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塞上水乡·宁夏
17071900000007

第7章 宁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目前,宁夏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五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两个。

贺兰山自然保护区,1982年被国家林业部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面积为315万亩。保护对象有:(1)干旱风沙区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2)青海云杉、杜松、羽叶丁香、蒙古扁桃、沙冬青、贺兰山红尾鸲、马鹿、灰鹤、麝、盘羊、蓝马鸡等物种;(3)寒武系地质剖面及新构造运动的形迹。

贺兰山不但是银川平原的天然屏障,而且是我国外流流域和内陆流域的分水岭,季风气候与非季风气候及荒漠草原与荒漠的分界线,具有十分重要的自然地理意义。

六盘山自然保护区,是1988年经国家林业部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为101万亩,主要保护对象有:(1)水源涵养林及生态系统;(2)华山松、桦、白桦、猕猴桃、金钱豹、锦鸡、环锦雉等生物资源;(3)白垩系地质剖面。

六盘山位于宁夏南端,是泾河、清水河、葫芦河的发源地。六盘山耸立于黄土高原上,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绿岛”、生物资源的“基因库”、“天然动植物园”。近几年来有很多动植物的引种驯化、林业科学、森林生态、环境保护、中草药等自然科学的研究和试验均在这里进行,被誉为“天然试验室”。

沙坡头自然保护区,是1994年被国家林业部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为20多万亩。

沙坡头位于宁夏中卫市之西,腾格里沙漠的东南边缘,海拔1200米~1500米,土壤属灰钙土,兼有沙流。这里起风时数年平均900小时,最大风速每秒34米,最大风力11级。主要有沙生植被、湿生植被和人工植被三大类型。经过多年的人工造林、方草格固沙、种草等综合治理,沙坡头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流沙的侵袭得到了控制,从而保证了包兰铁路的畅通,从1958年至今没有一次中断。目前,沙坡头已是绿树成荫,被流沙掩埋的6万多亩农田已改造成硕果累累的田园。

沙坡头是一个沙漠生态类型的自然综合体,也是闻名中外治沙典型和科研教学的基地。自1978年以来,联合国粮农业组织,人与生物圈的组织以及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印度和北非一些国家的专家、学者,相继到沙坡头参观访问,国内农林学院的师生也不断到沙坡头考察、实习。沙坡头的特殊风光也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

灵武白芨滩自然保护区,是2000年被国家林业部定为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面积147万亩,保护对象有:(1)天然柠条林;(2)林业种子基地。

白芨滩自然保护区,位于灵武市东部山区,是宁夏荒漠地区和面积较大的天然柠条林及柠条种子基地。被国家林业部列为全国三大林木种子基地之一,也是三北干旱地区造林的优良树种和采种基地,采集柠条种子林面积已达到36万多亩。

罗山自然保护区,是2001年被国家林业部定为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50多万亩,保护对象有:(1)干旱风沙区水源林及其自然综合体;(2)青海云杉、油松、辽东栎等生物资源。

罗山位于宁夏同心县境内,主要分布有天然次生林及其他动植物资源。

云雾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宁夏固原市东北部黄土丘林中,海拔1800米~1900米,最高达2148米。1985年被定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3万多亩。保护对象有:干草原及其生态系统。主要探索草原、畜牧、水保三者的关系。经过多年的培育保护,现亩产鲜草800多公斤,植被覆盖面积已达到90%以上。如今保护区已是牧草丰茂,起伏的山峦一片翠绿和蓝天白云相接,景象十分壮观。

青铜峡水库库区自然保护区,是宁夏境内黄河段大型水库之一,1960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该地区气候适宜,土壤肥沃,给随水带来的植物种子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逐年形成了天然旱柳林和柽柳以及蒲草、芦草、长芒草等植物群落,为众多候鸟、留鸟提供了栖息繁衍之地。主要的候鸟、留鸟有天鹅、大雁、草鹭、燕鸥、戴胜等,数量最多时达30多万只。水库区水产资源也很丰富,鱼虾的年产量约25万~30万公斤,黄河鲤鱼更是闻名全国。

