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产前产后专家指南(新世纪新生活百科全书)
17073200000036

第36章 0~1岁婴儿的科学养育(11)

1.食物原因:由于喝鲜牛奶,奶中含蛋白高,钙磷比例不适宜,磷含量偏高,牛奶在肠道内形成皂钙过多等,还有菜泥、水果泥等添加不及时,以及7个月以上仍给泥状或糊状食物,没有添加菜末等富含粗纤维可以软化大便的食物。导致大便秘结。

2.环境温度过高:宝宝居住的室温过高。水分丢失过多。又未能及时补充,尿量少,肠道特别是大肠内水分被吸收,导致大便秘结。

3.没有建立良好的排便规律:有些家长不注意培养宝宝排便习惯,对婴儿排便没有给予关心和帮助,或在宝宝要排便时分散了注意力,打断了宝宝排便的欲望。时问长了肠道内水分被吸收。引起大便秘结。

4.肛门疼痛:由于大便秘结,排便时婴儿肛门受到损伤,发生肛裂,当再次排便大便通过有肛裂的部位时,宝宝会感到疼痛,为了减少疼痛宝宝保护性地不排便,也会导致大便秘结,久而久之产生恶性循环。

应对方法

在儿科门诊,经常有家长提出这样的问题,婴儿经常有大便秘结应当怎么解决,特别是对那些吃了很多中西药效果不好,又借助开塞露通便才能排便的婴儿。

若是饮食原因,如吃鲜牛奶引起,可以更换不引起大便秘结的母乳化奶粉:还可给婴儿加果汁、菜水等,促进肠蠕动。这里需要说明,不要给大便秘结的婴儿喝煮熟的苹果水,因为苹果水富含鞣酸,鞣酸有收敛作用,会加重或诱发便秘。若环境温度过高,应调节室温到适宜温度,减少婴儿体内水分过多丢失等。

如果以上方法还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话,就要重新建立一个良好的排便规律。这里向您介绍一个方便、经济、有效的办法,即每天清晨当婴儿醒来时。空腹喝20~30毫升凉白开水,喝后30分钟不管是否排便,都要坐盆5分钟,每天坚持下去,开始1~2天可配合用开塞露通便,效果会更好。以后大便恢复正常了,家长也要坚持在清晨给婴儿喝一点凉开水,以促进肠蠕动。若效果不佳,可在凉开水里加1~2勺蜂蜜。如果家长坚持此方法,便秘问题就可得到解决。

宝宝肛门周围有红肿、大便带血丝或排便时哭闹明显,说明有肛裂,应首先治疗肛裂,治疗方法是每天用黄连素水坐浴30分钟,在排便前用棉签蘸香油或红霉素眼膏,涂抹在肛门周围及肛门内口处,目的是润滑肛门,以减少或避免婴儿排便时粪便通过肛门刺激黏膜而引起疼痛。如果排便没有疼痛感觉,婴儿会逐渐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慢慢地肛裂就会痊愈,婴儿排便也就规律了。

肚脐不干怎么办

婴儿满月了,脐带也已脱落了多日,可脐窝总有些发红,且总是湿漉漉的。这在医学上叫脐茸。若脐窝有脓性分泌物,还有窦道,叫脐窦。若按常规脐部护理,即用碘酒和酒精消毒擦拭后,脐窝内仍有红色黏膜。应该到医院外科就诊,由专科医生来治疗。一般脐茸用5%~10%硝酸银灼烧即可治愈。脐窦则首先需要局部抗炎处理,然后和脐茸一样,需要到医院根据情况进一步治疗。

鼻泪管堵塞

可以见到一些婴儿一侧眼睛流泪,见风更明显,被认为是眼睛发炎,其实这是婴儿眼睛内侧近鼻梁处有一个通向鼻腔的排泪管道堵了,也就是医生常说的鼻泪管堵塞,一般应该到专科医院就诊,个别的可以做泪道探通。

耳朵流黄液

家长常常因宝宝的耳朵里有黄色液体流出,抱着婴儿来医院看病或咨询。问是否得了中耳炎。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实人们的耳道皮肤有医学上称耵聍腺的腺体,这些耵聍腺分泌出来的东西叫耵聍,也就是大家常常说的“耳屎”“耳残”。大多数人的耵聍是黄色黏稠物,干后形成“耳屎”。但少数人的耵聍是棕黄色黏液状的东西,不会自然干燥。多了就会从耳朵里流出来,这种现象多和遗传有关,常常有家族史,不是中耳发炎,也不需要治疗。

那么怎样区分是中耳发炎流脓。还是正常的分泌物呢?一般情况下中耳炎起病时常伴有发热、食欲不振、耳部疼痛,且婴儿哭闹不止,还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咳嗽、流涕等。对那些耳朵里流出黄色黏稠物的婴儿,如大都食欲较好,不哭闹,拉一拉耳朵也没有耳朵痛等症状,即单纯发现耳朵流出黄色黏稠物而不伴有其他症状者,可视为正常现象,并非中耳炎所致。

