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金匮要略(中华实用方剂大典)
17069900000026

第26章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4)

阐释

即属虚劳,又表现为“虚烦”,显然为阴虚内热。“阴虚则目不瞑”,所以不得眠。“虚烦不得眠”的特点是心中郁郁而烦扰不宁,虽卧却不能安然入睡。究其所成,乃因肝阴不足,虚热内扰心神所致。因肝阴充足,则魂藏于肝而能寐,若肝阴虚则不能藏魂,故失眠;阴虚则生热,虚热内扰于心神,故心中郁郁而烦扰不宁。心神被扰,神不守舍,夜不能寐。所以本证失眠的主因在肝,亦涉及于心,皆由阴虚所致。故治当养阴补虚,清热除烦,方用酸枣仁汤。

【原文解析】

[主要脉症]

虚烦不眠(以下半夜为多),心悸盗汗,头目眩晕,两目干涩,口渴咽干,手足烦热,苔少或薄黄少津,舌质红,脉虚弦或弦细。

[病机]

肝阴不足,心血亏虚。

[治法]

养阴清热,安神宁心。

[主方]

酸棗仁湯方

酸棗仁二升甘草一兩知母二兩茯苓二兩芎藭二兩《深師》有生薑二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棗仁,得六升,内諸藥,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主方分析]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肝欲酸”,故方中重用酸枣仁,甘酸而平,人心、肝二经,养血安神,《名医别录》谓其“治心烦不得眠”为本方之主药;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辛温,疏肝气,调营血,为血中之气药,与酸枣仁相伍,酸收辛散并用,相反相成,以其发挥养血调肝之效,为辅药;茯苓甘平,助主药宁心安神,且能培土以荣木,知母苦甘寒,清热除烦,又能缓和川芎之温燥,共为佐药;“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草甘平培土抑木,调和诸味,既可助茯苓培土荣木,又可助知母清热除烦,为使药。诸味相合,共奏养血安神,补肝敛阴,清热除烦之功。本方为首篇首条肝虚治法的代表方。

[注意事项]

(1)枣仁宜炒用。该药的镇静催眠作用,生枣仁均不及炒枣仁作用明显。

(2)本方酸枣仁用量为二升,据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中心标本室称测,每升酸枣仁重量约120克,则二升为240克,山东名医刘惠民用该药多在30~90克,并非超量,因此,认为“酸枣仁用至五十粒即可中毒”一说不足为凭。

[比较鉴别]

酸枣仁汤证、栀子豉汤证、黄连阿胶汤证的比较方名区别酸枣仁汤栀子豉汤黄连阿胶汤病机虚劳病肝阴不足,虚热内扰心神外感伤寒,余热内扰胸膈少阴病阴虚阳亢,心肾不交证候特点心中郁郁而烦扰不宁,虽卧却不能安寐虚烦不得眠,心中懊忄农,反复颠倒,舌苔多见微黄心烦,不能安寐,舌质红绛乏津治法养阴清热宣郁清热滋阴降火药物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栀子、香豉黄连、黄芩、芍药、鸡子黄、阿胶。

【临床应用】

[应用要点]

(1)酸枣仁汤可辨证治疗失眠、神经衰弱、夜游、低热、忧郁症、狂症、抽动一秽语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焦虑性神经症、妄想型精神分裂症、肢颤、幻听、肝豆状核变性精神障碍、胸痹(冠心病)、更年期综合征等。另外,在辨证论治的处方中加入酸枣仁治疗各种痛证(头痛、胁痛、胃痛、三叉神经痛、四肢痛、腰痛)有很好的镇痛作用,尤以虚证疼痛为优,用量15克以上效果才好。

(2)临证加减

①时而惊醒,心悸多梦,舌淡脉细,属心胆虚者,加党参、龙齿。

②若心烦不眠,属肝血不足,虚火内扰较甚,合二至丸去川芎,加旱莲草、女贞子、白芍、百合、生地黄;见盗汗较重,加五味子;心悸甚,加龙齿。

③本方证血虚者,可合四物汤,以滋阴生血。

④阴虚火旺者,合黄连阿胶汤,以滋阴清热。

⑤兼有心脾两虚症状者,可酌加归脾汤,以补益心脾。

[医案举例]

李某,男,24岁,学生。患失眠多年,西医曾诊断为神经衰弱,服用安宁、利眠宁等镇静药,时有小效。近因毕业考试,思虑过度,劳伤阴血,病症加重,昼则头晕头疼,昏昏欲睡,神思恍惚;夜则清清不寐,往事联翩,思绪不断,痛苦非常,口苦,心烦,小便赤,舌红,苔薄黄,脉弦细而数。阴血不足,神魂不安本宅,治当养阴血以复本;清虚热以安神魂,方用酸枣仁汤加味:酸枣仁15克,茯苓18克,知母9克,川芎6克,生地15克,白芍9克,栀子6克,朱砂1.5克(冲服),竹叶4.5克,水煎服,每日1剂。服本方6剂,睡眠稍好,头晕痛亦减;又进9剂,睡眠已正常。后用天王补心丹,每晚2丸,调整善后。

[杨医亚等.中医自学丛书·金匮.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53]

(六)虚劳干血(大黄廑虫丸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五勞虛極羸瘦,腹满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饑傷,勞傷,經絡營氣傷,内有乾血,肌膚甲错,兩目黯黑。緩中補虛,大黄蟲丸主之。(18)