库区有森林、草地、水域、珍禽等构成的自然景观和佛教活动场所108塔的历史人文景观,在西北地区实属稀少,并给人们提供了观光游览的好去处,每年有几十万中外游人到此观光。

宁夏的北部,是辽阔的银川平原,黄河由西南向东北斜贯全境,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漠、乌兰布和沙漠从西、北、东三面包围着这块美丽的绿洲。宁夏的南部山区是黄土丘陵,一条清水河从南到北纵贯全境,土层深厚肥沃,是我国早期农业和古代文明的孕育地之一。

从3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宁夏就有了人类活动。中国历史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戎、羌、匈奴等少数民族先后在这里聚居。汉代在宁夏设安定郡、北地郡,驻兵屯田,成为防御匈奴南进的重要基地。北魏时期在宁夏南北分设原州、灵州两个重镇,羌、鲜卑、敕勒、柔然等少数民族聚居各地。隋唐时期,原州、灵州在抗击突厥、吐蕃的侵扰中屹为西北重镇,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五代宋初,党项族迅速崛起。1038年,以今宁夏首府银川市为都城,建立起囊括陕西北部、内蒙古西南部、宁夏全部、甘肃大部的西夏政权,先后与北宋、辽、金相鼎立,历经189年。元代宁夏正式建省,以后省的建制时并时建,1958年9月25日正式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是地处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和南部山区农业民族的过渡地带,又是东部华夏民族和西部少数民族相接壤的地区,同时也是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生活习俗的交融,华夏文化和西域文化的交汇,这一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造就了宁夏独特的、色彩鲜明的、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宁夏自古以来,先后有西戎、匈奴、羌、鲜卑、敕勒、突厥、吐蕃、党项、回回、蒙古等古代少数民族聚居,多民族的历史和生活习俗造就了绚丽多彩的人文文化和自然文化。

灵武市,鄂尔多斯台地西南边缘的水洞沟遗址,从1923年被发现和发掘,也是解放前我国经过发掘的三个旧石器时代的遗址之一。到2003年共进行了五次发掘,以丰富的材料证明,水洞沟遗址不是单纯的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而且包含了新、旧石器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址,经1980年采用碳14测定手段,正确测定水洞沟遗址上文化层的新石器年代为距今5000年左右,下文化层的旧石器年代为距今3万多年,属旧石器时代晚期。经过对石器材料的研究还表明,水洞沟的旧石器与北京猿人文化、许家窑文化、峙峪文化属同一系统,也是产生我国华北地区“细石器文化”的基础。

黄河流经宁夏397公里,在黄河两岸发现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有30多处,其中陶乐高仁镇、中宁风塘子沟、中卫一碗泉、长流水等遗址极为重要,遗存文物特别丰富,其文物主要采用燧石、玛瑙、水晶等各种细密坚硬的材料,以压制法制成箭头、各种小型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等工具,与各种磨制的中小型石斧、石锛及磨盘、磨棒并存,这表明当时的居民从事于以畜牧业为主的社会经济生活。这时的居民,已发明和掌握了陶器的烧造技术,陶器在生活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能制造出碗、罐、盘、壶、鼎等各种器型,以满足生活的不同用途。那时的陶器以泥质红陶、细泥红陶、夹沙红陶为主,陶器的表面除素面不是纹饰以外,还用划纹、线纹、附加泥条、戳印纹等纹饰加以装饰。彩陶也有发现,彩陶的花纹图案多与“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类同,表明远古时期生活在宁夏黄河沿岸沙漠草原地区的畜牧业居民和生活于黄土高原从事于农业的居民有了技术文化的交流和往来。

宁夏南部的黄土高原地区,孕育了我国较早的原始农业居民。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陆续发现有属于仰韶文化、石岭下、马家窑、半山类型的彩陶及其他遗物,还有仰韶文化和其他新石器文化的遗存。在仰韶文化层中,出土了许多制作精巧的骨器,陶器中则有明显的仰韶文化特征,与半山期中的新石器时代遗存。

