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汉韵胡风巴里坤
17077200000046

第46章 附汉语方言及习俗(8)

娱乐

一、喧荒、唱曲:20世纪三四十年代,镇西就有三位这样的“名人”,镇西人归结为一句顺口溜:“韩英统的牛皮、段老二的荒,马富林的眼大不收光。”韩英统喧荒专讲悬天舞地的大话,下摘录一段:“我在盛世才的某骑兵团里当伙头军。有一年该过年了,团长要回家与婆姨团聚,临走给我交代,要叫全团人吃好。我说团长你就放心去,保证没‘麻达’。等正月十五后团长回来,营房里一个人也找不见,团长急了,赶紧吹紧急集合号,一下子全团的人都从一个大包子里跑出来。那是等团长走了,我就给大家蒸了一个大包子,一次剁了几个猪的肉拌的馅,把他们吃得住在包子里不想出来。为了多整些肉,我专门骑马到山上松林里去打野猪,那野猪又大又胖,就像个三岁牛。我一枪放过,打到它前肩胛上。它一下朝我扑来。我怕它一口扯断我的马腿,一蹦子从马上跳到野猪身上,左手抓住猪鬃,右手从靴筒里拔出刀子,从野猪嗓喉软处戳进去才把它攮死。说起我骑的那匹马,那真是了不得,驮上那么大的猪,再驮着我,从山上一溜风往下跑,刚到大路边,横着来了一辆车,眼看马连车就要撞上,我急忙一提马嚼环,马‘嗖’地一下就从车上头蹿过去了。”

段老二说书是业余的,听他说书自然是免费的。在某老人的“大房子”里,一壶清茶——有时给他调上几块白方糖,算是报酬和奖励。他说书说到精彩处,站起身来手舞足蹈,连比带画,口沫飞溅,激情飞扬。有一次,他说到鲁智深倒拔垂柳时,灵机一动,顺势将站在身边的一个瘦小子反手抱住,一使劲就把他抡到自己的脊梁上,惹得众人一阵哄笑。说到打斗时,他一只手把另一只胳膊拍得“啪啪”作响,造出逼真的音像效果,有几次竟然拍肿了胳膊。当然,他说书也有即兴发挥和随意改动的地方。比如说《智取生辰纲》白胜担酒上黄泥岗唱的那首歌,被他说成:“太阳炎炎如火烧,田里麦子都枯焦,农人心里开水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有说的有唱的就有听的,听众很多而且忠实,最忠实的听者之一就是马富林。马富林眼睛大而微向外凸,镇西人把这类眼睛叫“鳖脊子”,大概是与鳖的脊背有相似的弧状凸起部分。马富林的鳖脊子眼睛大而明亮,可看东西并不清楚,那时的人不懂啥是散光,说是不收光。不收光就不收光吧,还偏偏加上“鸡蒙眼”,即夜盲。他从事的是推磨工作,每天半夜到磨房开始干活,第二天早饭后完成,把卸了磨的马喂到槽头,到半夜再套马,周而复始。因此他每当天黑就去听韩英统或段老二喧荒,一定得听到他不得不走时。

段老二还有一手绝活,那就是弹奏三弦,眉户戏、小曲子的曲牌唱腔几乎没有他不会的。他不仅会得多,更在于他弹得精,节奏感强且琴音能传情,有时如泣如诉,有时慷慨激昂。老百姓不知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是啥境界,但他们知道段老二弹得人人爱听。据说每当段老二夜里弹奏时,人在屋里听,院落外还有许多鬼在听,曾多次就有人发现这种情景。有行家说这叫惊天地泣鬼神。

以段老二为代表的许多民间演唱艺人组成好多个“自乐班”。请自乐班大都是在婚嫁的头天晚上,男方叫“烘房”,大约意在让新房提前“热”起来;女方叫“起脚”,即送行之意。“烘房”或“起脚”时请一班老艺人,席炕而坐,中间放一小炕桌,摆上酒菜、烟、糖等。在当时来说这就算上等的招待了,只有艺人们才有资格享用。他们吃一阵就唱。听众大都挤在门外,围得水泄不通。主人只能在屋外听而不去屋里面看演唱的情况。他们有时一人唱一个角色,几个人联合唱一个曲目;有时一个人唱一个曲目。有专唱的,也有连唱的,常常能唱一个通宵。唱的时间越长,听的人越多,主人越高兴。此外,“喜丧”(高龄人去世)或年节也有人家请小曲演唱班。

