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心灵收藏
17107500000046

第46章 修自行车的人

时下,人们代步工具之一的自行车破损,时有发生,诸如车把失灵,内外胎破裂,踏板不转,车圈扭曲,等等,直接影响着用户的使用和情绪,特别是发生在有事需要急办的时刻,车主更是心急如焚。

王、尤二位师傅是我早就熟悉的人,下岗后,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修自行车的谋生职业,既方便了群众,又能得实惠,填补了H地域上下班职工和来往行人修自行车的空白。他们把摊位设在护城河旁边,我估摸着少说也有十来八年了。从表面上看,生意还算可以吧。有时活计好像还应接不暇,摊位上人头攒动,他们忙得手脚不闲。尤其值得一说的是,这里还成了附近离退休干部、工人的“聊天地、自乐港”,连远一点的闲人也三三两两地来凑凑热闹,使这里成为消磨时光的好地方。

十多年来,此处是我上下班或休闲游转的必经之地,每日两个时辰往返四趟。那修车人油腻的身影,乐观的言谈举止,给了我很深的印象。每次经过时,习惯性地招呼来,问候去,忙时一个手势或一个微笑。说实话,这修车人还真不容易。四季流逝,寒来暑往,早出晚归,从不断档。盛夏时节,烈日当头,面孔晒得黝黑黝黑,汗水流下,用粗糙的大手擦一把,继续操业。数九寒天,手脚冻得麻木,又搓又跺,招架不住的时候,用自制的直径约10厘米的小铁桶,放上几块煤取暖。饿了吃点自带的饭食或附近买个馍充饥,辛勤劳作,从不怠慢。触景生情,我暗暗思谋着,随着小康社会的建设和各种差别的缩小,他们的景况一定会得到改变。

腊月的一天下午,下了班途径修车摊点时,王师傅和我打了招呼并靠近我说:“前些日子你的老伴修了车子,说是你叫补送两元钱,你也太见外了。”事情原来是这样的,老伴骑的自行车里胎满身是疤子,三头两天出事。王师傅给换了一条新的。老伴给我说了修车子付给王师傅的钱数,我概算了一下,给王师傅少付两元钱。老伴说:“王师傅当时说给够了。”我对老伴说:“哎!这不行,你明天一定要给王师傅再补送两元钱去,那些人挣个钱不容易。”翌日,老伴就照办了。我对王师傅说:“应该的。”又问了下王师傅生意情况,他爽快地说:“养家糊口没一点问题,好的时候还略有盈余,不瞒你说,十几年的积蓄还买了一套2间带小院的住房。”听后,我也替他高兴,并叮咛他要坚持干下去,日子会越来越好。他很感激地应了声。记得这天是“三九”第五天,西北风刮得很硬,就像刺条打在脸上。我说:“王师傅,太阳下山了,快收摊回家吧。”王师傅答应着,旁边的尤师傅和我打了招呼后,我先走了一步,两位师傅不紧不慢地收拾着摊子。

我在向回走的路上,突然想起了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培根说的一段话:“历史是川流不息的,若不能因时变事,而顽固恪守旧俗,这本身就是致乱之源。”这两位师傅就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在社会大变革大调整中,顺应新形势、新变化,而因时变事,脚踏实地的干起了这光荣且辛苦的生存职业,用坚强的勇气和新生的意志,十多年如一日的干了下来,并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真可谓是识时务的佼佼者。应该说这也是用勤劳塑造了精彩人生的范例。从中我受到的启示是:“财富从苦中得来。在人世间,无论干什么事,唯有肯吃苦,不惜力,最能坚持,乐意去干,终将会得到好的回报。”