商代时,我国已进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宁夏分别居住着“鬼方”、“大戎”等少数民族或部族。西周初,宁夏南部是周的政治势力范围。经过发掘,出土有铜鼎、铜簋、陶鬲、玉、骨、蚌、素鼎、灰陶豆等西周文物千余件。这些发现,纠正了在此之前认为西周文化没有逾越陇山之西的论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为西戎一支的义渠戎,从商、周时期便在宁夏的固原地区聚居。公元前272年,秦昭襄王兼并了义渠戎。义渠戎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统治了800多年的时间,几乎贯穿了整个春秋。战国时期,近年来在固原市、吴忠市、中卫市境内,先后发现了一批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出土了一批随葬品。主要是青铜短剑、戈、矛、刀、车、马具、镞、有管銎斧、透雕牌饰、骨器、珠饰、陶器等遗存。在这些遗存中缺少农业工具,而以青铜短剑、马具和各种动物纹牌最具特色。这反映出当时居民是以畜牧狩猎为主,习于骑射的社会习俗。这类遗存也是春秋、战国时期居住于宁夏地区的义渠、朐衍、乌氏诸戎的青铜文化。

战国秦长城,是宁夏地区战国时期的重要遗存之一。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72年,秦昭襄王“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这条长城由甘肃会宁县进入宁夏西吉县后,循芦河东岸北至将台乡,后东折向马莲川,绕固原红河和原州区城北之明家庄梁后,又折向东,从彭阳县孟塬乡进入甘肃镇原县境。在宁夏境内,秦长城全长200多公里。墙身黄土分层夯筑,现残留高度2米~10米,其宽6米~8米。长城内侧沿线的要道隘口处还分别筑有城障和烽火台,形成完备的防御体系。

贺兰山岩画,是宁夏战国时期的另一重要文化遗存。贺兰山是宁夏的西北屏障,自春秋、战国以来,先后有匈奴、鲜卑、羌、柔然、突厥、党项、吐蕃、蒙古等古代少数民族在这里游牧、猎畋,贺兰山岩画便是他们表达感情、愿望和祈求的实物见证。贺兰山北自石嘴山,南迄中卫照壁山,全长390多公里。现已查明在贺兰山归德沟、黑石茆、插旗口、贺兰口、苏峪口、滚钟口、回回沟、广武沟、黄羊湾、大麦地等十多个点,幅以万计的岩画和岩画群。这些岩画题材广泛,大如太阳宇宙,小至人足兽蹄,最多的则是类人头像和虎、豹、狼、鹿、羊、骆驼等,还有放牧、射猎及人类实际生活的图像。1998年国际岩画研讨会在宁夏召开。

汉武帝初期,宁夏地区社会安定,农牧业迅速发展,出现了“冠盖相望”的初步繁荣局面。1979年在银川市西南的平吉堡发现西汉墓群,经清理发掘出土的有黄釉盒、壶、博山炉、铜镜、五铢、铜车、马具等。西汉中晚期,匈奴族内徒,汉朝将内徒的匈奴族安置到沿边各郡,“因其故俗为属国”,其中安定郡之三水属国在宁夏同心县境内。1984年~1985年在同心县五团乡先后发掘出这一时期的匈奴族墓30余座,其随葬品中以各种动物图案的长方形透雕铜牌和肩部饰波折纹的陶罐最具特色。

东汉时期的墓群和城址,遍布宁夏各地。经普查,现盐池县柳杨堡张家场古城,为汉代朐衍县城;贺兰县暖泉古城,为廉县县城;其他如高平县城、富平县城,都在宁夏境内并有重要的考古发现。现已发掘的汉墓葬群有贺兰县暖泉、中卫市张家山、吴忠市关马湖、兴庆区的冰沟、灵武市(县级市)横城、盐池县张家场、西吉县圆河、固原市南郊、彭阳县古城等,其墓葬形制及随葬品都和中原地区完全一致,这显示出东汉时期全国文化的高度统一和宁夏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

