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金匮要略(中华实用方剂大典)
17069900000023

第23章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1)

【学习要求】

1.掌握虚劳病的脉象及辨证论治。

2.熟悉血痹病的病因病机,掌握其辨证论治。

3.了解血痹与虚劳病合篇的意义。

本篇论述血痹、虚劳两种疾病的证治,重点论述虚劳。由于这两种病皆属于虚证,故合为一篇论述。

关于血痹成因,《诸病源候论·卷一·血痹候》说:“血痹者,由体虚邪入于阴经故也。血为阴,邪人于血而痹,故为血痹也。”总之,血痹是因营卫虚弱,腠理不固,外受风邪,痹于肌肤血络所致。血痹与风寒湿三气杂至所引起的痹证不同,二者区别的要点是:血痹以周身或局部肌肤麻痹,甚则伴有酸痛为特点;痹证则以肢节疼痛为特点。

关于虚劳成因,由“积虚成损,积损成劳”。为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衰弱性疾患的总称。《兰台轨范》:“古人所谓‘虚劳’,皆是纯虚无阳之症,与近日之阴虚火旺,吐血咳嗽者正相反,误治必毙。近日吐血咳嗽之病,乃是血证,有似虚劳,其实非虚劳也。”因此可知,本篇所述虚劳,主要是讨论五脏气血阴阳虚损的病证。虚劳病至中后期,往往是五脏俱虚,而以脾肾虚损为主,且偏于阳气虚。故本篇在治疗上着重补脾益肾、甘温扶阳,这种治则在临床上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血痹病

一、成因与轻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問曰:血痹病從何得之?師曰: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队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但以脈自微澀,在寸口、關上小緊,宜針引防氣,令脈和緊去則愈。(1)

[白话语释]

提要

论述血痹的病因、病机、脉象及轻证的治法。

语译

问:血痹病是怎样形成的?老师答道:那些养尊处优、好逸恶劳的人,外表看来似乎很丰满,但实际上其筋骨脆弱,若因疲劳出汗,加之睡觉时辗转反侧,受风着凉,就会发病。如果血痹病人脉象微涩,在寸口、关部脉微紧的,应该用针刺疗法引动阳气,使其气血畅行,脉来平和不紧,血痹病也就痊愈了。

阐释

脉微主阳弱,涩主血滞,紧是外受风寒的反应,“小紧”为略紧之意,示外邪轻微,由于受邪较浅,所以紧脉只出现于寸口和关上。总之,血痹为体虚受风,血行不畅所致。但血行不畅之因,实则由于阳气不行。故用针刺法以导引阳气,气行则血行,气血调和则祛邪有力,邪去则脉和而不紧,血痹愈矣。

【临床应用】

(1)对于血痹病轻证,采用针灸治疗可获效,重证则采取针药并施。根据《灵枢·根结篇》的论述,有关针刺外强内弱之人以激动阳气的施治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针要细小;②进针要徐缓;③出针要快,或不留针,得气即可出针;④要浅刺;⑤针刺穴位如肩井、风池、风府、合谷、曲池、阳陵泉等。

(2)血痹病之轻者包括漏肩风、肩凝症(慢性肩周炎),重者为风湿性肌肉炎、神经性肌肉炎、神经末梢炎之类,以40岁以上男性为多见。

二、重证(黄芪桂枝五物汤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登身體不仁,如風痹状,黄耆桂枝五物湯主之。(2)

[白话语释]

提要

论述血痹重证的治疗。

语译

血痹病由于营卫气血俱虚,所以寸、关部浮或沉取脉皆微,尺部稍现紧象。症见身体麻木不仁,如像风痹那样,当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

阐释

气虚血痹,肌肤失荣,故外证身体不仁,不仁者,肌肤不觉痛痒,甚则如风痹状,即不仁兼酸痛感。黄芪桂枝五物汤即桂枝汤倍生姜,去甘草,加黄芪而成。全方共奏益气通阳,和营行滞之效。

【原文解析】

[主要脉症]

四肢麻木不仁或兼有疼痛,每因劳累而加重,身体疲倦,面色不荣,头目昏沉,或汗出,舌淡,苔白润,脉沉弱。

[病机]

风邪与营阴相搏,痹阻卫阳,血凝气滞(亦简称气虚血瘀兼风)。

[治法]

调营益气,通阳行痹。

[主方]

黄耆桂枝五物涝方

黄耆三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一方有人参。

[主方分析]

方中取桂枝汤“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调阴阳”(《论注》)。但甘草甘缓守中,于血痹不宜,故去之。黄芪益气通阳,与桂枝同伍,既能宣通卫阳,又调理营阴血滞;辅以芍药和营行痹。生姜、大枣调和营卫;重用生姜,意在通阳行气,增强宣通脉络之效。

