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医生名师指导(新世纪新生活百科全书)
17073600000023

第23章 应对窘迫心理咨询(15)

虚荣心的背后掩盖着的是自卑与心虚等深层心理缺陷。具有虚荣心理的人,多存在自卑与心虚等深层心理的缺陷,只是一种补偿作用,竭力追慕浮华,以掩饰心理上的缺陷。

(3)虚荣心的行为表现

①物质生活中的虚荣心行为。主要表现为一种病态的攀比行为。

②社会生活中的虚荣心行为。主要表现为一种病态的自夸炫耀行为,通过吹牛、隐匿等欺骗手段来过分表现自己。

③精神生活中的虚荣心行为。主要表现为一种病态的嫉妒行为。

(4)虚荣心的自我调适

①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②在社会生活中把握攀比的尺度;

③学习良好的社会榜样;

④对不良的虚荣行为进行自我心理纠偏。

倘若个人已出现自夸、说谎、嫉妒等病态行为,可以采用心理训练的方法进行自我纠偏,即当病态行为即将或已出现时,个体给自己施以一定的自我惩罚,如用套在手腕上的皮筋来反弹自己,以求警示与于预。久而久之,虚荣行为就会逐步消退。

11.定势错位

定势又叫做心向,是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影响或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或形成的现象,也就是人们按照一种固定的倾向去反映现实,从而表现出心理活动的趋向性、专注性。

人们可以根据以往生活的经验定势,较好地进行常规的工作与学习。但是有些人却在社会中表现出另外一种心向,即对已经是很熟悉的情况或人反而变得很不熟悉了。这种情况叫做“定势错位”。

(1)特点

①以新的定势取代旧的定势。对同一事物以新奇的心向取代了原有的心向。

②错误的逻辑推理。例如在长途汽车站,有两个青年志愿者去帮一位老人扛行李,这位老人却认为他们是歹徒,不愿让他们“做好事”。

他认为不会有无缘无故做好事的人,这其中一定有诈。

③与社会风气有关。定势作为一种思维活动方式,来源于现实生活经验。个人通过耳闻目睹,对社会现实形成一种较为固定的看法。

倘若社会风气淳正,心向便倾向于相信人、帮助人;倘若社会丑恶现象太多,就可能他人持戒备心向。

④定势受价值观的控制与调节。价值观是个体关于客观事物的观点与信念。它决定和影响着个体的态度与行为,自然也要制约心理定势。一个人对人生持有乐观态度,对社会抱有希望,社会充满阳光。

因此,心理定势就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折射,而定势错位与价值观错位是密切相关的。

(2)定势错位产生的原因

①从社会角度来分析,社会生活中存在丑恶现象是很正常的,然而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总结出一些反面经验,以倒错的眼光来看世界,于是就出现了定势错位的现象。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放弃自身的优势与良好传统去追求某些新奇的东西。岂不知“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②从主观上看,个体的推理错误是定势错误的主要原因。

(3)定势错位的表现

①道德定势错位。例如先进与落后的错位。在现在一些人来看,落后并不可耻,先进并不光荣。雷峰成为不会赚钱、拙于心计的代称,而那些斤斤计较、得寸进尺的人,反而被视为有本领、能干、有经济头脑。

②文明与愚昧错位。举止文明被视为装腔作势,满口粗话被视为壮士豪杰。某些山寨乡村,将学校改为庙堂。

③勤俭与奢侈错位。勤俭现被部分人视为“小农经济思想”,奢侈却被公认为有派头、有气派。正义与邪恶错位。路见不平,挺身而出成为“傻冒”。歹徒行因,观者众多却无人制止的现象屡有发生。

④自尊与自贱的错位。某些人从事卖淫嫖娼的行为,分明是见利忘义自贱行为,而当事人偏视为自尊。

⑤心理定势错位。心理定势错位是指心理活动准备状态的错位。

有以下表现:

需求错位。例如将贪婪地向社会索取视为合理的需求。

动机错位。动机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个体对事物发展本身感兴趣;外部动机是个体对事物以外的因素(如报酬、晋升、条件)感兴趣,通常认为内部动机的作用大于外部动机。然而有些人却正相反。

态度错位。态度是指情感与认知、意向之间的不协调。

价值观的错位。

⑥行为错位。行为错位有以下表现:

虐待与互虐。有些人专以捉弄他人为乐,这是一种以折损他人满足自己的倒错行为。

痞化行为。当前社会上有一定数量的人表现出一种蛮横不讲理、称王称霸的痞化行为。

依赖性求援。这是一种懒汉心理,对部门、单位、个人的困难不是通过自身努力去克服,而是一味依赖国家、集体、他人。

错位的行为还有许多。定势错位的危害极大,对个人而言,可能会导致信念丧失、心灵空虚、斤斤计较、算计他人、不思上进,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就人际关系而言,会导致人际间的不信任、摩擦与冲突,酿成家庭、邻里及同事间的感情悲剧;从社会来看,它与社会风气的败坏、社会公道的衰退紧密相关。

(4)定势错位的自我调适

①要定位于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②要加强个人的品德修养。

③对已有的错位定势可以采取脱敏法去纠正。即从最小的倒错纠正做起。

12.自杀心理

(1)何谓自杀,什么人容易自杀?

自杀是出自本人意愿、采取急剧手段毁灭自己生命的行为。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自杀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心理满足型。如高僧的绝食坐化,某些“邪教”的集体自杀,以及赌气性自杀,为坚持某种主张的示威性自杀等。二是心理解脱型。如由于自卑、悲观、空虚、厌世、羞辱、悔恨、畏惧、绝望等引起的自杀。无论何种类型的自杀行为,都是不足取的。国外也有学者根据诱发自杀的不同社会根源而把自杀划分为三类:

①利己型。属于这种类型的自杀者,由于缺乏集体的温暖与支持,产生了孤独感、空虚感、悲观绝望感受而造成自杀。

②利他型。个人为了坚持某种信念、张扬某种主义或效忠其一团体而舍生自杀,则属于此种类型。

③动乱型。这种自杀行为,多发生在社会大动荡时期。亦即在动乱社会条件下,某些人会由于失去改造与适应社会的能力和信心而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2)自杀的原因

自杀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归结起来,不外乎内部(主体)的与外部(客体)的两个方面。

前者如对生活信仰的怀疑、悲观、厌世、孤独等,后者则有家庭、异性、就业、经济压力、人际关系、社会政治事件等。但在讨论自杀的原因时,有的学者强调内部原因,有的学者则强调外部原因,如认为,“自杀主要不是取决于个人的内在本性,而是取决于支配着某个人行为的外在原因”。其实,自杀不单纯决定于外因,也不单纯决定于内因,而是在一定外因的强力作用下,个体内部心理机制濒于总崩溃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