十六国北朝时期,宁夏地区是前后赵、前后秦、大夏和北魏、西魏、北周先后角逐的重要地区,也是中西部交通的重要通道之一。由于多民族在宁夏的活动,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物。1981年在固原市南郊发现北魏砖室墓一座,除出土波斯萨珊王朝银币外,最有价值的就是木棺的漆画,堪称是北魏绘画的艺术珍品。其内容有墓主宴欢、神仙、怪异人物、古事传说、菩萨飞天等佛国人物,充分反映了北魏时期佛、儒、道互相渗透,融为一体的关系。而波斯银币和漆画中的联珠纹图案,则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具体体现。1983年在固原市南郊发掘的北周大将军李贤夫妇合葬墓,这是我国北朝文物的重大发现,出土了250余件文物,其中最特别的是鎏金银壶,经研究,是唳哒领区内的吐蕃工匠或者是客籍于这一地区的罗马手工艺人制造的,对国际学术界悬而未决的萨珊式金银器的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隋唐时期,宁夏是西北的重镇之一。特别是唐朝时期国力强盛,宁夏经济文化的发展也达到了任何前朝所不能比拟的水平。1987年7月,在固原市南郊发掘出隋大业六年(610年)墓葬一座,除仪卫、仕女、花卉、楼阁壁画外,还有金带扣、瓷器、波斯银币和墓志等文物。从墓志看,墓主史射易属于北朝时入居固原地区的“昭武九姓”部族,与1985年~1986年期间发掘的6座唐代墓葬是同一史姓。在这6座唐代墓葬中,有一座是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的墓葬,随葬品中有金带扣、金护面和一件东罗马金币,为中西文化交流和古老的丝绸之路的盛况又增添了宝贵的实物。1985年,在盐池县苏步井乡发掘了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前后的6座少数民族墓葬,据其中一座出土墓志记载,死者为降唐的突厥“六胡州”官吏,它和墓葬所出的“胡旋舞”石刻相符,这对研究唐代突厥降户的社会习俗及对少数民族政策等方面,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1974年,在同心县韦州乡清理了唐乾元元年(758年)吐谷浑慕容威的墓葬,出土的墓志完整地记载了自吐谷浑诺曷钵以来近百年的关系和唐代的紧密关系,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11世纪初到13世纪初,我国古老羌族中一支的党项族,在西北地区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大夏政权,也就是被历史上称为“西夏”的王朝,自1038年建立西夏国到1227年为成吉思汗所灭,历经189年,它以兴庆府(今银川)为首都,以宁夏为中心,包括内蒙古西南部、陕西北部、甘肃大部分地区。

西夏陵区,位于银川市西郊35公里处的贺兰山东麓山前洪积扇地带,南起榆树沟,北迄泉齐沟。南北长约10公里,东西宽约4.5公里,占地面积50平方公里。在这个范围内,有帝王陵9座,陪葬墓207座。王陵地表建有门阙、碑亭、神墙、献殿、灵台,布局对称、封闭,体现了中国民族建筑的传统风格。自1972年以来先后出土的文物有:人物庭院竹雕、铜凤凰纹副肘版、荔枝纹金带铊尾、甲片、铁剑、鸱吻、琉璃鸽、兽头鱼、四足兽、瓦勾头、宝珠、石经幢、人像石座、石栏、石马、鎏金铜牛、丝织品、西夏文残碑;瓷器有白釉、黑釉、褐釉、青釉烧制的碗、盘、执壹、经瓶、扁壶、双耳罐小盏、盆、盒等,分别用素面、刻花、剔花和点彩烧制而成;还有在贺兰山的王全沟、大峰沟、榆树台、滚钟口和灵武市崇兴乡,盐池县萌城等地发掘出土的西夏文窑藏货币,如“大安宝钱”、“乾宝钱”、“天庆宝钱”和汉文篆书的“光定元宝”等一批西夏货币珍品。

在宁夏明、清时期的城址、墓葬保存较多,但发掘较少。如明正统四年朱元璋之子及其子孙的墓,就在宁夏的同心县韦州乡的周新庄一带。该墓用精心磨光的青砖砌成,有墓门、前庭、后殿及后殿的左右配殿组成,建筑宏伟,模拟了当时王府宫殿的建筑形制,代表了明代前亲王的陵墓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