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汉韵胡风巴里坤
17077200000043

第43章 附汉语方言及习俗(5)

习俗婚俗

儿子谈婚事前第一个重要的程序是“采访”。这采访不是现在记者们的采访行为,而是谈婚的专用术语,就是请亲朋好友们帮着打听、选择合适的姑娘,了解对方有关家庭经济、人口以及父母品行等状况。“捉狗还要看狗母子呢”,(无独有偶,当地哈萨克谚语中有“姑娘怎样先看她妈妈的脚”,妈妈脚上穿的是否干净利索可以说明许多问题)找媳妇怎能不了解她的父母?更要了解女子本人的品行相貌,会不会操持家务,脾气是否温和等诸方面情形。在若干个被采访(往往是不让女方知道的)的对象中经过反复比较,选中其中一个后,就请媒人登门“保媒”。媒人也是要选择的,除了能说会道,关键在于和男女两家都有良好的关系,能取得双方的信任和尊重,“媒人一杆秤,两家都压定”。媒人大都是德高望重的长者,而且男性居多,能够维护、平衡两家的利益,不像有些地方的专业媒婆。年轻人一般不能担当此角色,“嘴上没毛说话不牢”。请媒人是男方的事,女方即使有意于某男子也不能先有所表示,更不能请媒人,就是没有请媒人而事先主动向男方很巧妙地做了表示或通了气,被人知道了也会讥笑,说是“倒央媒”。因为只有“没人要的”才去倒央媒。女方那是“稳坐中堂单等四方朝拜”。“姑娘是千金石,(可能)搬动要搬,搬不动也去搬”。只要男方相中不必考虑对方会不会答应,尽管请媒人去说,说不成不算丢人。女子的家长第一次和媒人交谈时,若压根儿就不愿意这门亲事,会很委婉地回绝。这叫“给了死头子话”,媒人会很“知趣”,再不上门。即使女方愿意这门亲事,第一次不可能就“吐口”即表示同意,否则大有迫不及待之嫌,别人会笑话这家女儿“头从天窗里伸出来了”,一般都会说“我们再打听打听(男方情况),家里人再合计合计”等。这叫“留下活话”。有了“活话”只等媒人再三再四地跑,跑的次数多一点方显得女儿尊贵些。所以做媒人是件很辛苦且“下贱”的事,对女方的挑剔、要求只要是不过分的都得先替主家接受下来,而女方有的要求往往有些强人所难,媒人接受的条件主家有时会埋怨(多是背地里),真是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媒人不好当,但婚姻不能少了媒人,主家请媒人就得花点成本,至少先请人家吃顿饭,而且每次请媒人去女方家都须主家发话,“上次跑了一趟还没有说定(或者是还有一些该确定的事如拿多少彩礼等),请你再去一趟(商定某某等一些事情)”,主家说这些话要把媒人请到自己家里说的,少不了有饭有酒。“是媒不是媒,吃它七八回”。

媒人跑了少则三趟多则十趟八趟的“要话”,女方终于“吐口”、“给话”,即给了确定的答复,接下来就是商定“看家”的日子。到这天,姑娘由自己的直系女亲或姑姑姨姨或姐姐嫂嫂陪伴由媒人领了到男方家,男方家里准备饭菜自不需说,重要的是要备好见面礼,金银钱财来者不拒,除了姑娘,陪伴者也少不了有份。一般人家大都是丝绸衣料等,当然姑娘与陪伴者的所得是有别的。看家一是要见女婿,这往往是男女双方第一次见面,二是看家里的住房等是否宽敞干净以判断其基本生活状况。如果情况确实不像原先打听到的或媒人说的那样,女方就会“反坝”,推翻原来的承诺。

看家后没有反坝,男女方请人写了各自的生辰八字,请道士、风水先生或懂得此项“业务”的人“合婚”,看属相、出生日期时辰会不会“相冲相克”,只要不相冲相克就行,若相互冲克当然不行。老百姓常说的“鸡猴万年愁”、“蛇鼠不到头”,就是从内行人士看属相的口诀里拾到的。

