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伤寒杂病论
17070900000029

第29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洽(17)

【词解】

①大椎第一间:在第七颈椎和第一胸椎棘突之间。

②肺俞:当第三第四胸椎横突之间,在脊外方一寸五分。

③肝俞:当第九第十胸椎横突之间,在脊外方一寸五分。

【释义】太少并病的辨证治疗。

太阳病未罢,又出现少阳病,谓之太阳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是病在太阳,头目眩冒为少阳病见证。少阳之气疏泄不利,故心下痞塞硬满,有时郁结较甚者,还可发生疼痛,犹如结胸之状。证属太少并病,不能仅用治太阳病之汗法,此时刺大推、肺俞以解肌表之邪,刺肝俞以解少阳之热。三穴同刺,可治太阳少阳之并病。若误汗,则徒伤津液,少阳之邪热更重,热盛神昏而发生谵语。这种谵语与阳明谵语不同,脉弦为鉴别要点,所以谵语与脉弦并提。五日,谵语不止者,说明少阳邪热炽盛,故刺期门穴以治之。期门是肝之募穴,刺之则木火得泄,木火除则谵语自止。

【原文143】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①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词解】①血室:子宫。有的认为是肝脏,有的认为是冲脉。此病多见于月经期,自然与子宫关系密切,但其病理机制也与肝脏、冲脉相关。

【释义】热入血室的证治。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时至七八日,适值经血来潮,血室空虚,表邪乘虚而入。外邪入内,所以表热退而身凉。脉迟,说明气血涩滞,邪有所结。冲脉起于胞宫,夹脐上行至胸中;肝为藏血之脏,主疏泄。热入血室,热与血结,冲脉及足厥阴之脉经气壅滞,故见胸胁下满,甚或疼痛,犹如结胸状。心主血,血热上扰心神,则谵语。通过针刺肝之募穴期门,以泄肝经邪热,则血室之热可解。

【原文144】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释义】热入血室寒热如疟的证治。

妇人感受外邪,时至七八日,恶寒发热不再同见,而是间歇发作有时,恰在此时,经水突然中止,即月经不当断而断,此为热人血室、热与血结所致。血室血结,影响肝胆之气不利、少阳之气不和,故而寒热休作有时,犹如疟状。治以小柴胡汤清解少阳邪热,助正达邪。

根据一些注家意见,考虑到本证有经水适断,其血必结的病变特点,在治疗时应在小柴胡汤清解少阳、疏达气机的基础上酌加牡丹皮、生地黄、红花、桃仁等活血凉血之药,较之单纯小柴胡汤疗效为好。

【辨治要点】

主症: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如疟状。

成因:热入血室、热与血结。

治法:清解少阳邪热,助正达邪。

方药: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

【原文145】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释义】热入血室的自愈证。

妇女患伤寒发热,正值经水来潮,此时血室空虚,外邪容易乘虚侵入,热与血结形成热人血室证。热人血室除了可见胸胁下满如结胸状,或寒热发作有时等证,还会出现神志症状。因热在血分,不在气分,气属阳,血属阴,所以“暮则谵语,昼日明了”,即入夜则神识昏愦而谵语,白天神识清楚。这种谵语非阳明燥实,不可用攻下之治。邪不在表,亦不在胸,所以也禁用发汗及涌吐之法。“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就是告诫医生,不能用汗、吐、下三法。此证与热人血室的“经水适断”不同,其经水适来而血不断,邪热有可能随血外泄而解,故云“必自愈”。当然若血泄不畅,邪热不解,自可参照上两条之治。

《伤寒论》中关于热入血室的条文共4条。上述三条热入血室证,皆明言是“妇人”之病。阳明病篇还有1条热入血室证,因未言“妇人”,有人以此为由,提出男子也有本证,也因此对血室一词,除“子宫”以外,还有解释为“肝”和“冲脉”的。我们认为“血室”就指胞宫,肝及冲脉生理上相关,所以热人血室可见肝及冲脉的病理反应。热人血室证当是妇女所独有,多见于月经期,也可见于产后。张仲景在阳明病篇中不言本证为“妇人”病是属省文,因在此之前的太阳病篇中“热入血室”已明确指出是妇人之病,所以在阳明病篇的“热入血室”中自可略而不提。

