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图说心理学——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策略(活用版)
17077400000015

第15章 婚姻与家庭中的心理学规律(4)

韩女士是因为发现儿子不够男性化而来咨询的。韩女士的儿子叫范毅,今年12岁了,上小学六年级,长得很帅气,是个乖孩子。韩女士开始并没有觉得范毅不够男子气。在一次开完家长会后,韩女士和另一位关系很好的家长一起带孩子回家,这位朋友注意到范毅的动作有些女孩子气,说话声调也有些尖声尖气的,就提醒道:“你儿子怎么有些女孩子气,说话尖声尖气的,动作也那么温柔,你可要小心别把儿子养成女儿啊。”一句话说得韩女士紧张起来。通常男孩子带有女孩子气,是不被人们接纳的,而女孩子略微带有男孩子气却时常受鼓励,这是一种偏见而已,心理学家并不认为男孩子带有女孩子气就肯定是有问题。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地具有一些异性特质,就如有人说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不过,心理学家也发现了一些培养男人和女人的秘密。

咨询师:“你发现范毅不够男子气,那么你认为孩子这样和什么有关系呢?”

韩女士:“我也不知道,可能和我的教育有关系吧。孩子长这么大一直都是我管得多,他爸爸上班忙,很少管孩子,是不是因为爸爸管得太少,太娇惯了?”

咨询师:“孩子更愿意由谁来照顾他呢?是你还是你丈夫?”

韩女士:“我感觉孩子还是喜欢由我来照顾他,他和他爸的关系不好,小时候怕他爸,现在是看不惯他爸,两个人老吵架。他们很少说话,一说话就吵。”

咨询师:“你和你丈夫的教育方式有什么不同吗?他怎么看你和儿子的关系呢?”

韩女士:“他总看我不顺眼,觉得我太宠着孩子了,把孩子宠得没样,他就是看我们俩都不顺眼,总骂孩子没出息、爱哭。”

咨询师:“除了在教育孩子上他看你不顺眼,在别的方面你们俩怎么看待对方呢?”

韩女士:“怎么说他呢,他这个人特闷、特直,没什么情调,也不会说话。我们俩简直就没有共同语言,我说什么都像跟对牛弹琴一样,他就知道上班、看电视,在家里基本上就是他看电视,我陪儿子。”

咨询师:“假如以后有一天,你自己变了,变得经常陪着你丈夫了,开始经常照顾粗心的丈夫了,你觉得你儿子和爸爸的关系会怎么样呢?”

韩女士:“不太可能吧……要是那样的话,也许我儿子也会对他爸爸好一些吧,也许就不会太跟他爸爸较真儿了吧……”

孩子在3岁左右,开始对异性父或母发展出更多的情感依恋,对同性父或母产生类似竞争的情感,进入心理学上所说的恋母情结期或恋父情结期。孩子对异性父或母有更多的依恋和认同,从而获得内心的接纳和安全感。在6岁左右,孩子会慢慢转向认同、依恋同性父或母的一方,模仿并学习同性父或母的行为,获得性别角色的行为模式,内化更多同性的行为特质。青春期到成年这一阶段,孩子要实现对异性父或母依恋情感的进一步分离,成为情感独立、心理成熟的个体。韩女士和将进入青春期的儿子在情感上仍然有很深的相互依赖和纠缠,而和丈夫有很多的情感对立,形成母子“结盟”并和丈夫对抗的局面。孩子很难在这种对抗的关系中不再依恋母亲而认同父亲,也就没有机会学习同性角色的行为特点。如果打破夫妻的对抗,并鼓励孩子认同父亲,那么孩子也会学习更多的男性气概。所以我建议韩女士多跟儿子说诸如这样的话:“你爸爸很棒,他是我们的一家之主,辛苦挣钱养了我们一家。”“你做事儿越来越干脆利索,这点儿越来越像你爸爸,很快你就会做得比他好了。”

你可以用到的心理策略

孩子的成长是在依恋、摆脱依恋的过程中实现的,对母亲的依恋是获得安全感的时期,对异性父或母的依恋是获得自我感、认同感的时期,对同性父或母的依恋是确立性别特点的时期,转移依恋、摆脱依恋是获得独立感、划清自我界限、实现心理成熟的过程。