经合婚没有“麻达”(问题)之后,该是议定订婚的时间。订婚的日子也是难“要”的,日子难定主要是商量彩礼的数目、姑娘衣服的套数质地花色样式乃至于首饰化妆品等。在清代民国期间,彩礼一般都折合成粮食计算,比较正常的数目在十石粮左右,有的多达二十石。这要看双方家庭的具体情况,往往越是家庭好儿子少的彩礼反而出得少,因为女子的家里包括女子本人不必过多担心婚后生活的贫困。订婚之后女子便算“有主”了,主家就得从此管她一年四季的衣服,冬有冬装,夏有夏裳,三五年不结婚就管三五年。

一应彩礼都送到,男方可以理直气壮地请媒人去讨要结婚的日子,这日子大都是男方事先选定的,少不了定在正月或秋后农闲季节的“二八十三六九”等好日子里。

吉日商定后,双方就忙活起来。女方的主要活动是准备嫁妆,其实在女儿成人后就大都着手准备了,只不过在没有“主儿”前是在偷偷摸摸地做,其中最要紧的是在“妆新”的上衣(婚礼服)胸襟、袖口上绣上色彩鲜艳的花朵和做花鞋(绣鞋),那是表现她针线手艺水平的亮相机会。第二件事是“换席”,婚前十天半月,亲朋好友左右邻舍要将“新姑娘”请到自己家里吃顿饭,因为不久她就是别的地方别的人家的人了。请她换了席的人家,她必须请人家参加自己的婚礼。出嫁的前一两天,新姑娘要“开脸”,就是绞去脸上的汗毛,是由已婚的女人拿一根结实光滑的缝纫线,蘸过水,一折二打成剪刀扣,绞净脸上包括刘海儿下的绒毛,使面部光堂,这是从姑娘到媳妇的重要标志。

姑娘出嫁的头一天晚上,要请小曲子班唱曲子,吹拉弹唱热闹一番,名曰“启脚”。当晚姑娘就寝得由已婚的近亲女子陪伴,任务是向她讲解如何做好媳妇怎样对待公婆,最主要的是传授性知识。

一旦娶亲的日子定下来,男方家可谓忙得不亦乐乎,收拾新房,准备酒席所用的肉食蔬菜,借备伙食家具自不必细说。首先是请客,必须由新郎骑了高头大马亲自到要请的人家正式邀请,哪怕是近处也得如此。其次是请东,须请有组织能力威望高的人做婚礼前后一应事宜的全权主持,其间东家的权力移交给他,故称作“主东”。主东的职责就是安排专人招待好所有的客人,办好酒席以及娶亲的一切事务。

结婚的头一天晚上,请来小曲子班到新房演唱,传统的剧目有《大保媒》、《张良卖布》、《冯爷娶小》等,常常是通宵达旦,这叫“烘房”,意思大约是热热闹闹地让新房子事先“热”起来。

到正式娶亲的日子,大家天亮就起床开始忙了。娶亲用的轿子车披红挂彩。这里两家的距离一般都较远,而且乡间道路多坑坑洼洼,轿子很难行走,包括县老爷出门也很少坐轿子,出城办事都是坐轿车。轿车比老百姓使用的大轱辘车小三分之一,轻巧美观。农家没有轿车就把大车搭了棚子,棚上苫了红毡、花毯(维吾尔人的和田毯)充作轿车。套的马一定是庄子里挑选出的好马,马的辔头都用红丝带一类的物件精心装饰,连赶车的鞭子都用红丝带装饰了。娶亲的车至少是两辆,若娘家要来当“喜客”的人多就得增加车辆。新郎官骑了大马,肩上斜背了绣球一同出发。车里端坐着媒人和一名押车的男童。媒人若是男性还得派一名女的以便到女方家好与新娘交道。娶亲要带的礼品里不可缺少的是肉方子,一块方正的羊肉,一块同样大小的猪肉,这叫“以肉换肉”。押车的童子新衣新帽,一手拿三支雕翎长箭,箭上贴了大红字帖,其上写着“金毛狮子吼”;一手拿一大竹筛,筛底向外,俨然就是一面大盾牌。等娶了姑娘回返时,娘家客坐满了车厢,那男童就手执这两样东西骑在车的后“仰尾子”上,全然是一副武士形象。这是因为曾经在娶亲的路上经常发生被人劫持的事件而需要武装保护留下的风俗,也是为了表现庄重威势才这么去做。是不是从满洲贵族那儿移植来的,没有人能解释清楚,只是约定俗成,清末、民国初娶亲的都须如此。