“小曲子”的剧目题材多取材于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为大家熟知或司空见惯的琐事,尤其是小曲子中的小调,如《小放牛》:“养了(个)一对牛,长了(个)萝卜角,套上(个)犁地去,把那(个)铧打破,世上的穷人多,那一(个)就像我。说了(个)大老婆,瞎的摸不着,叫她(个)做双鞋,帮厚(那个)底子薄,穿上还没干活,就开了个大豁豁,世上的穷人多,那一个就像我……”曲词内容平实丰富,有反映人们生活中的疾苦的,有歌颂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有讴歌忠良人物的。它反映了人们热爱生活,向往美好,追求幸福的愿望,鞭笞和无情嘲讽生活里丑恶、丑陋的现象。当然也有像“一唱人心大家听,皇上家的土地养活老百姓”这样歌颂封建帝王的内容,但为数不多。“小曲子”就其剧目的情节和唱词而言,多是轻喜剧,内容很有地方特色,包括那些反映人们生活疾苦的唱词,无不诙谐幽默,表现了人们生活中的机智、乐观。如《张良卖布》中张良的一段唱:“我张良戒了赌再不耍钱,耍了钱十冬腊月雷把头抓。耍了钱五黄六月霜把头煞。耍了钱睡在高房上车碾马踏。”唱词大都采用四行诗的形式。每段落唱一个故事或者一个自然现象。小曲子有折子戏,如:《大保媒》、《珍珠倒卷帘》等;也有演唱完整曲目的,如:《张良卖布》、《花亭相会》等曲目。而大型曲目往往在节庆时搭舞台公演。即便是大型剧目仍然称小曲子,这是和秦腔被叫做“大戏”相比较而言的。节庆、庙会时演出曲子剧,也上演秦腔等大戏。

“小曲子”的曲目种类也很多,现经巴里坤小曲子世家的传人陈建生多年收编,共整理出四十余个剧目,已编印出版。

节庆

巴里坤人很重视节庆活动,这些节庆,有的是时令季节转换的日子,有的是历史上富有纪念性的日子,也有民间约定俗成祭祀祖先神鬼的日子,很多节日是几种因素都有。节日活动大都具有娱乐性,在娱乐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寓文化于娱乐之中。其实应该说所有节庆都是以娱乐为主要目的,包括祭祀祖先神鬼的活动是在寻求精神寄托,祈求祖宗、神灵保佑、赐福。祭奠祖宗神灵的供品,人们也“沾光”,做好吃的名为敬神,得实惠的是人。俗话说“先人应的一口气,后人胀出屁。”其实先人连一口气也应不上,全叫后人享用了,这不仅有物质的享受,更多的是精神享乐。节庆吃得好,玩得好,谁会不愿意过节?节日月月有,腊月、正月里更是一月有几个节。真可谓肚饱身暖,再寻求到精神的愉悦,着实得快乐无限。当地传统节庆活动就先从二月二说起:

二月二,龙抬头。

农历二月二,所有入蛰的生物都将苏醒,冬眠的龙王开始工作,处理一冬积累的事务。还有一个传说:武则天做了皇帝,惹怒了玉皇大帝,下令三年不准下雨。这可苦了天下的老百姓,到处焦土,庄稼绝收,饿殍遍地。司管天河的玉龙见人间民不聊生,就喝足了天河的水到半空中张开大口向四处喷雨,结果犯了天条,被压在一座山下,还在山下立了石碑,上面写着:“玉龙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这条玉龙就是当年随唐僧取经的白龙马,因取经有功被玉皇大帝派去司管天河。

老百姓为了救玉龙,就到处找金豆开花,可总找不到。二月二这天,一位老婆婆背着一袋苞谷去卖,不小心袋口松了,金黄金黄的苞谷籽撒了一地,大家心里一亮,把这金豆再炒一炒让它裂开不就开花了吗?于是家家把炒好的苞谷花供在当院里,齐声大喊:“太白金星,金豆开花了。”太白金星把拂尘一收,玉龙长啸着腾空而去。原来那座山是太白金星奉玉皇之命用他的拂尘化的。从此就有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节日。

内地多是炒五谷过二月二,而巴里坤则家家煮了羊头祝贺龙神抬头。提前把入冬时宰的过冬羊的头蹄燎毛,再用烧红的铁烙净毛根,洗后羊头便又黄又亮,天亮时下锅,早餐时一家人围坐桌前,捞出热腾腾的羊头。羊眼睛是老人的,“瘦身子不瘦头,眼窝里两疙瘩油”,肥的吃起来香而且不积食。羊脑子是大人的,大人吃了长记性,娃娃吃了会变傻。小孩子分得的是舌头、耳朵和羊蹄。据说吃了舌头嘴乖巧,吃了耳朵听话,吃了蹄子腿脚勤快。万一家里没羊头,猪头、牛头也是一样的。

二月二这天男性老幼都要剃头。男人们必须在腊月里剃头,正月里不能剃头,剃头即“剔头”。到二月二龙醒了,该整容了。人看不见龙,人的头发长长了,就修整自我替代龙整容,故叫“剃个龙头”。

二月二前后,孩子们就开始忙着绑扎风筝,如果大人们有空闲也会帮忙,条件好的家庭还可能请“画匠”扎制。“画匠”实际是篾匠加画工,其主要职业是为亡人扎制篾骨纸糊的各种殉葬品,有童男、童女、马弁等是服侍亡灵的用人,有建筑物是亡灵的住宅,还有衣物、马牛羊等牲畜、金山银山摇钱树等财宝以及莲花灯等生活用品。他们也多承担公堂、寺庙等公益建筑内梁栋墙壁的彩绘裱画工作,是技艺高超的能工巧匠。扎制的风筝最普通的有蜻蜓、蝴蝶、八卦等形状的,较精美的有龙、戏剧人物造型等立体的。

