一位叫方若,时人称为“二方”。

方尔谦生于1871年,字地山,又字无隅,别署大方,江苏扬州人。早年为袁世凯西席,袁克文曾从其问业。他长于辞章,善制联语,精于书法。居天津20余年,尤以精研钱币闻名于世。

方尔谦藏泉与一般藏家不同。别人对藏品大都装之于箧内,以保其原貌,而他却将自己收藏的古钱用丝绳穿起来,缠于腰间,每天至少带十来串,虽身负十余斤,亦不知其重,且冬夏间不离身。每到闲暇之时,他便用手摩挲,拿毛巾擦拭。钱布学家郑家相在其《梁范馆谈屑》中记述1917年他与方尔谦会面的情景时说:尔谦“在其衣袋间出泉十余串,每串二三十或四五十不等,大小亦不一。唯钱经摩擦,色泽如新,真伪难辨。串中虽多伪品,而珍稀亦不鲜。内有绍定元宝大钱及贞裙通宝折二,为海内孤品”。丁福保《古钱大辞典拾遗·总论》中说他“每对客探怀出泉,述其制度异同、品值传授,娓娓不倦”。

壮泉铜范尔谦赋性放达,虽寝馈于钱币间,却不作著述传世,留存下来的言钱文字甚少。1936年病故后,他收藏的古钱遗落于诸妾之手,今早已不知所归。

方若生于1869年,字药雨,原名方城,字楚卿,浙江定海人,自24岁起即定居津门。他善丹青,精于碑版,喜藏古物,尤以古钱为最多。此人财力雄厚,勇于购钱。北京厂甸、天津大罗天的古玩商都视其为大主顾。他于1920年在北平购买蔺字圜钱二枚,出600银元而得,并戏称“为黄百川敲了小竹杠”,一时视为豪举。《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在其日记中写道:“与药雨争选铁钱,汗涔不顾也,杯盘罗席,守饥不肯释。”可见方若收藏古钱已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还著有《言钱录》、《言钱补录》、《信钱别录》等古钱专著。其((药雨古化杂咏》以百枚稀见古币拓本入书,各系以七言绝句一首,分装两册。《古钱大辞典拾遗·总论》称该书“仅成四十余册,分赠同好外,海王村估人争购之,一日而尽。展转增值,册至百金。”不久前,有人还发现方若早期的一页鬼脸钱拓片。上面墨拓铸有文字的铜质鬼脸钱8种,并有方若题记,记述其出土地点及考证略见,亦见其对古币研考之深。

方若藏钱,宋钱最精。“九一八”事变后,他将藏品编号装箱存入天津盐业银行。后因种种原因,开价15万银元卖给上海杨庆和银楼少东陈长庚。陈将这批古钱带到了香港。50年代,经周恩来总理建议,国家将这批古钱收买过来,存人中国历史博物馆。

方若长期效忠日寇,劣迹昭彰,曾以汉奸罪被捕入狱,1955年死于天津。

方尔谦和方若都是藏泉大家,从收藏和保护古钱的角度上看,方若似乎比方尔谦更高明一些。方若藏泉一是严格明辨真伪,二是特别注重品相;方尔谦却在辨别真伪上不甚严格,且长年将古钱放在衣袋里摩挲,破坏了古钱的品相和价值。他们的藏泉经历对于现今收藏者确有借鉴意义。

提高钱币收藏的层次

对于古钱收藏者来说,收藏与研究是统一的,同时又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收藏古钱,并且去研究它,才是高层次的货币收藏。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年逾八旬的唐石父先生就是这样一位高层次的钱币收藏家。唐先生世居天津,从十几岁就喜欢收藏古钱。那时,他还是个穷学生,生活拮据,常常背着家里,把零花钱攒起来,到北门一带旧货摊收买古钱。家里炕底下有一串“压炕钱”,他也悄悄地把好的挑出,精心保存。当时天津河北第一博物院举办“货币展览”,那千姿百态的历史货币使他留连忘返,就有人送他外号:“老钱”。唐石父花费心血,辛辛苦苦地积存一批古钱,作为研究历史货币的宝贵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