本月计划免疫

满月时再复种1针乙肝疫苗。

满月时应口服小儿麻痹糖丸。每隔一个月服一次,连续服3次。服苗前一周有腹泻的宝宝或发热,患有急性病的宝宝应该暂缓接种。有免疫缺陷的宝宝,正在使用免疫制剂(如激素)的宝宝应禁用疫苗。对牛奶过敏的宝宝可服液体疫苗。

早教视角

启蒙是一种适时的刺激

婴儿的心理行为发育体现在神经精神活动中,而神经精神的发育又取决于神经系统的成熟程度。婴儿的心理、行为发育是遵循一定规律的,不是仅凭教育和训练的方法就能改变的,只有在神经系统发育成熟的前提下,教育和训练才能促进婴儿发育的进度。

婴儿有记忆吗

婴儿出生一个月即有了记忆力,也有人认为新生儿期就有记忆能力。新生儿是通过条件反射产生记忆能力,只要把吃母乳的婴儿抱成固定姿势,宝宝就会寻找奶头,说明经过多次重复性动作,他已对喂奶这一姿势有了记忆,当宝宝因饥饿哭闹时,一抱成喂奶的固定姿势,他立即就不哭并寻找奶头。

2~3个月时。当婴儿注意看某种东西,要把这种东西拿起,他会用眼睛去寻找,说明婴儿已有了短时记忆。

4~5个月时即能区别生熟人,表示婴儿有了再认识,也就有了长时记忆。

8~12个月婴儿不喜欢玩经常玩过的玩具,而对那些新玩具感兴趣。如果把他经常玩过的玩具,放几日后再拿出来,他会重新喜欢,这说明婴儿的记忆保持时间不长。记忆的长短是随月龄增加而发展的,婴儿记忆主要是以无目的、无意识为主,他们对一些形象具体、鲜明、有特点的物品感兴趣,并且这些东西容易记住。因此,要根据婴儿的特点来促进宝宝记忆力的发展。

婴儿的动作发育

婴儿动作发育首先是大动作的发育,如抬头、翻身、坐、爬、站立、行走,一般发育的规律是2个月抬头,4个月会翻身,6个月会坐,8~9个月会爬,10个月扶床栏可站起,1岁可学会独走。

精细动作的发展顺序是先用手掌握物,然后全掌抓握,最后才拇食指对捏取物。每个个体婴儿的动作发育各不相同,有些动作发育略有提前或错后,不能把提前的视为聪明,落后的视为发育不良。

加强宝宝手的灵活性

出生时婴儿手指屈肌呈紧张状态,即手总是握着拳,只有眼与手的动作取得协调之后,小儿才能有意识地运用双手,小儿手眼动作的协调是随着神经精神发育的成熟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手眼动作的协调能力标志着一个婴儿发育的成熟程度。虽然这个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平时注意培养训练,手眼动作就能较快地协调起来。

根据婴儿手的各种动作发展规律,1个月时可以用细柄的拨浪鼓触碰婴儿的手掌,让他握紧。3~4个月给他拨浪鼓或带有声响的小哑铃,他会抓握并不自主地晃动,当婴儿听到声音时表现兴奋,就会手舞足蹈,玩具也会不自主地脱落。4~5个月试着给婴儿玩具时,他会伸手拿,要多次更换玩具的位置,让婴儿经过几次努力才能拿到玩具,经常给婴儿一些色彩鲜艳容易抓握的玩具,玩具要便于婴儿左右手传递。6个月以后给他抓捏能弯曲变形、发音的玩具,家长可以先做捏、敲等动作给婴儿示范,让婴儿模仿,鼓励婴儿的探索性活动。9~10爪月拇指、食指能够对捏,把香蕉、橘子等软质水果切成小块,或选一些含在口里即软化的小儿饼干,让婴儿自己用拇指、食指捏盒,一块一块地吃,既训练了精细动作、手眼协调能力。又锻炼了婴儿的咀嚼功能。9~10个月以后,妈妈穿些带装饰的衣服,婴儿会用手指去捏盒,还可做一些两手指对指的游戏,练习手指的伸、屈活动,以促进手的活动由粗大到精细运动以及互相协调能力的发展,还可以给小球(小球不能被婴儿吞咽为宜)、线球让婴儿玩耍。1岁时让婴儿自己拿勺进食,以增进拇指的灵活性,不要因为婴儿弄洒了饭而限制婴儿自己要进食的欲望。

活动最能够促进婴儿手的灵活性,也反映出小儿的认识水平,因此,家长要尽力训练婴儿的抓握动作,促进婴儿精细动作的发展。

婴儿的语言发育

语言是表达思想观念的心理过程,文字声音、视觉信号、姿势及手势都属语言范畴。在与人的相互交往中产生了语言,婴儿不断接受语言的刺激,并模仿学习,逐浙懂得了语言的含义。