[白话语释]

提要

论述虚劳内有干血的证治。

语译

五劳过度则导致人体正气亏损,日渐发展到严重程度,可出现身体瘦弱,腹满,不能饮食。这是由于饮食不节,忧愁思虑,饮酒过量,房室无度,饥饱不匀,劳倦太过,损伤了经络营卫气血,以致瘀血内停,所以皮肤粗糙干枯,如鳞甲状,两眼白珠呈青黯色,治宜缓中补虚,用大黄廑虫丸主治。

阐释

脏腑虚损,功能必然失调,营卫气血,运行障碍,气机不畅,血行瘀滞,渐则形成瘀血。气机不畅,脾胃运化失常,所以病人自觉腹满,不能饮食。瘀停日久,则新血不生;瘀久又可化热伤阴。因其瘀血内阻,阴血亏乏,所以称为“干血”。瘀阻血虚,皮肤失濡,两目失养,故肌肤甲错,两目黯(àn)黑。两目黯黑:“黯黑”,同义复词。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十八“黯,深黑也。”“两目黯黑”指白眼球呈青黯色而言,为瘀血特征之一。此为虚劳兼有瘀血之征,治宜缓中补虚,方用大黄虫丸治疗。

【原文解析】

[主要脉症]

虚劳羸瘦,腹满,饮食减少,或腹痛拒按,皮肤干涩,甚则甲错,面色萎黄,两目黯黑,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脉沉涩。

[病机]

虚劳内有干血。

[治法]

活血化瘀,缓中补虚。

[主方]

大黄蟲丸方

大黄十分(蒸)黄芩二兩甘草三兩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藥四兩乾地黄十兩乾漆一兩虻蟲一升水蛭百枚蠐螬一升蟲半升

上十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大豆大,酒飲服五丸,日三服。

[主方分析]

方用大黄、廑虫攻下积血,以通其血脉,大黄并能凉血泄热,二药共为君。桃仁、干漆、蛴螬、水蛭、虻虫助君药以活血通络、攻逐血瘀,为臣。桃仁配杏仁以润燥,且杏仁开宣肺气,通利气机;生地黄、白芍滋养阴血,既治阴血亏损,又使祛瘀而不伤新血;黄芩配大黄、生地以清瘀热,共为佐药。甘草和中补虚,使祛瘀而不伤气,并调和药性,酒服活血以行其药势,为使药。诸药合用,祛瘀血,清瘀热,滋阴血,润燥结。本方祛瘀药中以虫类最多。盖虫类药其性善走,搜剔经络瘀血之力最强,尤对积瘀日久之干血,非用蠕动啖血之物不可。

[注意事项]

(1)汉代无“分”之重量单位,若以晋制“四分为一两”计算,则大黄“十分”当折为二两半,仅为干地黄的四分之一,欠轻。考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和黄竹斋以白云阁藏本为蓝本所著的《伤寒杂病会通》以及明·吴昆《医方考》诸本大黄皆为十两,始合仲景本意,可从。

(2)据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中心标本室干成品实测:桃仁一升约120克,杏仁一升约122克,虻虫一升约16克,水蛭百枚约200克,蛴螬一升约60克,廑虫半升约22克。余药每两以15.6克计算,则大黄廑虫丸重量计1007克。蜜丸“小豆大”5丸,约今1克重,日三服则每日服约3克,其量小,攻瘀而不伤正。该丸剂可服336天。若系瘀血热盛者,每次量可用3~6克,则每日服9~18克,可服用56~112天。若系妇女子宫肌瘤,在出血时,暂停用;孕妇及无瘀血者,忌用。

[比较鉴别]

本方与桃核承气汤、抵当汤、下瘀血汤之鉴别:从瘀而论,本方证内有干血,与《伤寒论》蓄血证不同。蓄血属实,属卒病,因瘀热而成,以逐瘀为治,用桃核承气汤、抵当汤等;而本方证之干血,属虚中挟实,是因虚所致,属久病,虽亦祛瘀为主,但是寓补于消之中,故用丸而不作汤,以缓消瘀血。

【临床应用】

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和造血系统、神经系统、代谢及营养类、皮肤科、外科、妇科、五官科及肿瘤科疾病。

[医案举例]

林某,女,33岁,农民,1999年6月13日诊。主诉:闭经已有3年,曾经中药及西药治疗,至今月经未来。刻诊:形体肥胖、四肢倦怠,少腹不适,五心烦热,经闭不行,肌肤甲错,两目眼睑紫黯,舌质紫黯,苔薄黄,脉弦。辨证:瘀血内阻,新血不生,经脉失养。治疗当活血化瘀,通达经气。处方以大黄廑虫丸加味:大黄6克,黄芩9克,甘草6克,桃仁9克,杏仁6克,白芍12克,熟地12克,干漆6克,虻虫9克,蛴螬6克,虫10克,水蛭9克,桂枝9克。5剂,每日1剂,水煎二次,合并分三服。二诊:五心烦热消除,又以前方6剂。三诊:两目眼睑紫黯解除,又以前方6剂。之后,服药至24剂月经得下。厥后,又服用20余剂,月经恢复正常。随访6个月,月经正常。

[王付.仲景方临床应用指导.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