10.小小年纪为啥烦恼多

接纳青春期心境

范哲是一位朋友的儿子,今年13岁,因为最近总是无故烦恼,无心学习,而被朋友带来咨询室,想请我出出主意。看着个子比我还高的范哲,我打趣朋友说,孩子都比我们高了,你怎么还这么小心地看护着他,孩子的心理智慧比大人聪明多了,你使用了什么“恶毒”的手段把孩子变成这么乖。我们心理咨询师一般是不帮助乖孩子的,通常都是治疗父母,教会父母把乖孩子变成“坏”孩子。

这番话听起来滑稽可笑,却有一番道理。孩子的天性都是乐观、顽皮的,他们富有激情,对生活充满热情,对人友好,尤其是到了青春期的孩子更是如此。只是父母的过度照顾常常使孩子丢失了自己积极乐观的天性,忘却了自己能做主的能力,从而变得乖巧顺从。咨询中我们常常是通过改变父母而改变孩子,所以咨询师常用“父母有病,孩子吃药”来形容家长教育、看待孩子的方式有问题,却想尽一切办法改变孩子的现象。

当我把这番“歪理邪说”解释给朋友听时,朋友立刻指出我的一个错误,说他的孩子还没有到青春期,从小孩子就是班里个子最高的,他的心理还没有长大。听他如此说,我没有反驳他,说那我就和你儿子谈谈好了。

来到咨询室,我用很随意的态度请范哲谈谈有什么烦恼。他抓抓头、皱皱眉,一副不知道从何说起的样子。他想了一会儿说:“我也不知道有什么烦恼,反正就是总心烦。”

“那你什么时候烦呢?有不烦的时候吗?”就这样,我们开始了谈话。原来,范哲所说的心烦是学习的时候脑子里老想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不能安静地学习,所以感觉到很烦躁。那么他想什么呢?范哲告诉我,他经常想一些班里的烦心事儿,比如,班里的同学不像以前那么团结了,男生和女生总是分帮分派,今天跟你好,明天跟他好,总有人说别人的坏话,互相传闲话,搞得人人一会儿看我不顺眼,一会儿看他不顺眼。班干部都不负责任,班长从来不管纪律,学习委员和班长有矛盾……班长是女生,生活委员是男生,生活委员和班长一伙儿,同桌大个子男生经常给学习委员出主意……

“你在为班里的同学关系烦恼,是吗?那你想过要做些什么改变一下同学之间的关系吗?”

“我什么也做不了……有时候我也想帮老师管管,可是我又怕管不好,而且管他们也挺烦的。”

“你班里的好朋友管吗?他们看到这些有什么想法?”

“他们有的暗地里给班长出主意,有的管也没人听,有人还趁机瞎胡闹,来回传话故意让别人吵来吵去,烦死人了,他自己却开心了。我看到他们折腾来折腾去就烦。”

“哦,听起来你们班的同学在一起吵吵闹闹挺有意思啊,男生喜欢和女生开玩笑,女生喜欢和男生争来争去,你的朋友都加入他们的‘游戏’了,都长大了嘛。青春期到了,个个都挺活泼的。你呢?你怎么一个人在一边烦恼,不跟他们一起闹一闹?”我故意问他,鼓励他加入“游戏”中。

“我不愿意,我不想影响学习。”

“这怎么会影响学习呢?即使爱学习,也要有放松的时间啊,你不过是下课或者偶尔加入他们的‘游戏’而已。”

从咨询室出来我对他的妈妈说,你的孩子长大了,有青春期的烦恼了,有烦恼很自然、特正常,回家多关心一下儿子喜欢和什么样的人交往等这样的成人化的话题,烦恼就没有了。第二个星期,朋友高兴地告诉我孩子不再烦恼了,还说孩子特别喜欢和我聊天。

你可以用到的心理策略

在孩子处于青春期的时候,父母常常忽略孩子已经长大,还像照顾小孩子一样照顾孩子,这常常成为孩子心理成熟的阻碍。青春期的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像大人一样思考、像大人一样做事情。范哲的烦恼是对自己青春萌动心理的焦虑,应鼓励他加入同学间的游戏,接纳他的青春萌动,帮助他接纳自己青春期的种种心态,这就会化解他的烦恼,促进他的心理成熟。

