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金匮要略(中华实用方剂大典)
17069900000064

第64章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2)

【原文解析】

[主要脉症]

呕而胸满,或干呕、吐涎沫、头痛,尤以巅顶冷痛为主,舌淡苔白腻或白润,脉弦滑无力或沉缓。

(1)呕吐或干呕由于胃阳不足,寒饮内停,胃气上逆而致。

(2)吐涎沫由于胃气虚寒,饮邪上泛所致,正如《水气病脉证并治》篇云,“上焦有寒,其口多涎”。

(3)头痛为厥阴肝经寒气上犯所致,由于厥阴肝经上达巅顶,寒气上犯,故以巅顶冷痛为主。

[病机]

肝胃虚寒,寒饮上逆。

[治法]

温阳散寒,降逆止呕。

[主方]

茱萸湯方

吴茱萸一升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主方分析]

方中吴茱萸能解肝脾二经之寒气,功能散寒止痛,温中止呕;生姜温胃散寒,和中降逆,合吴茱萸既可止呕又可化饮;人参、大枣补气和中。全方共奏温阳散寒,降逆止呕之功。

本方重用生姜之目的,在于温中止呕,以解除主症呕吐,学者不应只理解其与大枣调和营卫之意,更不能视为可有可无之味。

[注意事项]

(1)胃热旺盛所致之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吐苦水,热性吞酸,脘腹疼痛者,当慎用或忌用。

(2)如呕吐较重,可采取冷服,或每次少许,频服之,以免格拒呕吐。

(3)药物用量:凡用于止呕,则应遵照仲景原方配伍之比例,即生姜用量大于吴茱萸(原方吴茱萸一升约为80克,生姜六两约为90克),否则止呕效果下降,用于治疗其他病症,可视呕吐一症的轻重和有无,如呕吐较轻或无呕吐,生姜用量则可相应减少或不用,党参用量一般与吴茱萸相等,或稍大于吴茱萸,大枣用量5~7枚即可;用于治疗胃寒吐酸,方加黄连,但比例以吴茱萸为黄连之5~6倍为宜。但若为头痛、阴寒之气上冲,浊阴上犯,巅顶痛,本方吴茱萸量宜15~30克。

[比较鉴别]

吴茱萸汤与理中汤均可治疗中焦虚寒证,主症均可见呕吐清稀涎沫,或干呕,胃脘冷痛,舌淡苔白,脉缓等,但二者同中有异,注意鉴别(表21-3)。

表21-3吴茱萸汤证与理中汤证之鉴别方证比较吴茱萸汤理中汤症状呕吐或干呕、吐涎沫、头痛以巅顶冷痛为主症,舌淡苔白腻或白润,脉弦滑无力或沉缓呕吐、下利为主症,伴见腹中冷痛,喜温喜按,不欲饮水,舌淡苔白,脉缓弱病位肝、胃中焦脾胃病机肝胃虚寒,寒饮上逆(虚、寒皆重)中焦阳虚,寒湿内阻(以脾虚为主)治法温阳散寒,降逆止呕(散寒补虚皆重)温中散寒,健脾燥湿(偏于健脾)药物组成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人参干姜白术甘草(炙)各三两

【临床应用】

[应用要点]

(1)临证加减

①阳虚恶寒甚,加附子、肉桂;血虚加当归;呕吐甚加半夏、丁香;腹胀加豆蔻;吞酸加瓦楞子、牡蛎;胃寒痛加高良姜、制香附;气虚者重用党参、黄芪;头晕头痛较甚者,可加半夏、川芎。

②呕吐,食吞欲呕,干呕吐涎沫者,本方吴茱萸宜4.5~9克,生姜可用15~45克,取其温胃降逆之功。呕吐伴有舌淡苔白腻厚者,加藿香、佩兰,取其芳香化浊,以醒脾胃;呕吐伴有胁痛,生气后呕吐加重者,加柴胡、香附、沉香,以舒肝理气;如呕吐,苔黄舌红,心烦热等,加川连、竹茹,以清心胃之热;如呕吐已久伤胃阴,症见口干,加沙参、麦冬,以生津止渴。

(2)运用范围本方用于消化系统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或合并幽门梗阻、急性胃肠炎、慢性胃炎、神经性呕吐、贲门痉挛、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慢性肝炎等;神经系统之肠胃神经官能症、癫痫等;循环系统之冠心病、高血压、神经性头痛等;妇科之妊娠呕吐、痛经、带下等;及梅尼埃病、肌肉痉挛等病证见肝胃虚寒,寒饮上逆者。

[医案举例]

周某,38岁。体质素弱……此次腹痛不舒,就近请某医诊治,服药腹泻,病即陡变,晕厥瞑若已死,如是者半日许……病人目瞑齿露,死气沉沉,但以手触体,身冷未僵,扪其胸膈,心下微温,恍惚有跳动意,按其寸口,在若有若无间,此为心体未全静止,脉息未全厥绝之症。族人苦求处方,姑拟参附汤:人参3克,附子3克,煎浓汁,以小匙微微灌之,并嘱就榻上加被。越2时许,复来邀诊,见其眼半睁,扪其体微温,按其心部,跳跃较明晰,诊其寸口,脉虽极弱极微,亦较先时明晰。予曰:真怪事,此病可救乎?及予扶其手自肩部向上诊察时,见其欲以手扪头而不能,因问:病人未昏厥时曾云头痛否?家人曰:痛甚。因思仲景头痛欲绝者,吴茱萸汤主之。又思前曾患血崩,此次又腹泻,气血不能上达巅顶,宜温宣冲动,因拟吴茱萸汤一方:

吴茱萸9克,人参4.5克,生姜9克,大枣4枚。

越日复诊,神识渐清,于前方减吴萸之半,加人参至9克。一周后病大减,用当归内补建中汤、炙甘草汤等收功。

[冉雪峰.冉雪峰医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16]

(三)寒饮内停

1.寒饮停胃(半夏干姜散证、生姜半夏汤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乾嘔,吐逆,吐涎沫,半夏乾薑散主之。(20)

[白话语释]

提要

本条论述中阳不足、寒饮停胃的呕吐证治。

语译

病人干呕,胃气上逆,吐涎沫,用半夏干姜散主治。

阐释

由于中焦虚寒,津液变生饮邪,停留于胃,使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为干呕、吐逆、吐涎沫,三症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发生,治当温中助阳,化饮降逆,用半夏干姜散治疗。

干姜较之于生姜更有温助中阳之效,其与半夏同用,属标本并治之法。故本方不仅有和胃祛饮之效,更有温助中阳,使饮邪不再化生之功。这种标本同治的方法,一则说明本条标急不甚,其症可呕吐不甚,仅为干呕,或与吐逆、吐涎沫并见,一则说明本条中焦虚寒之象较显著。

【原文解析】

[主要脉症]

干呕吐逆,吐涎沫,伴胃脘冷或冷痛,喜热饮,甚至手足不温,舌淡,苔薄白,脉迟或沉缓。

[病机]

中阳不足,寒饮停胃。

[治法]

温中助阳,化饮降逆。

[主方]

半夏乾堇散方

半夏乾薑等分

上二味,杵爲散,取方寸匕,漿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顿服之。

[主方分析]

半夏干姜散由半夏与干姜两味组成,半夏降逆止呕,温化水饮;干姜温中散寒;与半夏同用,共奏温中助阳,化饮降逆,和胃止呕之功,擅治中焦虚寒证。浆水甘酸,调中止呕,“顿服之”则药力集中,以取速效。

[注意事项]

(1)原文方后要求“取七合,顿服之”,意在使药力集中,以取速效,但若呕吐剧烈或频繁,一次进服药液困难,可能会导致得药则吐,当少量频服,因此临证运用,不可拘泥于一次顿服,要“随证用之”。

(2)脾胃阴虚证者慎用。

[比较鉴别]

本条与第9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似同,但二者病机、病位、主症等均有差异(表21-4),要注意鉴别。

表21-4半夏干姜散证与吴茱萸汤证之鉴别方证比较半夏干姜散吴茱萸汤症状干呕吐逆、吐涎沫,伴胃脘冷或冷痛,喜热饮,甚手足不温,舌淡,苔薄白,脉迟或沉缓呕吐或干呕,吐涎沫,头痛以巅顶冷痛为主,舌淡苔白腻或白润,脉弦滑无力或沉缓病位胃肝、胃病机中阳不足,寒饮停胃肝胃虚寒,寒饮上逆(虚、寒皆重)治法温中助阳,化饮降逆温阳散寒,降逆止呕(散寒补虚皆重)药物组成半夏、干姜等分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临床应用】

[应用要点]

(1)临证加减

①胃脘冷痛明显,加丁香、吴茱萸以加强温胃散寒之功。

②胃脘痞闷不舒,合枳术丸行气消痞。

③不思饮食或纳谷不香,加鸡内金、隔山撬消食健脾。

(2)运用范围用治急/慢性胃炎、胃扩张、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属中阳不足,寒饮内盛。

[医案举例]

吴某,女,42岁。患高血压病已三年,血压常波动在(18.7~25.3)kPa/(13.3~14.7)KPA之间,遍服中西药均无效。于1962年夏从南方赴京求治于秦老。观其服用的中药处方,大多是生石决明、灵磁石、生龙牡、杭菊花、双钩藤、生白芍、桑寄生、怀牛膝等平肝降逆辈。患者形体肥胖,自述常头晕胀痛,眩晕甚如坐舟车,颇欲吐,曾数次呕出大量清涎,饮食欠馨,胸脘部常有胀闷感,心悸多梦,二便尚可,舌质淡,苔薄白腻,脉右寸关滑甚。秦老想到我们当时正在学习《金匮要略》,遂令回忆“呕吐哕下利病篇”。他说,该病载有“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观此患者之形证,乃中阳不足,寒饮上逆所致,且患者数年所服中药多系寒凉重降之品,更伤中焦,故当温中止呕,以《金匮要略》半夏干姜散加味治之。处方:

法半夏9克,淡干姜9克,茯苓9克。水煎服。

不料,2天后,亲友兴致而来,言几年来服药后从未如此舒服,因此2天把3剂药痛快服完。嗣后以温中化饮法加减,治疗月余病愈,患者兴奋返里。

[吴大真.秦伯未经方验案举隅.国医论坛,1986(2):20]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生薑半夏湯主之。(21)

[白话语释]

提要

本条论述寒饮搏结于胸胃的证治。

语译

病人心中好像气喘,而实则不喘;好像是呕,而实则不呕;好像是呃逆,而实则没有呃逆,但整个心胸烦闷懊忄农无可奈何,当用生姜半夏汤主治。

阐释

“胸中”与“心中”包括心肺和胃在内。胸为气海,内藏心肺,为呼吸往来之道,清气出入之所。寒饮结于胸中,与正气相搏,阻碍胸胃气机,使之不得畅行,则出现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难以名状,烦闷不堪,痛苦难忍之症。治用宣散寒饮、舒展气机的生姜半夏汤。

【原文解析】

[主要脉症]

病人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呃逆而不呃逆,但整个心胸烦闷懊侬无可奈何,伴心下痞满,不渴或渴喜热饮,舌淡苔白腻,脉弦滑或沉迟。

[病机]

寒饮搏结,气机不畅。

[治法]

宣散寒饮,舒展气机。

[主方]

生薑半夏湯方

半夏半升生堇汁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堇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后服。

[主方分析]

该方重用生姜汁以辛开通阳,温胃散结,和胃止呕;配半夏以化饮降逆;二者相伍,辛散寒饮,振奋胸阳。

[注意事项]

(1)方后云“小冷”,即防热药格拒不纳而吐,故宗《素问·五常政大论》“治寒以热,凉而行之”的反佐之法。

(2)原文云“分四服”(每次75毫升),意在量少频服,以发挥药力的持续作用,并防药量过大而致呕吐。

(3)煎煮本方时,应注意方法,即先煮半夏,然后加入生姜汁,即可服用。

[比较鉴别]

小半夏汤、半夏干姜散、生姜半夏汤三方鉴别如表21-5。

表21-5生姜半夏汤证、半夏干姜散证、小半夏汤证之鉴别方证比较生姜半夏汤半夏干姜散小半夏汤症状病人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呃逆而不呃逆,但整个心胸烦闷懊忄农无可奈何,伴心下痞满,不渴或渴喜热饮,舌淡苔白腻,脉弦滑或沉迟干呕吐逆,吐涎沫,伴胃脘冷或冷痛,喜热饮,甚手足不温,舌淡,苔薄白,脉迟或沉缓呕吐清稀痰涎,饮食不下,口淡不渴,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滑或缓滑病位胸、胃胃胃病机寒饮搏结,气机不畅中阳不足,寒饮停胃寒饮内停,胃失和降治法宣散寒饮,舒展气机温中助阳,化饮降逆发散饮邪,和胃降逆药物组成生姜汁一升半夏半升半夏干姜等分半夏一升生姜半斤

【临床应用】

[应用要点]

(1)临证加减

①若呕吐清稀痰涎或头晕目眩,可合苓桂术甘汤加泽泻以加强降逆化饮之效。

②若胸中烦满懊忄农明显,舌苔偏黄,提示饮郁化热,热扰心神,可合栀子豉汤清心除烦。

(2)运用范围生姜半夏汤可借治眉棱骨痛、急/慢性胃炎、胃或贲门痉挛、胆汁反流性胃炎、食管炎、梅尼埃病等属寒饮搏结胸胃者。

[医案举例]

陈某,男,1.5个月。1995年11月17日初诊:近3日来不欲吮奶,时吐奶,偶尔吐涎沫,昨晚哭闹甚,欲索一方,苔白,指纹淡红,遂予生姜半夏汤:半夏3克,入煎取汁,加生姜汁5毫升,酌加红糖适量,分5~6次灌服,连服2日病愈。原书按:本例患儿吐奶当为寒饮阻膈所致,应属生姜半夏汤证,考虑到婴儿难以受药,故迳处该方原方治之,想不到旋获著效,足见经方之妙!

[张笑平.金匮要略临床新解.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53]

2.饮邪阻胃(猪苓散证)

【原文研读】

[代表原文]

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解,急舆之。思水者,豬苓散主之。(13)

[白话语释]

提要

本条论述饮邪阻胃,胃气上逆的呕吐证治。

语译

膈上有病,引起呕吐,吐后,想饮水的,这是呕吐向愈,应及时给病人饮用。口渴想饮水的,用猪苓散主治。

阐释

“病在膈上”指饮停于胃,上逆于膈,是由于水饮停胃,胃气上逆所致;“后思水者”指呕吐之后口渴思水欲饮,其原因为呕吐之后,水饮随呕吐而去,邪去正安,胃阳将复,是呕吐病向愈之征。既然水去阳复,渴思饮水,就应当因势调理,少少与水饮之,以滋其虚燥,令胃气和则愈,因此当“急与之”。本证属脾虚饮停,饮邪犯胃,若思水而贪饮,则有旧饮虽去,新饮又作的可能,因此需用药物治疗,用猪苓散健脾祛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