[比较鉴别]

血痹与痹证的鉴别:

(1)病因病机血痹乃气血不足,感受风邪,血行不畅,阳气痹阻;痹证乃风寒湿邪痹阻肢体经脉筋骨之间,伤在气分。

(2)主证血痹乃肌肤局部麻木不仁;痹证则为肢体经络筋骨疼痛。

(3)治则血痹重在疏风活血,益气养血,通阳行痹;痹证则当祛风散寒除湿,宣痹止痛。

【临床应用】

[应用要点

(1)本方常用于肩周炎、末梢神经炎、中风后遗症、小儿麻痹症、雷诺病、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产后腰痛、周围神经损伤、坐骨神经痛、腓神经麻痹、低钙性抽搐、肢端血管功能障碍、大动脉炎、自汗、胃脘痛、白细胞减少症、慢性滑膜炎、产后尿潴留、银屑病、便秘以及胸痹等病症而见本方证机者。

(2)临证加减

本证若气虚不固重用黄芪,酌加白术;营血亏损,酌加当归、鸡血藤、熟地,重用白芍;阳气不振重用桂枝,生姜宜为干姜;阴寒内盛加黑附片;经脉不通酌加木通、路路通、当归;感受风邪留滞经脉者,酌加乌梢蛇、蜈蚣。

[医案举例]

刘某,男,44岁。有“末梢神经炎”病史三年余。初起四肢末端麻木不仁,甚则如针刺样。每遇受凉(如气候变冷,接触冷水)或劳累后症状加重。曾就诊于中西医,用独活寄生汤、小活络丹以及维生素类药物,疗效欠佳。近一周因气候变冷诱发并加重,伴气短乏力,面色无华,四肢肌肤虽无明显变化,然触之欠温,舌质淡暗,边有瘀点,脉沉细无力。参合脉症,乃属阳气不足,气血不和,瘀滞脉络之血痹病,当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45克,桂枝18克,赤白芍各30克,生姜10克,大枣10枚,当归20克,地龙12克,细辛6克。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毫升,分3~4次服。服上方5剂后,麻木疼痛缓解。又于原方增减出入,先后共服药40余剂,诸症基本消失。尔后再发,服上方即效。

[柯新桥.黄芪桂枝五物汤的临床应用.黑龙江中医药,1988(5):15]

虚劳病

一、脉象总纲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夫男子平人,脈大爲勞,極虛亦爲勞。(3)

[白话语释]

提要

指出虚劳病的两大纲脉。

语译

男子虽从外表看无明显病态,但如果其脉浮大无力或极虚的,则属虚劳病。

阐释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的耗损,是构成虚劳的主因之一,故本篇有些条文多标明“男子”。如“脉大为劳”之大脉,为轻取脉大,重按无神无力无根,这种外似有余,内实不足之脉,易给人以假象,阴虚阳浮者多见此脉;“极虚亦为劳”之极虚脉,为轻取、重按皆极其虚弱无力,乃精气内损的本脉。脉大与极虚虽形态不同,但都是虚劳脉象,应认真辨别。

【临床应用】

此下诸条之脉都可以“大”与“极虚”归类:例如第4条之脉“浮”、第6条之脉“浮大”、第8条之脉“芤迟”、第12条之脉“弦而大”,皆大脉之类也;第7条之脉“浮弱而涩”、第9条之脉“虚弱细微”、第11条之脉“沉小迟”,皆极虚脉之类也。由于虚劳病之病机复杂,故临床常见复合之脉。

二、辨证

(一)同脉异病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人年五六十,其病脈大者,痹俠背行。若腸鳴、馬刀俠癭者,皆爲勞得之。(10)

[白话语释]

提要

论述脉大的不同证候。

语释

人到五六十岁,出现脉大而无力,脊柱两旁麻木不适。假若见肠鸣及腋下、颈旁生瘰疬(luǒlì)的,皆属虚劳病范围。

阐释

人年五六十,其脉大而按之少力,为精气内衰,经脉失养,风邪干及太阳经脉,故脊背有麻木感;若患马刀、侠瘿,则为阴虚阳浮,虚火上炎,与痰相搏而致病。“马刀侠瘿”语出《灵枢·经脉》等篇。其生于腋下,形如马刀的名为“马刀”;生于颈旁如贯珠的名为“侠瘿”。条文所述痹侠背行、马刀、侠瘿等,各是一证,而不是同时出现,从“皆”字可以理解。

【临床应用】

脉大有阴虚与阳虚之别。脉大而兼肠鸣,属脾胃阳虚,如理中汤证;脉大而出现马刀侠瘿,是阴虚火动,血瘀痰结,宜解郁活血祛痰,如后世清肝解郁汤证(《医宗金鉴》方,当归、生地、白芍、川芎、陈皮、半夏、贝母、茯神、青皮、远志、桔梗、苏叶、生栀子、木通、生甘草、香附、生姜)。