11.我“嫁”给了儿子,丈夫“娶”了工作

亲子关系失衡

杨云来咨询的过程非常有意思。她是一位37岁的妈妈,有一个9岁的顽劣儿子和一位常年在外工作的丈夫。她求助的问题是孩子有多动症、智商低、经常性地有破坏行为和情绪冲动。打电话预约心理咨询后有3次改时间,都是因为丈夫出了种种状况不能一同前来。

一家人终于来到咨询室,第一次咨询却又因为丈夫的中途离开而半途结束。这样的一个预约过程让我感到她的问题不仅仅是孩子出了问题,或者问题根本没有在孩子身上。于是,我坦诚地告诉杨云,我感到她的预约过程更像是她希望解决丈夫的问题,或者她和丈夫之间因为孩子的问题而有更严重的纠葛。心理治疗师对心理问题的考察总是以家庭的角度来看,一般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问题,通常会和家庭关系有密切联系。杨云总是希望拉上丈夫来咨询,一定是有原因的,为了找到藏在他们家庭中的症结,我建议她自己先来咨询。

坐在咨询室里的杨云显得非常憔悴、一脸的愁苦,说话时每说完一句总有一声叹息,让整个咨询室里充满了压抑的气氛。她说自己一切都给了孩子,为给孩子治疗,她想尽了一切办法。这么多年她一个人带着孩子艰辛地走过来,非但没有改变什么,孩子还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问题,这让她很无奈,感到生活太苦闷了。

咨询师:“孩子的问题都是你一个人在努力吗?你的丈夫有没有帮助你做些什么?”

杨云:“他工作特殊,从结婚以来就在家里时间少,常年在各地跑,咳……”她的沉重叹息,让我觉察到丈夫常年在外让她感到的烦恼比孩子带来的烦恼一点儿也不少。

杨云:“孩子的问题也跟他不在家有很大关系,刚有孩子的时候,我们俩就因为他总不在家而闹些小矛盾,那时候我们俩一闹矛盾他就离开家,我心情不好就不管孩子……孩子小,没人照顾,即使有什么问题也没有得到像别的父母那样的及时教育。后来孩子大一些的时候特别爱捣乱,经常哭闹,那时候我又没有耐心,就经常打骂孩子。可是,他爸爸在的时候责怪我对孩子太没耐心,他不但不管还什么都惯着孩子,说孩子大了就好了。反正他在家也没几天,我也就不管那么多了,他也应该多照顾孩子……”

在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之间通常会形成一个情感三角关系,这种关系通常会让两人的婚姻关系得以稳定。想到杨云一再想要丈夫一起来咨询,我意识到杨云和她丈夫之间的感情一定是有故事的,否则她不会借着孩子说事儿而拉住丈夫。也正是因为有了一个需要照顾、看管的孩子,杨云才有了一个拉住丈夫留在家里的情感筹码。

在心理咨询中,孩子成为夫妻的情感筹码的情况很常见,比如,妻子会说为了孩子我不离婚,丈夫会说孩子你都教育不好还说什么对我有感情支持,我不愿意一辈子被人依赖。案例中,正如杨云自己所说,丈夫“娶”了工作,我“嫁”给了儿子,我和丈夫之间除了孩子哪里还有什么感情。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孩子没有问题,杨云可能是最先要崩溃的家庭成员,对感情的急切需要而又从丈夫那里得不到满足和安全感的杨云,如果没有一个问题孩子帮忙牵着丈夫,她的情感里还有什么筹码呢?看来,解决孩子的问题,首先要帮助杨云梳理情感困惑,拯救她的婚姻。

你可以用到的心理策略

没有一个孩子单纯因为自身原因而产生心理障碍,夫妻情感的失衡将导致孩子出现问题,而孩子的问题成为联系父母情感的纽带,我把这条纽带称为问题行为的家庭功能。只有让夫妻沟通彼此关系时不再需要这样一条间接的纽带,孩子的问题才能得以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