【原文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①,微呕,心下支结②,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桂枝一两半,去皮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洗芍药一两半大枣六枚,擘生姜一两半,切柴胡四两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今用人参作半剂。

【词解】

①支节烦疼:支节指四肢关节,烦疼说明疼痛之甚。

②心下支结:心下胃脘胀满并向两侧胁肋部支撑的感觉。

【释义】太少并病的证治。

伤寒六七日,证见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属于太阳表证未解。此时又见轻微呕呃、胃脘胀满,支撑胸胁,是少阳疏泄不利,气机郁滞,胃气上逆所致,说明病已部分进人少阳。先病太阳,其邪末解,又病少阳,太少先后发病,故属于太少并病的范围。治用柴胡桂枝汤双解两经之邪。

柴胡桂枝汤,即取用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各药物一半剂量,合成新方。意在用桂枝汤外解太阳之邪,以治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用小柴胡汤内和少阳枢机,以治微呕、心下支结。合方使用,使太阳少阳之邪并解。

【辨治要点】

主症:发热微恶风寒、肢节烦疼、微呕、胸胁心下微满,伴有舌苔薄自、脉浮弦等症。

成因:邪犯少阳,表证未解。

治法:和解少阳,兼以解表。

方药:柴胡桂枝汤(小柴胡汤、桂枝汤各取半量,相合而成)。

【原文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栝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释义】伤寒误治而致邪传少阳、阳郁饮结的证治。

伤寒五六日,已用发汗,但邪气未解,是汗不得法,此时表未解,仍应发汗解表,若用下法攻里,是为误治,引邪入里。邪传少阳,故胸胁满、往来寒热、心烦。胸胁满而“微结”,提示与小柴胡汤证存在着不同的病理机制。因与小便不利同见,说明其不但有气机郁滞,而且有水饮停积。少阳枢机不利,三焦决渎失职,水道不畅,则见小便不利;气不化津,津不上承,而见口渴;水饮不化,:少阳邪热不得外泄而上蒸于头,故头汗出,而身无汗;邪气不及于胃,所以不呕。治疗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一则清解少阳枢机之邪,二则助气化以生津液。

柴胡桂枝干姜汤由小柴胡汤加减而成。柴胡、黄芩作为主药,仍用于清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因津伤口渴而不呕,故去半夏加天花粉(栝蒌根),生津胜热以止烦渴;枢机不利,水饮停积,而胸胁满微结,故去人参、大枣,加牡蛎软坚散结,桂枝配干姜,通阳化饮以行三焦。诸药相伍,可使少阳得和,枢机畅利,气化以行,阳生津复,诸证悉愈。方后注云“初服微烦,复服汗出”,这是药后阳达津布之象,为正复邪却的反映。

《金匮要略·疟疾篇》柴胡姜桂汤的药物与本方完全一样,用以治疗疟疾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者。

【辨治要点】

主症:往来寒热,心烦,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

成因:少阳枢机不利,水饮内结。

治法:和解少阳,温化水饮。

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干姜、天花粉、黄芩、牡蛎、甘草)。

【原文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①,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②,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词解】

①阳微结:大便硬结不甚。阳微结,与阳结相对而言,谓热结犹浅。

②纯阴结:脾肾阳虚,阴寒凝结而大便不通。

【释义】阳微结的辨证治疗。

伤寒五六日,是病起自伤寒,头部汗出,是阳热郁结于里,不能外达,而熏蒸于上所致。阳热郁伏,不能温达四末,则手足冷;阳热郁伏,气血流行不畅,脉道不利,则脉细(沉紧细)。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是热郁少阳,枢机不利,津液不下,胃气失降所致。微恶寒,是表邪未解,未言发热,当属省文无疑。既有少阳枢机不利,阳热内郁所致的大便秘结,又有表证存在,所以说“必有表,复有里也”。此证,较之外邪悉入其里的阳明腑实证,热结轻浅,故谓之“阳微结”。