新生儿已经具备了一套完整的发音器官。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神经活动的形式,也就是巴甫洛夫所说的第二信号系统,它与第一信号系统紧密地相互作用着,同时语言的发展和婴儿的运动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在出生后3个月时。婴儿的哭声对成人已有第二信号的意义,表达了他的感觉和要求。生后半年以内,婴儿和成人交往只能用表情或动作等方式来进行,随着月龄的增长,这种简单的交往形式不能满足婴儿智力发展的需要,这个矛盾就推动着语言的发生。

婴儿动作的发展,各种精神活动的发展,认识范围的扩大及认识能力的提高,为语言的发生准备了条件;高级神经活动的发展和语言器官的成熟,使语言的发生具备了生理根据。在正常的保育条件下,生后六七个月是语言开始逐渐发生的时期。婴儿语言的发生首先表现在开始注意别人所说的词,以后自己就学会说出最简单的词。

新生儿最初只会用“哭”声来表达对环境的反应。

2~3个月时,如果成人和他用“呃!啊!”之音谈笑,他就会和成人“呃,啊”起来,表现很愉快。但这种声音还不是语言。

4~5个月会发出声音来引注意,似乎想用声音来和成人谈话。

6~7个月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表示不同的反映。如饥饿、疼痛、不满等,但是音节不够清楚。这时,他已经能够理解成人对他的态度和语言,如果骂他,他会不高兴或是放声哭起来。如果给他快乐的表情,他会表现得很活跃,同时会模仿他人的动作,例如做拍手、再见、伸手要抱等动作,这些动作表示必须要与语言同时出现,使婴儿能够渐渐地将语言和动作联系起来。

7~8个月当成人和他说话时,他会做回答性的动作,开始会重复某一音节。这时候要很好地引导他,要将语言和实物联系起来。例如指着电灯说,这是“电灯”,以后你问他电灯在哪里。他就会转向电灯的方向,并用手指着,同时发出声音。这种发音,虽然还不是语言,但是他在锻炼发音器官,为模仿成人的语言打下了基础。

9~10个月对成人的语言理解能力越来越加强,但还不成音节。

1岁左右会叫“妈妈”,因为“ma”这个音最容易发出,同时妈妈是最亲近的人,这个词与婴儿交往过程中重复的次数最多。此后大约能说出20~30个词来。这些词已能表达出词意的作用。

语言的发展使婴儿高级神经活动进入一个质变的阶段,第一年不会说话的婴儿对外界物体只能认识它外在的性质,如大小、形状等,待他逐渐会说话的时候,就能认识物体的基本性质(如铁、木等)。由此可见,1岁的婴儿已经开始掌握了词,并已开始用语言形式和人们交往。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婴儿的语言发展,是随着月龄增长和与成人的交往过程中学来的。如果在婴儿生长过程中和成人的交往很少,每天只见面而不说话,那么,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宝宝,语言器官发展很慢,情绪不会很好,健康也可能受到影响。

总之,婴儿和成人接触的过程,就是学习过程,成人和婴儿的接触也就是教育宝宝的过程。只要将动作和语言统一起来,就能使婴儿的听觉器官不断地发展,随着各种东西对视觉器官的不断刺激,眼界也不断扩大,婴儿的语言就会获得正常的发展。

气质是生来具有的

婴儿一出生就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每个婴儿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爱哭,有的少哭安静;有的吃奶着急,吃奶速度快,有的吃奶慢;有的睡眠多,有的睡眠时问短;有的总需要有大人说话陪伴,有的可以自己玩耍;有些婴儿很快适应生活环境,能很愉快地和生人接触,而有的见生人就害怕,甚至吓得哭起来。这些都表现出与有生俱来的特征,在心理学上把小儿一出生就表现出倾向于某种心境和反应方式称为气质。谈到气质,大人们很快就联想到成人,想到把成人举止言谈有风度、有修养、富有内涵的人称为有气质。其实婴儿气质不包括这些内容。

气质是儿童生来具有的,是独特的心理活动和稳定的动力特征。婴儿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是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而婴儿早期的气质特征以遗传为主,也就是说,气质虽然是天赋,但也可以因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使之发生一定改变,但不能将其磨灭。婴儿气质虽有不同分类但无优劣之分,关键是如何使婴儿的气质特征与环境很好地相互适应,如果气质与环境适应良好,婴儿就相对较容易抚育;如是适应不好,即使一个容易抚养的婴儿也会转变成抚养困难儿。婴儿每一种气质类型均含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因此儿童的早期教育中。首先要认清宝宝的气质特征,分析婴儿属于哪一种气质类型,以便在教育婴儿中注意发挥优点,克服弱点。

诱发宝宝的愉快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