二月二之后的风是几乎天天会有的,而且风力大都很适宜放飞风筝。因此人们每天都会看到天空中飞舞的各色各式的风筝。这里有不言而喻的比赛,造型新颖、制作精细、色彩鲜艳、飞得又高的无不受到大众的褒扬,所以每年这一时段的放风筝会受到人们尤其是孩子们的高度重视。

放风筝有两条禁忌:1.断线的风筝落入庭院。风筝另名“纸鸢”,鸢与怨、冤、渊同音,鸢落家中是不祥之兆,风筝落到谁家,主人都会勃然大怒,找放风筝者的麻烦,所以风筝线一定要选结实耐用的,不能将就;2.清明日过后再放风筝,无论多好的风筝都得在清明日天黑后剪断了线任其飘走或是毁掉,来年要放再重新扎制,鸢即怨、冤、渊,不可“积”,积怨、积冤、积渊都不行的。

惊蛰炸鸡蛋冲熟面茶。

“惊蛰寒,寒半年”,人们无不期盼惊蛰这天天暖,故大清早就要喝熟面茶。熟面是把干面粉放锅里焙熟了,必呈茶色,食用时用滚烫的开水冲泡成稀糊叫熟面茶。惊蛰早上喝熟面茶必得先拿油煎了鸡蛋放入熟面,调上糖,用开水冲泡食之后必然感觉身暖。惊蛰起,入蛰的动物惊醒复出,鸡开始下蛋,人们企盼的春天就要到来,希冀也就从这里开始。

清明跑勤腿。

主要活动是扫墓和踏青。不过巴里坤不叫扫墓而叫上坟烧纸。清明给先人上坟烧纸最迟也得在清明前一天完成,迟了给先人的本是“银钱”就变成了铁钱。寒食烧纸在当天或晚一天都行。老百姓有“早清明,晚寒食”之说。清明这天要到草芽刚露头的草湖里跑勤腿。小孩子们都早就准备好了木橛子,从解冻不久的草地里挖“大字萝卜”、蕨麻等野生植物,这些东西都是头年秋末就长成的,在土地里越过一冬。地面解冻能插进木橛时,孩子们把削尖的橛子从大字萝卜旁边斜攮进去,再往上一撬,“大”字形的、如孩儿小手指般的萝卜就“骑”在木橛上可被挖出,它水津津、白生生,脆里带甜,很受人们的青睐。跑了勤腿的人这一年中腿脚勤快、麻利,腿脚不疼。

三月三,脱了皮袄换单衫。

三月三天气转暖,该换上新单(夹)衣了。这天,无量庙里要举行庙会。城里人都穿了新衣服去赶庙会,庙会活动少不了闹社火、唱戏等,大家热闹一番。

四月八,领上姑娘浪一下。

四月初八是佛诞日。到该时,这里春意盎然,草木全绿,草已长高,老百姓说“四月八,青草盖住黑老鸹”。牛单靠野外的青草就能吃饱了,农谚云“羊盼清明马盼夏,老牛盼的四月八”。春播结束,牛王宫里办庙会,似与农谚印证。庄稼尚不必浇灌、锄草,可有个十天半月的空闲,媳妇们由丈夫陪着回娘家。未婚青年男女也有谈情说爱的闲暇。

五月端午,绣香袋。

五月端午是汉民族传统节日,大多人的说法是:这天是屈原投汨罗江的蒙难日。家家都在门口插杨柳枝,一为屈原招魂,二是避邪,不能让奸佞邪恶的小人再为非作歹。青年女子绣香袋,香袋是丝绸作面,面上绣有菊、梅、牡丹等花卉图案,内盛香料、香草,挂在贴身或枕边。穿五毒鞋,五毒鞋就是在鞋面上绣的图案是蛇、蜈蚣、蟾蜍等,穿上它可以以毒攻毒避瘟祛邪。扎粽子,据说在屈原投江后群众为了屈原的遗体不被鱼类啃噬,就往江里投粽子,第二年大家仍然如此,屈原的灵魂给某人托梦说,投入江里的粽子都被水族吃了,他享用不上,若用五彩线捆扎了,蛟龙鱼虾就不敢吞噬,因为它们怕五彩线。巴里坤不出产大米,那时候很难吃到粽子,没真粽子就用麦秸秆扎成如核桃大小的三角锥体形的粽子,再用七色丝线按自己构思的图案缠绕其表面,使每个粽子都色彩斑斓,然后将若干个粽子拿丝线串在一起,就成了粽连儿,挂在窗口或显眼的地方。当然,这女儿家所有的工艺制品都隐含着比巧的意味,谁的作品精美无疑是心灵手巧、天资过人的反映。娃娃们无论男女都在脖颈或手、脚腕上系一根五彩丝线合成的细绳,那叫蚰蜒绳,蚰蜒就是蜈蚣,身上拴了蚰蜒绳毒虫不敢侵身。这天吃年糕、蒸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