(二)阴阳两虚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男子脈虛沉弦,無寒热,短氣裹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時目瞑,兼衄,少腹滿,此爲勞使之然。(5)

[白话语释]

提要

论述阴阳两虚的虚劳脉症。

语译

男子脉沉弦无力,无恶寒发热的症状,而见短气,少腹拘急,胀满不适,小便不利,面色白,经常闭眼,兼衄血等证候者,属于虚劳病。

阐释

脉虚沉弦,阴阳俱不足之脉象也。劳而伤阳,阳气不足,在面则色白,在肺则呼吸短气,在腹则里急。“里急”谓腹中拘急不舒,似胀非胀,似痛非痛。《诸病源候论·卷三·虚劳里急候》:“劳伤内损,故腹里拘急。”在肾与膀胱则小便不利、少腹满;劳而伤阴,阴精不能滋养肝目则目瞑;“面色白,时目瞑”:闭眼为“瞑”,虚劳之人精神不足故也。《灵枢·决气》篇:“气脱者目不明……血脱者色白,天然不泽。”与本条所述的“面色白,时目瞑”证候相类。兼衄者,阴虚阳浮或阳虚不固皆可致络破衄血也。凡此脉症,都属于虚劳的范围。

(三)阳气虚衰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脈沉小遲,名脫氣,其人疾行則喘喝(hè),手足逆寒,腹滿,甚則溏泄,食不消化也。(11)

[白话语释]

提要

论述阳气虚衰的脉症。

语译

脉沉小而迟,主阳气虚衰,所以病人稍一动作或行路略快,就感觉呼吸喘促,手足逆冷,腹中胀满,甚至大便溏薄,饮食物不能消化。

阐释

脉沉小迟三脉并举,为阳气大虚之脉,“脱气”指病机,即阳气虚衰;其人疾行则喘喝,为阳气大虚之症,“喘喝”,有二义:一为气喘而有声,即后世所谓的“哮喘”;二为用尽气力张口而喘,换不过气来,此条应以后者为是。阳虚则寒,寒盛于外,四末失其阳气的温煦,故手足逆冷;寒盛于中,“脏寒生满病”,故腹满肠鸣,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

【临床应用】

(1)“疾行则喘喝”因于肺肾气虚者,法当固肾益气,宜用景岳大补元煎(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加黄芪。

(2)“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主因脾肾阳虚者,用理中汤温补中阳,甚则用附子理中汤。或用《温病条辨》双补汤(人参、山药、茯苓、莲子、芡实、补骨脂、苁蓉、山萸肉、五味子、巴戟天、菟丝子、覆盆子)双补脾肾。

(四)精血亡失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脈弦而大,弦則爲減,大則爲芤,减則爲寒,芤則爲虛,虛寒相搏,此名爲革。婦人則半座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12)

[白话语释]

提要

论述精血亡失的革脉。

语译

脉象弦而大,其弦重按则无力,故主里寒;其大而中空如芤,故主精血虚。以上两种脉象并见,称为革脉。妇女出现革脉,多见于半产漏下之病,男子出现革脉,则多见失血或梦遗、滑精等证。

阐释

弦脉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而革脉浮取似弦,按之力减,故日“弦则为减”。大脉波幅洪大,按之有力,而革脉虽大,但外大中空,类似芤脉,故曰“大则为芤”。弦减大芤,如按鼓皮,同为革脉之象。革脉在妇人主半产(半产:指妊娠三月以后,胎儿已成形,但未足月而自然殒堕,因流产而阴道下血不止);漏下,在男子主亡血失精。精血亡失,阴损及阳,阳虚则寒,故条文提出“虚寒相搏”。

【临床应用】

血虚和失血病人常见脉象,是缓虚大革;血虚轻症,脉多虚缓,病情转重,可见虚大。本篇第6条“劳之为病,其脉浮大”,说明阳气渐虚,若脉见革势,病情更重;脉象革而数,为贫血病人垂危之脉。反之,脉由革而转大,由大而转虚,旋至虚缓,病情趋向好转。治贫血病常以此脉象变化观察病情的进退。

三、证治

(一)虚劳失精(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一作目眶痛,髮落,脈極虛芤遲,爲清穀、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萝交,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主之。(8)

[白话语释]

提要

论述失精家所致虚劳病的证治。

语译

经常梦遗或滑精的人,少腹拘急不舒,前阴寒冷,两目昏花,头发脱落,脉见极虚而中空,且往来迟缓,失血及下利清谷之人亦可出现这种脉象。失精病人还可见芤动或微紧的脉象,如果男子梦遗,女子梦交,可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