上述病证中有脉细、手足冷、恶寒等表现,与纯阴结相似,应从以下两方面鉴别:一是阳微结证有表证存在,其恶寒的同时有发热,而纯阴结证,邪离三阳,阳虚阴盛,不得有发热,即“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二是阳微结证有头汗出,是阳热内郁上蒸的表现,纯阴结证,阳衰阴盛,不能化津作汗,故一般无汗。若是亡阳而见汗出,必伴厥逆、脉微等危候。既有表,又见头汗出,所以纵然“脉沉紧”,“不得少阴病”也。

阳微结证,半在里半在外,关键在于少阳枢机,故治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条达枢机,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溅然汗出”,即使仍有不爽快的感觉,待大便得通,则表里诸证自解。

【原文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须大陷胸汤者,方用前第二法。一方用半夏一升。

【释义】小柴胡汤证误下后的3种不同转归及半夏泻心汤证治。

伤寒五六日,出现呕而发热,是少阳病的表现,已具备使用小柴胡汤的条件。医者不用小柴胡汤和解,反以他药泻下,属于误治,可能会出现多种情况。

误下后的第一种表现是,病证未发生变化,柴胡证仍在。这时还可以使用小柴胡汤。此误下尚未造成邪气内陷,故云“不为逆”。但误下后,毕竟耗伤正气。小柴胡汤助正达邪,服药后正气得药力相助,与邪气相争,故发生“蒸蒸而振”的“战汗”的现象,发热汗出而解。

误下后的第二种情况是,心下满痛,按之石硬,形成结胸证。此因少阳邪热内陷入里,与水饮互结。与前太阳病误下而成结胸,途径虽然不同,但见证并无差异,故亦用大陷胸汤,以泻热逐水破结。

误下后的第三种情况是,出现心下满而不痛的痞证。此因误下之后,脾胃阳气受损,邪热内陷所致。脾胃阳气亏虚,不能温运水湿,寒湿内生,以致寒热错杂,虚实兼夹。中焦寒热虚实错杂,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气机壅滞,故发生心下痞塞不通。心下痞满,按之不痛,而若气机壅滞较甚,也可出现疼痛之症,但程度较轻,与结胸证之心下痛,按之石硬者,仍有显著差异。

本证除心下痞外,还有呕利肠鸣等症。气机痞塞于中,胃气不降而上逆,可见恶心、呕吐、嗳气;“中气不足,肠为之苦鸣”,脾胃气伤,可见肠中鸣响;脾气不升而下陷,还可见下利及大便干湿不调。此心下痞满证纯属中焦气机壅滞,升降失常,与胸胁苦满的小柴胡汤证有着不同的病理机制,自然不是小柴胡汤的适应证,所以说“柴胡不中与之”,而应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和中消痞。

半夏泻心汤中半夏、干姜辛能散结,温以散寒;黄芩、黄连苦能降浊,寒以泄热;人参、甘草、大枣甘温补脾益胃。辛开苦降,寒温并用,攻补同施,共奏泄热补虚,升清降浊、散结消痞之功。

半夏泻心汤是辛开苦降甘调之代表方,后面介绍的生姜泻心汤及甘草泻心汤都是在此方的基础上稍作加减而成,主治病证亦与此大同小异。

辛开、苦降、甘调,共成泄热补虚、升清降浊、散结消痞之功,开治疗脾胃病之一大法门。现代医学所谓急慢性胃炎、胃肠炎、溃疡病,以至肝、胆病等疾患,出现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者,运用此法,化裁得当,多能收效。

【辨治要点】

主症:心下痞,满而不痛,恶心呕吐,肠鸣,下利,纳呆,微渴,舌色稍淡,苔白腻或微黄,脉弦细数。

成因:脾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于中。

治法:和中降逆消痞。

方药:半夏泻心汤(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甘草、大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