娶亲者到女方家门口不会被轻易放进门,娘家人及亲朋们一定要故意挑剔刁难,如此才能显示出“千金石”的“难搬”。

新娘子早就梳洗打扮望穿秋水地企盼上车的一刻,上车必须跪在哥哥的两手掌上由哥哥抱着送到车里。在由屋里到车上的一段路程上,新娘会把捏在手里的红色筷子一根一根丢下去,同时将含在口里的食物一点一点吐出来,泪眼汪汪哭别父母,大约是表示“反哺”之情。在娘家和上车后穿绿色的绣花鞋,这叫“踩堂鞋”。到了婆家,新娘子进新房不能脚底沾地的,须新郎把她抱进去,还须面对面的,这在从前应该说是他们的第一次身体接触。进了新房新娘把踩堂鞋换成红绣花鞋拜堂。拜堂时新娘要顶红盖头。拜堂的程序不必细讲。拜完堂入洞房一路要做一些“过场”,第一件是有意撂倒一个油瓶,看新娘会不会扶正,以此测试她的应变能力和是否会关心、操持家务。第二件是油瓶边摆放着一副马鞍,新娘子要在马鞍上就像真的骑马似的骑一下,寓意在于“安稳、平安”,这显然是游牧民族的习俗。第三件是“打煞”,主婚人把事先准备好的铁屑、炉渣撒向半空,自会落到新婚夫妇头上,以祛除他们的煞气,保证以后少灾少难。

进了洞房就有平辈的人们闹房,这里叫“脏床”。一是闹房时屋子里人多混乱,炕上坐的、跪的,地下站的,满是人,新婚夫妇是站在炕上的,新房里凌乱又“脏”。二是“脏床”的过场几乎全是“污言秽语、下流行为”。诸如“拔花”,在顶棚上粘一片红纸算是花,只有新郎抱起新娘才能够着取下纸来,还要求两人一边做,一边对话“今年拔花花”,“明年养个胖娃娃”。“抱孙子”,给婆婆画了怪脸,耳朵上吊了红辣椒,手里拿着秃笤帚,大家推推搡搡进新房,媳妇得问“妈,你来干啥”?婆婆回答“急着抱孙子”。还有“溜瓜皮”、“过肉山”,不一而足。这显然是对新婚夫妇作挑逗式的性启蒙,因为一般结婚的年龄都在十几岁。

闹房可以一直闹到天黑甚至更晚,新婚夫妇就寝前,先由婆婆“铺床”。仪式还很隆重,新媳妇侍立炕前,婆婆先并排铺好褥子,而后把“喜布”铺在两条褥子中间呈菱形状,一则看上去两条褥子并为一体,二则喜布可以装点褥面,其实是为了检验新娘的贞操和新郎的功能,当然还可保护褥子免受玷污。喜布铺好,婆婆挥动笤帚轻轻拂扫,口中念念有词“一扫金,二扫银,三扫骡马成了群,四扫子孙满堂人丁兴”。之后将核桃红枣撒在喜布上,再将两床被子交错苫在上面,让儿子媳妇伸手到被子里摸。取意为“早生贵子”。这些习俗在中原各地“源远流长”,只是形式略有差别罢了。

婚礼中待客的酒席规格要视其家庭经济能力而定,常见的有“八碗”、“九奎”、“十全”席。八碗是上八个凉菜八个热菜。九奎是先上九个小凉菜(四荤四素和一个干果碟),叫“定碟子”,菜上齐便开始吃喝,酒至半酣,开始上“行菜”,即一碗一碗地上,前一碗吃完后一碗即到,一般是八、十至十六道。行菜上完酒也喝得差不多了,搌桌子,一气再上九碗大菜、米饭。所有菜肴以羊肉、猪肉为主,烹调方法不外乎煎炸蒸烩等。

十全和九奎的区别是定碟子的小菜是十三个,多出四个海(海产)菜。其二是行菜里增加了海参鱿鱼和鸡肉,其三,席散时给所有客人都赠送一份甜点。

婚礼酒席的设派,取之于满汉全席的一部分,将其适宜于巴里坤取料的部分重新组合,定势为具有巴里坤特色的“满汉全席”。巴里坤一直半农半牧,肉食丰富,而天气冷蔬菜很少,养成了该地人喜食肉的习惯。如此一来,喜筵食物既取材方便又符合巴里坤人的饮食习惯,落得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